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出土盛唐文士陆据墓志考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洛阳出土盛唐文士陆据墓志考释
高慎涛
---------------------------------------------------------------------------------------摘要:陆据,盛唐著名文士,《旧唐书・文苑传》、《新唐书・文艺传》有载,然各本传仅寥寥不足70字。
洛阳出土陆据墓志有820余字,对其家世、籍贯、科第等均有明确记载,尤其是历官记载更为详尽,可极大补充《唐书》本传之失载、补正《登科记》、纠正《元和姓纂》之误,具有重要文史价值。
关键词:唐代;墓志;陆据;考释
中图分类号:K877.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1017(2014)05-0031-05
--------------------------------------------------------------------------------------
陆据,河南洛阳人,盛唐著名散文家,作品多佚,《旧唐书・文苑传》、《新唐书・文艺传》有传,不过极其简略。
《旧唐书・文苑下・陆据》载其:“文章俊逸,言谈纵横。
年三十余,始游京师,举进士。
公卿览其文,称重之。
”①与当时著名文士殷寅、颜真卿、柳芳、萧颖士、李华、邵轸、赵骅等人友善,时称“殷、颜、柳、陆,萧、李、邵、赵”。
②关于陆据的生平仕宦等,两《唐书》记载较为简略,《陆据墓志》的出土提供了翔实可信的资料。
墓志2002年1月出土于洛阳龙门北原,志高60厘米,宽60.5厘米。
志文正书,28行,满行28字。
③撰文者为陆据莫逆之交工部员外郎王端,子陆士伦书丹,字体宽博端正,有颜氏书法之风。
志石现藏千唐志斋博物馆。
一、陆据墓志录文
大唐故尚书司勋员外郎陆府君墓志铭并序
工部员外郎王端书
伊有唐天宝十有三载十二月戊戌,尚书司勋郎
①《旧唐书》卷一九○下《陆据》,中华书局,2000年,第
3436页。
②《新唐书》卷二二○《萧颖士》,中华书局,2000年,第
4415页。
③赵心田主编《河南书法五千年:河南书法文化编年史》,
河南美术出版社,2009年,第326页。
收稿日期:2013-12-26
基金项目:2014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河南新出唐代墓志与文学研究”阶段成果。
作者简介:高慎涛(1978-),山东新泰人,文学博士,洛阳师范学院河南文化传播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教
授。
研究方向:唐宋文学。
陆公捐馆于长安崇义里之私弟,春秋五十有四。
明年三月,嗣子士伦等,奉公之丧,至自京师。
五月卜葬于河南县伊汭乡之梁原,从理命也。
公讳据,字据。
其先奄有齐国,食菜陆乡。
越自阴山,徙居河洛,故今为洛阳人也。
曾祖爽,皇朝兵部侍郎。
祖泰,司农丞。
父景祥,汉州洛县尉。
感有令德,集美于公,公幼植奇志,慷慨有经济大略,薄游京国,多士翕然。
以比叔向,而义冠当时,荐似相如,而名动天下。
廿七进士擢第,解褐陈留尉。
采访使裴宽藉其能,差摄支使,揽辔而郡邑肃清。
无何,裴公迁御史大夫、范阳节度使,复奏掌书记。
以功改授左骁卫兵曹、租庸使。
殿中侍御史胡曼倩复奏充判官。
将命未毕,河西、陇右节度使王忠嗣奏充判官。
使停,山南采访使薛江童奏充判官使,改河南判官,仍旧东京和市使。
御史中丞宋浑又奏充判官,调补阳翟县丞。
