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文章写作与修改讲义:第四章 文章的修改与完善 第一节 Word版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作是用语言文字来反映客观事物、传达思想感情的,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文不逮意”的现象。
因此,修改是写文章的一个重要部分。
古人云:“文章不厌百回改。
”写文章要经过数次修改,反复推敲,深思熟虑,使之达意、准确、精练、顺畅。
佳作出自苦心。
中外许多著名作家都有苦改作品的经历。
曹雪芹的《红楼梦》,是在“悼红轩”中对原稿“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后才定稿的;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的写作时间长达五个年头,在这期间,他重写了八遍,誊抄了七遍。
托尔斯泰曾说:“写作而不加以修改,这种想法应该永远摒弃,三遍四遍——那还是不够的。
”高尔基对此的评论是:“托尔斯泰把一本书的校样看到七次之多,而且每次都改得差不多等于完全重写。
”鲁迅先生也说过:“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或段删去,毫不可惜。
”巴金先生说得更坚定:“我愿意做一个写到死,改到死的作家。
”古今中外,凡是文章写得好的人,大都在修改上下过功夫。
本章共有三节:
《整体的调整》的主要内容包括观点的发展、内容的添加、顺序方面的调整以及角度的转换等。
《局部的完善》主要讲述了完篇之后的修改,除了在内容和文字方面进一步完善外,特别要注意局部性失误的修改。
包括中心的明确、材料的选择以及局部思路的条理化等内容。
《语言的锤炼》主要从整齐与变化、句子的松和紧、衔接与呼应等方面讲述语言的锤炼。
目的是引导我们了解语言锤炼的技巧和方法。
对写作实践中提升运用语言的能力有很大帮助。
第一节整体的调整
曹雪芹五次删改《红楼梦》
《红楼梦》是在国内家喻户晓、在世界上享有盛誉的伟大小说名著。
曹雪芹早年受过很好的教育,具有很高的文学修养和艺术才能。
《红楼梦》是他晚年的著作。
这部不朽之作是他在极端凄凉困苦的情况下,花了10年时间完成的。
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结构完整”属于高考作文的基础等级。
“结构完整”就是作文思路的展开有步骤、有次序,层次分明,条理清楚,段落的划分和安排恰当,各个部分的布局合理。
具体地说,“结构完整”有如下要求:
(1)要能全面反映客观事物的情况和内部联系。
如记事的文章中,起因、经过和结果缺一不可,议论的文章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也是不可缺少的。
(2)结构要清楚、完整。
即写文章要有头有尾,有详写有略写,段与段的安排要清晰、合理,过渡、照应要和谐自然。
只有这样,才能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
(3)结构要严谨。
“严谨”是指段与段之间蕴涵的逻辑力量,这在议论文中最为常见。
议论文可采用并列式、递进式、对比式等安排各段内容。
(4)按照合理的顺序组织材料,布局谋篇。
不同的文体对组织材料的顺序有不同的要求。
记叙文可以以文章主旨、人、事及观察时的立足点的转移及时间、空间为顺序。
议论文主要以逻辑为主来组织材料。
说明文可以按时间、空间、事物的特征、性质、不同的发展阶段为顺序。
整体的修改是指就文章中心的表达、材料的取舍、层次的安排、结构的构筑等几个方面作宏观的修整,使文章在关键的方面有所提升。
具体来说,文章整体修改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面:
一、观点的发展
写作过程也是思维逐渐深化和细化的过程,分析问题应越来越深刻透彻,要能从多层面进行思考,这样文章在立意上才能占得优势。
在这个过程中,观点的发展常见的有两种情况:1.观点沿着原有的思路深化,使所谈的道理更有说服力。
沿着原思路多问几个为什么,能对事物提出高于或深于一般人的见解,在文章中能表达超乎一般人的、带远见性前瞻性的看法,将某种理论使用到一般人难以企及的深度,表达某种更加完善合理的观点,这样的文章会更有说服力、感染力。
如一篇关于“公平”的文章,立意时首先就会想到“社会需要公平”,以此为论点就会过于宽泛、平淡。
如果深入思考,“不公平”的背后隐藏着什么,打造公平社会,我们每一个普通人该怎样去做,这样分析,文章就会写得深刻多了。
2.观点的发展还是对原有观点的补充和增添。
事物是多侧面的,但在写作初期我们未必能够全部把握。
