伟大的友谊(文本细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伟大的友谊》文本细读
本文以“伟大的友谊”为题,也以此为中心、为行为线索。

文章以“总分总”的叙事结构,从“生活上”和“事业上”着两方面来展开叙述,记叙了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位伟人在生活中相互关心、相互扶持;在共产主义事业上互相关怀,互相帮助,亲密地合作。

歌颂了他们高尚的人格以及在长期革命工作中建立起了深厚、伟大的友谊。

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节,概要地介绍了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好朋友有共同的志向,为共同的事业而奋斗;。

第二部分是第二到第七节,具体地讲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的友谊。

这部分内容中还可以细分为两层。

一层作者主要介绍了恩格斯在经济上是如何援助马克思的;另一层是写了他们两人是如何并肩作战,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

第二部分两层从内容上相互关联,中心上层层递进。

也正因为有了这部分的描述才突显出友谊的“伟大”。

第三部分是第8小节,是全文的总结、收尾,点明题目和主旨。

歌颂了两位伟人在长期亲密合作中建立起了伟大友谊。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好朋友。

(开门见山,文章伊始便交代了两人之间的关系。

联系全文可知,他们不是普通的“好朋友”,而是志同道合的事业伙伴、革命战友。

)他们共同研究学问,共同领导国际工人运动,共同办报、编杂志,共同起草文件。

著名的《共产党宣言》就是他们共同起草的。

(这两句话中连用五个“共同”。

前四个“共同”是他们在一起完成的工作,研究学问、领导革命运动、撰写、发表文章。

后一个“共同”是取得成果。

正所谓“志同道合”,正是由于这些“共同”点,使他们成为了“好朋友”。

可以说,他们之间的友谊,是建立在对“伟大”的共产主义理想的不懈追求的基础上的。

而后句则说明了他们的合作是有着卓著成果的,《共产党宣言》正是他们友谊的结晶。


(这是文章的第一部分,以概括的语言介绍了两位无产阶级领袖为了共同的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并因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文章开篇便清晰指出,他们之间的友谊是建立在对的共产主义理想的不懈追求的基础上。

这正是这友谊的“伟大”之处。


马克思是共产主义理论的奠基人。

(“奠定”的意思是奠定建筑物的基础,这里指马克思是奠定共产主义理论基础的人。

这句话交待了马克思在共产主义革命
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

联系文章来看,这杰出成就的背后,离不开他的好朋友恩格斯的帮助。

他们之间的伟大友谊,为马克思在事业上取得的伟大成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他受反动政府的迫害,长期流亡在外,生活很穷苦。

(概括叙述了马克思当时生活境遇的窘困,身受迫害、居无定所、生活困窘。

联系后文可知,这一切并没有妨碍他对事业、对理想的追求,突现了这位革命先驱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

