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上册《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三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语】《⼤⾃然语⾔》是⼀篇⾮常经典、规范的事理说明⽂。

⽆忧考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
教学⽬标
★认识9个⽣字和11个词语。

认识“罕、蝌、蚪、逗、间、如、粗、意”8个字。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

★激发学⽣观察⾃然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9个⽣字和11个词语。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

★激发学⽣观察⾃然现象的兴趣。

教学难点
★朗读课⽂时注意句⼦的节奏和语⽓。

★正确理解“不爱学习的⼈总也看不懂”、“粗⼼⼤意的⼈总也看不见”等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
⼀、谈话导⼊
1.教师板书:⼤⾃然的语⾔,齐读课题。

2.师讲:别以为⼈才会说话,⼤⾃然也有语⾔,让我们⼀起来感受⼤⾃然的语⾔,
⼆、初读课⽂内容。

1.借助拼⾳读课⽂,读通课⽂,在读时有读不准确的语⾔,要停下来借助拼⾳读正确。

2.再读课⽂,标画出⽣字和会认的字。

借助拼⾳把⽣字和会认的字多读⼏遍。

3.分⼩节读课⽂,其他同学听听有没有读不准的⾳。

4.电脑出⽰⽣字;让学⽣读⼀读。

5.电脑出⽰词语:请学⽣读⼀读。

语⾔化⽯告诉发现说话⼈们
镶嵌⼭巅汪洋那是这是蝌蚪逗号粗⼼⼤意
6.学⽣选择1个或2个或⼏个词语练习说话。

7.同桌同学互读课,相互正⾳。

⼆、精读课⽂内容,朗读指导。

1.指名读课⽂,⼤家听听从⼤⾃然的语⾔中听出了什么?(学⽣说明⼩节的内容,就学习哪段内容。


(1)学⽣A回答:古⽼的“三叶⾍”化⽯,镶嵌在喜马拉雅⼭巅,这是告诉我们那⼉曾经是汪洋⼀⽚。

①教师板书
三叶⾍化⽯,汪洋⼤海
②为什么找到三叶⾍化⽯的坟,可以推测那⾥是汪洋⼀⽚呢?
③出⽰“三叶⾍化⽯”的标本或书上的图,请查找到三叶⾍资料的同学给⼤家讲⼀讲:三叶⾍是节肢动物,在2亿多年以前
已经灭绝了,它⼤多数⽣活在海洋⾥,所以我们可以知道喜马拉雅⼭很久很久以前是汪洋⼀⽚。

④教师指导朗读,注意断句。

教师范读:“电脑出⽰”古⽼的/三叶⾍化⽯,镶嵌在/喜马拉雅⼭巅。

/这是在/告诉我们,那⾥/曾是/汪洋⼀⽚。

学习练习读,同桌同学读,指名读。

(2)学⽣B回答:数数鱼鳞上的⼀个个圈圈,两圈就是⼀岁,这也是⼤⾃然的语⾔。

①教师板书:鱼鳞⼏岁
②教师电脑出⽰⼀条⼤鱼图
图(略)
提问:你们知道这条⼤鱼有⼏岁吗?⼩组可以讨论讨论。

③(学⽣可能有说15岁、16岁……)如何判断鱼的年龄呢?请同学们画画课⽂中的第三⼩节。

④⼩组讨论,鱼鳞到底有⼏圈?
⑤指名回答:3圈,请同学到前边指⼀指。

⑥这条鱼有⼏岁呢?(1岁关)
⑦朗读这⼀⼩节:
⾃⼰试试读⼀读。

电脑出⽰:
你如果/钩到⼤鱼,鱼鳞上/有⼀个个/圈圈。

两圈/就是⼀岁,这也是/⼤⾃然的/语⾔。

两指名读,教师辅导。

(3)学⽣C回答:如果你看到⽔⾥的蝌蚪,这是⼤⾃然的语⾔,告诉⼈们春天已经来到⼈间,
①教师随学⽣回答板书:
蝌蚪 春天
②为什么说蝌蚪在⽔中游,这是⼤⾃然的语⾔呢?
③电脑出⽰课件:(可以是书上的图,要让⼩蝌蚪游起来)你们看那⽔⾥蝌蚪多像(学⽣答:游动的“逗号”)
④点击⿏标在上⾯的课件配上⾳乐;让学⽣配乐朗读,读出它的有趣。

