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小学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的方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索小学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的方法
发布时间:2022-01-06T06:31:11.686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9月26期作者:陈伟珍
[导读] 小学时期是培养和发展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时期,而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对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有重要作用。

陈伟珍
福建省南平市大横中心小学
小学时期是培养和发展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时期,而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对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有重要作用。

好的阅读习惯对学生的一生都有非常重要的效果,教师不但要育人更要育心,对孩子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学习方式的传授,远远大于对学生知识的灌输。

所以, 探索培养阅读能力的方法显得非常的重要。

那么应该如何培养阅读能力呢?
一、兴趣激发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学生积极主动阅读的基础,它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思维和学习的情趣,是发展智力的必要条件。

所以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成了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二、词汇量积累法
词汇量的积累是小学阶段语文阅读有别于中学阶段语文阅读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必不可少的关键。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的学生作文中运用的词汇非常贫乏,于是我有意识的在课堂上对词汇进行分类,比如说描写高兴的成语有“兴高采烈”、“神采飞扬”、“合不拢嘴”。

这样既扩大了同学的词汇量,也可以使他们体会这些词的区别。

方便在写作时正确的运用。

另外,词汇量的积累必须通过大量、有效的阅读才能获得。

与此同时,也能逐渐形成较强的语感。

除了语文课本中的内容外,课外阅读是扩充词汇量最好的途径。

语言学家吕叔湘曾说过:“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

我想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

”因此,只有使课外阅读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才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其知识。

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三、教给阅读技巧
1、阅读有范读、领读、讲读、朗读、默读、背诵等。

范读是给学生阅读做示范,激发学生的摹仿兴趣。

我读好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喜欢读了,就会读了。

另外,背诵是我国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背诵有助于加深对课文的感受和理解,积累语言材料,提高读写能力和发展记忆力。

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文章的长短可以采用整体背诵(如诗歌、短文)和分步背诵(长的课文),调动学生背书的积极性。

通过教给阅读方法,运用阅读比赛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强化了学生良好的范文背诵习惯,锻炼了他们的记忆力,并逐步提高了他们的写作水平.
2、指导学生掌握良好的阅读技巧
在阅读中,指导学生变换方法阅读,并从阅读中不仅养成眼到、口到、心到的基本方法,还要培养学生一边读一边动笔圈、点、画、记的习惯。

要求学生从小形成认真读书的习惯,做到在读中求知,在读中求解,逐渐养成初读—细读—深读—熟读的好习惯。

让他们在阅读中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新词,理解作者的思路、写作方法和课文中心,借鉴写作技巧,还可以指导学生速读—回读—精读—背诵。

如文章较长,可采用先“速读”,大概了解主要人物和事件,再根据课后的作业或老师的提问进行“回读”,反复阅读疑难部分,从中找出答案。

文章中写得精彩的段落,让学生仔细阅读,反复地“精读”,并从中读出味道,读出自己的感受.
四,养成阅读习惯
1、培养学生认真阅读的习惯。

从表面上看,阅读就是眼睛看,实际上,阅读是一个处理信息的极其复杂的心理过程,有效的阅读要求小学生不仅用眼睛看,而且用心“看”,用嘴“看”、用手“看”。

特别是对课文以及一些有启迪的好作品,不能走马观花,需用心体会,圈点批注,认真思索。

2、培养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的习惯。

阅读方法一般包括初读、品读。

初读时,只要求学生读准字音、理解生词、了解文章大意就可以了。

品读就要求学生在读中思考、体味、理解、升华,即抓住重点词句,细细揣摩,较深入地理解文章的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

在品读时,我们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朗读、默读、诵读等方式来深刻地理解课文;在略读时,根据阅读目标的不同,我们又可以采用游览式读书法和筛选式读书法。

培养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时,我们不但教学生要根据读物内容来选择相应的阅读方法,而且要遵循课内带课外、扶放相结合的原则,要让学生掌握一种阅读方法后再学另外一种,切忌揠苗助长。

3、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读书活动,如以学校或班级为单位,开展“古诗朗诵会”、“课本外的故事比赛”、“童话化装表演会”、文艺节目会演”、“小小读书讨论会” 、“课本剧比赛” 、“名人的读书格言接力赛”、“我的读书方法”及出墙报、展览读书笔记等课外阅读扩展活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教给阅读方法,总结读书成果,交流读书心得和经验。

4、密切配合使学生坚持读书。

广大教师和家长应互相配合,加强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使学生善读书,增强课外阅读积累。

在教学中要努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让他们做到:一是定书。

要阅读的书一旦选定,就一定要读完,千万不可半途而废。

二是定时。

针对学生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选择读书的时间,切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三是要定量。

根据自己的阅读能力,制定出一个读书计划,并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课外阅读关键在于坚持,教师及家长要经常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执行情况,督促学生完成阅读任务。

五、推荐适合的、学生喜欢的读物
低年级的学生喜欢鲜明的形象、活泼的内容,可推荐他们看童话、寓言、卡通、动漫等活泼有趣的读物;中年级的学生喜欢情节曲折、生动的故事,可推荐他们看历史故事、民间故事、科幻小说等引人入胜的读物;高年级的学生喜欢文质兼美、富有情趣的内容,可推荐他们读科普、名篇佳作等精美典范的读物,如《世界著名童话》、《西游记》等世界名著。

六、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条件
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幽雅的环境中舒舒服服地进行课外阅读。

1、开发图书室。

图书馆是学生读物的主要来源,信息时代要求我们的学校要提高学生利用图书馆找到所需信息和知识的能力。

有了图
书馆,可以组织学生上课外阅读指导课,这样让学生感受到图书馆是一个学习的乐园,是遨游知识的好场所。

2、建立班级图书角。

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教师可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阅读条件。

3、给学生创造足够的阅读读物。

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推荐合适的读物或文章,实现课内外的沟通,保证有计划地开展课外阅读及指导。

4、优化读书环境。

在窗明几净的教室内,装点上几幅书画作品,增添文化气息。

小学阶段是阅读的启蒙阶段,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准确的感知此阶段学生的特点,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只要用心探索教学新路,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改进我们的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更好地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