随着分析的深入,我们常常会发现还有一些方面没有想到,于是,文章就开辟了新的空间。
针对观点型题目的作文,初写时容易犯理解偏差或不够全面的毛病,修改时需要对观点进行补充和增添。
例如2008年天津卷命题作文“人之常情”,乍看挺俗,挺容易写;细细琢磨,会发现这个题目隐含的信息非常丰富,要写出好作文就必须在“解题”上下功夫。
“人之常情”有两种基本的理解:一指人们通常的心态、情感或情绪,二指人们所认可或共同遵守的为人处世的一些规则、礼仪,以及世人所崇尚的品质、精神等。
这样一来,作文的思路就会豁然开朗,可对它在具体分析的基础上作深层解读,可对它作比较分析,可对它作因果追问,还可反向立意等等。
二、内容的增删
文章的内容是为表达某一个主题思想服务的。
有些文章材料不够充实,情节不够完整,无法充分地表现主旨;而有些文章刻意追求内容“丰富”,不去考虑中心主题,结果罗列的材料游离于主旨之外,过犹不及。
针对以上情况,修改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1.内容的添加
“车轱辘话来回说”是许多学生写作时常犯的毛病。
原因之一,是缺乏丰富的事例辅助证明自己的观点,只能反反复复讲一些空洞的道理。
这样的文章不会有很强的说服力。
不同的事例往往有着不同的侧重点,蕴涵着略有区别的哲理,因此在选择和运用事例的过程中常常可以促发我们作更深入的思考,促进理性思维的深化。
紧扣中心添加论证材料,以期从多个侧面证明观点,甚至深化观点。
2.内容的删减
许多同学以为内容丰富就是材料多,写文章容易犯“堆砌”材料的毛病。
写议论文,为凑够字数,同一个角度,同一个层面的材料不厌其烦地罗列,显得重复啰嗦,还可能有些材料证明不了中心;写记叙文,不知详略安排,只知内容的平铺繁琐而无构思。
针对以上问题,修改时要懂得删繁就简,合理地安排材料。
三、顺序方面的调整
写文章要合理安排顺序,结构思路要让读者清楚明白,在此基础上才知道你要表达的中心是什么,应该怎么表达。
文章的体裁不同,结构思路也不尽相同。
如议论文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内在逻辑层次来布局,讲究“起承转合”的论证顺序。
记叙文多用“连贯式”结构,按照事物发展和情感的变化来布局,通常顺序为“发生——发展——变化——结局”;有时,采用倒叙手法,也还是属于“连贯”的范畴。
各类文体对文章结构的要求是不同的,必须找到一种最适合的结构来安排材料。
总之,文章的结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思维的条理性,一个是篇章组织的技巧。
前者是指把应表达的内容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出来,后者则更多地体现在段落之间的衔接与呼应等技巧上。
文章的顺序安排不合理,势必影响主题的表达。
巧妙地调整顺序,则会使文章增色。
一篇平铺直叙的记叙文如果调整为倒叙的结构顺序,就可能增加了悬念,从而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一篇议论文如果按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的思路调整顺序,观点的论证就水到渠成。
总之,对文章进行整体修改,顺序调整是关键的一环。
四、角度的转换
1.选取合适的切入角度是文章成功的关键。
(1)议论文开头可以开门见山提出观点,也可以从小事切入,自然引出观点,达到以小见大的目的。
(2)写人记事的文章切入角度更为关键。
平铺直叙的流水账,不是成功的记叙文。
成功的记叙文讲究切入正题的技巧,或以悬念开头,或以误会导入,或营造某种情境氛围,均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面对平庸的入题方式,修改时要勇于转换切入角度,方能打造文章的亮色。
2.行文过程中角度的转换可使文章显得跌宕多姿。
(1)写作记叙文要注意选材的角度,忌从同一侧面选取材料,只有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选
材,才足以阐明中心。
例如:著名作家魏巍写作《谁是最可爱的人》时,从英雄主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三个角度选取了三件事:松骨峰战斗、马玉祥救孩子和防空洞谈心。
体现了材料角度的转换,材料不多但显得丰富。
(2)写作议论文一定要注意从多个角度论证中心论点,如正面论证、反面论证、喻证、引证等。
论证角度的转换使文章观点更具有说服力。
把握合理转换角度的原则,对文章进行修改,文章会提升层次。