⑤指导好朗读:
学⽣边看课件,边进⾏配乐朗读。

教师⽰范:指导读:
你看那/⽔⾥的/蝌蚪,
多么像/游动的/逗号。

这是/⼤⾃然的/语⾔,
春天/已经来到/⼈间。

2.⼤⾃然都告诉我们什么了?请同学们说⼀说。

三、课外扩展:
开展⼀个“考考你”的知道竞赛活动:
请同学说⼤⾃然中的现象,请其他同学说⼤⾃然的语⾔告诉我们什么?
⽣说:看到蚂蚁搬家。

⽣答:就知道要下⾬了。

⽣说:青蛙冬眠后醒了。

⽣答:这是⼤⾃然的语⾔,告诉⼈们春天已经来到⼈间。

⽣说:看到枫叶红了。

⽣答:就知道秋天已经来到了。

四、学习第五⼩节
1.师说:⼤⾃然的语⾔啊,其是(⽣说:妙不可⾔,不爱学习的⼈总也看不懂,粗⼼⼤意的⼈永远看不见。


2.为什么说“不爱学习的⼈总也看不懂,粗⼼⼤意的⼈永远看不见呢?⼩组互相讨论后指名说⼀说。


3.师⼩结:不爱学习的⼈由于知识贫乏,对⾃然界中的许多现象理解不了。

⽐如在喜马拉雅⼭巅找到三叶⾍化⽯,如果不了解三叶⾍是⽣活在海⾥的动物,那么就不能推断出2亿多年前,喜马拉雅⼭巅曾经是汪洋⼀⽚。

⾃然界⾥有许多现象,只有仔细观察,才能发现,⽐如⼤鱼⾝上的鳞⽚,不仔细看就不会发现有⼀个圈圈。

发现不了这些圈圈,也就不会想到这些圈圈可以告诉我们什么。

你们说对不对呀!因此说只有仔细观察,才会有所发现。

4.指导学⽣读好第五⼩节:
学⽣⾃由练习读,
教师⽰范指导读:
⼤⾃然的/语⾔啊,
其是/妙不可⾔。

不爱学习的⼈/总也/看不懂,
粗⼼⼤意的⼈/永远/看不见。

学⽣练习读,同桌对读、指名读。

五、学习第⼀⼩节:
1.⼤⾃然的语⾔就这些吗?(不是)⼤⾃然的语⾔不只这些,那有多少呢?快读读课⽂中的第⼀⼩节。

2.齐读第1⼩节。

3.教师指导读好“到处都是”。

六、齐读课⽂内容。

七、作业
1.观察⼤⾃然,发现“⼤⾃然的语⾔”和同学进⾏交流。

看到⼀个现象,要动脑筋想⼀想,为什么的会出现这种现象?你可以查阅有关的书,也可以请教别⼈,“还可以上去查阅有关资料。


2.你们可以结合课⽂中的写作形式,⾃⼰写⼀⾸诗歌,诗歌的题⽬《⼤⾃然的语⾔》,下节课同学们相互交流。

⼋、板书设计
篇⼆
⼀、教学要求:
★学会9个⽣字和11个词语。

认识“察、蝌蚪、逗、如、意”6个字。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

★激发学⽣观察⾃然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理解课⽂的重点词句。

★指导学⽣朗读课⽂、背诵课⽂。

三、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游戏激趣,引⼊新课
1.请⼀学⽣演⽰公鸡叫。

议:早晨公鸡叫告诉我们什么?
2.从“⼤⾃然也会说话,也有语⾔”引⼊课题。

板书课题,学⽣对照拼⾳,拼读课题,结合学习⽣字“语⾔”的“语”字,着重讲清“⾔字旁”与话的关系。

(⼆)学习⽣字字⾳,练习朗读
1.听录⾳或范读。

2.学⽣⾃由练读课⽂,要求遇到不认识的字,对照拼⾳,拼⼀拼,同桌互读,纠正读⾳。

3.学习⽣字词:
(1)先读课后⽅格中和横线上的⽣字,再读课⽂,⽤“ 0”和“~~~”划出“学会”和“会认”的字,并划出⽣词。

(2)对照拼⾳,拼读⽣字,要求读准字⾳。

(3)全班齐读⽣字卡⽚。

(4)开⽕车认读⽣字词。

4.检查朗读情况。

(三)从第⼀节⼊⼿,整体感知课⽂内容
1.结合上下⽂采⽤换词法理解“以为”的意思,让学⽣明⽩第⼀、⼆句主要讲“⼤⾃然也会说话”。

结合理解“仔细”的意思,并懂得⼤⾃然的语⾔要认真观察才能发现。

2.指导朗读。

(1)学⽣⽤“|”线划出停顿的地⽅。

