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散步《课时同步练》(部编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散步《课时同步练》(部编版)
一、字词书写(共5 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信服.(_________)熬.(__________)过讷.讷(_________)
拆.卸(__________)松散.(____________)后背.(____________)
【答案】(1). fú(2). áo(3). nè(4). chāi(5). sǎn(6). bèi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
做答时注意声调,应理解词语的意思。
信服.(fú):相信并佩服。
熬.(áo)过:忍受过去;忍耐过去。
讷.讷(nè):形容说话迟钝。
拆.卸(chāi):(把机器等)拆开并卸下部件。
松散.(sǎn):(事物结构)不紧密。
后背.(bèi):人体后面从肩到腰的部分。
二、填空题(共5 分)
2.填空。
(1)《散步》的作者是_____,本文是他的一篇____,这种文体的主要特点是“___”。
(2)线索是作者将材料串联起来的“红线”或“寄托物”,线索可以是______,可以是_____,可以是___,可以是_____,也可以是___________ 。
《散步》这篇文章的线索是
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莫怀戚(2). 散文(3). 形散神聚(4). 核心人物(5). 核心事(6). 时间(7). 地点(8). 作者的情感变化(9). 散步这件事
【详解】
本题考查《散步》的相关文学常识和文体知识。
(1)《散步》是当代作家莫怀戚于1985年创作的一篇散文。
此文通过一次全家三辈四口人的散步的事件,引发了作者的一种“生命的感慨”,抒发了一种交织在母子、父子、祖孙三代之间浓浓的亲情。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形散”既指题材广泛、写法多样,又指结构自由、不拘一格;“神聚”既指中心集中,又指有贯穿全文的线索。
(2)线索是作者将材料串联起来的“红线”或“寄托物”。
常见的线索有以下几类:1、以核心人物为线索。
2、以核心事物为线索。
3、以时间为线索。
4、以地点为线索。
5、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
从《散步》的开头“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开始,到文章中间“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直到文章结尾“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可以看出,“散步”这一事件贯穿全文始终,因此本文是以事为线索来写的。
三、选择题(共5 分)
3.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鱼塘.(táng)委屈.(qū)分歧.(zhī)
B.拆.散(chēi) 熬.过(áo) 散.步(sàn)
C.粼.粼(lín)霎.时(chà) 嫩.芽(nèn)
D.稳.当(wěn)习惯.(guàn) 铺.着(pū)
【答案】D
【详解】
A.分歧.(zhī)——(qí);
B.拆.散(chēi)——(chāi);
C.霎.时(chà)——(shà);
故选D。
四、字词书写(共5 分)
4.改正下面句子中的错别字。
(1)树上的嫩芽也蜜了。
(_____)
(2)我想折散一家人,终不愿意。
(_______)
(3)儿子虽然很胖,毕竞幼小。
(_______)
(4)不过,一切都取绝于我。
(________)
【答案】(1). 密(2). 拆(3). 竟(4). 决
【详解】
(1)密:事物之间距离近;事物的部分之间空隙小。
故“蜜”应为“密”;
(2)拆散:使家庭、集体等分散。
故“折”应为“拆”;
(3)毕竟:到底;究竟;终归。
故“竞”应为“竟”;
(4)取决:由某方面或某种情况决定。
故“绝”应为“决”。
五、选择题(共5 分)
5.对下列加点词的语境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趣味,情趣)
B.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
(人生的使命)
C.后来发生了分歧
..。
(意见不一致)
D.我决定委屈
..儿子了。
(受到不应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
【答案】D
【详解】
这道题考查学生词语理解的能力。
这种词语的意思是语境临时赋予的,具有特殊的表情达意的作用。
因此,做这样的题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解释,不能借助字典等工具书照抄照搬下来。
D项“委屈”在句子中是“让儿子受到冤屈”的意思。
六、字词书写(共5 分)
6.选字填空。
椹湛堪斟荚夹颊狭
(1)桑树上挂满了颜色紫红的桑_____。
(2)体操队员精____的表演博得了观众雷鸣般的掌声。
(3)这件事情怎样才能办好,请你____酌。
(4)秦始皇兵马俑___称世界奇迹。
(5)豆棵上挂满了豆____。
(6)寒风吹得她两____通红。
(7)城内的小胡同非常___窄。
(8)敌人处在两面____击之中,无法逃脱。
【答案】(1). 椹(2). 湛(3). 斟(4). 堪(5). 荚(6). 颊(7). 狭(8). 夹
【详解】
解答此题,要注意区分形近字。
(1)桑椹:桑树的果穗,通常暗紫色,浆果状,味甜,可食。
(2)精湛:精熟深通。
(3)斟酌: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
(4)堪称:可以称得上。
(5)豆荚:豆类的果实。
(6)两颊:两边的脸。
(7)狭窄:狭小,窄小。
(8)夹击:夹攻。
七、现代文阅读(共45 分)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
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
多走走。
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小时候我很听她的话一样。
天气很好。
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
但是春天总算来了。
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
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
我说:“走大路。
”
7. 回顾全文想一下,母亲现在很听我的话的原因是什么?