剑南支度使、御史中丞季广琛闻其名,奏授大理主薄,仍充判官使。
贬河东采访使韦陟复奏充判官。
京兆尹李憕以天府务殷,实资网辖,奏充司录参军。
休声藉藉,朝廷嘉焉,擢拜司勋员外郎,宠才也。
范阳节度使、尚书左仆射兼御史大夫、东平郡王安禄山奏充节度判官。
輶轩未行,藏舟遽往。
海内多士,莫不伤焉。
凡六徒官而十交辟,岂求之欤,盖抑与之也?噫!锡类扬名昭其孝,匪躬将命竭其忠,养孤恤穷称其仁,博施济众许其义,喜愠不形知其量、临事能断表其明。
加之以温良,行之以干蛊,奉之以礼让,饰之以文词。
翱翔盛时,感激知己。
而寿不我与,神何殆乎!孰知其所以然也。
公又深崇释典,尝受法于大照禅师。
迹虽混于缙绅,心每存乎妙域。
属圹之际,命葬龙门,迩禅林也。
仆忝田苏之游,抚孤增恸;仰林宗
2014年9月古籍整理研究学刊Sep.2014第5期Journal of Ancient Books Collation and Studies No.5
之德,勒铭无惭。
铭曰:
天降正气兮寔生贤良,高步词林兮盛名洋洋。
爰在下位兮其猷克昌,八使交辟兮四牡皇皇。
鸿京拜掾兮仙署为郎,亨衢方骋兮修夜不旸。
阙塞峨峨兮伊水汤汤,龙宫交映兮雁塔连行。
望佳城之郁郁,嗟神理之茫茫。
嗣子士伦书
二、陆据生平事迹考论
陆据在盛唐以文著称,然而《旧唐书・文苑传》所载本传极其简略,《陆据传》载:
陆据者,周上庸公腾六代孙。
少孤,文章俊逸,言论纵横。
年三十余,始游京师,举进士。
公卿览其文,称重之,辟为从事。
累官至司勋员外郎。
天宝十三载卒。
①
《新唐书・文艺中》所载更为简略:
陆据,河南人,字德邻,后周上庸公腾六世孙。
神宇警迈,善物理。
年三十始到京师,公卿爱其文,交誉之。
天宝十三载,终司勋员外郎。
②
新出陆据墓志对陆据家世、籍贯、科第等均有明确记载,对其历官更是详尽,可极大补充两《唐书》本传之失载。
有关陆据身世阀阅。
志称“其先奄有齐国,食菜陆乡。
越自阴山,徙居河洛。
”陆氏出自妫姓,战国时齐宣王少子通,封于平原般县陆乡,因以为氏。
③河南洛阳陆氏则由北方迁入,“出自代北,代为郡长大人,号步六孤氏。
后魏孝文帝迁洛,改为陆氏。
”
④志载陆据曾祖爽,兵部侍郎;祖泰,司农丞;父景祥,汉州洛县尉。
《元和姓纂》载陆据曾祖爽生瞻,瞻生景祥,则陆据祖父为陆瞻,实误。
今依墓志将景祥父,即陆据祖父定为泰,以纠《元和》之误。
结合墓志、《元和姓纂》⑤可得陆据世系如下:陆归(太仆卿)—(曾孙)陆腾(周大司空、上庸公)—陆庸—陆融(隋洛州刺史)—陆立素(右庶子)—陆爽(兵部侍郎)—陆泰(司农丞)—陆景祥(汉州洛县尉)—陆据(司勋员外郎)—陆士伦(常州义兴县令)⑥、陆士佳(三原令)、陆士修(殿中御史)
①《旧唐书》卷一九○下,第3436页。
②《新唐书》卷二○二,第4416页。
③《新唐书》卷七三下《世系表》,第2343页。
④林宝《元和姓纂》卷十,中华书局,2000年,第1422页。
⑤《元和姓纂》卷十,第1425页。
《元和》载陆爽兵部郎中,
今据志改为兵部侍郎;陆据子《元和》不载陆士伦,今据志文落款“嗣子士伦书”补入。
⑥新出《陆士伦墓志》(拓片),载陆士伦为陆据之长子。
关于陆据卒年,两《唐书》俱言卒于天宝十三载(754),验之墓志,可证两唐书记载之确。
然唐书不载其生、享年,墓志言天宝十三载十二月卒,春秋五四,推其生年为则天大足元年(701)。
关于籍贯及字。
《新唐书》载陆据河南人,字德邻。
墓志明确记载陆据,名据、字据,徒居河洛,为洛阳人。
然墓志撰写者王端与陆据为墓逆之交,所记陆据籍贯更为具体,其字“据”之说应有所根据。
然李华与据亦同时代人,却在《三贤论》里记载:厚于萧颖士者有“河南陆德邻”,⑦又可见《新唐书》所记字德邻之有征。
今推测,陆据中间曾改过字。
此种情况在其好友李华身上也存大。
