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单元第8课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课时训练(人教必修4)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言:
转变观念,端正态度,思想是行动的指针,态度的端正是做好每一件事的前提。

由于学校、考试等因素的差异,在很多学校尤其是初中,政治学科是不被重视的,有些地方在中考中政治学科还实行开卷考试,于是在很多同学的眼中,政治是一门副科,可学可不学。

3但是进入高中以后,政治成了一门必修课,而且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学完相应内容,否则势必影响毕业和升学,因此,进入高中以后,同学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及时转变思想观念、端正学习态度,对政治学科要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

因为只有思想观念转变了、学习态度端正了,才有学好政治的可能,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制定计划,明确任务,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人区别于物的特点就在于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的活动总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能制定一个合理有效的学习计划是学好思想政治的基本保证。

5如对每一天、每一周、每一月的什么时间看政治、看几遍、要掌握哪些内容、要解决什么问题等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目中有书,千万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尤其是要转变那种认为“政治学科只要考试之前突击看一看背一背就行了”的错误观念。

6养成习惯,掌握方法“细节决定成败”,良好的习惯往往会让人终身受益,能够促进人的成长和发展,学习更是如此。

7定期总结,查漏补缺,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曾经说过:“温故而知新。

”这句话告诉我们,没有反思就没有进步、没有总结就没有提高,随着时间的推移,学习的内容也就越来越多,而且有很多内容会容易产生混淆。

这时及时进行总结反思、查漏补缺就显得非常必要。

因此作者整理了政治学习的课件提供大家使用学习。

第三单元第8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课时训练(人教实验版必修
4)
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72分)
1.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必须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必须正确理解发展的实质。

下列说法中能够正确反映发展的实质的是()
A.发展就是事物的运动和变化
B.发展是同一事物的重复和循环
C.发展是指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和变化,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D.发展是指每一事物都有其产生和变化的过程
解析:A项没有看到发展与运动和变化的区别,故不选。

B项没有认识到发展的前进性和上升性,故应舍去。

C项正确反映了发展的实质,故应选。

D项为错误说法,不合题意。

答案:C
2.下列对于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原因的理解,正确的有()
①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
②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
③新事物符合社会全体成员的利益
④新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这是发展的实质。

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因此,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

故①②符合题意。

新事物就自然科学来说,不一定非要指符合人民的利益,即使是社会领域里的新事物从根本上只是符合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不可能符合社会全体成员的利益,所以③表述不正确。

④是讲新事物发展道路的曲折,与题干无关。

答案:A
3.郑板桥有诗云:“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

”其中的哲学寓意是()
①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②发展的实质就是旧事物的灭亡
③旧事物不符合发展的规律
④新事物的成长要靠人们的热情扶持
A.①④B.②④
C.①②④D.②③④
解析:此诗寓意深长,富于哲理,形象地表述了新竹(学生)和老干(老师)的关系,揭示出后来者居上的客观规律。

但是,后起之秀必须依靠前辈的扶持,唯有如此,方能茁壮成长。

①④正确,选A。

答案:A
4.在人生的路上,有一条路每个人非走不可,那就是年轻时候的弯路。

不摔跟头,不碰壁,不碰个头破血流,怎能炼出钢筋铁骨,怎能长大呢?这表明()
①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②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③新事物的成长壮大不是一帆风顺的
④旧事物必然要走向灭亡
A.①②B.②③
C.①②④D.②③④
解析:题干并没有把新旧事物作比较,①不符合题目要求。

题干强调人生不摔跟头、不碰壁就不能长大,②③符合题意,选B。

④与题干无关。

答案:B
5.对于质变与发展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发展一定是质变
②质变一定是发展
③发展不一定是质变
④质变不一定是发展
A.①②B.③④
C.①④D.②③
解析:此题考查质变与发展的关系。

