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敦煌汉简一条简文两个问题的理解_谢璞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敦煌汉简一条简文两个问题的理解
谢璞1张俊民2
(1.上海大学数码艺术学院,上海市201800;2.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兰州市730000)
关键词:敦煌汉简三节泉都地名
摘要:敦煌汉简少而散的特点,使资料本身缺少互堪、互参的机会,致一些问题难以理解,其中简143的“三节”、“泉都”两个地名就是如此。

或言而不当、或略而不言。

前者是属于宜禾都尉辖区的一个地名,后者则是王莽时更西汉“煎都”所致。

“节”的确认对于汉代敦煌史地的认识是一个重要补充。

KEY WORDS:Dunhuang wooden strips Sanjie Quandu Place names
ABSTRACT:The discovery of Dunhuang wooden strips is distinctively sparse and scattered.Thus it is hard to compare textual evidence piece by piece,which further scales up the difficulties of some literature issues.The most notorious example is place name like sanjie and quandu in strip No.143.Previous studies either misinterpret this term or even just ignore it.The author proposes that the first one represent the name of a place belonging to Yihe duwei,and the second one was originally called jiandu in Western Han Dynasty but changed during the Wangmang era.The new understanding of these terms provides an important supplement for understanding the historical geology of Dunhuang during the Han period.
敦煌汉简原本是指汉代敦煌地区出土的简牍,只是由于数量和时间的原因,悬泉置遗址出土的简牍我们仍称为“悬泉汉简”,并未归入敦煌汉简,而实际上它也属于敦煌汉简。

1991年的《敦煌汉简》收录了当时所能见到的所有简牍,凡2485枚[1]。

其中一部分就是在悬泉置采集的汉简。

本文所言的敦煌汉简主要指《敦煌汉简》一书的简牍。

此书出版后,先后有许多学者就其包含的史学、文献学价值进行了解读,除单篇论文之外,还有比较系统的研究,对于敦煌汉简的认识与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如1995年,饶宗颐、李均明先生编著的《敦煌汉简编年考证》、《新莽简辑证》[2];2001年,吴礽骧先生主编的《中国简牍集成》标点本第三册;2010年,刘飞飞的硕士论文,《敦煌汉简(1—1217)选释》。

但是,由于这些资料数量较少,可以互证的材料有限,一些问题仍有待解决。

这里举出敦煌汉简一简中的两个问题略加阐释。

简文是:
简1.得行积九日乃到三节二十三日至泉都立檄府大尹敦·143[3]
对本条简文的解释存在一定差异。

如:
《辑证》作:“得行积九日乃到三,节二十三日至泉都,立檄府大尹”[4]。

《集成》作:“得行,积九日乃到三节,二十三日至泉都,立檄府大尹,”注释称:“三节,西域地名,马行一日程,为一节。

马行三日之地,故名三节。

”[5]
《选释》作:“得行,积九日乃到三节,二十三日至泉都,立檄府大尹,”袭用《集成》说,未添加任何解释[6]。

从上述三家的介绍不难看出,对此简的解释均显简单,或未注意。

表现在“节”或未言,或言而有误,“泉都”均未言。

《辑证》将“三节”分开理解显然不如《集成》合理,而《集成》的解释也未见得就是正确,《选释》可能是因为对《集成》的解释有疑问,所以不置可否。

之所以会如此,应该是受资料限制造成的。

症结所在正是其中的“三节”和“泉都”。

下面,我们结合现有资料,谈一点我们对“节”和“泉都”的认识。

与“三节”相关的资料在敦煌汉简中不是没有,如:
简2.□□和至六匹方数数□□之即转中至
28考古与文物2014年第2期
第三节敦·1545
本简的“第三节”应该就是前面的“三节”。