李华字遐叔,文献记载明确,而新出《李虚己墓志》(李华父亲墓志)中则记载李华字叔文。
关于及第及初游京师时间。
《旧唐书》载:“年三十余,始游京师,举进士。
”⑧《新唐书》载:“年三十始至京师,公卿爱其文,交誉之。
”⑨志文明确记载陆据年廿七,进士擢第,至迟在廿七时已至京师,可纠两《唐书》所记三十之不确。
据及第时年岁,可推断及第时间在开元十五年(727)。
徐松《登科记考》将陆据列入附考,孟二冬《登科记考补正》据陆据开元二十八年(740)所撰《源衍墓志》⑩“前乡贡进士”署名,大略定在二十八年前。
今据墓志可将及第时间锁定开元十五年,可补《登科记》之不足。
此年知贡举严挺之,进士科有王昌龄、常建,制科有王缙,皆为后来之文学健将。
关于陆据交游。
陆据擅文,廿七岁或稍前便游京师,所交多当时主文能手,与当时著名文士萧颖士、李华等有交。
《萧颖士本传》载:“颖士乐闻人善,以推引后进为己任,如李阳、李幼卿、皇甫冉、陆渭等数十人,由奖目,皆为名士。
天下推知人,称萧功曹。
尝兄事元德秀,而友殷寅、颜真卿、柳芳、陆据、李华、邵轸、赵骅等,时人语曰“殷、颜、柳、陆、李、萧、邵、赵。
以能全其交也。
”
本传还载颖士尝与李华、陆据游洛阳龙门,读路旁碑,颖士一阅即能诵之,华再阅,据三阅方能尽记。
闻者谓三人才高下亦如此 。
李华《三贤论》
⑦董诰《全唐文》卷三一七,中华书局,1983年,第325
页。
⑧《旧唐书》卷一九○下《陆据》,第3436页。
⑨《新唐书》卷二二○《萧颖士附陆据》,第4416页。
⑩吴钢《全唐文补遗》第六辑,三秦出版社,1999年,第61—62页。
《新唐书》卷二○二,第4415页。
《旧唐书》卷一九○下,第3436页;《新唐书》卷一二七,第4416页。
①论及厚于萧颖士者就特别提到“河南陆据德邻恢恢善于事理”,与颜真卿、柳芳最善。
权德舆《王公(端)神道碑》还提到王端与颜真卿、柳芳、陆据、殷寅为莫逆交②。
陆据《源衍墓志》还记载了以源衍为首,王端、殷寅、颜真卿、閻伯玙参加的文学集团,其中王端是陆据墓志的撰写者,与陆为莫逆交;閻伯玙与王端为同年中第,关系应非同一般。
殷、颜是萧、李文学集团的参与者,也是陆据好友王端莫逆交。
陆据是源衍墓志的撰写者,与源关系想来十分亲近,与王端亦是关系密切,参加到源衍为首的聚会中自是常理之事,并且陆据在《源衍墓志》中亦自言“亦从竹林之会”。
由此可见,当时聚焦了一批以萧颖士为首的文学集团,和以源衍为首的“竹林之会”,陆据是两文学集团的重要人物。
陆据与其中的萧颖士、李华、颜真卿、王端、殷寅、王端、源洐等多有交往。
并可推测萧颖士、李华皆兄事之的陆浑元德秀,想必也是陆据交往的对象。
陆据文今存《对蜡飨不祀判》,《源衍墓志》、《故余杭郡录事参军骞府君夫人郑氏墓志铭》。
还曾为颜真卿父颜惟贞书神道碑③,惜碑不存。
关于陆据思想信仰。
据志,陆据深崇释典,尝受法于大照禅师。
大照即著名禅僧神秀的弟子普寂,王维母亲崔氏即曾“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年”。
三、陆据“六徒官而十交辟”考
关于陆据仕宦。
《唐书》仅言终于司勋员外郎,志文则叙述详尽。
据志,先解褐陈留尉。
陆据于开元十五年及第,至二十八年撰《源衍墓志》时仅署“前乡贡进士”,可能其释褐陈留尉时间在开元二十八年后。
陆据于当时不仅有文名,复有义气,各路节度使争相引荐,墓志载“六徒官而十交辟”,铭文云“八使六辟”,以上盖是虚数。
仕宦详考如下:1.采访使裴宽藉其能,差摄支使,揽辔而郡邑肃清。
无何,裴公迁御史大夫、范阳节度使,复奏掌书记。
以功改授左骁卫兵曹、租庸使。
裴宽,两《唐书》有传,为人通略,以文词进。
天宝初,除陈留太守,兼采访使。