事物的质变分为两类:一类是前进的、上升的质变;一类是下降的、倒退的质变。

只有那种前进的、上升的质变才是发展。

②③的表述错误。

答案:C
6.青海湖每年入湖沙量987万吨,湖深由上世纪初的37.5米淤塞到现在的25.28米,湖堤裸露面积达359.4平方公里,成为近年来沙尘活动新的诱发地。

这表明()
A.自然界是变化发展的
B.人类社会是变化发展的
C.发展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
D.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解析:青海湖的变化,属于自然界的变化发展。

答案:A
7.事物的发展最终是要通过质变来实现的,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这启示我们()
A.要抓住机遇,赢得主动
B.要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C.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
D.要正确对待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
解析:A项不体现哲学道理,C、D两项都没有分析质变的重要性。

答案:B
8.“学习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似磨刀之石,不见其损,年有所亏。

”这句话告诉我们()
A.要重视量的积累
B.要抓住机遇,促成飞跃
C.要重视意识的作用
D.要对未来充满信心
解析:学习要想日有所长,必须重视量的积累。

答案:A
9.据专家介绍:“毒品能使人产生身体上和精神上的双重依赖性,第一次吸毒是终身吸毒的开始,保护自己不受毒害唯一有效的方法是永远不尝试第一次。

”这是因为()
A.错误的思想意识严重阻碍事物的发展
B.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C.量变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D.质变是量变的前提
解析:A、B两项不符合题干含义,D项说法错误。

答案:C
10.鲁迅先生说:“我独不解中国人何以于旧状况,那么心平气和,于较新的事物这么疾首蹙额,于已成之局那么委曲求全,于初兴之事就这么求全责备?”这其中人们对“较新的事物”“初兴之事”的态度反映了()
①新事物的成长壮大一般要经历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
②旧事物总是竭力扼杀和摧残新事物
③人民群众对新事物的认识、理解、接受,需要一个过程
④新事物最初出现时不可能完全具备并充分显示和发挥其优越性
A.①②④B.①③④
C.①②③D.②③④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本题是一道引文式选择题,考查的知识是新事物的成长壮大为什么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

之所以对“较新的事物疾首蹙额”“初兴之事求全责备”,除了认识方面的原因③外,还在于新事物本身的原因④,②虽也是新事物的成长壮大艰难曲折的原因,但与题干无关。

答案:B
11.新事物的成长()
A.一开始就表现出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B.在其初期就完全具备并充分显示和发挥其优越性
C.是一帆风顺的,没有任何艰难险阻
D.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
解析:A、B、C三项都是错误观点,都没有正确揭示新事物的成长过程。

答案:D
12.“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哲学寓意是()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C.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道路是曲折的
D.一切从实际出发
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弄清楚诗句的含义,从哲学上看,诗句主要是强调新事物的发展趋势是不可战胜的,应选B。

A、C、D三项都不是题干所体现的哲学寓意。

答案:B
13.量变和质变的根本区别是()
A.事物的变化是前进还是后退
B.事物的数量是增还是减
C.事物的变化是大还是小
D.事物的性质是否发生了根本变化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量变与质变的根本区别,从二者的含义可知,此题应选D。

答案:D
14.下列不符合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的是()
A.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B.防微杜渐
C.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D.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解析:C项体现的是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A、B、D三项都符合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应选C。

答案:C
15.航空界有个关于飞行安全的“海恩法则”: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及1000起事故隐患。

“海恩法则”启示我们()
A.规律是客观的,我们要善于发现和利用规律
B.矛盾是普遍的、客观的
C.量变是质变的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D.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
解析:事物都是从量变开始的,由事故隐患逐步发展到严重事故,体现了量变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引起质变,故选C。

答案:C
16.1979年1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

30多年过去了,两岸从隔绝到交往,从交往到商谈,从商谈到共同和平发展,克服了许多干扰和杂音,不断迈出向前发展的坚实的步伐。

这表明()
A.新事物本身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
B.人们对新事物的认可有一个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