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们,老游戏结束了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并购时代已然风生水起。
外行看热 闹, 内行看 门道 。 从可行性上分析, 除非像徐工那样联合境外投资者, 或者使用灰色的高风险杠杆 融资, 以目前国内的正式融资手段, 三一重工要想一举吃下资产规模远远超过 自己的 徐工机械, 无异于天方夜谭。 换旬话说, 向文波根本无意 ( 也不可能) 并购徐工机械, 并购是假, 搅局是真。那么, 接下来的疑问就是: 向文波为什么要鱼死网破般地搅
局?
在过去的三十年, 中国民营企业凭借其敏锐 、顽 强 以及独特 的历史机缘, 迅速填补市场空白, 了一 创造 系列奇迹。但在市场 日渐饱和、竞争趋于白热的情况
下, 通过并购发展壮大 已经成为它们基本 的生存法则。
其实, 稍加分析我们就能洞悉 向文波 的底牌。 在向文波看来, 一旦凯雷对徐工的 并购成局, 徐工无论在体制上还是在资本上都将如虎添翼。也就是说, 在那个时候, 徐工 已不复是今 日的徐工, 而是一个足 以主宰行业的超级巨头。 如果说现在的徐工, 还是一个三一可能超越的对手的话, 那么一旦凯雷并购徐工, 不仅三一追赶徐工的雄 心会瞬间化为泡影, 而且在即将到来的行业整合 中, 三一的生存都可能发生问题, 甚 至最后沦为被收购的对象。 这种悲喜剧, 在西方的企业史中, 隔一段时间就会上演一 次。作为一个资本市场的老手, 向文波不会看不到这一点。凯雷并购徐工, 看似跟三
变成了一场观者如云的媒体大战。
出于某种历 史原因, 中国国有企业一直是重复建 设的负面典型。但在经过三十年 的反复试验和痛苦改 革之后, 无论是国有企 业本身, 还是宏观管理者都 已经 充分意识到: 通过并购重组做大做强可能是中国国有企 业的惟一去处。中国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先生 “ 不进行 业前三就调整”的名言, 就是这一战略的直 白表露。 而 宝钢集团在全流通之后急不可耐地通过资本市场增持 各地方钢铁企业股票的事实则告诉我们, 国有企业的大
经显露无遗。
无关, 但其实是 向文波无论如何都输不起 的一场战争。也正是因为看到了这种让
人不寒而栗的残酷未来, 向文波才会用超限战的方式拼死一搏。 到此为止, 人们应当 可以理解 向文波不能示人的心中隐痛 了, 因为他 已先人一步洞察到了一个新 时代的 来临。在这个意义上, 向文波在 2 0 年 向徐工及凯雷发动的这场攻势, 06 就更像是 中
维普资讯
袁盒 ya81un @hta.r l 0 un9hag o j o l m 】n c
先生们 , 老游戏 结 束 了
借助几篇博客, 三一重工总裁向文波最近向行业老大徐工机械及其洋伙伴发起 了一场猛烈的攻击。从开始到现在, 这场攻势 已经持续月余, 至今高烧不退。而 向总 借力使力, 高擎 “ 经济爱国主义”大旗, 更将这场争吵引向诸如 “ 国资流失” 民企 、“ 地位” 开放战略”等更加挑动人们情感的话题上。如此, 、“ 一场单纯的企业并购案 有的老英雄们都必须适 应新时代, 掌握新规则。显然, 三一重工向文波总裁的 焦灼不仅仅是属于他 自己的, 而是属于所有这个时代的 民营企业家的。 外资企业是 中国改革和经济奇迹的另外一翼。 但 在 F』 D 已经达到全球第一 、内地产 能严重过剩的情况 下, 外资继续以FI D形式进入中国所获利润 回报的空间 必然 日益狭窄。 更多的可能是, 他们会操起他们早就游 刃有余的并购武器, 以期在 中国的行业整合 中获得高额 利润。 这种趋势, 在外资最近不断 I 的并购风波中已 发
不赞i, i企业永远是越大越好, 但成熟市场经济 国 家的企业历史表明, 行业领袖 的出
