牦牛出血性败血症的发病原因及科学有效治疗措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OI:10.3969/j.issn.1003-1650.2024.06.038
牦牛出血性败血症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应激是疫情暴发的主要原因;临床表现以全身症状为主,剖检病变以内脏器官和肌肉典型的广泛出血为特征;细菌分离培养和PCR法是实验室诊断本病的主要手段;加强牛群管理和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能有效预防本病,抗生素配合调节机体恢复的药物可有效治疗。

近几年来,因牦牛出血性败血症而引起的病死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已成为制约牦牛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免疫功能低下、饲养管理不当和综合治理效果欠佳是导致牦牛出血性败血症发生的重要因素。

本病不分性别,不分年龄,不分季节,对牦牛的健康危害严重。

要通过加强饲养管理、加强免疫接种、加强消毒等综合防治措施来控制疾病的发生。

一、牦牛出血性败血症症状
该病潜伏期2~5d,根据临床发病情况可分为3种类型。

1、急性败血型
突然发病,体温升高到40~41.5℃,脉搏加快,食欲减退,反刍停止,体温增高,口渴增加。

全身衰弱,被毛蓬松,精神不振,流泪流鼻,两耳下垂。

初期便秘后拉稀,粪便中带有纤维蛋白和白色黏液,有的带血。

呼吸困难至极度困难,一般24~72h内虚脱而死亡。

2、水肿型
主要出现颈部及咽喉部水肿症状,触摸时有坚硬发热感。

吞咽困难。

严重时水肿可延及垂内,呼吸极度困难,所以称“噪喉病”。

病牛常表现为精神兴奋,咆哮不安,胃部膨胀和流口涎,眼结膜瘀血或出血等。

可视黏膜呈现紫红以至青素色,最后卧地不起至死亡。

3、肺类型
主要表现为心跳加快,体温升高到40~41.5℃。

继而呼吸困难加重,逐步显示胸膜炎症状,叩诊有实音界。

病畜咳嗽,鼻孔流有黏液,有的略带血丝。

听诊时有支气管呼吸音或有捻发音,重病畜有胸膜摩擦音。

病程缓慢的可出现腹泻,开始粪便呈不成形的黏糊状,黑色或绿色,恶臭并混有血液,有的病畜可出现血尿现象。

二、牦牛出血性败血症流行性特点
该病对所有的家畜都有一定的影响,当某种动物发病后,其他的动物也会跟着发病,在所有的牲畜当中,猪、牛、羊的发病率比较高,而在其他的牲畜中,这种疾病的发病率较低。

在过去的几年里,由于防控制度的完善,牛出血性败血症已经被很好地遏制住了。

但是,仍然有少数的一些养殖农户,他们的防疫意识比较薄弱,对病死的牲畜只是进行了简单的处理,没有进行严格的消毒,导致了一些零星的散发,这种疾病的致死率很高,会给养殖户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出血性败血症是常见的一种疾病,每年都会有少量的牛因为该病而死亡,在死亡的牛中,以小牛居多,表明小牛对该病比较易感。

该病主要呈零星散发,没有显著的季节性,但常在寒冷、炎热、潮湿、雨天等季节出现。

拥挤、栏内空气流通差、饲料变化、劳累、长途运输以及寄生虫等威胁,使人体免疫力下降,病毒趁虚而入。

水牛和黄牛之间可以相互传染,有些动物还可以从粪便和分泌物中不停地排泄出来,污染饲料、饮水和用具等,从而传染给其他动物。

三、牦牛出血性败血症诊断
可取心血,肝,脾,肾等鲜活病理、淋巴及其他涂片镜检,美兰染色法染色镜检,可见两极着色巴氏杆菌,该多杀性巴氏杆菌为球杆状卵圈形,也有长短不等的短杆菌,革兰氏染色法阴性球杆状菌。

通过对病人血液标本分离培养后,再做细菌鉴定。

该病以流行病学特点与临床相结合,突然起病并伴有高热与败血症,迅速死亡、咽喉和肌肉水肿显著、呼吸异常困难的特点等初步诊断,实验室可以进一步诊断。

在鉴别诊断中,多伴有炭疽,气肿疽等、区分牛肺疫病。

巴氏杆菌病虽部分表现为天然性血出,血凝差,水肿等、肠炎及皮下,浆膜下的蹄组织呈浆液性出血性浸润及肛门突出,脾脏肿胀不明显,病理涂片经革兰氏染色检查,可见两极着色之球杆菌。

