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兰州第一中学高三一诊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5届兰州第一中学高三一诊考试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明星污名化现象的思考
郑宜庸
作为公众人物,明星的形象管理至关重要,一旦形象受损,明星的名誉、地位与价值也随之下降,被大众谴责、抛弃甚至遗忘。
近年来,明星因违法被公安机关查处的事件屡屡曝光,引起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重视,自2012
年起,多次下发通知、文件,严禁丑闻劣迹者在各类媒体发声出镜。
而部分明星违反法规、道德的行为,令大众产生“贵圈真乱”的错觉,影响了大众对于艺人这一职业的看法,进而出现对明星群体的污名化现象。
“污名”一词来源于古希腊,指在人体刻画特殊记号以标志奴隶、罪犯或者叛徒等社会个体的劣等性。
随着污名研究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一般认为,污名指社会大众给具有某种社会不期望、不名誉的个体或群体贴上的贬低性、侮辱性的标签。
相应地,污名化就是这些个体或群体由于被贴上标签导致身份、社会信誉或社会价值贬损,并遭受社会歧视和排斥的过程。
也就是说,标签界定的事件或行为,最初可能只是某个个体或某一行为,一旦被标签定义后,就可能被更多人接受并用以某一群体或某一品质,然后被泛化。
特别是在现代发达的信息传播网络作用下,标签得以迅速地波及整个行业。
因此,在各种新媒体层出不穷的当下,明星的污名化现象越发严重。
这种污名化一旦形成,就可能继续发展成为一种社会偏见和歧视,将明星群体妖魔化,并且很难在短时间内消除。
明星作为一个集体概念被批评,除了部分明星的自我堕落,还在于大众对于明星的期望值过高。
明星也是人,其他人可能犯下的过错,明星也在所难免。
而大众既容易对明星有美化的倾向,也习惯于放大明星的言行。
明星不是完人,但为明星祛魅并不意味着过度贬损其人格,丑化其职业;清除明星污名也不意味着继续为明星加魅,只是维护艺人职业的纯净。
当然,首先明星本身应当意识到,形象的制造与管理需要长远的规划,道德修养与职业素质同样重要,既然是公众人物,就要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
媒体与大众,应当把注意力放在明星的艺术才华上,客观冷静看待、处理明星的危机事件,而不是消遣明星的私人生活,以“揭短亮丑”为乐。
而当一个职业群体被污名化,受损的不仅仅是职业中人,还是社会中的每个人。
职业本来没有神圣与非神圣之分,“泛污名化”这种现象所暴露出来的社会心态中的不理性,才是我们应当警觉的。
不美化也不丑化任何一个职业群体,才是一个健康社会应有的品质。
(摘自《人民日报》2016年5月24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星是公众人物,应该注意维护自己的形象,如果形象受损,会影响他们在大众心目中的名誉、地位和价值。
B.自2012年起,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多次下发通知和文件,严禁有丑闻劣迹的明星出现在公众视野之中。
C.明星出现丑闻劣迹后,继续在媒体发声出镜,会让大众觉得演艺圈充满乱象,影响他们对艺人职业的看法。
D.明星作为一个集体概念被批评,继而出现污名化现象,明星、大众和媒体应该都对此负有一定的责任。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污名化是大众对某些个体或群体贴上贬低性、侮辱性标签而导致其形象贬损,进而遭到社会歧视和排斥的过程。
B.明星个体的某种行为一旦被大众贴上定义性标签,就有可能适用于明星群体或某种品质,导致泛化现象出现。
C.当今社会,网络非常发达,新媒体层出不穷,信息传播速度快,使得明星的污名化现象比以前更加严重。
D.明星污名化现象形成之后,大众就有可能把明星群体妖魔化,继而对明星群体形成难以更改的偏见,产生歧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众对于明星的期望值过高,对明星有美化的倾向,习惯于用放大镜审视明星的言行,这是造成明星污名化现象的重要原因。
