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苏联与西方国家关系的调整与演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苏联与西方国家关系的调整与演变
一、调整对西欧的政策
赫鲁晓夫上台后,就着手改变斯大林时期比较僵硬的外交政策,力图通过谈判和协商,来调整苏联同西方国家的关系。

在这一时期,冷战并没有结束,但局势有所松动;苏美之间军备竞赛继续进行,局部对抗时有发生,但两国关系有所改善。

开始形成在世界范围内美苏两国对抗和争霸的局面。

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对如何处理战败国问题一直是苏联和西方国家争执的重要问题。

战后,奥地利分别由苏、美、英、法四国分区战领。

1946年的四国外长会议决定起草保证奥地利独立的对奥和约。

1949年6月,四国外长会议达成对奥合约主要问题的初步协议:奥地利保持1938年1月1日时的边界,不向奥索取赔偿,南斯拉夫有权没收奥在南的财产;苏联将在6年内从奥得到1、5亿美元作为苏联归还德国在奥财产的补偿。

会议还决定指派代表拟定对奥合约草案,并定于当年9月1日签约。

由于9月间,西德单独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斯大林认为对奥合约必须在德国问题解决后签订,于是,这个问题被搁置起来。

1954年初,在苏、美、英、法四国外长的柏林会议上,在得到奥地利“丝毫没有加入任何军事同盟”的保证之后,苏联代表再次提出了签署对奥合约的建议。

条件是奥地利承担义务,不参加军事集团,不把它的领土提供给外国做军事基地。

美英法三国虽然对苏联的建议反应冷淡,但是引起了奥地利的积极响应。

1955年2月,莫洛托夫在苏联最高苏维埃会议的发言中,对于奥地利的立场有所松动,并邀请奥地利政府派代表团去莫斯科商谈缔结和约问题。

4月,苏奥两国代表在莫斯科举行会谈。

奥方接受保证中立化的建议,苏方则表示愿意无偿的签订对奥合约,并从奥地利撤军。

这表明,苏联为了调整同西方国家的关系,在对奥合约问题上主动作出了让步,终于促成了和约的签订。

苏奥会谈结束后,苏联发出倡议,召开苏美英法奥五国外长会议来讨论缔结和约问题。

5月15日五国外长会议在维也纳举行会议,并签订了《重建独立和民主奥地利的国家条约》。

条约承认奥地利是一个“主权、独立和民主的国家”。

各缔约国尊重奥地利的“独立和领土完整”;条约禁止奥地利和德国合并或建立任何形式的政治和经济同盟;各缔约国在条约生效后90天内,最迟不超过55年底撤出各自驻奥军队。

同年10月,奥地利通过了宪法,宣布永久中立,不参加任何军事同盟,也不允许其它国家在自己的领土上建立军事基地。

对奥和约的签订,是赫鲁晓夫推行新的外交政策的第一个重大行动。

条约签订后,苏联不仅获得了1、5亿美元的经济补偿,而且随着奥地利的中立,助长了西欧某些国家的独立倾向,有的国家甚至表示要脱离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对奥合约的缔结使苏联迈出了同西方国家通过谈判、协商解决国际问题的步伐。

同联邦德国建交,是赫鲁晓夫调整同西方国家关系的又一步骤。

1954年底到1955年初,苏联就同美英法等西方国家交换信件,倡议召开四国首脑会议。

由于在对奥合约问题上苏联作了让步,西方国家同意召开四国首脑会议。

1955年7月,四国首脑会议在日内瓦召开,这是战后举行的第一次政府首脑会议。

会议讨论了对德和约、欧洲安全和裁军、加强东西方接触等问题。

赫鲁晓夫、布尔加宁率领苏联代表团参加了会议。

在德国问题上,苏联代表团认为:根据德国现在的实际情况,两种不同的政治和经济制度,不能把他们机械的统一成一个国家,可以先把他们看做两个具有平等权利的国家,然后通过两个德国的合作,逐步达成德国的统一。

上述问题虽然没有达成协议,但为大国之间通过磋商解决国际问题打开了道路。

还在四国首脑会议召开以前,苏联就邀请联邦德国进行谈判,以实现两国关系的正常化。

9月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访苏,与赫鲁晓夫、布尔加宁就两国建交问题进行了会谈。

