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史记》看近指代词“是”“此”“斯”的发展演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妥徽文学ANHUIWENXUE
从《史i B 》看进指代词“是“此”斯”的发展演变
刘婧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
摘要:通过调查《史记》中指示代词“是”“此”‘‘斯”的用法和功能等方面的情况,并与《左传》作比较发现,从先 秦至两汉时期,近指代词“是”逐步发展成为系词,其他代词的用法也有了新的发展。

关键词:史记指示代词演变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 研究项目“《左传》与《史记》史实相同部分的代词比较 研究"(SK 13LX 523)阶段成果
《史记》中主要的近指代词包括“是”“此”“斯”等, 语法意义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这”。

“是”作为指示代词在先秦时期已经出现,《诗经》 《孟子》中有大量的用例。

“此”是形声字,比较后起。

近 指代词中“此”的使用频率最髙。

“斯”是一个指示性较 轻的词,出现频率相对较低。

―、《史记》中近指代词“是”“此”“斯”(一) 此
《史记》中的“此”可以作主语、宾语、定语。

例如院(1) 三子曰院野币厚言甘,此必邳郑卖我于秦。

”《史 记.晋世家》
(2) 今闻管仲、隰朋死,此亦欲得贤佐,盍往乎?” 《史记.晋世家》
(3) 武王崩,成王立,唐有乱,周公诛灭唐。

成王与 叔虞戏,削桐叶为珪以与叔虞,曰院野以此封若。

”《史
记.晋世家》
(4) 其君子则爱君而知罪,以待秦命,曰‘必报 德’。

有此二故,不和。

《史记.晋世家》(5)
或谓太子曰:“为此药者乃骊姬也,太子何不 自辞明之?”《史记.晋世家》
“此”在(1)(2)中作主语,(3)中作介词“以”的宾 语,后置,⑷中作动词宾语,(5)中作定语。

(二) 是
《史记》中的代词“是”可以作主语、宾语、定语、谓 语。

例如院
(6)
今法有诽谤妖言之罪,是使众臣不敢尽情,而 上无由闻过失也。

《史记.孝文本纪》(7)
于是使太子申生居曲沃,公子重耳居蒲,公子
夷吾居屈。

献公与骊姬子奚齐居绛。

晋国以此知太子 不立也。

《史记.晋世家》
(8) 是时重耳年四十三。

从此五士,其余不名者数 十人,至狄。

《史记.晋世家》(9)
曰:臣以肺腑幸得待罪,固非其任,魏其言皆
是。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是”在(6)中作主语,(7)中作介词宾语,(8)中作 定语,“是”在《史记》作定语的次数最多,(9)中作谓语。

(三)斯
《史记》中的代词“是”可以作主语、宾语、定语。

但 出现次数很少。

例如院
(10) 虽惨酷,斯称其位矣。

《史记.酷吏列传》
(11) 以德若彼,用力如是,盖一统若斯之难也。

《史记.秦楚之际月表》
(12)
余维先人尝掌斯事,显于唐虞,至于周,复典
之,故司马氏主天宫。

《史记.龟策列传》“斯”在(10)中作主语,(11)中作宾语,(12)中作
定语。

《史记》中,“此”“是”“斯”的语法功能基本相同,
都可以作主语、宾语、定语。

在语法功能分布上,“此”
作主语、宾语、定语的力量均衡,而“是”作定语的能力 更强,而且还可以作谓语,功能更完备,“斯”则作宾语
的能力更强。

张玉金指出,在甲骨文中,只有一个“兹”作近指 代词,到了西周时期,除了“兹”之外,近指代词还增加 了一个“是”,在西周传世文献中,还偶尔可见“此” “斯”等的用例。

据此可知,《史记》中使用的近指代词 是比较后起的。

与《左传》相比,两者的代词系统和使
用情况都有区别。

《左传》的近指代词包括“兹”“此”“是”等,据贾帅111
作者简介:刘婧(1982-),女,广西三江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语法史。