寻尔除范阳节度使兼河北采访使,又加御史大夫;天宝三载,安禄山代裴宽为范阳节度使,宽为户部尚书兼御史大夫。
④陆据差摄支使时间当在天宝初(一至二年)。
天宝
①《全唐文》卷三一七,第3215页。
②《全唐文》卷五○○,第5096页。
③《金石录》卷七存目,陆据撰,蔡有邻书,天宝六载十月。
④参《旧唐书》卷一○○,2119页;《新唐书》卷一三○,
第3538页。
三载左右任掌书记。
后以功改授左骁卫兵曹、租庸使。
依天宝十载陆据所撰《故余杭郡录事参军骞府君夫人郑氏墓志》⑤,结衔为“左骁卫兵曹参军”,则改授时间至迟在天宝十载或稍前。
2.殿中侍御史胡曼倩复奏充判官,将命未毕。
《唐御史台精舍题名考》卷三“侍御史兼殿中”有胡曼倩名字,在杨国忠之后。
《元和姓纂》卷三记有兵部侍郎胡曼倩。
然胡曼倩任殿中侍御史时间无考,所奏陆据为判官事亦未实行。
另《郎官石柱题名考》卷十考功员外郎中有胡曼倩名字。
3、河西、陇右节度使王忠嗣奏充判官。
王忠嗣,玄宗时良将,两《唐书》有传。
天宝五载正月,充河西、陇右节度使,又权知朔方、河东节度使。
天宝六载冬,王忠嗣被劾,哥舒翰代为陇右节度使,贬忠嗣为汉阳太守。
⑥陆据此次任判官时间当在天宝五载正月至天宝六载冬。
同时亦任东京和市使(原因见下条)。
4.使停,山南采访使薛江童奏充判官使,改河南判官,仍旧东京和市使。
使停,指之前所任判官使结束。
《世系表三下》薛氏:“江童,字灵运,陈留太守,河南采访使。
”⑦又《大唐宣州刺史薛公(光华)去思碑》载:“唐相元超之曾孙,陈留太守兼采访使江童之仲子。
”⑧薛江童以陈留太守兼采访使,所兼当是河南道采访使,因河南道治所在今开封,与陈留太守任所同地。
志文中山南应为河南之误。
《唐刺吏考全编》将薛任河南采访使时间权定在天宝六载⑨,则陆据改河南判官时间约在此,并仍旧东京和市使。
“仍旧”说明此前曾任此职。
5.御史中丞宋浑又奏充判官,调补阳翟县丞。
宋浑天宝六载即任御史中丞,为东畿采访使⑩,《玄宗本纪》载:天宝九载二月御史中丞宋浑坐赃及奸长流高要郡。
则此次任判官,补阳翟县丞时间应在天宝六载至天宝九载二月间。
另陆据从父兄《陆捷墓志》 ,称陆捷中无兄弟,下无承嗣,孀妻幼女,情况惨然,时“阳翟丞据,急难之”。
陆捷天宝九载
⑤吴钢《全唐文补遗》第三辑,三秦出版社,1996年,第
80页。
⑥《旧唐书》卷一○三,第2167页。
⑦《新唐书》卷七三下,第2390页。
⑧《全唐文》卷九九○,第10253页。
⑨郁贤皓《唐刺史考全编》卷五五,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
年,第742页。
⑩《旧唐书》卷一一五《崔器传》,第2289页。
《旧唐书》卷九,第149页。
吴钢《全唐文补遗》第八辑,三秦出版社,2005年,第61页。
九月卒,十载三月葬,天宝九、十载陆据为阳翟丞,则调补阳翟县丞时间最可能在天宝八载左右。
6.剑南支度使、御史中丞季广琛闻其名,奏授大理主薄,仍充判官使。
季广琛,开元二十三年(735)进士①。
《旧唐书・韦安石传》载:“(韦)陟以季广琛从永王下江,非其本意,惧罪出奔,未有所适,乃有表请拜广琛为丹阳太守、兼御史中丞。
”②此事发生在天宝十五载(756)十二月③或稍后,时陆据已经下世,不可能再由季广琛推荐作官,事情只能发生在天宝十三载十二月下世以前。
据上条,天宝十载陆据为阳翟丞,则授大理主薄,充判官使时间在天宝十载至十二载,至迟不会超过十三载。
据《肃宗本纪》④季广琛乾元元年(758)五月以荆州长史赴河行营,八月以青徐等五州节度使兼许州刺史,九月任郑蔡节度使。
乾元二年四月贬为宣州刺史。
上元二年(761)正月以温州刺史季广琛为宣州刺史,充浙江西道节度使。
志中所载剑南支度使不见于季广琛之任职,可补入。
7.贬河东采访使韦陟复奏充判官。