8.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
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
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
母亲信服地点点头。
便去拿外套。
”这几句话,表现了母亲和“我”怎样的情感?
①母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看着这些景象,作者为什么就想到“生命”?
10. 学习了这篇文章后,你产生过怎样想法?
【答案】7. 母亲已经老了,我是家里的支柱。
8. (1). 老迈、顺从的情感。
(2). 诚恳、孝敬的情感。
(意思对即可)
9. 因为这些景物朝气蓬勃,充满了生命力。
(意思对即可)
10. (1)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要把这种美德发扬光大并传承下去。
【7题详解】
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根据上下文内容去判断。
结合“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小时候我很听她的话一样”及“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可知母亲老了,我长大了,成为了家庭的支柱,生活的担子已经从母亲肩上转到了我的肩上,母亲依赖我,就像小时候我依赖她一样。
【8题详解】
考查对人物情感的把握。
结合“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可知母亲年迈,体力不佳,但经儿子劝说后,“母亲信服地点点头。
便去拿外套”,由此可看出母亲对儿子的顺从。
结合“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可知儿子因为母亲老了,希望母亲多出来走走锻炼身体,语气诚恳,从中可体会到儿子对母亲的孝敬。
【9题详解】
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
这一句话描绘了初春的田野——新绿、嫩芽、冬水,这些初春的景物都是生机勃勃,充满生命力的,展现了春天的美丽和生机,传达出万物复苏的生命感慨,因此作者看到这一切就想到了生命。
【10题详解】
考查对文章主旨的把握及感悟启示。
本文写了祖孙三代一起在初春的田野散步的平凡小事,在散步过程中,一家人互敬互爱,“我”孝敬母亲、爱护儿子,母亲疼爱孙儿,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反映了尊老爱幼的主题。
围绕“尊老爱幼”“互敬互爱”等主题进行阐述皆可,也可围绕中年人的责任、生命等方面进行阐述,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随着时间不断流逝,生命不断成长与衰老,生命的角色、地位也在发生着变化,强壮的生命当对弱小的生命和衰老的生命负起责任。
阅读短文,完成后面小题
捞月亮的母亲
石兵
①彼时我还只有二十出头,心性跳脱,常常只背着简单的行囊漫无目的地四处游荡。
那天天黑之后,我来到川藏交界处的偏僻山村。
在那座贫瘠大山的一处平整山坡上,我支起帐篷,准备在野外过夜,就在似睡非睡之际,我听到远处传来了寒寒率率的声音。
②我吃了一惊,以为是有野兽出没,顿时睡意全无,连忙小心地坐起身来,慢慢拉开帐篷一角,仔细寻找声音的来源。
很快,顺着声响传来的方向,我看到一个提着水桶的女人领着一个脏兮兮的小男孩,披着漫山的月光从山下走来。
③我屏住呼吸,这时已经接近午夜,居然还有人来山上汲水,种种灵异传说让我不寒而栗。
可是,母子俩似乎根本没有注意到山路旁边突兀而出的帐篷,女人一手提着水桶,一手牵着男孩,两人一言不发,不疾不徐地走着。
④好奇心最终让我战胜了恐惧,我走出帐篷,小心翼翼地循着他们的背影走去。
走了大约半个小时,远远地,我看到母子俩停下了脚步,那里居然有一口水井。
