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春》的说课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春》说课稿
六家子镇学校----付丽红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春》。
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八个方面来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阅读课文。
本单元文章以反映自然世界为主题。
所选的诗文大多都是一些文情并茂的优美篇章,不少出自名家之手,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如意境优美、构思精巧、语言生动优美,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
它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领略自然风光。
单元中的每篇课文无一不向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学习这几篇课文既是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途径,又是一次美的巡礼;从中既可得到文学艺术的滋养,又可受到审美的陶冶。
色彩斑斓,美妙绝伦的大自然一定会在学生心中留下美好的印象,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美好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写作背景
《春》大致写于1928年至1937年。
这是一篇有较大风格演变痕迹的散文。
作者写此文时,已经没有创作初期的那种淡淡的哀怨的情调,而是鲜明的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乐的情绪。
3、主要内容
《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
春,本来是自然界的一个季节概念,本文却赋予它以感情和生命,作者朱自清先生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用诗的笔调,描绘了江南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竞相争荣的景象。
抒写出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表达了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这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更是一曲春的赞歌。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和感悟能力。
春天是学生熟悉而喜爱的季节,他们都有切身的体验和感受。
这篇文章语言口语化,平易好懂,节奏明快,形象生动,极富表现力,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展开,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
根据本课的具体情况这三个目标分别是这样安排的:知识与能力目标:1、指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感情脉络。
2、体会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掌握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3、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征、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文章的画面美,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感悟自然的能力和热爱自然,追求未来和积极进取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1、通过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感情脉络2、结合实例,掌握抓住特征,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难点:体会本文语言中多蕴涵的感情,理解寓情于景的写法
五、教学理念
1、强调学生自我的阅读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加大语文阅读量和口语交际环节,重视培养语感。
”还强调“要加强朗读,重视阅读感受和体验。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因此,在教学中我将指导学生用多种方式去“读”,在“读”中感悟文章的思想情感和人文内涵。
2、联系现实生活。
充分调动学生在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感、所悟来阅读本文,并思考为什么面对同样的景物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
体现新课程的“大语文观”,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发现语文,在生活中学语文。
3、重视互动合作。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平等、融洽交流讨论的互动合作,引导学生在互动合作中自主
构建探究问题、发现解决问题途径的阅读方式,并逐步学得合作技能。
六、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
利用多媒体营造出自然、美丽、温馨的春天,给学生创设一个
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2、朗读教学法。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篇好文章是读出来的,因此,将各种方式的读贯穿于整个课堂,让学生在读中学,学中悟。
3、探究讨论教学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讨论中分析、感受作者的写作成功之法。
4、点拨法:采用点拨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七、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分为四大板块:导入新课,整体感悟,精读课文,教学小结。
(一)课文引入:“让学生说说自己积累的春天诗句”以此调动学生的生活储备。
同时展示课件,配以春天的影像及音乐。
利用情境教学法,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
让学生由景入情,进入到春的回味和想像之中。
此环节是情景教学法的体现。
(二)整体感知课文:第一,听录音朗读感受语言美,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文中的春天美在哪里?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通过录音富有情感的朗读,体会本文语言的优美,在学生头脑中再现出春天的景象。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采用诵读教学法,让学生在读中学,学中悟,培养学生语感。
同时让学生掌握抒情散文的朗读技巧,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激励学生发挥想像,对文章进行初步分析和感悟,使自己对春的感受和作者对春的感受进行碰撞,用自己的话说说文中的春天美在哪里,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此环节突出教学重点第二,学生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这个环节是更深入的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教师用点拨法,引导学生学习,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培养了学生理解、分析、概括的能力。
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对本文的整体印象。
学生朗读课文,体验抒情散文的朗读技巧是教学方法诵读法的体现。
(三)精读课文:第一,学生齐读春草图,思考:1、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用得好,为什么?2、作者从哪些角度,抓住了春草的什么特点来写3、从字里行间流露出什么感情?4、如何使文章的语言生动优美本环节,教师引导学习春草图,学生依此类推学习其他几幅图,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对本文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教是为了不教,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教学中,
教师首先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文中的好词好句,并说说理由,教师加以点拨。
其次引导学生学习从多角度抓住景物特征感悟春的美丽。
如:“嫩嫩的”“绿绿的”等词语从色彩和质地表现出春草嫩绿的特征。
第三引导学生感悟作者是如何融情于景,做到情景交融,以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如坐”、“躺”、“踢”、“滚”、“跑”、“捉”等词语,以及人的感受“轻悄悄”、“软绵绵”等词语来体现对春草的喜爱。
第四,引导学生学习使用修辞手法可以使写景抒情散文的语言生动优美。
八、板书设计
用精炼、概括的文字勾勒出文章的结构,脉络清晰,形象直观,使美丽、温馨的春天永驻学生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