《辑证》可能是没注意到此简,而作“三,节”,《集成》则沿袭了其对“节”的理解,仍将它看作是西域地名。

两种说法均不完善,《集成》只是说对了一半。

“第三节”、“三节”是一个,并不是西域地名,而是汉代敦煌地区的一种机构形式或名称。

悬泉汉简中关于“节”的简文比较多,为我们认识“节”提供了补充材料。

简文如:
简3.出粟四百五十石三石布单券百五十
米八百一十三石券二百七十一甘露四年九月乙巳朔丁未第三节候长义付第四节候长奉世(两侧有刻齿)ⅡT0114④:291[7]
简4.十余日当徙第七节□□□/ⅤT1411④:8
简5.曰徙署第七节属宜禾尉丞主养出入谷□□/ⅡT0115④:90
简6.□/取持去又曰徙作第九节时八月以一驴送中部□/ⅡT0115④:220
简7.□/城旦敦煌狱署作沈池至今年五月中府调都史王卿将尊等五十人诣第十节伐薪二日李掾ⅡT0214③:150
简8.□/在第十一节渠上□/ⅡT0115④:199
简9.□/□更徙第十一节浚渠壹见予严使胡奴满家以粟食三驴ⅡT0214③:95
简10.□/□到十二节东□系□/ⅠT0109S:127
简11.王卿西到第十二节迎合宗即取所屯食□□骑□/ⅡT0215③:113
简12.□/□十三节八月簿出糒十石□□/
ⅡT0115③:168
以上十简,是我们在悬泉汉简中以“节”检索到的与“三节”、“第三节”类似的资料。

其中出现有“第三节”、“第四节”、“第七节”、“第九节”、“第十节”、“第十一节”、“第十二节”和“第十三节”。

按照这些“节”的命名原则,我们可以发现,这些节是以序数排列的,应该还有“第一节”、“第二节”、“第五节”、“第六节”和“第八节”。

至少应有从第一节到第十三节共十三个。

由于这些资料多比较残断,文义不是十分清楚。

估以所残留的信息揣测之。

简3是第三节候长与第四节候长之间因为粟、米交接而产生的券类文书。

时间是甘露四年(公元前50年)九月三日。

一方出粟450石、米813石,都装在三石的口袋中。

简文的“券”,实为“帣”。

汉代的口袋,有三石、五石两种规格。

为了防止事后篡改数字,在简牍的两侧均有刻齿。

第三节、第四节有候长,显然不能理解为马一日行程为一节了,而应该从汉代边塞的防御系统组织结构去理解。

“候长”是汉塞防御系统中“部”一级机构的长官,主领吏卒“日迹”、“候望”、通“烽火”。

“部”处在候官和隧之间,约辖6 9座隧。

如甲渠候官第四部的长官就是第四候长,下辖第四至第九隧凡6座;第十部的长官第十候长,下辖有第十隧至十六隧凡7座[8]。

候长的俸禄在900 1200钱之间。

这是居延地区的“候长”状况,就是以候长所在隧的名字命名的。

即第四部设在第四隧、第十部设在第十隧。

除了简3有候长外,其它简都没有。

简4下残,是说某人十余日后应迁徙或转移到第七节。

简5下残,某人说从别处移到第七节,在第七节任职,隶属宜禾尉丞。

这是目前所知“节”有具体归属的唯一资料。

“署”,在居延汉简中有任职岗位和主管署理两义。

如:
简13.戍卒行道居署物故兵部各有数檄到尉士吏E.P.T56:116[9]简14.□/□□尽戊寅积二未还□仓盗去署亡过一日到二日E.P.T59:337简15.第廿三隧长李忠不在署30·5[10]
简16.□/卒家属在署名籍185·13
简17.七月□□除署除四部士吏□匡软弱不任吏职以令斥免E.P.T68:6
简18.候官斗食令史署主官以主领吏备盗贼为职士吏冯匡E.P.T68:10简19.始建国天凤上戊六年七月壬辰除署第十部士吏案匡E.P.T68:11简20.署第十七部候长主亭隧七所兵弩扁戾不持毋鞍马E.P.F22:399以上八简,前四简的“署”有衙署、办公场所之义;后四简,更多的是主管署理义。

简5之“署”当是后一种含义。

“署”的另一义“记录”与本文“署”“节”关
38
对敦煌汉简一条简文两个问题的理解
系不大。

如:
简21.□/□候长贤自言常以令秋射署功劳即石力贤
□/□数于牒它如爰书敢言之6·13
简22.□/□贵自言常以令秋试射署
□/数于牒它如爰书敢言之E.P.T56:183
其它简中出现的“第ˑ节”均没有太多关于“节”属性的资料,如到第九节劳作、到第十节伐薪取柴、第十一节有水渠且某人曾参与水渠的开挖、第十二节有船可以从事水路运输等等。