另一方面,这也是恩格斯在生活上帮助他的原因。

联系后文看“长期”一词,说明恩格斯对他生活上的支持不是短时间的。

)他常常跑当铺,把衣服当了钱买面包。

(“常常”一词反映出了马克思长期处于困境,而“把衣服当了钱买面包”的马克思绝不是只图温饱,而是为了继续从事他的事业。

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恩格斯对马克思生活上的帮助是长期的,是始终如一的。

)由于到期付不出赊(shē)购货物的欠款,他常常受杂货店老板的责备。

(“赊购”是指用赊欠的方式购买,“常常”、“受责备”进一步说明了马克思生活的困窘。

)有时候他为了寄一篇文章到报馆去,竟要借钱买邮票。

(这里举了一个事例来说明马克思穷困到何等地步,“竟”一词突出了他甚至连一张小小的邮票都买不起要去向人借,可见生活困窘到了何等地步。

但是,即便这样,依旧无妨于他的事业,他还在撰写文章,还在不断发表他的著作。

)生活这样困窘(jiǒnɡ),马克思毫不在意,还是坚持进行他的研究工作和革命运动。

(变卖衣物、赊欠购物,直至最后无物可卖、无物可赊,马克思的生活日渐窘困,这正是因为他长期坚持革命、遭受迫害的结果。

对于生活上的困窘马克思的态度是“毫不在意”,他不在意他居无定所,不在意卖掉衣服换取食物,不在意向人借钱,不在意为此遭受他人的责骂。

对他来说最重要的是对事业、对理想的执著追求,他锲而不舍地撰写、发表他的革命著作,号召更多的人觉醒、参与到革命斗争中去。

这是他的“伟大”之处,也正是恩格斯与他志同道合的原因所在。

联系后文可知这也正是恩格斯会“竭尽全力”帮助他的原因。

)那时候,恩格斯竭尽全力,在生活上给他很大的帮助。

(此处引出了下文恩格斯对马克思的帮助。

“竭尽全力”是指用尽全部力气,下文具体介绍了恩格斯是如何“竭尽全力”来帮助马克思的,而这样做的目的正式确保他能继续完成他的事业,他们共同的事业。


恩格斯曾经在曼彻斯特一家工厂里做过事。

有一个时期,为了维持马克思的生活,他宁【nìnɡ】愿经营自己十分厌恶的商业。

(“厌恶”指对人或事物产生极大的反感,这里指恩格斯极度反感商业经营,“宁愿”是指宁可。

明明“厌恶”经
商为何“宁愿”去做?这看似矛盾之处正是体现了恩格斯为了支持马克思的事业所作的牺牲,与前文“竭尽全力”相互照应。

这是对恩格斯的无私奉献的写照,更反映出了这份友谊的“伟大”之处。

)他把挣来的钱分给马克思,十镑,一百镑,连续不断地给马克思汇去。

(恩格斯把自己赚来的几乎每一分钱毫无保留地给了马克思,这样的帮助是“连续不断”的,与前文马克思“长期”处于生活困境想照应。

这样的无私帮助是不求回报的,是为了共同的事业理想的不懈努力,是真正的“伟大”。


(这是文章的第二部分的第一层,即:经济上的援助,生活上的照顾。

一个“给予”,一个“接纳”,而这都是基于二人共同的理想。

这部分通过一些短小、鲜明的事例真实反映出了二人友谊的无私,也为下文他们在事业上亲密合作做了铺垫。


在生活上,恩格斯热忱地帮助马克思,更重要的是在共产主义事业上,他们互相关怀,互相帮助,亲密地合作。

(“热忱”是指热情,恩格斯对马克思生活上的帮助其目的是为了让他更好地从事自己的工作,去完成他们的共同理想。

这小节也是文章的过渡节,高度概括了马、恩二人之间的友谊不仅建立在生活上的无私相助,更是建立在事业上的相互扶持、亲密合作。

这小节不仅对第二部分内容进行了凝练地概括,引出了文章重点部分,对他们在事业上亲密合作的描写,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同时,也是对全文内容的概括、提炼。


他们同住在伦敦的时候,每天下午,恩格斯总要到马克思家里去。

(“每天下午”、“总”表现出同住伦敦时,恩格斯与马克思共同研究事业的频率极高。

每日都要来一杯“精神下午茶”。

)他们讨论各种政治事件和科学问题,一连谈上好几个钟头,各抒己见,滔滔不绝,有时侯还进行激烈的争论。

天气晴朗的日子,他们就一起到郊外去散步。

(这两句话将本节的第一句话具体化了。

写出了两人每天都一起在做什么。

“政治事件”、“科学问题”两个词语概括地写出了他们讨论的内容,但从中可以看出他们所关注的并非是自己个人的事情,而是关乎国家与人民的问题。

联系第一节,我们可以想象在这样的讨论中,他们制定出国际工人运动的方案,撰文编报,起草文件……两人都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头等大事,而无暇顾及自己。

从“每天”、“总”看出,他们见面相当频繁,而当他们谈论起共同的话题时总觉得时间不够用,以至于天天碰面都要谈上“谈上好几个钟头”。

从“各抒己见”、“滔滔不绝”可以看出他们不仅有说不完的话,而且在与好友交流时能
畅所欲言,互相激发出新的灵感,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

从“激烈的争论”一词可以看出他们,虽然他们是亲密无间的工作伙伴和战友,但当他们对问题有不同看法时,他们都是那么认真、执著,这反映出了他们两人对真理的不懈追求。

然而这样的“争论”非但无损他们的友谊,反而让他们的友谊更加牢固。

也正因如此,他们才会“每天”见面都有谈不完的话,友谊也在不断地加深,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建立在对共产主义事业这一“伟大”目标不懈追求的基础上。