然而炭疽病脾脏肿胀三五倍、尸检不全、肿胀现象明显,天然孔出
牦牛出血性败血症的发病原因及
科学有效治疗措施
刘萍
114
血,血片中见竹节状粗大杆菌与其他病症可相鉴别:气肿疽则以气性肿胀为主,尤其在肌肉发达的地方肌肉变黑,用手摸或按都会有一个显著的捻读音,脾脏无肿胀,实验室菌鉴可见革兰氏阳性反应,两头吞圆粗大杆菌可以鉴别;牛肺疫多侵犯肺,肺有肝变性,呈大理石样改变,浆液性及纤维性胸膜炎,特别在肺部,间质变化显然可以分辨出来。

病原检查,千倍显微镜下可见多形态(球形,双球形,球杆形,连球形以及染色不均匀的线状,环状,半月状,螺旋状等)牛型丝状支原体,革兰氏染色阴性。

收集以上病死耗牛的肝脏,脾脏,肠系膜等、淋巴结及发病牛血、在无菌条件下将粪便送至实验室,进行严格的实验室诊断。

选取发病严重且临床症状相似的病牛作进一步确诊,然后再根据其病变情况确定是什么疾病造成了该病。

分别对收集的病牛血液、病死牛脏器组织进行破碎,制作血液涂片及组织涂片,选用革兰氏染色剂,对以上两种涂片进行了染色和镜检,革兰氏阴性染色等,呈球杆状,有致病菌,无荚膜,无芽孢。

采用传统方法制备培养基进行细菌分离鉴定。

在普通琼脂平板及血液琼脂平板上均划线接种收集病料,置于生化培养箱中,控温37℃,连续培养24h,以上两种培养平板上都长有形态相同的致病菌菌落,菌落圆形,半透明潮湿平滑,边缘规则、色泽灰白,血琼脂平板上致病菌菌落四周无溶血环。

取感染有牛巴氏杆菌病的健康牛血清样本制备成胶体金标记物。

仔细地抽取所分离出的致病菌,常规染色镜检呈革兰氏阴性,球菌呈阴性。

用光学显微技术对其进行鉴定,确定其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溶血性链球菌,并进一步确认该株细菌是一种新发现的致病力最强的病原菌。

用亚硒酸盐,通过煌绿肉汤的混合,将经过37℃的高温环境下的致病菌接种到生化培养箱中,并持续培养18h,以获得经过提纯的细菌样本,以便用于研究疾病的发展趋势,置于37℃的恒温箱中干燥,固定液的固定时间为10min,然后用95%乙醇完全冲洗干净。

使用同一种磷酸盐缓冲剂,将大量的荧光抗体清除,然后将其放入容器中,放置10min,最后使用蒸馏水彻底清洁涂层,置于显微镜观察,见黄绿色染色有荧光改变,形态上与沙门氏菌的特性一致,可诊断为由沙门氏菌感染所致牛出血性败血症。

四、牦牛出血性败血症发病诱因
牦牛出血性败血症的病因可以归结为一种叫做多杀性巴氏杆菌的细菌,这种细菌的耐受性相对较弱,一般的消毒剂可以达到良好的杀菌效果。

这种细菌可以侵入牦牛的身体的每一个部位,包括血、尿、粪便等,而且病牛的血液、尿、粪便等也会携带大量的细菌,从而导致出血性败血症的出现,感染后易引起大范围传染,导致牛群全面发病。

1、免疫失效
当前高原地区兽医专业人才匮乏,给耗牛免疫,一般都要靠
牧民来完成。

由于牧区环境条件差,牲畜活动频繁等因素,使得
牧区出现了大量的传染病,其中以传染性疾病最为严重。

因防疫
人员是非专业人员,缺乏细致而科学的引导,缺乏相关知识,导
致接种疫苗时,注射剂量不够,致使耗牛接种后,仍对多杀性巴
氏杆菌无相应抵抗力。

甚至有些非专业人员担心接种疫苗后耗
牛疫苗反应而人为地减少接种剂量而引起免疫失败,疫苗接种
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操作错误“打飞针”引起牦牛疫苗漏种现象,
疫苗保管不善引起疫苗失败也是免疫失败的主要因素,而且对
于牛出血性败血症免疫程序及疫苗研发水平低下,不能有效地
应对目前疫病形势而引起免疫失败。

2、兽医管理不善
近年来,许多地方的兽医都把重点放在预防和控制禽流感
和口蹄疫上。

对牦牛出血性败血症的防治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必然会产生防治盲区,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高原牦牛出血性败
血症的发生概率。