如高考全国卷Ⅱ一篇题为“不要说你是好心”的满分作文,从“不要说你是好心,当你暴虎冯河、黔驴技穷之时”“不要说你是好心,当你背叛社会、振振有词之时”“不要说你是好心,当你违背规律、统治自然之时”三个角度选取三个材料,农夫与蛇的故事、藏独分子分割祖国的行径、野生华南虎数量减少到以个位数计算的事实,体现了材料角度的转换、论证角度的转换。
文章显得特别有厚度。
例文一《眼睛》[她有一双明亮的眼睛]
原稿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内容不够充实,显得文章单薄无感染力,需要添加内容以更好地刻画人物形象,表达主题;二是有些语句使用不准确、不恰当,与文章的中心(感情基调)不够协调,需要调换。
针对上述问题,修改稿作了相应变动:
1.修改了题目,原稿的题目是“眼睛”,修改稿的题目为“她有一双明亮的眼睛”,这一改可谓巧妙!通读原文,文章塑造了一位乐观的盲女形象,题目反其意而为之,增加了文章的内涵,她的眼睛的确看不见,但心里却是“明亮”的。
相比之下,用“眼睛”作题目就平庸得多。
2.修改稿较原稿内容更加丰富充实。
修改稿在三个地方丰富了内容:
第一处在原文第二段的开头部分,原文用“我疑惑不解了,我希望了解她”概括写出自己的感受,过于笼统;修改稿则不惜笔墨,用“一连串惯性思维信号在我脑际闪现:她快乐吗?真的快乐吗?她是什么性格的人呢?像耳聋的贝多芬那样暴躁还是像朱诗尧那样的敏感、古怪?在她现在的微笑后面,藏着的是什么?痛苦受伤的内心世界?深夜被窝里的哭泣?敏感、脆弱、内向的性格?”替换了原文“我疑惑不解了”的概括说法,这8个问句,问出了作者自己的疑惑,也问出了读者的疑惑,吸引着读者也想去了解这个人。
修改稿把它独立成段了。
第二处在原文第二段(改后第三段)中间部分,原文“她也讲了她自己的一些事情”很是概括,读者自然是不明白,这样“惜墨如金”是不利于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的。
修改稿用一组排比“她谈起了她们学校的生活,特别是体育课;谈起了洛杉矶世界残疾人运动会的盛况,谈起了她和外国选手的激烈竞争”,又加上一个省略号,一个健谈爽朗的少女形象就跃然纸上了!又增加一个神态动作的描写“讲着还忍不住咯咯笑着”,更突出了女孩的乐观。
第三处在原文第二段的结尾部分(改后第三段的结尾部分),修改稿在“她会怎么样”之后加上了作者的想象“——承认?沉默?哭泣?争辩?或愤然离去?——一般,残疾人最忌讳这个的呀”,又是一连串的问句也问出了读者心里的猜想。
作者通过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丰富了文章内容。
3.修改了使用不准确、不恰当的语句。
原文第二段“她爽朗地答应了”中的“爽朗”一词与“答应”存在着搭配不当的毛病,“爽朗”是“开朗、直率”的意思,是人的一种性格特点,多与性格搭配,如性格爽朗;改为“爽快”(舒适畅快;痛快),搭配就恰当了。
紧接着一句“来到后就随便地坐在床上”,显得主人公大大咧咧,不像一个女孩子的表现,改为“来到宿舍,那么自然地坐在床上”,就写出了人物的修养与坦然,与中心吻合起来了。
第三句原文“后来索性脱了鞋子靠在床上了”,在表达上前后不照应,“索性”写出了人物的开朗大方,“靠”却表意模糊,怎么靠?斜倚着?半躺着?盘腿坐着?只有第三种靠法才符合人物个性,所以修改后变为“后来,她索性脱了鞋子,盘腿靠墙坐在床上了”。
这个细节的增加,就使文章严谨了,人物形象也突出了。
第三处“她许是痛苦的吧?”与“断语”“不”语调不协调,前面肯定,后面推测、拿不准,变为改后的“是痛苦的!”就协调起来了。
例文二《我的奶奶》[奶奶和纸鹤]
原稿《我的奶奶》从“我”出生到“我”上中学,时间跨度十多个春秋,在短短的篇幅中,写了奶奶后半生的故事,“和我一起玩游戏,给我折好多纸工艺品,还可以用面捏面人儿”,“睡觉前,奶奶给我讲故事”,“又成了我的‘家教’”,上中学后,奶奶住院,等等,描写重点与情感重点不突出。
修改稿《奶奶和纸鹤》只截取了奶奶生病住院期间比较短的一段时间。
修改稿较原稿的字数变少了,但它选择了一个巧妙的角度——纸鹤,从这一事物入手,把散乱的内容贯穿起来,全文由顺叙变成了倒叙,结构发生了变化,文章的线索和感情也因此更加凝练。
最后两段没有大的修改,但是在修改稿中这两段与文章的整体却更加融合,而且感情也变得更为强烈,更能表现对奶奶深切的怀念之情。
记叙文选取材料,塑造人物形象十分讲究。
材料不够充分,人物形象就不够丰满;但材料太多没有取舍,一样也损害人物形象的刻画。
特别是写与自己朝夕相处的人物更容易犯此错误。
因为要塑造的人物形象太熟悉了,材料也太丰富了,写进文章时,觉得这个行,那个也好,不能果断取舍。
可不能忍痛割爱,就会造成文章详略不当,线索不清,人物塑造也不会成功。
所以对此类文章来说,材料的选取一定要紧扣中心,与之无关的一概舍去不用。
另外,文章的切入点及线索应把握好,这样才能使内容紧凑集中,主旨鲜明。
1.整体的修改可以分为哪几个层面?