B.当明星出现过错时,大众不应该过度贬损他们的人格,丑化他们的职业,而应该公正、理性地帮助他们改正错误。
C.明星要想避免出现污名化现象,就应该对自己的形象打造和管理作长远规划,同时注重提高道德素养和职业素质。
D.任何一个职业群体被污名化,都会让职业中人的利益受损,大众应该丢弃不理性的心态,避免泛污名化现象出现。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米开朗基罗的天空
赵丽宏
(1)梵蒂冈是国中之国,城中之国。
它其实只是古都罗马城中小小的一方土地,然而它却令全世界瞩目。
0.4平方公里,大概是全世界最小的国家,然而这里却拥有地球上最伟大的教堂,拥有世界上最了不起的博物馆。
(2)圣彼得大教堂花了一百多年才完成它雄伟的工程,米开朗基罗设计的金色穹顶成为罗马城中一颗耀眼的恒星。
大教堂一年到头敞着大门,人人都可以免费走进去。
天主教徒们进去拜谒耶稣圣母,聆听天国福音,让灵魂接收洗礼;艺术爱好者们进去参观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艺术;漫无目标的旅游者进来看热闹,看欧洲人如何在五百年前建造起如此宏伟的建筑。
不过,不管你心怀着何种目的来到这里,灵魂都会受到震撼。
你会被教堂中神圣安宁的气氛震撼,会被那些静静地凝视着你的雕塑和壁画震撼。
(3)米开朗基罗的成名之作《圣母的哀伤》,就陈列在离大门口不远的一侧。
美丽的圣母抱着死去的耶稣,满脸悲伤,那种庄严和逼真,那种优雅和凝重,让每一个观者为之凝神屏息,不敢发出声音,唯恐惊扰了沉浸在悲伤中的圣母玛利亚。
这尊雕塑,是人类艺术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米开朗基罗创作这件作品时,只有25岁。
当时,人们面对这座雕像,惊讶得失去了言语,没有人相信它出自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之手。
米开朗基罗一怒之下,半夜里悄悄溜进教堂,在圣母胸前的绶带上刻下了自己的名字。
据说这是米开朗基罗唯一刻下自己名字的雕塑。
这位旷世奇才,
当然有资格在他的作品中刻下名字,即便是刻在圣母的身上。
教堂大厅中间有贝尔尼尼设计的一个铜质亭子,四根布满螺旋形花纹的高大铜柱,托起一个雕刻着无数人物和花饰的巨大穹顶,这是教皇的讲坛,更是艺术家的陈列坛。
(4)我曾两次走进圣彼得大教堂。
第一次离开时正是黄昏时分,教堂的金色圆顶在夕照中闪烁着金红色的光芒,钟楼上铜钟齐鸣,钟声传遍了整个罗马城。
第二次去圣彼得大教堂,是圣诞节后的第二天,走出教堂大门时,天已经落黑,罗马正在下雨,雨雾弥漫中,教堂前的大广场上一片彩色的雨伞,如无数沾露的蘑菇,在灯光和水光中晃动。
依然是钟声回荡,钟声仿佛化成了细密的雨丝,从天上落下来,融化在万家灯火中……
(5)对热爱艺术的人们来说,圣彼得大教堂右侧的西斯廷教堂也许更有吸引力。
这是世界上最迷人的博物馆,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无数经典名作,都被收藏在这个博物馆里。
站在西斯廷教堂大厅中央,抬头看天花板上的壁画,那是场面浩瀚的《创世纪》。
天堂人间,凡人天使,空中的树,地上的云,梦想中的神殿,传说中的巨人,在巍峨的穹隆间翩跹起舞……米开朗基罗在这里幽闭数年,一个人站在空中挥笔冥思,把天堂搬到了人间,把凡人和天使融合为一体。
上帝创造人的传说,在这里被简化成一只手指地轻轻点拨,上帝的手指,和凡人的手指,在云天间接触的瞬间,便诞生了伟大的奇迹。
画家的奇思妙想和神来之笔,使所有的文字失色。
(6)我站在西斯廷教堂大厅的中间,抬头仰望那铺天盖地的《创世纪》,感觉人的渺小,也感觉人的伟大。
在天堂和神灵前,人是何等微不足道,然而这天堂和神灵,都是人类的想象和创造。
你可以想象,如果你怀着虔敬的心,对天空伸出你的手指,会有来自天空的手指,轻轻地触碰,点开你的心灵之窗……
(7)环顾四周,无数人和我一样抬头仰望,沉思,在米开朗基罗描绘的天空之下。
1.纵观文意,文中所描绘的米开朗基罗的天空由哪几颗耀眼的“星星”组成?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2.第六段中,“感觉人的渺小,也感觉人的伟大”这一看似矛盾的句子该如何理解?
3.文章最后一段,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4.品读划线的第四段,试作如下赏析:
(1)两次所见的景象有何不同?
(2)作者写景的手法有何不同?