女人将水桶拴上绳子,放入井中,嘴里开始喃喃地说:“只有这个时候,井里的月亮才最大最圆,狗儿莫急,娘给你捞一个上来,回家以后放在你的床前。
”女人的乡音十分绵软,不像山里女子所固有的泼辣。
⑤ “娘,月亮落在水里,是不是就被洗干净了,不像在天上那样模糊着让人看不清楚了?”儿子稚嫩的声音充满着期待。
⑥女人顿了一顿,说:“狗儿说得对,月亮被水洗了以后,可好看了,就像狗儿的眼睛一样好看。
”
⑦听了母亲的话,小男孩笑了起来,奶声奶气的笑声顿时让幽黑沉默的大山有了勃勃生机。
⑧母亲用力地从井中提出水桶,然后弓着腰提起水桶,另一只手牵着小男孩,吃力地踏上了归途。
走上十几步,瘦弱的母亲就要休息一下,停下的时候,还摸了摸小男孩的头。
随后,母亲又看了看天上与桶里的月亮,神情中竟有掩不住的忧伤。
⑨我不再犹豫,快步从低凹处走了出来,来到他们的面前。
在寂静的午夜,这对母子竟对我
这个不速之客没有丝毫不安与恐惧。
⑩我说:“大嫂,我来帮你提水吧。
”
⑪女人没回答我,自顾自地说:“你是刚才路边帐篷里的游客吧,这山上很凉,收了帐篷跟我们到家里休息吧。
本想下山时再叫醒你的,没想到你跟着我们上了山。
”
⑫我顿时恍然,原来,她早就发现路边的帐篷和我了,也许只是早已司空见惯,所以没有刻意多看几眼罢了。
⑬走近以后,我才发现,小男孩的眼睛似乎有些问题。
女人对我说:“狗儿眼上有病,长了白疮,我正在攒钱给他治。
听说这病不难治,但是耗不起时间,要早治。
这不,白天我上了一天工,给人纺丝线,晚上才能照管家里的田地。
刚刚散了工,想起家里没水,才在这个时候上山,好在狗儿眼不好上不了学,不用担心明天他要早起。
”
⑭我默默地提起水桶,慢慢地跟着母子俩下了山。
⑮这个小村落只有三四十户人家,同样的贫穷让女人无法得到他人的帮助,可女人跟我说起这些时却一如既往的平静。
她说,乡邻们已经帮了她很多,不能再麻烦人家了。
⑯在家里,女人熟练地烧水给我喝,然后铺床,哄儿子睡觉,一切都像外面森严的大山一般井然有序。
⑰我躺在外间屋的床上,听到了母子俩在睡前的交谈。
⑱母亲说:“狗儿知道吗?你的眼睛跟天上的月亮一样好看,娘就是这条命不要了,也要把月亮从水里捞上来,让你看清楚你想看的一切。
”
⑲或许是怕打扰,母子俩说话的声音很轻很轻,我却早已听得泪流满面难以自抑。
⑳第二天一早,我匆匆结束了旅行,回到城市,用最快的时间联系好医院,然后找朋友开车来到大山接这母子俩去医治眼患。
面对他们的道谢,我竟羞愧得无地自容。
㉑时过境迁,那位捞月亮的母亲或许并不知道,她捞起的并非只有一份属于自己的美好愿望,更有一个旁观之人的迷途之心。
只有我自己知道,当时的自己正因为一场懵懂爱情的破碎而选择了放逐与放纵,却忽略了这世间还有那么多更加珍贵的事物,譬如四处寻找我去向的焦虑父
母,譬如被青春之雾迷失视线的纯真心灵,譬如这世间那么多的悲凉与温暖、伤痛与希望……
11. 本文主要写了与“我”有关的四件事,请从“我”的角度概括出其他三件事。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③“我”跟着母子俩去她家住宿,了解了她家的情况。
④________________
12. 请简要说说第①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13. 第⑧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
14. 联系全文,请简要分析第⑲段“我”“泪流满面难以自抑”的原因。
15. 小说标题为“捞月亮的母亲”,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捞月亮”的理解。
【答案】11. (1). ①“我”来到川藏交界处的山村,遇到母子俩;(2). ②“我”跟随着母子俩,看见他们捞月亮;(3). ④“我”深受触动,回城后接母子俩医治眼患。
12.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点明了“我”当时的心情;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起下文;为下文写“我”遇见母子俩捞月亮(母亲无钱为儿子医治眼病)的情节作铺垫(伏笔);与结尾“捞起迷途之心”的内容相呼应(与文末“我”的转变形成对比
