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数的大小_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数的大小——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够使用大于、小于、等于符号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2.能够正确排序一组由两个或三个数组成的数。
二、教学重点
1.大于、小于、等于符号的认识和使用;
2.数的大小的比较和排序。
三、教学难点
小学二年级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还比较薄弱,对比较符号的理解和使用需要一
定的讲解和练习。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知识(5分钟)
环节目标:了解今天学习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可通过举例和贴上适当的图表进行引导。
如:
今天我们要学习比较数的大小,那么你们知道吗?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常会比较大小。
比如,
购物时,你选的东西是200元,而你手里只有100元,你会怎么做?
此时,老师贴上两张价签,一张写着“100元”,一张写着“200元”。
询问学生:“两张价签上的数字有什么不同?我们怎么称呼这个不同的现象?”
引导学生认识“不等于”的概念。
然后,老师再出示一组数字,询问学生谁的数
值更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 介绍比较符号(10分钟)
环节目标:通过图表和实例讲解大于、小于、等于符号的含义。
老师可以使用示意图、实物例子等方式,介绍比较符号的含义,并让学生自己
思考和回答一些问题。
“知道什么是大于、小于、等于吗?”
“举个例子,如果5大于3,我们该怎么表示呢?”
“如果两个数相等,又该怎么表示呢?”
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比较符号,并实现学生自己回答问题。
3. 举例练习(20分钟)
环节目标:通过练习,让学生掌握使用比较符号来比较数大小的方法。
老师先给学生看一组数字,让学生自己找出这些数字的大小关系,并比较选出更大或更小的数。
然后,老师再让学生用比较符号来表示出这些数的大小。
这个过程是交替进行的,一组数字的大小关系确定后再复习新的一组数字的大小关系。
例如:
请你比较这两组数字:30, 55, 72和32, 61, 85。
(1)哪组数字中最大的数是几? [ ]
(2)哪组数字中最小的数是几? [ ]
(3)哪组数字更大? [ ]
请使用比较符号(>、<、=)表示出两组数字大小关系:
30, 55, 72 ______ 32, 61, 85
4. 数的排序(15分钟)
环节目标:通过小批量练习,让学生学会对两个或三个数进行正确排序。
老师将三幅图片放在课桌上,分别写着20、30、40。
请学生将其排列正确,并找到大的数、小的数。
引导学生到许多数的排序中,如果众数中的超过两个数是相同的,应该怎么排列。
例如:
按下面的数从小到大排列:6, 3, 9, 7, 1, 5。
5. 拓展应用(10分钟)
环节目标:通过实例,引导学生将数学概念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老师可以给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涉及到数字大小比较的事例,例如:
“若你家离学校有5公里,你遇到一个10公里处的加油站,你还需要走多少公里才能到加油站?”
通过这些例子来引导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数学概念的应用,并对其有更深入的理解。
五、作业布置
调用教材《数学》第二册的P25页和P26页,做以下练习:
1.认真阅读课本内容,完成书本的练习;
2.自行寻找10组数字,练习用大于、小于、等于符号来表示它们的大
小关系;
3.从课本或其他地方找到一些数的排序练习,完美熟悉排序方法。
六、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课堂中,学生们从看价签出发,了解了大小的概念,然后引导学生认识大于、小于、等于符号。
通过举例和大量练习,让学生掌握了数的大小比较和排序方法,也开始认识到数学概念在生活中的应用。
在教学反思中,要特别关注学生对符号的正确理解和使用,未来需要在考试或课堂练习中更多地强调对符号的使用,帮助学生巩固学习,并能在实际生活中熟练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