后来他们分开了,马克思住在伦敦,恩格斯住在曼彻斯特。

他们几乎每天通信,彼此交换对政治事件的意见和研究工作的成果。

这些书信直到现在还保存着。

(“同住”时,他们每天见面、交谈;分开两个城市,他们仍然“几乎每天通信”,时间和空间仍无法阻隔他们的友谊,无法阻碍他们对共产主义事业的不懈追求。

他们分享的是个人的独特见解和工作成果,联系全文可以看出,他们的友谊所以牢不可破,是因为他们有共同的“伟大”理想。

而保存的书信为是他们“伟大友谊”的见证,更是宝贵的革命财富。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互相关怀是无微不至的。

(一个“无微不至”高度概括了二人细心周到地为彼此着想、在事业上互相扶持,为下文具体的描写进行了铺垫。

)他们时时刻刻设法给对方以帮助,都为对方在事业上的成就感到骄傲。

(“时时刻刻”可见二人给予对方的帮助是是不分时间的,是想方设法、尽己所能的。

而更难能可贵的是,彼此会为对方在事业上取得成就感到骄傲。

联系上文知道正因为彼此不断学习、共同讨论政治意见,参与革命工作,才使得他们二人的事业紧密联系、不分彼此。

磨难一起经历,成功彼此分享,这是多么纯真、无私、伟大的友谊!)马克思答应给一家英文报纸写通讯的时候,还没精通英文,恩格斯就帮他翻译,必要时甚至代他写。

(“翻译”是恩格斯利用自己的语言特长来帮助马克思,而“代写”则需要加入自己的理解甚至创造。

恩格斯之所以能够为马克思代写文章正是因为他们有共同的目标与思想。

联系上文看也是因为他们不断交流、通信的结果。

充分体现了他们的合作亲密无间。

)恩格斯从事著述的时候,马克思也往往放下自己的工作,编写其中的某些部分。

(这部分从马、恩两方面来阐述他们之间“互相关怀”。

从“甚至”、“往往”看出,他们为了帮助对方宁可牺牲自己,这种无私的奉献是伟大的,也把“无微不至”的关怀具体化了。

)马克思逝世的时候,他的伟大著作《资本论》还没最后完成。

恩格斯毅然放下自己的研究工作,竭尽全力从事《资本论》最后两卷的出版工作。

(这里用了一个具体事例来说明
恩格斯对马克思工作的支持。

“毅然”一词突显了恩格斯为马克思的逝世悲痛,但更重要的是为友人未完成“伟大”著作而痛惜。

《资本论》是马克思的毕生心血,完成著作是他的遗愿,所以恩格斯“毅然放下自己的工作”,“竭尽全力”地帮助马克思完成《资本论》的撰写。

至此全文推向了高潮,那个整日伏案写书的恩格斯的形象在跃入读者脑海的同时,也传递出了俩人友谊的伟大,在读者心中引起极大的震撼。

这里再一次用了“竭尽全力”,与前文相联系可以看出,恩格斯对马克思生活、事业上的支持一如既往,即使友人已经逝去也丝毫没有改变。

这一小节用了先概括后具体的方法描写了马、恩二人在事业上“互相关怀,互相帮助,亲密地合作”。


(这是文章的第二部分的二层,通过先概括后具体写法,具体阐述了马、恩二人在事业上“互相关怀,互相帮助,亲密地合作”。

正所谓“以小见大”,这部分文章通过一些具体、细小的事例,真实记录、反映了二人之间在事业追求上相互扶持、不懈追求的点点滴滴,体现了他们之间友谊的“伟大”之处。

)(这是文章的第二段,分别讲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生活中相互关心、互相扶持;在工作中互相关怀,互相帮助,亲密地合作。

这两层从内容上相互关联,中心上层层递进。


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了四十年,共同创造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

在四十年里头,在向着共同目标的奋中,他们建立了伟大的友谊。

(这是文章的第三部分,也是全文的收尾,在点题的同时也用高度概括的语言点明了全文的中心。

“共同”一词在文中第六、第七次出现,与开头首尾呼应,突出了他们友谊的核心所在。

这份友谊的“伟大”之处在于它历经了“四十年”的漫漫岁月,体现了它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这份友谊的“伟大”之处在于两位伟人对崇高的共产主义事业的不懈追求,以及为了共同的理想,克服艰难险阻、相互扶持、相互帮助;这份友谊的“伟大”之处还在于取得了“伟大”成果——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立。

而这两位伟人之间的“伟大的友谊”不仅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革命遗产,他们的高尚人格也成为了后人的典范。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