13. 动作描写、外貌(神态)描写,生动细致地写出了母亲的辛劳、坚强及对儿子的疼爱。
14. 母亲不惜自己的命也要为儿子治好病的那番话震撼了“我”;母亲辛勤劳动,拼命攒钱为儿子治眼病的行为打动了“我”;母亲的善良、真诚、淳朴及对“我”的热情招待感动了“我”;母亲为儿子捞月亮的举动唤醒了“我”,让“我”懂得要珍惜人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
15. “捞月亮”既指母亲给儿子捞起映在水中的月亮,给了儿子生活的希望与期待;也指母亲努力攒钱为儿子治眼病,表达了母亲对未来生活充满了美好的愿望;还指母亲的言行捞起了“我”的迷途之心,拯救了“我”的灵魂。
【11题详解】
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文本,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找出事件,用简洁的语句分析概括即可。
注
意题干中的“从‘我’的角度概括”,同时,应仿照题目中已提供的样例。
文本先写“我”来到川藏交界处的山村夜宿,遇到神秘的母子俩;接着写“我”跟随着母子俩,看见他们到水井边捞月亮;然后好奇的“我”发出疑问,母亲邀请我到她家居住,“我”跟着母子俩去她家住宿,了解了她家的情况;最后“我”被这对母子深深感动,回城后联系医院接母子俩医治眼患。
然后填空即可。
【12题详解】
要求学生牢记重点段落的作用。
段落在文章开头的作用一般是:统领全篇;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营造氛围;开篇点题;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结合“我还只有二十出头,心性跳脱,常常只背着简单的行囊漫无目的地四处游荡。
那天天黑之后,我来到川藏交界处的偏僻山村。
在那座贫瘠大山的一处平整山坡上,我支起帐篷,准备在野外过夜,就在似睡非睡之际,我听到远处传来了悉悉索索的声音”分析,从内容上看,主要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点明了“我”当时的心情;从结构上看,引起下文,为下文写“我”遇见母子俩捞月亮的情节作铺垫,并与结尾相照应。
【13题详解】
要求学生掌握常用的描写方法及作用。
然后结合语境具体分析即可。
首先指出描写方法,然后结合语境分析和描写的作用写出表达效果和体现的情感即可。
“提”“牵”“踏”“摸”运用了一系列动词,属于动作描写;“瘦弱的母亲”属于外貌描写;“用力地”“弓着腰”“吃力地”属于神态描写。
结合描写的作用(外貌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姿态等):作用:交代了人物身份、地位、处境、思想性格等情况。
动作描写:形象、准确、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什么心理,并反映了人物的什么性格特征或什么精神品质。
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神态描写:指对人的脸部表情的描写。
塑造人物形象,突出人物性格,使读者对人物加深印象并产生进一步的了解)分析表达效果即可。
如:生动细致地写出了母亲的辛劳、坚强及对儿子的疼爱。
【14题详解】
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文本,结合题干内容,找到在文本中的位置,根据上文分析原因即可。
结合
“狗儿知道吗?你的眼睛跟天上的月亮一样好看,娘就是这条命不要了,也要把月亮从水里捞上来,让你看清楚你想看的一切。
”和“或许是怕打扰,母子俩说话的声音很轻很轻,我却早已听得泪流满面难以自抑”一句,可以看出关键是母亲与儿子之间的对话,围绕着这一内容来阐述原因即可。
【15题详解】
要求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结合文本的内容和主治分析含义。