现不仅有助于减少交易成本, 也几乎是大型经济体必然要出现 的一种历史现象。当 今跨 国巨头在全球竞争中纵横无敌, 攻城略地的事实也提醒我们: 通过市场化手段塑 造企业巨人, 可能是提升民族经济整体竞争力的不二法门。 我们确信, 在经过三十年 的市场化之后, 中国诸多行业正处于提高产业集中度, 并由此催生行业领袖的历史性 临界 时期。 深入 中国经济 内部, 这种趋势沛然莫之能御, 事实上 已经伸手可及。
国经济全速进入并购时代的一声发令枪 。 作为中国资 本市场全流通的第一股, 没有
谁比三一重工更适合担 当这一角色了。 众所周知, 中国改革是以分权模 式作为核心特征的。 分权模式所带来的分散决 策、地方竞争不仅为 中国的市场化进程提供 了最初的可能, 也为市场化的深入提供 了持续的动力。然而, 另外的一面, 这种带有严重局限的行政分权模式, i时导致 也i 了严重的市场分割和惊人的重复建设 这种模式一路走来并与其他体制原因一起作 用, 导致了今天 中国市场集 中度极低、各地产业高度同构、产能严重过剩、恶性竞 争盛行 的尴尬现状 表现在微观主体层面, 则为企业规模狭小, 竞争力匮乏。在一个 拥有巨大内部市场空间、高速成长了将近三十年的大陆经济体中, 中国几乎没有出 现一家具有国际影响的企业 巨擘 ( 除了那些具有明显官僚特征的垄断性国有公司) 的严酷现实, 这正是中国经济仍然处于市场经济幼稚阶段的一个恰当写照。我们并
可以肯定地判断, 经过三十年的增长, 中国经济 内
部已 经酝酿积累了充沛的并购动力。 无论是国有企业、
民营企业还是外资企业, 在这个新的生存法则面前, 它 们都将殊途同归。 万事俱备, 只欠东风, 现在剩下的, 只差一个能 就 够合理定价的资本市场 了。 继股改之后, 中国的 ( 公司 法> ( 、 证券法> ( 、 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 相继修订。 很显然, 中国的宏观管理者为迎接并购时代而蓄意 这是 洞开的一扇大门。 因为他们清楚: 通过大规模并购来优 化资源配置是任何一个现代资本市场不可或缺的功能。 他们更应该清楚的是, 通过并购而不是不断增加 的新投
外行看热 闹, 内行看 门道 。 从可行性上分析, 除非像徐工那样联合境外投资者, 或者使用灰色的高风险杠杆 融资, 以目前国内的正式融资手段, 三一重工要想一举吃下资产规模远远超过 自己的 徐工机械, 无异于天方夜谭。 换旬话说, 向文波根本无意 ( 也不可能) 并购徐工机械, 并购是假, 搅局是真。那么, 接下来的疑问就是: 向文波为什么要鱼死网破般地搅
局?
在过去的三十年, 中国民营企业凭借其敏锐 、顽 强 以及独特 的历史机缘, 迅速填补市场空白, 了一 创造 系列奇迹。但在市场 日渐饱和、竞争趋于白热的情况
下, 通过并购发展壮大 已经成为它们基本 的生存法则。
其实, 稍加分析我们就能洞悉 向文波 的底牌。 在向文波看来, 一旦凯雷对徐工的 并购成局, 徐工无论在体制上还是在资本上都将如虎添翼。也就是说, 在那个时候, 徐工 已不复是今 日的徐工, 而是一个足 以主宰行业的超级巨头。 如果说现在的徐工, 还是一个三一可能超越的对手的话, 那么一旦凯雷并购徐工, 不仅三一追赶徐工的雄 心会瞬间化为泡影, 而且在即将到来的行业整合 中, 三一的生存都可能发生问题, 甚 至最后沦为被收购的对象。 这种悲喜剧, 在西方的企业史中, 隔一段时间就会上演一 次。作为一个资本市场的老手, 向文波不会看不到这一点。凯雷并购徐工, 看似跟三
变成了一场观者如云的媒体大战。
出于某种历 史原因, 中国国有企业一直是重复建 设的负面典型。但在经过三十年 的反复试验和痛苦改 革之后, 无论是国有企 业本身, 还是宏观管理者都 已经 充分意识到: 通过并购重组做大做强可能是中国国有企 业的惟一去处。中国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先生 “ 不进行 业前三就调整”的名言, 就是这一战略的直 白表露。 而 宝钢集团在全流通之后急不可耐地通过资本市场增持 各地方钢铁企业股票的事实则告诉我们, 国有企业的大
