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案例分析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主旋律的奏响,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健康发展。

是全社会和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中小学生的健康发展,关系着国家的未来,社会的和谐。

中小学生在压力,品行,情绪和情感,动机与需要,人际关系,人格等方面的心理问题的突显。

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健康快乐成长。

让烦恼远离少年,让心中没有情结。

夯实青少年幸福人生的基石。

积极探索青少年心理问题,及时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

即是社会大家庭的关爱,也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一.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青少年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

随着生理的发育和心理的发展之间的不平衡,以及日益激烈的竞争压力的增大和社会的快速发展。

使得青少年学生发展成长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日益复杂,身心健康发展受到的负面影响愈发严重。

心理健康问题不容乐观。

据资料10%——17%的学生心理异常。

另据对398名在校学生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测验(MHT)》的测查,发现7%的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

其中女生高于男生,高年级高于低年级。

男生的焦虑,抑郁,敌对,孤独的水平高于女生,而女生的恐惧明显高于男生。

小学生存在异常心理较多的依次是人际关系,情绪,自我,动机,能力。

中学生存在异常心理较多的依次是自我,情绪,能力,人际关系,动机。

调查显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较为严重。

维护和促进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摆在学校教育无法回避的现实而紧迫的课题。

二.中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心理健康是指各类心理活动正常,关系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和人格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依据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实际状况,身心发展及他们在现实中的学习.生活等方面心理问题的程度和心理健康的十标准。

可归纳为(一)学习和升学方面的心理问题。

如记忆障碍,思维障碍,考试焦虑,注意力分散,兴趣贫乏,厌学。

(二)品质与行为方面的心理问题。

如偷窃,说谎,逃学,斗欧,欺负,退缩,离家出走,不良习惯。

(三)情绪和情感方面的心理问题。

如压抑,紧张,焦虑,沮丧,孤独,恐惧,冷漠及应激性抑郁。

(四)人际关系和青春期方面的心理问题。

如胆怯,自卑,自负,孤僻内向,相思及性压抑。

(五)个性与人格方面的心理问题。

如固执,嫉妒,猜疑,自私,专横,破坏。

(六)严重心理问题。

如神经症,强迫症,性变态。

三.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人的心理健康是一个具有相对独立的动态过程,因而制约心理健康的因素也是复杂多样的。

即有单一因素,也有混合因素。

是相互制约的统一体。

心理问题的产生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主要包括: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五个方面。

1、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的影响主要来自遗传。

虽然人的心理不能遗传。

但是,人作为身心兼备的整体,与遗传因素的关系十分密切,特别是外貌、气质、神态,受遗传因素的影响更加明显。

我们知道,人的心理的本质是脑的机能,没有脑的心理,或者说没有脑的思维是不可能的。

人的心理现象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是神经系统和大脑活动的结果,神经系统和大脑是从事心理活动的器官。

而人体的器官与遗传是上下承接的关系。

异常心理中的精神障碍即精神疾病具有明显的血缘关系,血缘关系越近,患病率越高,这正是遗传因素的影响。

从父母遗传中获得的外貌和残疾对心理的影响也具有相关性。

家族遗传的多毛现象(毛孩)对心理的影响也说明遗传是影响心理健康的原因之一。

另外,有病毒、细菌和外伤、中毒引发的躯体疾病而产生的情绪低落、精神偏离日常状态等心理压力也直接影响人的心理健康。

因此,提高人口质量,防止近亲结婚,预防病菌感染是减少生物因素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关键。

2、心理因素
心理是产生心理问题的基础。

个体的现实心理状态水平:认知水平的高低、情绪稳定的程度、人格完善的程度与防御外界刺激的能力呈正相关。

即现实心理状态愈高,防御刺激能力愈强。

首先,认知是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认知发展不正常或认知之间关系失调,需要和动机长期得不到满足,认知滞后,而产生心理问题。

其次,情绪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的体验。

客观外界事物符合主体的需要,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而使人心境愉快身心舒适。

反之客观外界事物不符合主体的需要,就会产生消极的情绪,经常处在波动而消极的情绪状态,则使人心境压抑身心疲惫。

而导致心理问题。

再次,人格是各种心理特性的总和,具有区别于他人的独特的心理品质。

人格的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之间的差异,决定了心理活动的指向,心理活动常指向外部事物的外向型人格,活泼开朗,善于交际,容易适应环境的变化。

心理活动常指向自己内心世界的内向型人格,谨慎多虑,心胸狭隘,难以适应环境的变化,而造成心理问题。

因此,提高认知水平,强化积极情绪,培养健全人格是避免心理因素干扰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

3、家庭因素
家庭是人社会化的摇篮,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

对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来说,家庭的影响很大。

一方面,家庭结构完整,家庭功能健全。

父爱、母爱、家庭经济、教育方式、感情交流协调的家庭。

成员健全,关系融和,情感丰富,教育恰当,有助于子女的身心健康。

另一方面,家庭结构不完整,家庭功能不健全。

父爱、母爱、家庭经济、教育方式、感情交流不协调的家庭。

成员不全,关系紧张,情感冷漠,教育不当,有害于子女的身心健康。

因而,提高社会道德风尚,增强家庭成员素质,完善家庭功能是防止家庭因素困扰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思路。

4、学校因素
学校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向个体系统传授社会规范、价值观念、知识和技能的机构,是不可替代的社会化载体。

个体进入学龄期后,学校成为其社会化最重要的场所。

中小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学校的教育氛围、学习生活环境、师生同伴关系、校风学风对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极为深刻。

校风学风不正,学习负担过重,教育方式不当,教师责任心不强,师生情感对立,同学关系紧张,都会严重影响学生心理健康。

造成心理压抑,精神紧张焦虑。

据此,端正校园风气,丰富校园文化,促进校园和谐,加强职业道德是预防学校因素感染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对策。

5、社会因素
社会是共同生活的人们通过各种社会关系联合起来的集合。

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关系决定着人的生存和发展。

特别是社会的价值取向直接影响个体的价值观,社会生活中的封建残余和腐败堕落等丑恶现象对无瑕的青少年侵害甚大。

社会的毒瘤—黄,赌,毒,恶势力,黑社会无不冲击着青少年的脆弱心理。

大众传媒的负面效应:暴力、黄色的宣扬,也侵蚀着无邪的中小学生纯洁的心灵。

社会风气日下,参照群体低下,“直错枉者上”不能盛行,势必给中小学生的内心造成更多的冲突和困惑。

为此,净化社会风气,消除封建残余,加强法治建设,打击黑恶势力是防范社会因素侵蚀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良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