开始苏
联方面提出,两国建交不带有任何附加条件,而联邦德国方面要求以德国统一和遣返战俘作为两国建交的先决条件。

苏联方面认为,在苏联没有德国战俘,只有德国战犯;关于德国统一问题,赫鲁晓夫指出,西德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员,而民主德国不是,所以,苏联尽量避免让统一的德国属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员,由于要求西德退出北约是不现实的,所以,两国应先建立外交关系,发展贸易,这对双方都是有利的。

几天的会谈没有消除分歧,阿登纳声称要提前回国,在这种情况下,苏联决定让步,同意释放德国战犯,但仍然不同意联邦德国“有权代表整个德国人民”的观点。

经过双方反复的磋商和妥协,9月13日,双方签署了建立外交关系的换文。

苏联与德国建交,为苏联调整同西欧国家的关系迈开了重要的一步。

二、确立对中东的政策
从50年代起,中东在世界局势中的重要地位越来越重要。

英法苏美在这一地区展开了激烈的利益角逐。

1954年,纳赛尔出任埃及总理,他奉行中立主义政策。

10月英埃签署条约,英国保证在20个月内撤出苏伊士运河,承认运河是埃及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苏联对埃及的行动持积极支持的态度,英法则对纳赛尔的政策持敌视的态度。

1956年6月,英军从埃及和苏伊士运河地区全部撤出,但苏伊士运河公司仍然由英法殖民者控制。

7月19日,美国国务院发表声明,停止资助修建阿斯旺水库大坝,而这个工程将会灌溉100万公顷的土地并使千百万人受益。

美国为什么会这么做呢?主要原因是由于埃及接受了来自苏联和捷克的现代化武器,以及纳赛尔与印度和南斯拉夫共同发起了“不结盟运动”。

但埃及并没有屈服于西方的压力,7月26日,纳赛尔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运河航道由埃及管理,所获收入来建造阿斯旺大坝。

这表明埃及人民坚决要求彻底摆脱西方控制和奴役的决心。

为了彻底解决苏伊士运河问题,英法埃三国原定于10月29日举行会谈,可是就在这天晚上,以色列军队在英法空军的掩护下分4路向埃及的西奈半岛发起进攻。

次日,埃及下令全国总动员,以反击以色列的入侵。

同一天,英法借口保护运河为由,向埃及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埃以双方停火,并把各自的军队撤离运河16公里。

以色列表示接受,但埃及拒绝接受这一最后通牒。

10月31日,英法成立联合司令部并开始对埃及实行军事侵略,英法空军轰炸开罗、亚历山大等城市。

英法的入侵行为由于事先没有和美国磋商,美国非常生气,不予支持。

而苏联虽然此时忙于应付匈牙利事件,但仍然发表了一个措辞强硬的声明。

苏联向英法以三国发出最后通牒,暗示苏联可能直接进行干预,并暗示苏联有可能使用现代化武器(火箭)来攻击侵略者。

苏联的最后通牒引起了西方国家的震惊,美国也向英国施加压力,要求英法停止军事行动,在这种情况下,英法联军不得不在离塞得港24公里的地方停了下来,并于11月6日,被迫宣布停火。

11月7日联合国通过决议,以联合国部队接替英法联军。

英法的武装干涉遭到了失败。

苏伊士运河战争结束后,英法被排挤出了这一地区。

美国和苏联替代了两个老牌帝国,开始在这个地区进行新的争夺。

三、苏美关系的演变
赫鲁晓夫上台以后,在谋求同西方国家改善关系的同时,把对外战略的重点逐渐转移到同美国进行谈判和争夺。

1956年初,苏联政府向美国政府提出缔结苏美友好合作条约的建议,并提出了自己的设想,但美国政府拒绝了这一建议。

1957年5月,赫鲁晓夫在接见《纽约时报》总编辑时指出,国际紧张局势归根结底时苏美两国的关系问题,只要苏美两国能达成协议,就不难同其它国家达成协议了,谈话中透露出苏美合作共同主宰世界的意思。

赫鲁晓夫还表示他非常尊重艾森豪威尔总统,希望有机会访问美国。

到1958年1月,苏联呼吁美英法等国家的政府首脑,建议举行各国领导人最高级会谈,这一建议又遭到美国的拒绝。

1959年1月,苏联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米高扬以“休假”为名,在美国停留了20多天。