⽤“.”圈出需要强调字词。

注意停顿、轻重,读出⼉歌的韵律。

(2)分⼩组⾃由试读。

(3)指名读,⽣评读。

3.让学⽣带着“⼤⾃然说了哪些话”这个问题⾃主阅读课⽂2-4节,初知课⽂⼤意,为深⼊理解课⽂内容打下基础。

(四)利⽤直观⼿段,指导精读,感悟内容
〈⼀〉学习第⼆节
演⽰CAI课件或幻灯⽚(或教学挂图),⽔中游动着的⼩蝌蚪与游动着的“逗点”。

1.学⽣观察屏幕,认识“⼩蝌蚪”和“逗点”(逗号)并说说发现了什么。

2.指导朗读第⼀句(突出“多么像”、“游动”这两个词)。

3.讨论:
(1)⼩蝌蚪是什么季节才有的?
(2)看到⼩蝌蚪我们知道什么?
⼩结:⼩蝌蚪开始游动就是告诉我们春天到了,⼤⾃然真的会说话呀!
4.指导朗读(先⾃由试读,再听录⾳学读,然后引读:你看那……,多么像……,⼤⾃然告诉我们……。


〈⼆〉学习第三节
演⽰CAI课件:⽔中⼀条⼤鱼,鱼跳出⽔⾯,突出背上的鱼鳞,特写⼀⽚鱼鳞,放⼤鱼鳞,显出鱼鳞上的环纹暗⽆此⼿段,运⽤挂图幻灯或实物(鱼鳞)〕。

1.让学⽣观察鱼鳞⽚,并说说发现了什么。

2.讲解“⼀岁”就是“⼀年”的意思,⽐较 “⼀个”与“⼀个个”,让学⽣懂得“⼀个个”说明有许多个。

3.指导感情朗读(强调“⼀个个”、“圈”、“岁”语⽓要加重)。

引读:你如果钓到……,仔细观察鱼鳞有……,这也是⼤⾃然的语⾔,⼤⾃然告诉我们……。

4.⼩结:这节讲的是鱼鳞上的圆圈也会说话,他说了什么话呢?(让学⽣读:⼀圈就是⼀岁)可见⼤⾃然的语⾔真丰富!
〈三〉学习第四⼩节
1.汇报收集资料情况。

(课前布置学⽣收集有关“化⽯”的资料)让学⽣上台汇报⾃⼰所收集的有关化⽯的图⽚或其他资料,交流对“化⽯”的理解,在学⽣汇报交流的基础上,⽼师⽤通俗的语⾔讲解“化⽯”的来源与作⽤。

2.指名读第4节,对照国画或课件、幻灯等,理解“镶嵌”、“⼭巅”、“喜马拉雅⼭”、“三叶⾍”化⽯、“古⽼”等词。

3.讨论:在喜马拉雅⼭上发现古⽼的“三叶⾍”化⽯,告诉我们什么呢?为什么呢?在学⽣讨论后,⽼师⼀边演⽰课件或图⽚,⼀边⼩结:我们⼈类居住的地球,千姿百态,有陆地和海洋,陆地上有⾼⼭、平原等等,这些地形每时每刻在不断地变化。

只是这个变化⾮常缓慢,是我们⽤⾃⼰眼睛看不到的。

经过⼏千万年的时间,有的陆地变成了海洋,有的海洋变成了⾼⼭,⽽这些从海底隆起的⼭峰有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物,经过漫长岁⽉的风吹⾬打,这些⽣物慢慢变成了化⽯。

古⽼
的“三叶⾍”化⽯,镶嵌在喜马拉雅⼭巅,这是在告诉我们⼏千万年前喜马拉雅⼭那⼉——曾是汪洋⼀⽚(⽣齐读)。

篇三
⼀、教学⽬标:
★学会5个⽣字和11个词语,认识3个字。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

通过读课⽂知道课⽂中⼤⾃然的语⾔指的是什么,从⽽了解⼀些⾃然现象。

初步感受⼤⾃然的奇妙,激发学⽣观察⼤⾃然的兴趣。

★发现诗中规律性的语⾔现象,指导背诵、说话训练。

⼆、教学重难点:
重点:指导朗读课⽂,从读中知道课⽂中⼤⾃然的语⾔指的是什么,领略⼤⾃然语⾔的妙不可⾔。

难点:发现诗中规律性的语⾔现象,指导背诵、说话训练。

三、课前游戏:
★猜词语:⼀名学⽣不准说话,看着教师给出的词语,想办法其他同学猜到。

★⼩结:要是⼈类不会说话该会闹出多少笑话来啊!
四、教学过程:
(⼀)导⼊:
师:语⾔是⼈类最重要的交流⼯具,可是,它并不是⼈类的专利,⼤⾃然虽然不会说话的,但它也有⾃⼰的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然的语⾔》。

