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融合情感渗透实现长文短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写融合情感渗透实现长文短教
作者:郭辉
来源:《新教育时代·学生版》2017年第05期
摘要:要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必须充分发挥语文课堂的阅读指导,落实阅读的实效,然而鉴于目前语文教材选文篇幅较长,学生阅读效果并不理想,如何实现长文短教,落实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是当前语文教学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
文章以《邓稼先》教学为例,阐述了长文短教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读法指导读写融合情感渗透长文短教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要“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可见,“读”是实现语文基本能力和基本素养的必备途径。
然而目前语文教材中大部分课文的篇幅较长,学生阅读起来耗时较长,注意力容易分散,情感也会随着时间的漫长而涣散,所以阅读效果往往不尽人意。
如何在课堂上删繁就简,去粗取精,实现这种突破呢?笔者以《邓稼先》一文的教学为例,抓住两个“着眼点”,即阅读方法的指导和以写促读的读写训练,实现长文短教的目的,让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一、着眼读法指导,引发思维碰撞
长文短教,重在一个“短”字。
所谓“短”,就是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篇幅较长的课文的教学任务。
也就是说,要找准教学的切入点,用恰当的问题和方式,实现学生、教师、文本及编者四者之间的平等对话,使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获得情感价值和语文能力的双丰收。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紧扣单元目标,结合文本内容与学生实际,尝试引导学生采用多种阅读方法来读课文,帮助学生理清文本思路,提高学生筛选提炼、概括信息以及准确表达的能力。
首先,从小标题入手,引导学生用浏览法探究小标题。
通过浏览小标题,初步感知文本内容,寻找并发现这些小标题的特点,从而明确拟写小标题的三种方法:对比、引用、质疑。
这样,引导学生学习运用浏览的阅读方法,从整体上感知文本。
接着,采用板块式推进,指导学生运用快速阅读的方法,速读全文,按要求重新拟写工整的小标题。
而且都要用两个四字词语,使句式整齐划一。
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速读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又促使学生理清了文章思路,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发生碰撞,
结合拟写的小标题对文本进行了充分的阐述,这也促使学生对文本内容有了进一步的深入理解。
最后,采用精读的方法,聚焦人物的崇高品质,让学生自选精读内容,自由品赏,各抒己见,各扬所长,通过朗读、撰写对联、拟写颁奖词、创作小诗等方式,体验情感,加深领悟人物的精神品质,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使得三维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完美融合。
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任务就是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和感悟。
本课的教学根据文本的特点和八年级学生的实际,有意识地指导并训练学生浏览、速读、精读、品读等阅读方法,让学生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学会根据阅读需求,灵活运用多种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立足读写融合,理解水到渠成
在指导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阅读文本的同时,将写的训练融入其中,以读引写,以写促读,读写融合,层层推进,使学生在读写的过程中,水到渠成地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在速读环节,“速读”和“拟写”相结合,是对学生速读能力、筛选信息能力、归纳概括能力的锻炼,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快速阅读课文,捕捉到各部分内容的要点,进行概括提炼,然后再形成符合要求的小标题。
这就要求每组学生群策群力凝结而成。
在此过程中,肯定会产生分歧,然后通过追问、对话,引导学生比较确定更恰当的小标题,这样既给学生以思考的空间,激活学生阅读的潜力,又使教材内容快速地在课堂中得以再现。
在精读环节,采用精读和品读相结合,对邓稼先的伟大贡献和崇高品质进行了热情洋溢的赞美与评价,通过这些赞美与评价文段的品读,在加深理解领悟的前提下,采用创作对联、颁奖词、小诗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呈现学生精读与品读的成果,让读写能力与邓稼先的人格魅力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在学生和文本、教师的对话过程中,适时插入精彩的朗读,满腔屈辱或扬眉吐气、欢欣鼓舞或热情洋溢、或苍凉悲壮等。
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恰到好处“推波助澜”,用阅读调动写作,让写作源于阅读,这样,邓稼先的“两弹一星”元勋形象就在学生脑海里定格了。
三、随文识词,情感润物无声
通常,字词教学往往是单独进行讲解、辨析、识记、运用,这样做法单调枯燥,无趣乏味,学生的理解运用效果并不好。
本文出现了很多的成语,这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关键所在。
可以在学生阅读写作过程中随文追问,适当点拨,让字词教学随着对文本理解的深入而落实到位。
并且在点拨评价和小结时运用这些成语,不动声色地对这些词语进行了强化,不但聚焦了语文教学的核心——语言文字的运用,而且也随着对词语的学习理解而加深了对文本内容的领悟。
语文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落实,应该是通过对文本的学习、理解、领悟、体验,自然而然、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学生的脑海中。
那些单独、特意地加强思想情感教育,将价值观的教育和语文能力的培养割裂开来的做法,只能适得其反,严重违背语文教育教学规律的。
尤其是今天各种“星”漫天飞舞,青少年孩子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盲目追“星”,热衷做“粉”,已成普遍现象。
然而,像邓稼先这样做出伟大贡献却鲜为人知的科学家,如何才能成为他们心目中崇拜的明“星”呢?那么结合本课的教学,在朗读中体验情感,在拟写中融入情感,就成为本课教学中情感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形式。
对文本的阅读体验、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学生满怀激情的抒写、直观的视觉听觉冲击,让学生认定了邓稼先是民族之星,在感染熏陶、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实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领和渗透。
《邓稼先》一文的教学,立足语言文字的运用,在重点落实读写能力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听说口语交际能力,并且紧扣教学文本内容,抓住两个方面进行突破,锻炼提升了学生的筛选概括能力和读写表达能力,实现了对人物品质的理解,达成了对学生价值观的引领,实现了长文短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