(3)为什么要写这一段景物描写?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电影作为视听艺术,诉诸人的感官的首先是它的外在表现形式,这就使其艺术美,具有首先表现为形式美的可能;并且,电影艺术家也应该尽可能地追求内容所允许的“形式美”。
电影艺术的形式美,往往首先表现为它的画面构图、色彩、音响等电影语言的有机组合,以及是否能使人产生直接的审美快感的其他手段。
生物生命本能层面上的“视听”感官,在与对象接触的刹那就获得的一种心理上、精神上的愉悦,是一种本能性的生命满足与审美感动。
电影艺术的形式美能一下子就抓住你的注意你的心。
也就是说,人的“视听”感官具有对纯形式美的需要,从这个层面上说,形式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意义和审美价值。
而电影艺术作为视听艺术,如果电影艺术家能赋予电影的艺术形象以外在的形式美,同样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抓住受众的注意,抓住受众的心,不但能实现艺术形象的外在形式美在“视
听”感官层面上的审美意义与审美价值,而且更重要的是,它还能促使受众产生更高的审美期待心理,即激起受众在精神的时空中的生命欲望与审美期待。
因为人是矛盾的统一体,既感性又理性,在生物生命的本能层面上,人是“感性”的动物,他的生命中,尤其在对艺术的审美中时刻都期待着“美”,而且,往往首先表现出对形式美的期待,在电影艺术的欣赏中显得尤为突出。
②在中国现存的电影作品中,其中相当的作品,它们的内容都非常深刻;但是,由于缺乏形式上的美感,不能激起人们的审美欲望,人们不愿去看,因为大家不愿走进电影院仅仅是为了去聆听、领悟电影的深刻内涵,他们要的是审美,或者说要的是“寓教于美”。
因此,在这个层面上,对电影艺术而言,形式上的审美性显得尤为重要,它是电影艺术实现艺术感染和审美价值的前提保证,也是电影艺术商品价值实现的重要保证。
③但是,就中国的整体水平而言,不但在形式美的创作水平上有待提高,而且还必须要进一步地使艺术家对符合内容的形式美的最大化即完美追求,内化为他们的普遍共识,带到自己电影艺术的创作中去。
电影艺术的任何艺术目的、教化作用都必须通过其审美性发挥作用,审美性是电影艺术的中心性质,首要目的。
受众最喜爱的作品,是在具有精彩形式的审美性下具有令其生命受感动内容的作品,在二者只能取其一时,他们宁愿选择形式美感强的作品,以满足自己生物本能层面上的“视听”感官对形式美感的需要。
它有如人的生命活动,必须在满足了生命本能需要的基础上,他才会去追求精神上的崇高生命需求与审美期待。
所以,电影艺术的繁荣和发展,必须要进行形式美的完美创作与追求。
④当然,内容过于单薄,形式所叙事的“内容含量”不够,在过于简单的情节中不可能产生丰满的人物形象,情节中所有的矛盾冲突也被完全“美化”的视觉画面所消解。
《英雄》内容表达上的得失,还应追溯到其形式表达上“内容含量”的不足,在获得形式上巨大成功的同时,也付出了失去深入表达内涵的惨重代价。
所以,徒具空壳的形式美,即使再美也只能是无生命力内涵的浅层次的美。
因为电影艺术是关于“人”的艺术,追求内容美与形式美的高度统一以创作出完美的艺术形象,即电影艺术美,是所有创作者的最高艺术追求,也是欣赏者的最高审美期待。
(选自佚名《形式美——电影艺术美的存在方式》,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A.审美性是电影艺术的中心性质,电影艺术的任何艺术目的、教化作用都必须通过其审美性发挥作用。
B.从特定层面上说,形式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意义和审美价值,电影艺术家就应该赋予电影作品美的形式。
C.形式美作品与内容美作品二者不可兼得时,受众宁愿选择舍弃内容以满足生物本能层面上的“视听”感官对形式美感的需要。
D.电影艺术创作的最高艺术追求和欣赏者的最高审美期待是追求内容与形式美的高度统一的电影艺术形象。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②段采用因果论证,分析了我国现存电影作品中那些内容虽非常深刻却不能激起人们的审美欲望的原因,从而得出追求形式美是电影艺术商品价值实现的重要保证的结论。
B.文章第③段采用类比推理,用人的生命活动做类比,论证电影必须先满足“视听”感官对形式美感的需要,才会
去追求精神上的崇高需求与审美期待。
C.文章第④段,采用举例论证法,举电影《英雄》为例,因为其形式上“内容含量”的不足,从而论证了只顾形式而忽视内容,同样是失败的作品。
