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接课外 联结精彩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链接课外联结精彩
作者:尚征凤
来源:《中小学班主任》2024年第14期
[摘要]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阅读链接”板块是对课文的有效补充,是助学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丰富了教材的内涵,为课文教学助力。

教学中,教师应该恰逢时宜地引入,不拘一格地运用不同形式,使“阅读链接”与课文内容有效联结,打造出更加精彩的课堂。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链接;教学策略
从三年级开始,统编语文教材便在一些课文后面编排了“阅读链接”这一板块。

该板块是助学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既对课文进行了有效补充,又丰富了统编版教科书的内涵。

运用好这些“阅读链接”,能够更好地服务于语文教学。

一、聚焦现状: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往往忽视了“阅读链接”的重要作用,把它当成了可有可无的补充材料,使得“阅读链接”板块教学未能发挥应有的育人功效。

具体而言,一方面,“阅读链接”往往编排在课文后面,课堂上有的教师直到快要下课,才将它呈现出来,让学生蜻蜓点水式地读一读,便草草了事。

另一方面,有的教师虽然注意到这部分的教学,但是对“阅读链接”的教学价值挖掘相对不够,没有找到它与课文之间的联系。

因此,教学中“阅读链接”出现的时机不够恰当,使得收到的效果不尽如人意。

二、明确价值:链接课外,包罗万象
其一,开阔阅读视野。

统编教科书的编排特点是将主题和要素进行双线结合。

学生如果只是读好教材中的内容,那是远远不够的。

“阅读链接”板块通过链接课外,丰富了教材内容,也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对于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其二,体现语文要素。

“阅读链接”是在教学中落实语文要素非常重要的一种辅助手段。

比如,五年级下册《军神》的“阅读链接”《丰碑》,该文章记叙了一位军需处长感人的故事,文中有多处关于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对应本单元“关注外貌、神态、动作等描写,体会人物的品质”这一单元要素。

学生可以运用学习课文时所获得的方法来尝试自主学习《丰碑》,从而有效地达成单元目标,并且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其三,揭示选文主旨。

教材中有些课文距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很遥远,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而课后的“阅读链接”往往能助学生一臂之力。

对于五年级上册《桂花雨》一文,让学生说出“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一句话的理解,实属不易。

这时,教师联
系课后编排的“阅读链接”《留予他年说梦痕(片段)》,学生很快便能联想到《桂花雨》一文中所蕴含的思乡、思亲之情。

可以说,恰当的“阅读链接”教学设计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选文主旨,更深刻地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解决策略:有效联结,物尽其用
当然,每一篇“阅读链接”的作用并不单一,有可能同时兼有几种作用。

它们各有特点,需要我们用心挖掘,找到它与所在单元主题之间的密切联系,将课内外资源有效联结,使“阅读链接”这一板块物尽其用。

1.恰逢时宜,水到渠成自有时
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他们深入思考,教师要把握好“阅读链接”的引入时机,只有恰逢时宜,抓准契机,才能让“阅读链接”在教学中融入得天衣无缝。

一是于“未成曲调”时预入。

在学生学习课文之前,结合“阅读链接”,对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进行前置性渗透,这能为学生顺利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奠定一定的基础。

四年级下册《琥珀》一文主要记叙了琥珀形成的过程和条件。

由于琥珀距离学生的实际生活遥远,大多数学生都没有见过,所以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教师可以在教学本课之前,布置学生先阅读课后的“阅读链接”《琥珀物语》,知道琥珀形成的几个阶段,从而大大降低课文学习的难度,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为学生的阅读助力。

二是于“山重水复”处深入。

六年级上册“走近鲁迅”单元《好的故事》,这篇课文晦涩难懂,学生很难理解课文背后隐藏的深意。

这时,教师借助“阅读链接”中《论〈野草〉》和《鲁迅〈野草〉注释》两个片段,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并与课文进行比较理解,教师再予以点拨,反复几轮后,学生就逐渐明白笔触相对晦涩的课文了。

因此,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无法独立解决的问题时,处于“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中,如果在此时恰当运用“阅读链接”,就会使他们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巨大惊喜。

三是于情感淡漠处渗入。

“阅读链接”中的资料都是编者精心设计的,如果有的文章内容比较抽象,学生的情感就会比较淡漠。

这时渗入“阅读链接”的教学,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情感,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如教学六年级下册《为人民服务》这篇课文,理解“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个句子的含义时,教师适时渗入《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更好地体会出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是于走向更高处拓入。

“阅读链接”是联结课内与课外的桥梁,教师抓住时机让学生进行课外拓展阅读,能够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积累丰富的语用素材。

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的“阅读链接”选自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学完课文之后,出示“阅读链接”让学生读一读,并在课文当中找到与之相对应的段落,感受古典名著的语言魅力,同时推荐学生课后读一读名著
《三国演义》,从而实现了由“一篇”走向“一本”的整本书阅读,促进学生的思维向着更高、更深处漫溯。

2.不拘一格,万紫千红总是春
其一,对比阅读,以读促辨。

“阅读链接”的內容与课文内容关联紧密。

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比阅读,让学生发现它们的相同点或者不同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

比如,学习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之后,让学生再读读《迁徙的季节》。

学生会发现两篇文章的相同之处——都描写了秋天,都描写了秋天的动物和植物;不同之处——《秋天的雨》主要以“雨”为线索写秋天的美,而《迁徙的季节》主要写了动植物在过冬之前迁徙的情景。

其二,迁移运用,以读促写。

有些“阅读链接”其实也是学生读写练习的范例。

四年级上册《蟋蟀的住宅》后面的“阅读链接”是短文《燕子窝》,而这篇短文实际上就是一篇连续性观察日记。

教师在学生读完之后,引导学生发现“阅读链接”与课文的不同之处,初步感受到观察日记的具体写法,为本单元的习作“写观察日记”做好铺垫。

其三,适度延展,以读促做。

在学完六年级上册《灯光》之后,为了让学生走进红色历史,感受爱国情怀,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四个一”主题实践活动——观看一部红色电影、阅读一本红色书籍、讲述一个红色故事、学唱一首红色歌曲,用歌唱、演讲、朗诵等多种形式真正落实红色教育,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参考文献]
[1]侯祥敏.发挥语文教材中“阅读链接”的价值[J].阅读,2021(87).
[2]潘雅频.“链”得适时“接”得适切——统编教材“阅读链接”与“资料袋”的教学开发策略[J].小学语文教师,2020(06).
[3]张桂玲.挖掘“阅读链接”的教学价值,提升学生阅读素养[J].小学教学参考,2021(34).
[4]王美祝.探寻小学语文“阅读链接”教学的契合点[J].中小学班主任,2021(2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