妥学2017年1期总第402期
------------------------16
文学研究
统计,“兹”的使用次数最少,“是”的使用频率是“此” 的4倍。

在《左传》中“是”是最有活力的近指代词,语 法功能完备,与《史记》中的“是”一致。

例如院
(13) 叔曰:“是无厌也。

无厌,将及我。

”遂伐虞公,
故虞公出奔共池。

《左传?桓公》
(14) 秋,诸侯会宋公于盂。

子鱼曰:野祸其在此乎! 君欲已甚,其何以堪之?”于是楚执宋公以伐宋。

《左
传•僖公》
(15)
是时重耳年四十三。

从此五士,其余不名者 数十人,至狄。

《左传.僖公》
(16) 非是,君不举矣。

《左传.庄公》
例(13)至(16)中“是”分别作主语、宾语、定语、谓 语。

与《史记》中的“是”一致,但是“是”以作宾语为主 又与《史记》不同。

在《左传》中,“此”的语法功能也是完备的,可以 作主语、宾语、定语、谓语。

以作宾语为常,“此”作谓语 只有1次,可见“此”作谓语只是偶尔的现象。

如:
(17) 疆场之邑,一彼一此,何常之有?《左传•昭公》从语法功能的分布来看,与《史记》中的使用有差异,在《史记》中,没有出现“此”作谓语的用例。

对于 “是”和“此”的区别,马建忠早有论述,认为“是”指心 中可意者,“此”指事物有形可迹者。

这种说法让人比 较难以理解,郑益兵认为其实是“是”指比较抽象的事 物较多,“此”指具体的事物较多。

在指示对象上的区 别影响了二者的发展轨迹。

二、《史记》、《左传》近指代词语法特点分析(一) 近指代词的系统不同
《左传》中的近指代词系统主要包括“兹”“是” “此”,而《史记》中“兹”已经很少用,只有“此”“是” “斯”。

系统方面的不同体现了代词的更替过程。

“兹” 的最早用例见于甲骨文,在西周时期比较兴盛,《左 传》中“兹”的出现数量不大,是衰微的表现,到了《史 记》中就已经不再使用了。

而“斯”是一个非常后起的 指示代词,在《国语》《墨子》《战国策》中都没有出现, 据曾伟娟统计的用例最早也是出现在西汉时期。

据郑 益兵21,“是”始见于西周金文,“此”始见于东周彝铭, 二者出现的时间有先后,因此,语法功能的发展水平 也不一致。

《左传》中“是”常见,《史记》中“此”占优势 都是符合语言发展规律的。

总体来说,“是”“此”是两 书中生命力最强的近指代词。

(二) 近指代词的语法功能不同
在《左传》和《史记》的指示代词系统中,“是”和 “此”都是最主要的代词,但其语法功能不同。

《左传》
中“是”“此”的语法功能都比较完备,可做主语、宾语、 定语,少量作谓语;《史记》中的“此”就基本上不作谓
语了。

在语法功能的使用比例上,“是”也由在《左传》
中主要作宾语发展为在《史记》主要作定语。

三、 近指代词系统发展演变的原因
(一) 近指代词的来源
从《左传》到《史记》,近指代词“兹”消失了。

“兹” 出现要早于“此”,但与“此”的关系非常密切。

“兹”在
《说文》是“草木多益”的意思,本义就是生长,表示其
本义的字后用后起“滋”,“兹”假借为近指代词。

在《尔 雅》中就有释义:兹,此也。

郭锡良认为,“兹”早期没有 近指、远指之分,是一个泛指代词。

“此”在《说文》是: “从匕从止,止亦声。

”是一个后起的形声字。

《徐曰》 匕,近也。

近在此也。

可见,“此”与指代关系更为接近。

在上古音中“兹”和“此”声韵相近,西周以后,“此”就 逐渐被用来代替“兹”。

在作为指代词的用法上,“此” 有先天优势,指代特性更强。

(二) 近指代词的发展
在《左传》《史记》中,近指代词的系统经历一个发 展变化的过程。

由于近指代词“是”的发展,《史记》中 “是”作主语的用例明显减少,这是受“是”的发展趋势 影响的。

王力提出,上古判断句不用系词“是”,“是”作 为系词是六朝以后由指示代词演变来的。

后来学者又 把系词“是”产生的年代提前到两汉时期。

“是”用在分 句的句首作主语,复指前一分句的内容,这个位置上 的“是”发展成为后来系词的“是”。

因此,在《史记》中, 作主语的“是”大量减少。

郭锡良认为,正是由于“是” 的指示性没有“此”强,因此当他复指宾语时,构成上 古汉语宾语前置的特殊句式,指示性也有所虚化。

“是”与“此”相比,指示性也相对较弱。

春秋战国时期, “兹”用法衰弱。

新兴的近指代词“此”在用法上与“兹” 一致,并逐渐替代了 “兹”的语法作用。

四、 结语
近指代词是指示代词里划分出来的一个小类,其 语义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这”“这里”“这些”等。

从先 秦至两汉时期,由于近指代词“是”发展成为系词,因 此其他代词的用法也有了新的发展,以平衡近指代词 内部的需求,因此,近指代词这个小类内部各词的用 法和功能都发生了变化。

参考文献
[11贾帅.左传代词语法分析研究[D 1.西北大学,2011.[2郑益兵.国语代词语法研究[D 1.广西师范大学,2007.
要徽文学
ANHUIWENXUE 文

研究
17
2017年1期总第402期
妥徽
文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