至于这些“节”所在的大体位置不清楚,属性也不明白。

我们可以知道一些“节”处有水渠,且可以行船。

根据这些“节”的资料,我们可以作大体推测。

如“节”有候长、第七节属宜禾、节有渠船等。

第三节、第四节有候长,也许已知的十三个节都是这样的。

节中候长,如果按照居延地区一个候长管辖6 9个隧计算,约有百余座烽隧。

而这百余座烽隧又是如何分布的呢?即这些以序数大小命名的“节”是从东向西排列,还是从西向东排列呢?按照汉代人的习惯和我们现有的认识,似乎从东向西排列比较合理。

除了汉塞是从东向西分布外,还有其它信息可以补充。

第七节属宜禾尉丞,此处的宜禾尉丞应该是宜禾都尉丞,即第七节属于宜禾都尉管辖。

宜禾都尉是汉代敦煌郡四个部都尉之一,在敦煌郡的最东部。

另三个是中部都尉、玉门都尉和阳关都尉。

第七节属宜禾都尉,其大致方位可以确定。

而第十一节、第十二节存在的渠、船,可能与汉代在敦煌地区的漕运有一定的关系。

按照史书的记载,漕运主要在疏勒河下游,即应在玉门都尉所辖的地域。

可以确定第七节属宜禾都尉,第十一节属玉门都尉。

从这些方面考虑,节应该是在敦煌北部由东向西排列的。

考虑到敦煌地区漕运存在的时间不是太长,随着漕运的结束,“节”原本的机构名称及其功能也就消失了,只不过由之而来的地名却沿袭下来。

“节”有候长,按照居延地区的候长功能,其主要职责是主领吏卒日迹、候望与传递烽火。

如果是这层意义上的候长,十三节候长自当有近百座烽隧。

可是,第七节候长的职责却是“主养、出入谷”。

“养”在汉简中多是指做饭,而“出入谷”倒是有些仓库的功能。

再联系到第三节、第四节候长之间谷物交接的数字比较大。

这些“节”与漕运关系可能更加密切。

因为这方面的资料相对而言比较少,一些问题还不是十分清楚,这些“节”究竟是类似候望系统的“部”,还是类似与漕运关联的转运站,笔者一时难以断言。

模棱两可之间,笔者难以取舍。

在较早时,认为可能是候望功能,但现在看来,这些“节”极有可能与漕运有关。

“泉都”,除前敦·143简外,还有二简,即:
简23.□/□在中未与相见其导[11]亖人在泉都期晦来。

敦·45
简24.十月晦关书大泉都△再拜言敦·60
前简中的文字“亖”,具有明显的王莽简特征;后一简,因为与其它文书关系比较密切,或定为天凤四年(公元17年)[12]。

即二简连同前面的敦·143都是王莽简。

“泉都”一词,在敦煌汉简目前仅此三例,且都是王莽简。

怀疑“泉都”或“大泉都”是王莽时地名更改所致,而与之最近似的地名很可能就是“煎都”或“大煎都”。

即“煎都”、“大煎都”有可能在王莽时的某一时间段内更名为“泉都”、“大泉都”。

当然,我们也不排除,王莽时“大煎都”也曾存在。

如:
简25.始建国元年三月壬申朔癸酉大煎都丞审移郡仓遣啬夫敦·184
简26.皇帝陛下始建国天凤亖年正月甲戌上敦德大煎都候鄣敦·181
简27.行将军徼其勇以坏龟兹车师诸国□□□大煎都候鄣近于西域敦·108“大煎都”位在玉门都尉辖区,从简文来看,大煎都处有候官、候长和隧。