D.文章论证时采用层进式的结构,先从电影艺术形式之美及重要性说起,再谈到中国整体电影艺术水平有待提高,最后指出在把握内容的基础上,实现形式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实现艺术形象的外在形式美在“视听”感官层面上的审美意义与审美价值,就能抓住受众的注意受众的心,一定就是好的电影作品。
B.目前中国电影作品,就整体水平而言,内容都非常深刻,但是形式方面欠缺,也就是说,目前中国电影,内容美与形式美的高度统一整体做得不好。
C.人是“感性”的动物,在审美时都是首先表现出对形式美的期待,这在电影艺术的欣赏中显得尤为突出。
D.本文虽然前面说“形式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意义和审美价值”,后文又主张“追求内容美与形式美的高度统一”,但总体来说,前后并不矛盾。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真宗,讳恒。
太宗第三子也。
幼英睿,姿表特异。
与诸王嬉戏,好作战阵之状,自称元帅。
比就学受经,一览成
诵。
太祖爱之,育于宫中。
故事,殿庐
..幄次在宰相上,宫僚称臣,皆推让弗受。
见宾客李至、李沆,必先拜,迎送降阶及门。
开封政务填委,帝留心狱论,裁决轻重,靡不称恨。
故京狱屡空,太宗屡诏嘉美。
其初践位,相臣李沆虑其聪明,必多作为,数奏灾异以杜其侈心,盖有所见也。
吕端等言彗出之应当在齐、鲁分,帝曰:“朕以天下为忧,岂直一方耶?”诏群臣迎养父母,蠲天下逋负,释系囚。
作《文武七条》,戒百官比周奔竞,有弗率者,御史台纠之。
诏近臣举常参官才堪转运使者,诸路官吏蠹政害民,转运使、提点刑狱官不举察者坐之。
定江淮盐酒价有司虑失岁课帝曰苟便于民何顾岁入也除通泰楚州盐户积负丁额课盐麟府言社庆族依唐龙镇为援,数扰别部,请出兵袭之。
帝曰:“均吾民也。
”不
许。
以赵保吉归顺,遣使谕陕西,纵绥、银流民还乡,家给米一斛,赵保吉遣弟继瑗入谢。
车驾北巡,司天
..言:日抱耳,
黄气充塞,宜不战而却。
驻跸
..韦城县,寒甚,左右进貂帽毳裘,却之曰:“臣下皆苦寒,朕安用此?”王继忠敏驰奏请和,帝谓宰相曰:“继忠言契丹请和,虽许之,然河冰已合,且其情多诈,不可不为之备。
”郓州得契丹谍者,斩之。
契丹兵至澶州北,直犯前军西阵,其大帅挞览耀兵出阵,俄中伏弩死。
契丹使丁派以誓书
..来,录契丹誓书颁河北、河东诸州,以契丹讲和,大赦天下。
交州、西凉府、西、高、丰、甘、沙州、占城、大食、蒲端、龟兹国来贡。
帝不豫增剧,祷于山川神祗。
大渐,透诏皇太子于枢前即皇帝位,尊皇后为皇太后,权处分军国事。
帝是日崩于延庆殿,年五十五,在位二十六年。
(节选自《末史·真宗本纪》)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定江准盐酒价/有司虑失岁课/帝曰/苟便于民/何顾岁人也/除通泰楚州盐户积负丁额课盐/
B.定江淮盐酒价/有司虑失岁课/帝曰/苟便于民/何顾为人也/除通泰楚州盐户/积负丁额课盐/
C.定江淮/盐酒价有司/虑失岁课/帝曰/苟便于民/何顾岁人也/除通泰楚州盐户积负丁额课盐/
D.定江淮盐/酒价有司虑/失岁课/帝曰/苟便于民/何顾岁入/也除通泰楚州盐户积负丁额课盐/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殿庐指殿旁庐幕,为朝臣候朝及值宿之所,大臣在此等候皇帝上朝。
B.司天在文中指负贵观察天象等自然现象来占卜并判断吉凶的官员。
C.驻跸指皇帝外出途中暂停小住或帝王由行时,开路清道,禁止通行。
D.背书即誓券,指皇帝特别给某个人或某个家族的承诺,如丹书铁券。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真宗自幼英武,深受宠爱。
他聪慧异常,姿态、仪容出众;与人游戏时,喜欢安排战斗排阵的场面;学习经书时,看一遍就能够记下来;太祖很喜爱他,在宫内抚育他。
B.宋真宗以礼待人,精通刑律。
登基后,看到宾客李至、李沆,他一定先行礼,走下台阶到门前迎送;开封府案件堆积,他留心各种诉论案,判决有轻有重,没有不恰当的。
C.宋真宗恪尽职责,心怀天下。
上到官员的任命与督察,下到百姓赋税、债务的征收与免除,迎接尊亲,孝养父母,包括异族、归顺的人甚至在押的囚犯,都是他所忧虑的。
D.宋真宗同甘共苦,思虑深远。
他北巡时和臣下同甘共苦;面对契丹的议和请求,他虽然表面上答应,但仍告诫臣下要积极防备,在前方杀敌,在后方抓间谍,多措并举。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作《文武七条》,戒百官比周奔竞,有弗率者,御史台纠之。