经显露无遗。
无关, 但其实是 向文波无论如何都输不起 的一场战争。也正是因为看到了这种让
人不寒而栗的残酷未来, 向文波才会用超限战的方式拼死一搏。 到此为止, 人们应当 可以理解 向文波不能示人的心中隐痛 了, 因为他 已先人一步洞察到了一个新 时代的 来临。在这个意义上, 向文波在 2 0 年 向徐工及凯雷发动的这场攻势, 06 就更像是 中
维普资讯
袁盒 ya81un @hta.r l 0 un9hag o j o l m 】n c
先生们 , 老游戏 结 束 了
借助几篇博客, 三一重工总裁向文波最近向行业老大徐工机械及其洋伙伴发起 了一场猛烈的攻击。从开始到现在, 这场攻势 已经持续月余, 至今高烧不退。而 向总 借力使力, 高擎 “ 经济爱国主义”大旗, 更将这场争吵引向诸如 “ 国资流失” 民企 、“ 地位” 开放战略”等更加挑动人们情感的话题上。如此, 、“ 一场单纯的企业并购案 有的老英雄们都必须适 应新时代, 掌握新规则。显然, 三一重工向文波总裁的 焦灼不仅仅是属于他 自己的, 而是属于所有这个时代的 民营企业家的。 外资企业是 中国改革和经济奇迹的另外一翼。 但 在 F』 D 已经达到全球第一 、内地产 能严重过剩的情况 下, 外资继续以FI D形式进入中国所获利润 回报的空间 必然 日益狭窄。 更多的可能是, 他们会操起他们早就游 刃有余的并购武器, 以期在 中国的行业整合 中获得高额 利润。 这种趋势, 在外资最近不断 I 的并购风波中已 发
不赞i, i企业永远是越大越好, 但成熟市场经济 国 家的企业历史表明, 行业领袖 的出
现不仅有助于减少交易成本, 也几乎是大型经济体必然要出现 的一种历史现象。当 今跨 国巨头在全球竞争中纵横无敌, 攻城略地的事实也提醒我们: 通过市场化手段塑 造企业巨人, 可能是提升民族经济整体竞争力的不二法门。 我们确信, 在经过三十年 的市场化之后, 中国诸多行业正处于提高产业集中度, 并由此催生行业领袖的历史性 临界 时期。 深入 中国经济 内部, 这种趋势沛然莫之能御, 事实上 已经伸手可及。
国经济全速进入并购时代的一声发令枪 。 作为中国资 本市场全流通的第一股, 没有
谁比三一重工更适合担 当这一角色了。 众所周知, 中国改革是以分权模 式作为核心特征的。 分权模式所带来的分散决 策、地方竞争不仅为 中国的市场化进程提供 了最初的可能, 也为市场化的深入提供 了持续的动力。然而, 另外的一面, 这种带有严重局限的行政分权模式, i时导致 也i 了严重的市场分割和惊人的重复建设 这种模式一路走来并与其他体制原因一起作 用, 导致了今天 中国市场集 中度极低、各地产业高度同构、产能严重过剩、恶性竞 争盛行 的尴尬现状 表现在微观主体层面, 则为企业规模狭小, 竞争力匮乏。在一个 拥有巨大内部市场空间、高速成长了将近三十年的大陆经济体中, 中国几乎没有出 现一家具有国际影响的企业 巨擘 ( 除了那些具有明显官僚特征的垄断性国有公司) 的严酷现实, 这正是中国经济仍然处于市场经济幼稚阶段的一个恰当写照。我们并
可以肯定地判断, 经过三十年的增长, 中国经济 内
部已 经酝酿积累了充沛的并购动力。 无论是国有企业、
民营企业还是外资企业, 在这个新的生存法则面前, 它 们都将殊途同归。 万事俱备, 只欠东风, 现在剩下的, 只差一个能 就 够合理定价的资本市场 了。 继股改之后, 中国的 ( 公司 法> ( 、 证券法> ( 、 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 相继修订。 很显然, 中国的宏观管理者为迎接并购时代而蓄意 这是 洞开的一扇大门。 因为他们清楚: 通过大规模并购来优 化资源配置是任何一个现代资本市场不可或缺的功能。 他们更应该清楚的是, 通过并购而不是不断增加 的新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