韦陟,字殷卿,为关中著姓,父韦安石。
陟天宝中移河东太守兼本道采访使⑤,天宝十二至十三载,韦陟为河东太守⑥,则陆据此次任判官时间约在天宝十二载左右
8.京兆尹李憕以天府务殷,实资网辖,奏充司录参军。
休声藉藉,朝廷嘉焉,擢拜司勋员外郎,宠才也。
李憕,太原文水人,张说女婿。
憕“(天宝)十一载(752),累转河东太守、本道采访。
谒于行在所,改尚书右丞、京兆尹。
十四载(755),转光禄卿、东京留守,判尚书省事。
”⑦《玄宗本纪》天宝十一载夏四月,御史大夫京兆尹王鉷赐死,杨国忠兼京兆尹。
⑧《鲜于公神道碑铭》载鲜于仲通:(天宝)十一载拜京兆尹,十二载贬邵阳郡司马。
⑨继任者李岘,十二载(753)出为长沙郡太守⑩。
李憕任京兆尹时间应在十二载李岘离任后至天宝十四载
①《登科记》卷八载开元二十三年进士及第有李广琛,岑仲
勉先生云:当作季广琛。
详见《元和姓纂》页1181所引岑校。
②《旧唐书》卷九二《韦安石传》,2003页。
③《旧唐书》卷一○七《永王璘传》,第2214页。
④《旧唐书》卷十,第169-175页。
⑤《旧唐书》卷九二《韦安石传》,第2002页。
⑥《唐刺史考全编》,第1123页。
⑦《旧唐书》卷一八七下《李憕传》,第3324页。
⑧《旧唐书》卷九,第151页。
⑨《全唐文》卷三四三,第3484页。
⑩《唐刺史考全编》,第23页。
前。
天宝十四载因杨国忠恶之改光禄卿、东京留守,后被安禄山所杀。
陆据卒于天宝十三载(754)十二月,则此次任司录参军、司勋员外郎应在天宝十二载至十三载十二月前。
9.范阳节度使、尚书左仆射兼御史大夫、东平郡王安禄山奏充节度判官。
輶轩未行,藏舟遽往。
安禄山,天宝元年(742)为平卢节度使,六载(747)进御史大夫,九载(750)拜云中太守、河东节度使,十三载正月,拜尚书左仆射。
《玄宗本纪》载天宝九载夏五月进封东平郡王,节度使封王自此使。
安天宝十四载冬十一月反范阳。
安禄山天宝十三载始为左仆射,则引陆据为节度判官录最可能在天宝十三载。
以上共九使援引陆据,其中裴宽曾于任采访使、御史大夫、范阳节度使时两次援引,亦可说是十使援引。
其中胡曼倩奏充判官属,将命未毕;安禄山奏充判官时,未及最终决定赴任与否,旋即下世,也正以此得以保全声誉。
四、撰者王端
撰者王端,亦以文学名于当时。
王端资料幸有权德舆撰《故尚书工部员外郎赠礼部尚书王公神道碑铭》 及《唐故尚书工部员外郎赠礼部尚书王公改葬墓志铭》 得以保存。
据碑、志知王端为太原人,然两唐书《王绍传》俱言绍自太原徙京兆万年,疑王端时已迁至万年,太原指其郡望而矣。
曾祖王景肃,唐沣州刺史。
祖王威,德州司马。
父思献,襄阳令。
王端有子三人,长曰绰,服膺释教,修无生法;次曰纾,以文章知名,继承了其父的文学才能;次曰绍,以王绍最为知名,拜兵部尚书。
《神道碑》云王端与河南元德秀、天水閻伯玙同岁中鹄。
《旧唐书・文苑传》记载元德秀开元二十一年进士第,王端及第时间可定。
《神道碑》及《改葬墓志》俱言王端举进士、宏词,连中甲科,由“连中”可推定王端在开元二十一年进士及第后,二十二年又参加了“博学宏词科”的考试,《登科记考》此年的制科确有“博学宏词科”,与史相合。
然《登考记考》“博学宏词科”下无王端名,可据此补入。
据碑、志王端卒于乾元二年(759),生年无考。
先葬于信州玉山,后改葬于万年县凤栖原。
关于王端仕宦,碑、志称解巾崇文馆校书郎,
《旧唐书》卷二二五上《安禄山传》,第4853-4856页。
《旧唐书》卷九,第151页。
《全唐文》卷五○○,第5095-5096页。
《全唐文》卷五○六,第5151页。
改右骁卫兵曹掾,陇右节度使授大理评事。
天宝十年(751)拜监察御史,十三年迁殿中御史,十四年迁工部员外郎。
永贞年追命华州刺史,元和二年(807)再命为礼部尚书。