(2)大渐,遗诏皇太子于枢前即皇帝位,尊皇后为皇太后,权处分军国事。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野兴
陆游
鬓边莫笑久星星,造物常钟我辈情。
每带余酿蹋花影,又和残梦听莺声。
轩窗风过书答乱,洲渚潮生钓艇横。
韩子未除豪气在,文章都待不平鸣。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诗人自嘲衰老,说造物主常常钟情于我,很久以来我就已经两鬓斑臼了。
B.颔联写诗人的雅兴,常常带着几分醉意月下赏花,朦胧的睡梦中听莺鸣。
C.一个“横”字形象地写出了钓艇随意停放的状态,又写出诗人自适自足的情态。
D.全诗紧扣标题,蹋花影、听莺声、读书、垂钓,从白天到晚上,层次清晰。
2.最后一联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6、下面是某校选取校级三好学生的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
7、文创产品就是文化的延伸品。
中国数千年流传下来的传统文化,经过巧妙构思,可以制成书签、折扇、手机壳、行李牌…… 如果请你从《红楼梦》、《三国演义》或《论语》三本书中任选一本,为其设计一款文创产品,你会设计什么?又会怎样设计?描述你的产品,并说明设计意图。
(不少于 100 字)
8、当学习《祝福》中有关鲁镇人对絮絮叨叨的祥林嫂态度的内容时,老师讲了一则寓言故事,请你读了这则故事后,写出老师通过这则故事所阐明的观点。
(不超过50字)
一头猪、一只绵羊和一头乳牛,被关在同一个畜栏里。
有一次,主人捉住猪,猪大声嚎叫,猛烈地抗拒。
绵羊和乳牛讨厌猪的嚎叫,便说:“他常常捉我们,我们并不大呼小叫。
”猪听了回答道:“捉你们和捉我完全是两回事,他捉你们,只是要你们的羊毛和乳汁,但是捉住我,却是要我的命啊。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这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弱德”与“群德”含义。
在艰难困苦中,能够做到有所坚守,遵从自己的本心,这可谓“弱德”;超越个人、关怀公共,超越私利、守卫群体,所关注的是公共利益、人民福祉,这可谓“群德”。
对于“弱德”和“群德”,作为新时代青年的你,有怎样的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参考答案
1、1.B
2.D
3.D
【解析】
1.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需要全面提取信息,精准筛选,细心比对,灵活理解。
常见问题有:遗漏或添加信息、时空交错、偷换概念、张冠李戴、逻辑出错等。
B项,“严禁有丑闻劣迹的明星出现在公众视野之中”分析错误,原文第1段说的是“严禁丑闻劣迹者在各类媒体发声出镜”,而该项说的是严禁他们“出现在公众视野之中”,二者的内涵是不一样的,选项扩大了范围。
故选B。
2.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首先审清题干要求,然后在读完一遍文本的基础上快速找出选项中可能有问题的敏感处,再次回归原文,筛选并提取出能与选项敏感处加以对照分析的句子,细致分析灵活理解,做好抉择。
D项,“继而对明星群体形成难以更改的偏见”分析错误,原文第2段说对明星的妖魔化认知“很难在短时间内消除”,而选项的陈述是“难以更改”,曲解文意。
故选D。
3.本题考查根据原文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做这类题因为是“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句子,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出题者自己的理解。
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D项,“任何一个职业群体被污名化,都会让职业中人的利益受损,大众应该丢弃不理性的心态,避免泛污名化现象出现”分析错误。
从文中最后一段“‘泛污名化’这种现象所暴露出来的社会心态中的不理性,才是我们应当警觉的。
不美化也不丑化任何一个职业群体,才是一个健康社会应有的品质”,可知,选项把文中“警觉”偷换成“丢弃”曲解文意,避免一词语表述也绝对了。
故选D。
【点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