⼤⾃然怎么会有语⾔呢?先请看⼀个⽚段:(课件演⽰:⾃然情景——⽩云飘飘、流⽔潺潺、⼩鸟啾啾,荷花盛开、⽩雪皑皑)
师:谁能告诉我们你看到了什么?(⽣答)
师:⼤⾃然的语⾔真是五彩缤纷、赏⼼悦⽬啊!那怎样才能读懂它呢?——请打开课本88页。

(⼆)初读,整体感知课⽂:
1、⽤⾃⼰喜欢的⽅式读诗,课件出⽰⾃读要求:会读:读出这⾸诗的节奏。

会想:哪⾥有⼤⾃然的语⾔?
2、朗读交流:
师:现在,⽼师想听听你们读得怎样,谁来试试。

(⽣读,师⽣评)
3、初读成果交流:
师:同学们说说哪⾥有⼤⾃然的语⾔?
⽣:到处都有,睁开眼就能看见。

师:既然⼤⾃然的语⾔有很多,我们怎么才能发现他们呢?
⽣:仔细观察。

(三)品读诗句,领略⼤⾃然语⾔的妙不可⾔。

师:接下来,我们看看谁是最善于观察的孩⼦,请同学们分⼩组细读课⽂,边读边想:⼤⾃然⽤什么跟我们说话,它说了什么?你知道了哪些⼤⾃然的语⾔?
2-8节随机学习:
1、交流第⼆节:
A、⼩组美读。

师⽣评、指导(⾼⾼、准是,读出肯定),全班再读。

B、师:你从诗句中看到了哪些景象?你听到⽩云在告诉我们什么?
2、交流第三节:
A、⼩组美读。

师⽣评、指导,全班再读
B、师:你从诗句中看到了哪些景象?你们谁见过蚂蚁搬家?是什么的景象?(忙,读出紧张、着急、欢快、忙碌)
3、交流第四节:
A、⼩组美读。

师⽣评、指导,全班再读。

B、师:⼤家闭着眼想象,⼩草吐芽,百花齐放,在冰雪消融的⽔⾥,可爱的⼩蝌蚪在⾃由⾃在地游来游去,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春天来了。

师:春天来了,⼩蝌蚪可开⼼了,来,带着开⼼的⼼情读好来。

“蝌蚪在⽔中游泳,不就像⿊⾊的逗点?”——课件演⽰:这是⼀句什么句?(反问句)
师:谁能把他改成⼀句陈述句?(……)对⽐读,有什么不同?(语⽓⽐较重)
如何读好,教师范读,学⽣试读,指名读,齐读。

点明本句还是⽐喻句,把——⽐作——。

4、交流第五节:
A、⼩组美读。

师⽣评、指导,全班再读
B、师:⼤⾃然就像⼀位巨⼈,还在天空中写着“秋天”呢,谁来读读,它是怎么写的?
师:省略号指什么?
男⼥同学分别⽐赛读第四、五节。

5、交流第六、七节:
A、⼩组美读。

师⽣评、指导,全班再读
B、师:刚才⼤家讲的⼤⾃然的语⾔都和⽓象有关。

⼤⾃然还有更奇妙的语⾔。

(出⽰年轮图、鱼磷图),结合你的课外知识,你看懂了什么?
⽣:我知道树长⼀年,年轮就长⼀圈。

⽣:我还知道鱼磷多的鱼年龄⼤。

师:看来,同学们的知识真丰富,你们真是个善于观察的孩⼦。

你们就把这个奥秘告诉⼤家吧。

⽣读
6、交流第⼋、九节:
A、⼩组美读。

师⽣评、指导,全班再读
B、出⽰三叶⾍化⽯图,师:我们所了解的前六种⼤⾃然的语⾔,如果让你⽤⼀个词来形容,你会怎么说? ⽣:奇妙(神奇)
师:最神奇的还在第8节呢。

有问题的请提出来。

(视学情了解三叶⾍、化⽯、喜马拉雅⼭)
师:⾃然界这么神奇的语⾔,你们都读懂了,来,⼤声地朗读给⽼师听(读8、9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