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学海导航高考地理二轮专题总复习新课标配套课件时地理分异规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页,共37页。
【解析】第(1)题,依据结构图中的因果关系解答:地势 (dìshì)高→气温低→多冰川、冻土;地势(dìshì)高→空气稀 薄→太阳辐射强。第(2)题,地理环境各要素发展演化具有 整体性。在青藏高原地区,“牵一发”指板块运动(牵)造 成高原隆起(发),“动全身”指的是地形、气候、生物(动 植物)及土壤等的变化。第(3)题,根据上题的分析,从各 要素——地形、气候、土壤、生物等的变化分别叙述即可。
第一页,共37页。
第二页,共37页。
聚焦点一 地理环境(dìlǐ huán jìnɡ)的整体 自性然(zìrán)地理环境由地貌(岩石)、大气、水、土壤、生
物等组成,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 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自然 (zìrán)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共同 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影响因素
分布实例
海陆分布
造成一些地带性自然带的缺失,如南半球无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 因为相应的纬度地带均为海洋
地形起伏
改变自然带的地带性分布,如南美巴塔哥尼亚高原虽地处西风带,但 位于背风坡,降水稀少,形成温带大陆性气候
水分差异 如天山、昆仑山冰雪融水和雨水,在荒漠地区的山麓地带形成绿洲
洋流
寒、暖流性质不同,导致大陆东西两岸自然带分布纬度位置的差异, 如南美西岸的热带荒漠带受秘鲁寒流的影响而延伸至赤道附近
土壤
处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交接 地带,是各种自然因素及时间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第四页,共37页。
例1:(2012·北京市东城区上期期末质检)地球表面四个圈层 联系紧密,存在物质、能量交换,形成人类(rénlèi)赖以生 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读图,回答(1)~(4)题。
第五页,共37页。
答案(dáàn):(1)B (2)D (3)B
第二十页,共37页。
【技巧(jìqiǎo)点拨】分析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思路
第二十一页,共37页。
【变式训练2】 (2012·南京市三模)下图是依据(yījù)某一 自然要素划分的中国区划图。读图回答(1)~(2)题。
第二十二页,共37页。
(1)该区域(qūyù)的划分依据可能为( )
A.地形
B.热量
C.植被
D.水分
(2)能较好地体现从沿海向内陆地域分异规律的是( )
A.Ⅰ→Ⅱ→Ⅲ
B.Ⅱ→Ⅶ→Ⅷ
C.Ⅲ→Ⅳ→Ⅵ
D.Ⅶ→Ⅷ→Ⅵ
第二十三页,共37页。
【解析】第(1)题,热量的划分主要是纬向的,与纬度地 域(dìyù)分异规律相关;水分的划分主要是经向的,与干 湿度地带分异规律相关;地形的划分主要是垂直方向的, 与垂直地带分异规律相关。图中区域的分界既有经向的 又有纬向的,还有体现地形的Ⅷ区,说明其划分依据受 水、热、地形影响大,故可判断该划分依据为植被。第 (2)题,读图可知,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dìyù)分异规律在 我国北方地区最为明显,C选项正确。
3.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体现为不同区域之间的相互 联系,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区域。
第九页,共37页。
【变式训练1】(2012·南充市第二次月考)大约在4 000万年 前,青藏高原从海底开始隆起。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缓 慢抬升,今天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已高达4 500多米,形成 独特(dútè)的高原自然景观。其要素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图 表示。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答案(dáàn): (1)B (2)C
第二十八页,共37页。
【技巧点拨】 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判读(pàn dú)方 法
第二十九页,共37页。