米高扬在美国反复呼吁和央求美国,要进行苏美双边会谈。

在米高扬访美之后,苏美关系有所缓和。

赫鲁晓夫认为,东西方关系至少存在着解冻的可能。

所以在同月召开的苏共21大上,赫鲁晓夫在报告中表示了早日同美国结束“冷战”的愿望,并邀请艾森豪威尔总统访问苏联。

苏联不断发出要求和美国直接会谈的信息,直到1959年夏,才收到回音,艾森豪威尔致信赫鲁晓夫,邀请赫鲁晓夫正式访问美国。

8月3日,苏美同时宣布,美国总统艾克邀请苏联部长会议主席(1958年3月兼任)赫鲁晓夫在9月访问美国,赫鲁晓夫邀请艾克秋后到苏联回访。

1959年9月15—28日,赫鲁晓夫应邀访问美国,在赫鲁晓夫访美前3天,即9月12日,苏联发射的宇宙飞船登上月球,在月球上放置了苏联国旗和国徽,这件事为赫鲁晓夫访美增色不少。

作为第一个访问美国的苏联政府首脑,赫鲁晓夫抵达华盛顿时,受到了艾森豪威尔总统的热烈欢迎。

赫鲁晓夫受宠若惊,他在艾克举行的欢迎宴会上动情的说:“我相信,我们应总统先生邀请而作的这次访问以及您即将对我国的回访,将极大的促进国际关系的转暖;冷战的坚冰已经不只是有了裂缝,而且已经开始破碎了”。

赫鲁晓夫访美期间,参观了纽约、洛杉矶、旧金山等多个城市,最后回到华盛顿。

在整个访问期间,赫鲁晓夫出席各种宴会、招待会,广泛的接触了美国各阶层人士,他在一连串的演说和回答记者提问时,反复强调两个主题:一是苏美两国人民应该和平相处,共同为和平而斗争。

他说:“我们认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比你们的好,你们认为你们的制度比我们的好。

那我们怎么办呢?难道要把这种谁的制度好的争执一直引向战场去见分晓吗?难道让历史来回答这个问题不是更好些吗?”。

他希望通过和平竞赛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是希望通过谈判来解决国际争端,而不诉诸武力。

赫鲁晓夫反复强调:苏美两国间没有克服不了的障碍,应该通过谈判来消除冷战,缓和国际紧张局势,在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又掌握了核武器的时代,绝不能听任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赫鲁晓夫访美期间,与艾克在戴维营举行会谈,在会谈中,双方就一些国际争端问题互施压力,讨价还价。

艾克要求赫鲁晓夫停止关于西柏林问题的威胁,收回苏联的最后通牒。

艾森豪威尔的强硬态度,迫使赫鲁晓夫在柏林问题上作出让步。

赫鲁晓夫提议苏美两国从其它国家撤走军队,拆除在别国领土上的军事基地,这个建议完全是针对美国的。

艾克则提议两国不要再继续试验核武器,并为此设立国际监督。

由于当时苏联的核武器水平大大低于美国,这个提议是美国想永远保持核优势。

在这些问题上,双方未能消除分歧。

因此,赫鲁晓夫后来大肆宣传的“戴维营精神”,并没有多少实质性的意义。

赫鲁晓夫访美的实际效果,是使苏联获得了同美国平等协商的地位,而不在于是否签订了任何协定。

赫鲁晓夫和艾克会谈结束后,双方发表了联合公报。

苏联在西德问题上作了让步,,美国同意就柏林问题召开四大国首脑会议。

苏联还正式邀请艾克于60年春夏之间访问苏联。

艾克原定于在出席巴黎四国首脑会议之后,于60年6月访苏。

但在5月1日,一架美国U-2高空喷气间谍侦查机侵入苏联境内2000多公里的斯威尔德洛夫斯克地区,被苏联的火箭部队击落,飞行员被俘。

在事实面前,美国不得不承认他们在搜集苏联情报。

U-2间谍飞机事件给四国首脑会议蒙上了阴影。

5月16日,苏美英法四国首脑会议在巴黎如期举行,赫鲁晓夫要求艾克就U-2飞机事件公开道歉,并保证不再发生类似事件,艾克只肯保证在他任职期间不再做这种飞行,但不愿做更多的承诺。

尽管戴高乐竭力调停和斡旋,但无济于事,最高级会议不欢而散,宣告流产。

赫鲁晓夫宣布取消对艾克的邀请和访苏计划。

美苏关系又趋于紧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