关于崇文馆校书郎任职时间,最早当是在开元二十二年(734)制科考试后获职,现存王端撰《崔茂宗妻贾氏墓志》①,结衔“崇文馆校书郎”,志主开元二十六年(738)二月迁葬,志文当作于此。
释褐时间应在开元二十二至二十六年之间。
关于改右骁卫兵曹掾时间。
据王端撰《大唐故右金吾卫胄曹参军陇西李府君(符彩)墓志铭》②署名“右骁卫兵曹参军王端”,志主天宝元年秋七月归葬于洛阳,志文当作于此。
可推测改右骁卫兵曹掾时间应最早应在开元二十六年二月,至迟应在天宝元年七月。
王端以文著称,权德舆《王公改葬墓志铭》中称“公以文学策名”,《新唐书王绍传》:“父端,第
进士,有名天宝间,与柳芳、陆据、殷寅友善。
据
①齐运通《洛阳新获七朝墓志》,中华书局,2012年,第222
页。
②周绍良《唐代墓志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
1539页。
(上接第67页)尝言:‘端之庄,芳之辩,寅之介,可以名世。
’终工部员外郎。
”③权氏《神道碑》中还引陆据“王之庄,柳之辩,殷之介,皆希代鸿宝。
”之语,此是陆据评王端、柳芳、殷寅之语,语出陆据《源衍墓志》,可见陆文在当时甚有文名,文章传布人口。
王端文除上面提到的《大唐故右金吾卫胄曹参军陇西李府君(符彩)墓志铭》、《崔茂宗妻贾氏墓志》外,《全唐文》卷三六二还存《铁像颂》一篇。
书者陆士伦,为陆据长子,据新出《陆士伦墓志》,陆士伦字德彝,河南洛阳人,这也印证了其父《陆据墓志》所载陆据为洛阳人之说的准确性。
年廿一明经及第,陆士伦卒于贞元四年(788),终年六二,廿一时为公元747年,此年明经及第,可补入《登科记》。
服阙,补苏州常熟县尉,陆据卒于754年12月,按服三年丧算,补县尉约在757年末。
终义兴县令,《全唐诗》卷二○六有著名文人李嘉祐《送陆士伦宰义兴》诗,陆士伦应与李嘉祐相善。
(责任编辑:石磊)③《新唐书》卷一四九,第3758页。
从官而上,日朝垂拱,谓之常参官。
”①
《续资治通鉴长编》:“吏部所差三献皆常参官,其余执事以至赞相之人,皆班卑品下。
”②《文昌杂录》:“官制既行,又有日参、望参、朔参之制。
”注云:“门下省起居郎以上、中书省
起居舍人以上、尚书省侍郎已上、御史中丞已上
为日参官。
”③
四色官(唐、宋)仪仗官。
“四色官”原指唐代诸卫属官司阶、中候、司戈、执戟四官。
有职事。
北宋诸卫不置职事官,只置左右金吾卫官一员,与百官上朝班时,立于垂拱门外,高声唱:“前殿不坐”。
时称此金吾卫官为“四色官”。
《新唐书・百官四》“左右卫”:“司阶……
本注:武后天授二年,置诸卫司阶、中候、司戈、
①《宋史》卷116,第2751页。
②《续资治通鉴长编》卷463,第11049页。
③《文昌杂录》卷3,《全宋笔记》第二编(四),第151页。
执戟,谓之四色官。
”④
《石林燕语》:“本朝未定六参之制,百官日俟朝于前殿者。
便殿初引班,常以四色官一人,
立垂拱门外,亢声唱。
前殿不坐,及宰相便殿奏
事毕,即复出,押百官虚拜于前殿庭下而散。
”⑤
一朝自有一朝之制,随着时代的变化,典章制度内容也大不相同,但典制术语却常常沿袭使用,这就造成了大量“名不符实”的现象。
而大多术语又都取之于通用语,比如本文所举的横行、起居、舞蹈等,或者是新造词,如卷班、谢食、笼门等,但作为术语使用,其语义则是单一固定的,因此我们在阅读史料时应特别注意加以辨识。
同时,在释读这部分词汇时,则必须首先了解其特有的典制内涵,方能知晓其称名之由,明确其真正的语义。
(责任编辑:石磊)
④《新唐书》卷49,第1281页。
⑤《石林燕语》,第20-21页。
《宋史・礼志》:“至元丰中官制行,始诏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