【技巧(jìqiǎo)点拨】 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判读方法
第三十页,共37页。
【变式训练3】 (2012·湘潭一模)下图为非洲和乞力马扎罗 山自然(zìrán)带分布图,读图回答(1)~(3)题。
第十一页,共37页。
(3)据图简述青藏高原(qīnɡ zàng ɡāo yuán)地理环境的演 化答:过随程着。印度洋板块(bǎn kuài)和亚欧板块(bǎn kuài)相碰撞
(或印度洋板块(bǎn kuài)北移),青藏高原地壳不断隆起,海 拔不断升高(地势高),气候逐步寒冷、干燥,终年气温低, 多冰川;土壤发育差,土层浅薄(土壤贫瘠),多冻土;植被 以高寒草甸草原为主;以食草、抵御寒冷能力强的动物为主, 如牦牛。
第十九页,共37页。
【解析】第(3)题,X地为地中海气候,其降水最多的季节 为南半球冬季,北半球夏季。眉山昼逐渐变长说明太阳 直射点往北移,包括冬至到夏至这个(zhè ge)时段;洞庭 湖水经常补给长江说明此时长江处于枯水期,为北半球 冬季;X区域种植冬小麦,于南半球秋季收割;A、C、D 选项错误。乌鲁木齐夏季太阳辐射最强,白天气温最高; 因其地带性植被为荒漠,比热容小,故夜晚气温远比白 天低;故乌鲁木齐昼夜温差在夏季最大,B选项正确。
第十三页,共37页。
聚焦点二 地域(dìyù)分异规律 地域分异表现(biǎoxiàn)出一定的有序性和普遍性,其 成因、表现(biǎoxiàn)如下图所示:
第十四页,共37页。
地方性分异规律常常表现出有序性和重复性的规律。其 影响因素主要体现(tǐxiàn)在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水分差 异、洋流四个因素,具体如下表所示:
答案(dáàn): (1)A (2)C (3)B (4)B
第八页,共37页。
【技巧点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每个地理要
素的演化都是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的一个方面,自然地理 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 协调(xiétiáo)。
2.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某 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 境状态的改变。
第三十三页,共37页。
【解析】“非洲自然带分布”图中①为热带雨林带(lín dài),②为热带草原带,③为热带荒漠带,④为亚热带常 绿硬叶林带(lín dài)。“乞力马扎罗山垂直自然带”图中 甲为高山草甸带,乙为落叶阔叶林带(lín dài),丙为常绿 阔叶林带(lín dài),丁为热带草原带。第(1)题,根据对两 图所示自然带的判读,可知B选项正确。第(2)题,热带 沙漠带在非洲南部由于受本格拉寒流的降温减湿作用而 南北延伸。
第三十一页,共37页。
(1)两图所示自然带中,自然景观相似的一组是( )
A.①、丙
B.②、丁
C.③、甲
D.④、乙
(2)非洲南部,与③相同的自然带南北延伸较长,其主
要影响因素是( )
A.海陆位置
B.洋流
C.大气(dàqì)环流
D.地形
第三十二页,共37页。
(3)乞力马扎罗山的雪线北坡高于南坡,造成这种差异 的主要原因是( ) A.受风带影响南坡降水多 B.南坡地势陡峭 C.北坡为阴坡(yīn pō),热量较多 D.北坡纬度低,热量较多
(2)随着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的增加和森林面积的减 少,中纬度地区的雪线和林线的海拔高度的变化将 是( ) A.雪线上升,林线下降 B.雪线下降,林线上升 C.雪线上升,林线上升 D.雪线下降,林线下降
第二十七页,共37页。
【解析】第(1)题,根据该山基带为落叶阔叶林,判断 其位于温带地区。第(2)题,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的增 加将使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上升;森林(sēnlín)面积的 减少将使吸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能力下降;从而加 剧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雪融化加剧,造成雪线上升。 据图可知林线是森林(sēnlín)生长的上限,受热量和水分 条件的限制。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热量增加,冰雪融水 增加,原来的林线处水热条件得到改善,促使林线上升。
第十页,共37页。
(1)按相关关系(guān xì)将下列序号填在框图中相应的位 置上。 ①太阳辐射强 ②气温低 ③空气稀薄
答:自上而下(zìshànɡ ér xià)分别是:②③① (2)组成地理环境的各地理要素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 特点。在青藏高原地区,其“牵一发”是指 地壳(dìqiào) 隆起(或青藏高原隆起),地势不断升高 。