敦煌汉简如:
简28.大煎都候官以次行□/敦·1590
简29.大煎都候长王习私从者持牛车一两
三月戊申出东门敦·526
简30.大煎都隧长尉良持器诣府柒月戊子日下餔时入关敦·1561
“煎都”可能是“大煎都”下辖的某一地方,“煎都”资料如:
简31.□/大始元年十二月辛丑朔戊午煎都
48研究与探索
亭□/敦·1948
简32.出茭一钧七斤半斤以食长罗侯垒尉史官橐他一匹三月丁未发至煎都行道食率三食食十二斤半斤敦·2066
简33.煎都鄣卒李驩□□/敦·1014
简34.煎都鄣卒郭纵病√苇苇
苇苇苇格休苇苇苇苇苇
苇苇病苇休诣昌安敦·1028简35.□/傅天田道里簿一煎都塞三里亭以东皆沙石井深十丈五尺
□/明隧天田五里其二里敦·1035B
以上五简均是以“煎都”二字出现的,除了首简出现的“煎都亭”外,另四简的“煎都”应该就是“大煎都”的别称,或另一种称呼。

如其中的“煎都障”、“煎都塞”的名字都应该是当时对大煎都候官而言的。

“障”只在候官处才有,“塞”也并不是可以随便称的。

如甲渠候官出土的简文中的障卒,自然就是甲渠候官所在地A8障卒,甲渠候官的管辖地域称甲渠塞,而“部”或候长管辖的地域是不能称塞的。

关于大煎都候官,吴礽骧先生认为它是玉门都尉府下辖候官之一,位在疏勒河下游,西部以榆树泉盆地的湖泊、沼泽为天然屏障,在湖泊、沼泽的东南、东和东北三个方向,以扇面分布有D1 D15烽隧15座,长度约58公里。

大煎都候官位在D3(T6b)王国维考证凌胡隧。

大煎都候官西接三陇沙,扼守汉代通往西域的必经要道,从玉门关、阳关去西域均要在此地合道西行[13]。

大煎都独特的地理位置,除了其防御功能之外,还有很多接待任务,是东西交往的必经之地。

这一点从简牍文书的记载已经体现出来。

大煎都,有时也可以称为煎都;大泉都自然也可以称为泉都。

二者资料的多寡与其存在的时间长短有密切关系。

在西汉、王莽和东汉乃至晋均称大煎都,所以敦煌汉简中我们可以见到很多大煎都的资料。

而大泉都、泉都只是在王莽后期的一段时间内才有的称呼,资料自然比较少。

而在相对比较少的敦煌汉简中,大泉都出现的几率就更小了。

借助悬泉汉简中更多资料的补充,使我们对节的认识更加准确。

敦煌汉简中的“第三节”或“三节”应该是由机构名而蜕变的地名。

按照第七节隶属宜禾都尉,目前这唯一可以大致确定方位的记录,第三节应在更加靠东的地方,也许仍在宜禾都尉辖区。

敦煌地区北部,可能是因为漕运的关系,从东向西最早曾经存在过十三个这样的“节”,节之长官称候长,其职责“主养、出入谷”,而不是居延地区的主领吏卒日迹、候望。

“泉都”或“大泉都”是王莽后期更名所致。

在此基础之上,敦·143应该就是某位官员的行程记录,从某地到第三节是用了九天的时间,而从第三节到泉都用时十四天。

虽然,我们对这类节的认识还有疑惑,但它所揭示的信息,对于汉代敦煌地区历史地理的认识却是非常重要的。

“大煎都”更名“大泉都”,也是对王莽简认识的一点补充。

[1]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敦煌汉简[M].北京:中华书局,1991.
[2]饶宗颐,李均明.新莽简辑证[M].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5:32.
[3]此类简号见,敦煌汉简[M].北京:兰州:中华书局,1991.[4]中国简牍集成编委会.中国简牍集成(第三册)[M].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01:22.
[5]刘飞飞.敦煌汉简(1—1217)选释[D].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10:30.
[6]此类简号为悬泉汉简编号,下同。

[7]此类简号为悬泉汉简编号,下同。

[8]张俊民.居延汉简所记汉塞防御系统[EB/0L].简帛研究网,2004-5-3.
[9]此类简号见,居延新简[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下同。

[10]此类简号见,居延汉简释文合校[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下同。

[11]“导”原作“桼”,《辑证》作“”,《集成》作“导”,今从《集成》。

[12]饶宗颐,李均明.新莽简辑证[M].台北:台湾文丰出版公司,1995:27.
[13]吴礽骧.河西汉塞调查与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49.
(责任编辑谭青枝)
58
对敦煌汉简一条简文两个问题的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