结合“时过境迁,那位捞月亮的母亲或许并不知道,她捞起的并非只有一份属于自己的美好愿望,也可以将这一行为理解为是母亲努力攒钱为儿子治眼病,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分析:“捞月亮”既指母亲带着儿子捞起映在水中的月亮,给儿子生活的希望与期待;结合“更有一个旁观之人的迷途之心。
只有我自己知道,当时的自己正因为一场懵懂爱情的破碎而选择了放逐与放纵,却忽略了这世间还有那么多更加珍贵的事物,譬如四处寻找我去向的焦虑父母,譬如被青春之雾迷失视线的纯真心灵,譬如这世间那么多的悲凉与温暖、伤痛与希望……”分析:我改变了自身的行为,还可理解为“捞”起了我的迷途之心。
然后综述即可。
八、综合性学习(共15 分)
今年5月10日是母亲节,班级在这天召开班会,班会的主题是“感谢母亲”。
请你按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老师首先向同学们展示了这样一份调查结果统计表:
16. 用简要的文字概述表格所反映的主要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
17. 假如我国的母亲节已经确立,请你仿照下面示例的句式,为我国首届母亲节拟定一个宣传主题。
示例:营造绿色城市呵护地球家园
18. 随着年龄的增长,“母爱”变得有时让你难以理解,很多同学认为和母亲产生了代沟,针对这种现象,你怎么说服你的同学呢?
【答案】16. 随着年龄的增长关注母亲生日和关注同学生日的学生越来越多,但初中生对母亲生日的关注率远远小于对同学生日的关注率。
17. 示例:感激养育之恩,发扬中华美德;敬爱生身之母,感受伟大母爱;弘扬中华美德,感受母爱亲情;感受母爱,报答母恩。
18. 母爱是无微不至的,正是因为如此,可能导致我们不理解,感到临行时的再三叮咛是啰嗦,雨雪天气时的牵挂是多余,岂知正是母亲的关爱才使我们身心健康地成长到今天,有时我们真得该反思,我们对母亲关爱过多少呢?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图表的解读能力。
作答时要认真观察,找出图表中所含的信息:比较对象、比较角度及项目、各种数据及变化特点等,抓信息要全面准确。
做题时要对数据做横向对比和纵向对比,横向看,随着年龄的增长关注母亲生日和关注同学生日的学生越来越多;纵向看,初中生对母亲生日的关注率远远小于对同学生日的关注率;这样就不难得出结论:随着年龄的增长关注母亲生日和关注同学生日的学生越来越多,但初中生对母亲生日的关注率远远小于对同学生日的关注率。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宣传主题设计。
做此题要明确题目要求,围绕活动设立主题,拟写主题时要注意主题鲜
明,言简意赅。
此宣传活动的主题与“母亲”有关,故设计时不能脱离这个主题。
示例:感恩母亲关怀,回报伟大母爱。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运用。
此题为劝说类题目,要求措辞礼貌、婉转;语言流畅、生动。
劝说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称呼恰当,语言要通顺明白,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商量的口吻,语气柔和委婉而不生硬。
解答此题,要结合青春期学生渴望独立,渴望被人认可等现象作答,同时注意说话的语气及用词,做到让人容易接受。
示例:母亲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人,她生养了我们,抚养我们成大,就是希望我们健康、快乐、幸福的生活。
也许我们还很小,也许我们曾经有不少的抱怨、愤怒、或者不满,但是我们真正地了解、关心、理解父母吗?我觉得你与母亲只是缺乏沟通和理解而已,何不试着用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自己的母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