(4)关于(guānyú)图示圈层的正确叙述是( ) A.各圈层上下平行分布 B.各圈层相互渗透 C.③圈层单独占有空间 D.都属于地球的外部圈层
第七页,共37页。
【解析】读图判断,①为水圈,②为大气圈、③为生物 圈、④为岩石圈。第(1)题,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 圈层。第(2)题,水进入大气圈必须转化为汽态,即通过 蒸发将液态水转化为汽态水。第(3)题,通过侵蚀作用使 “矿物质”离开岩石圈,并经过搬运作用使之进入水圈。 第(4)题,图中各圈层相互联系(liánxì),存在物质交换, 可判断各圈层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第三页,共37页。
环境要 素
整体性表现
气候
热量、水分来自于地面,地面性质(地貌)直接影响到 大气的水热状况及运动特征
各种水体间存在水分交换,水圈、大气圈、岩石圈、 水文 生物圈之间也存在水分交换,水文是各地理要素影响
的综合表现
地貌
由内外力作用共同塑造,受河流、冰川、波浪、风、 地下水等影响
植被 受光、热、水、营养物质(土壤)等因素影响
(1)①圈层的主要特点是( )
A.连续但不规则
B.由气体和悬浮(xuánfú)物质组

C.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D.由坚硬岩石组成
(2)在水循环的过程中,①圈层物质进入②圈层的主要环
节是( )
A.降水
B.水汽输送
C.蒸发
D.径流
第六页,共37页。
(3)④圈层的“矿物质”进入①圈层的主要过程是( ) A.搬运、沉积过程 B.侵蚀、搬运过程 C.风化、侵蚀过程 D.变质、沉积过程
第十七页,共37页。
(3)在X地降水(jiàngshuǐ)最多的季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眉山昼逐渐变长 B.乌鲁木齐昼夜温差达一年中最大 C.洞庭湖水经常补给长江 D.当地正忙于小麦收割
第十八页,共37页。
【解析】第(1)题,根据经纬度和海陆轮廓判断图示区域 为澳大利亚西部。X区域分布(fēnbù)着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Y区域分布(fēnbù)着热带草原,Z区域分布(fēnbù)着热带 荒漠;体现了纬度地带分异规律。第(2)题,图中洋流为 西澳大利亚寒流,自南往北流,D选项正确。按成因分类 属于补偿流;各地海水在1 000米深处的水温基本相同, 差异不大;而图示洋流的同纬度大陆东岸为暖流,其表 面海水温度远高于西澳大利亚寒流,进而判断表层至1 000米深度水温垂直变化梯度更大;图示区域的热带沙漠 气候的主要成因是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西澳大利 亚寒流只是起到加剧的作用;A、B、C选项错误。
第十五页,共37页。
例2:(2012·眉山市二模)下图为“世界某区域(qūyù)海洋与 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读图完成(1)~(3)题。
第十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页,共37页。
(1)沿X→Y→Z自然景观的变化规律依次是( ) A.阔叶林→森林草原→荒漠 B.硬叶林→草原→荒漠 C.落叶林→草原→荒漠 D.雨林→稀树草原→荒漠 (2)关于图中洋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按成因分类属于风海流 B.表层(biǎocéng)至1 000米深度水温垂直变化梯度较同 纬度大陆东岸大 C.是形成沿岸热带沙漠气候的最主要原因 D.流向向北,属于寒流
答案(dáàn): (1)C
(2)C
第二十四页,共37页。
聚焦点三 山地垂直自然(zìrán)带的判读 1.影响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 (1)纬度(wěidù):所在纬度(wěidù)越低越复杂,纬度(wěidù) 越高越简单; (2)相对高度:相对高度大则复杂,相对高度低则简单; (3)海拔:海拔越高越复杂,海拔越低越简单。 (具体分析时必须同时考虑三个因素的作用) 2.山地自然带的变化规律 (1)与赤道向两极的变化规律相似; (2)山麓地带基本上与当地自然带相一致; (3)在中纬度(wěidù)高山地区,垂直自然带更替表现明显。
第二十五页,共37页。
例3:(2012·韶关二模)雪线是指多年积雪区和季节积雪 区的界线,雪线处的年降雪量等于年消融量。林线是划 分高山区景观类型的一条(yī tiáo)重要生态界线。读下图, 回答(1)~(2)题。
第二十六页,共37页。
(1)图中显示的高山自然景观,位于( ) A.热带地区 B.温带(wēndài)地区 C.沿海地区 D.内陆地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