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十课《辽夏金元的统治》教案
教学目标(核心素养)
1.唯物史观
立足唯物史观认知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政权接受中原传统典章制度和统治理念,入主中原后采用“汉法”及遇到的困难。

2.时空观念
掌握辽夏金元的统治时间和政权存在顺序,引导学生梳理辽夏金元几个少数民族政权建立、发展的基本线索。

3.史料实证
运用史料实证探究辽与西夏的政治制度,金朝入主中原,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4.历史解释
明确少数民族政权对我国北方地区开发所作出的贡献,元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5.家国情怀
渗透家国情怀感悟辽夏金元时期,华夏文明不断向四周扩散,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辽、西夏、金、元政权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的建设;元朝行省制度
难点:理解辽、西夏、金、元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的建设;元朝行省制度
时空思维
教学方法
问题导学法,讲授法,提问法,多媒体教学法
学法指导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导言框
新课讲授:
一、基础知识梳理
二、重难点问题解析
(一)元朝为什么实行一省制,如何认识此制度
原因:元朝疆域辽阔,政务繁忙,为了提高行政效率。

认识:提高了行政效率,但易造成宰相专权。

(二)思考元朝中书省与唐朝中书省有何不同
不同:
①元朝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

②唐朝中书省是中央三省中的一省,负责草拟政令,是决策机构。

(三)元朝行省制度的含义,特点,影响
含义:元朝中央的宰相机构是中书省,委派官员代表中书省处理地方事务,逐渐形成常设机构,称为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特点: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行政效率高,但受制于中央。

影响:
①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②有利于促进民族交融,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统一。

③有利于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④为后世行政区划奠定了基础,是我国省制的开端。

(四)两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及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表现
1.民族关系的特点
①民族政权并立。

由契丹族、党项族、女真族等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先后与两宋并立。

②两宋政权的民族政策以软弱为主。

两宋多次用兵失败,对辽、西夏、金等政权以“岁币”“岁赐”等方式换取和平。

③民族交融是主流。

“和议”、边境贸易、民族迁徒、少数民族的“汉化”政策等促进民族交融。

④契丹族、党项族、女真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政权先后完成了封建化进程。

2.少数民族封建化的主要表现
①经济上,由渔猎、游牧向农耕转化。

②政治上,采用汉族封建王朝的官制、任用汉人为官。

③文化上,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④生活上,由迁徙到逐步定居。

课堂小结
辽夏金统治时期,北方少数民族非常活跃,他们建立政权后,学习中原先进文化,保留了适合国情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政策,一度国力强大,对中原的宋政权构成威胁。

与这一时期的战争相比,各民族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更为持久频繁,呈现出互相交融的趋势。

元朝结束了多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王朝。

它的统一,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割据的政治局面,使社会走向安定,促进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了民族大融合,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

课堂练习
见本课练习册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本节课内容较多,时间跨度大,主要阐述辽夏金元时期各少数民族的统治,头绪多,涉及到一个“线索”——辽夏金元几个少数民族政权建立、发展,以及“隐性”知识点,即多民族融合。

这“隐性”知识点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因受课时的影响,教学中又不能过多渲染,但又要使学生明白。

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下一番功夫,以精炼的知识去讲授。

2.另外,元朝版图很大,学生缺少时空观念,也是知识的盲点,教学中要恰当处理好。

同时,对了解掌握历史上各种制度,包括有比较大的难度,这些内容比较枯燥,又难以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充分准备,精心设计,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努力提高教学效益。

同时,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巩固训练
1.为协调不同政治群体的利益,平衡各种矛盾,辽统治者既保留了本民族传统,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世选制、世袭制,又在汉人和汉化比较严重的渤海人中推行中原唐宋科举之制。

辽的选官制()
A.实现了权力的相互制衡
B.促进了政治制度的转型
C.导致了社会阶层的固化
D.体现了因俗而治的原则
答案:D
2.西夏永安年间(1098—1100年),御史中丞薛元礼上疏说:“士人之行,莫大乎孝廉,经国之模,莫重乎儒学。

”而御史大夫谋宁克任上疏说:“吾朝立国西陲,射猎为务。

今国中养贤重学,兵政日弛。

”这两位官员争论的本质是()
A.国家统一之争
B.专制集权之争
C.社会转型之争
D.主流思想之争
答案:C
3.金朝政权建立后逐步确立了为祖先上尊谥、上庙号以及建太庙崇祀祖先的制度,并大力倡导孝道。

这表明金朝()
A.倡导以武治国B.推行地方自治C.学习中原文化D.完成国家统一答案:C
4.魏源在《圣武记》论及中国古代某朝地方行政区制度时说:“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合湖南湖北为一而洞庭之险失;合浙东浙西为一而钱塘之险失。

淮东淮西,汉南汉北,州县错隶而淮汉之险失;汉中隶秦,归州隶楚,又合内江外江为一而蜀之险失。

”这种制度设计()
A.折射出专制皇权得到强化
B.表明政府加强对边疆管理
C.说明官员选任制度的异变
D.迎合了国家大一统的需要
答案:D
5.《元史》记载:“元制,站赤者,驿传之译名也。

盖以通达边情,布宣号令,古人所谓置邮而传命,未有重于此者焉”“诸牛铺马站,每一百户置汉车一十具,各站俱置米仓,站户每年一牌内纳米一石,令百户一人掌之。

北使臣每日支肉一斤、面一斤、米一升、酒一瓶”“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朝令夕至,声闻毕达”。

据此材料,无法得出的结论是()
A.驿站制度是元朝创立的古代治国良策
B.元朝专门设立站户来承担徭役和赋税
C.驿站为公差人员提供交通和生活服务
D.驿站极大便利了信息传递和人员流动
答案:A
6.元朝在政治上虽有“内北国而外中国,内北人而外南人”的区分,但文化上北人南往,或南人北上,蔚然成风。

北方士人往往以江南一游为荣。

南方士人大多以“游孔林”“历燕赵”“谒京师”作为人生的重要经历。

这表明()
A.差别对待政策导致矛盾激化
B.国家统一促进文化交融
C.南北交流推动经济均衡发展
D.边疆内地得到有效治理
答案:B
7.汉唐王朝疆域辽阔,对内陆边疆地区往往是通过册封和朝贡实施控制,很不稳定。

而元朝的辽阔疆域则与王朝统治相始终。

这主要得益于元代()
A.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发展
B.边疆管理和内地一体化趋势的发展
C.驿道上设置驿站和急递铺
D.直属中央政府的宣政院的有效管理
答案: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