答案整体的修改可以分为四个层面。
第一,是观点的发展。
观点的发展常见的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沿原有的思路深化,使所谈的道理更有说服力,另一种是对观点的补充和增添。
第二,是内容的添加。
举例是使内容丰富的一种常用方法。
第三,是顺序方面的调整。
第四,角度的转换。
选取合适的切入角度,是文章成功的关键。
2.如何理解结构与思路的关系?
答案结构是思路的体现,是思路的载体。
什么是文章的思路呢?简单地说,就是作者在文章中的思维进程。
文章的结构组织或隐或显,犹如大山的构架和脉络,它总要具体展现作者行文的思路。
一般而言,文章的结构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文章作品的体式和章节结构,如体裁形式、顺序线索、开头结尾、章节段落、过渡衔接、伏笔照应等等。
二是指文章的内在联系和组织,如观点和材料、整体和部分、部分与部分等。
一般来说,文章的结构组织是否清晰严密取决于作者的思路是否清晰严密。
写作的思路如果不清清楚楚,不知道先写什么,后写什么,那么文章的结构就会出现混乱、逻辑不清等情况。
因此在写作之前,必须先理清思路,然后再动笔写作。
就像古人说的“三思而后行”。
3.结构要为文章的内容服务,具体表现在哪几方面?
答案结构属于形式的范畴,从总体上来看,它是要为文章的内容服务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是要正确反映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及其内部联系。
文章的结构不只是一个技巧和方法的问题,实质上是写作者如何认识和反映客观事物的问题;是写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在写作方法上的反映;是写作者思路的具体体现。
因此,为了安排好文章的结构,写作者对客观事物必须有一个深刻、清晰、明确的认识。
写作者不仅要了解事物的表面现象,而且要把客观事物作为“原料”,经过头脑“加工”,加以“改造制作”,正确地、全面地、深入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及其发展规律。
客观事物虽然繁杂多样,但都是有规律可循的。
时间有先后,空间有距离、方位,有它的起止点。
就一个事件来说,总有个发展过程,可以分为若干阶段,有它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
就一个问题来说,总有其内部的矛盾和外部联系,有它的成因、现状和发展。
所有这些,都是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和内在联系。
我们写文章,就要依据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和内在联系来安排结构。
第二,是要符合人们的思维规律。
文章的结构是人们用语言思考、表现出来的思维形式和思维结构。
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思维的历程从哪里开始,结构也就从哪里开始,结构是思维的
体现和发展,结构和人的思维规律是一致的,它是人们正常思维的一种反映。
就人们的思维形式来讲,大体分为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当然还有其他思维形式,如灵感思维等等)。
逻辑思维是抽象的,形象思维是具体的。
如何让文章结构完整?
1.借助联想、引申拓展观点
千古文章意为高,观点的深浅高低决定着作文的水平。
要想提炼出深刻高远的观点,可对题目采用联想和引申的方法,由现象探本质,由结果寻原因,由此联想彼;理从事来,因小见大,虚实相生,表里相映,两者间都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如此思考,必将会提炼出令人满意的观点。
2016年天津高考作文题“我的青春阅读”,一位考生的作文围绕自己在纸质书阅读中感受到的生命真谛行文,“置身书香,青春阅读”贯穿全文,扣题紧密。
语言饱含诗意,句式上整散结合,驾驭语言的能力较强;“面对生命之河的坎坷,顺也一程,逆也一程”等评论包含着一定的哲理。
以读《李太白集》《纳兰词》《我们仨》为素材,按照从古至今的顺序编排,脉络清晰;以生命是长河,是瀑布,是溪水,由尾溯源的顺序组织结构,由浅入深,结构完整。
置身书香,青春阅读
置身书香,青春阅读,我虽与古圣相隔千百年,却能洞悉其人生际遇;置身书香,青春阅读,我虽与今贤相距千万里,却能体会其独特的人生态度。
常常困惑于“我从哪里来,要往何处去”的生命叩问。
在书香阅读中,我从古圣今贤的书卷中,感受到了生命的真谛。
置身书香,青春阅读,我感受到生命是一条波涛汹涌的长河,习惯于自由奔放的流淌。
在繁体竖排版的《李太白集》中,我看到了满腹轩墨香,漫卷诗书狂。
李白之名句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其笔下的奔腾黄河、滚滚长江,席卷宇内。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最脍炙人口的代表作,也是最能体现“诗仙”豪放飘逸风格的妙语,这是一种自然的豪放之美,不受羁绊,清新脱俗。
“出则以平交王侯,遁则以俯视巢许”,可见一个桀骜不驯、争取自由的灵魂。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是“诗圣”拜倒在他驾前的惊呼。
在李白的诗中,我读到了生命的狂放。
置身书香,青春阅读,我感受到生命是落差起伏的瀑布,意外的跌落接踵而至。
夕阳古道沙又起,余晖拉长相思意。
纳兰容若的一句“拟把伤离情绪,待晓寒重说”,叹出了一种发自内心的伤感。
精装版《纳兰词》的哀婉不是孤芳自赏的酸腐,也不是无病呻吟的做作,
而是糅合了对发妻的哀思和身居高位又跌落凡尘的苦闷,句句真切而不失清新婉丽,岁月将这些情感加以精炼,凝结在书卷上,打开的那一刹那,便散发出只属于纳兰的幽香。
在纳兰的词中,我读到了生命的悲伤。
置身书香,青春阅读,我感受到生命是平和舒缓的溪水,沉醉于云卷云舒的平淡。
旧时梦,梦依稀。
平装版的《我们仨》描绘了一段伤感而又温暖的人生旅程。
杨绛先生以简洁而又朴实的语言,述说了自己经历的沧桑变化。
白发人送黑发人,白发人送白发人,女儿与丈夫的相继离开,给杨绛先生带来的打击非常人所能体会,但同时又让我们看到了一种被温柔浸润的坚强,从容宁静,与世无争。
面对生命之河的坎坷,顺也一程,逆也一程,平和处之,天地自然宽广。
在杨绛先生的书中,我读到了生命的平和。
于此,我掩卷而思,我从哪里来不重要,我到哪里去也不重要,我只需过好当下的生活,该狂放时狂放,该悲伤时悲伤,善待身边人,善处身边事,让自己的生命无悔。
置身书香,青春阅读,让我体会到了生命的真谛。
2.增删材料保和谐
文章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好的文章“增之一分则长,减之一分则短”,内容不多不少,能恰如其分地表达作者的思想。
因此,写文章要做到不干瘪不空洞,就记叙类文章来说,若文章内容不充实、情节不完整、细节不鲜明,就应该作相关增补;就议论文来说,若论据不充分,也应添加。
还要做到不重复累赘,不画蛇添足,只要与主旨无关,只要妨害表达,就要能够忍痛割爱,弃之如芥。
2018年浙江高考作文题“浙江精神”,一位考生的作文《浙地山水育英杰》颇受好评。
该文引例丰富,逻辑严谨。
文章先引用越王勾践的事例,分析其忍辱负重的做法对激发民众团结起来的刺激作用;接着引用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经历,论述把行动落实在用思想唤醒民众的做法的意义;最后引用马云经过多次尝试后创建阿里巴巴集团的事例,证明实干争先助人成功。
考生由古今不同时代造就不同的杰出人物的事例,论证了浙江精神对人的影响,论证充分。
文章通过浙江山水与浙江精神之间的联系说明精神对人的指引作用,然后运用事例进行论证,最后得出“传承浙江精神是浙江儿女的责任所在”的观点。
浙地山水育英杰
浙江一考生
浙地面朝大海,背靠腹地。
山水相间,山之沉稳,塑造了当地民众千百年来的务实风格;水之浸润,携来灵气,滋润了当地百姓的生活,涵养了祖先心中的经世致用的精神。
浙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