3、饲养管理不科学
耗牛全年放牧于高原地区,牧民们一般都没有注意补饲的
意义,由此造成耗牛营养不良,特别是犊牛不能充分吸收营养和
母乳,是该病的高发群体。

若耗牛饲养环境条件太差,会增加该
病的发病率。

另外,环境的应激因素也比较多,引起耗牛出现剧
烈应激反应,也会增加该病的发病率。

4、综合防治效果不好
当前,牛出血性败血症预防仅靠免疫接种,忽视了全面预防
和治疗的意义,同时欠缺基础消毒设备,没有及时处理病死牛尸体,粪便等,再加上养殖户的无害化处理认识淡薄,这些都会导
致综合防治效果不好。

五、牦牛出血性败血症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1、治疗方案
病牛的治疗期间,有条件的区域,应与药敏试验相结合,对
高敏抗生素进行了筛选,给予对症治疗。

对不能做药敏试验的区域,应选用革兰氏阴性染色有关抗生素对症处理。

对于出血性败
血症有良好疗效的抗生素有青霉素、链霉素、磺胺嘧啶钠及其他药。

治疗期间,应与病牛具体临床表现相结合,选用有针对性的
药物治疗。

抗生素治疗期间必须严格按照使用规定,在治疗三到
四天之后,当发现到疾病很难得到控制的时候,就需要更换其他
抗生素进行后续治疗。

比如,可以用15克的盐酸四环素,以及
1500mL的5%葡萄糖生理盐水,将二者混合之后,一天给病牛注
115
2024年2月(下旬刊)第6期
射两次。

如果病牛在用药三天之后,症状没有得到相应的好转,可以更换使用30mL 的10%的磺胺嘧啶钠注射液和1500mL 的
5%葡萄糖生理盐水,一样按照每天两次的频率,连续给病牛注射三天。

同时,根据发病牛所表现出的特定临床症状,使用20mL
的30%的安乃近注射、
800万国际通用单位的青霉素钾注射液、160万国际单位硫链霉素以及40mL 的鱼腥草注射液,将这四个混匀后,对病牛进行肌肉注射,每日2次,连用3天。

各种抗生素
通常轮换应用,能对较敏感抗生素进行筛选,再对症处理,4~7天后,患病的牦牛,临床症状会减轻甚至消失,从而恢复到原先正常的进食水平。

根据牦牛出血性败血症的特点,每年春季和秋季都要定期进行免疫,并接种牛巴氏灭活疫苗,每头牛只需注射
4~6mL ,并在短期内将牦牛圈起来,以避免其伤口感染。

为完全阻断疫情传播途径,应搞好卫生消毒。

可用氯制剂及过氧乙酸消毒液,牛舍及其周边环境消毒。

同时,对于病牛发病的部位、受污染的水源和草地进行杀菌。

每日一次,持续一个星期以上。

死后的病牛是一种重要的传染源,造成牦牛出败病暴发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屠杀病牛,污染了水源,进而引发了疫情的暴发。

所以,在疫情期间,应当对死去的病牛进行严格的无害化处理,将病牛进行深埋,禁止销售和食用,还要对可能被污染的牛棚等地方进行消毒,避免再次发生疫情。

2、预防措施
由于受到牧区牧民的生活习惯和当地的环境的影响,牦牛主要是走场放牧,加之青海省的气候变化很大,养殖条件比较差,阴雨的天气也比较多,温差变化很大,温度突变,易使耗牛体内出现应激,在一定程度上为细菌提供生存环境。

在外界因素刺激下,会使耗牛免疫力下降,极易引起疾病。

对此,在日常工作中尤其应重视耗牛饲养管理,严格进行圈舍消毒,维持耗牛体内营养成分的平衡,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在完善饲养条件的前提下,定时对圈舍进行消毒,并定期对牦牛进行检疫,发现病畜及时进行治疗。

另外,应注意冬季圈舍保暖,避免由于寒冷造成耗牛应激。

此外,在牦牛群中要定期接种疫苗,尤其是预防接种牛出血性败血症疫苗。

在制定免疫程序时,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合理地选择。

例如,在青海省内应选择适宜于青海高原牦牛的疫病疫苗,如牛出血性败血症菌苗、牛布氏杆菌灭活疫苗、牛副伤寒灭活疫苗等。

对于免疫接种程序而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确定。

同时要根据不同季节制定相应的免疫程序,按照季节对牦牛进行科学合理地免疫接种。

这样可以有效提升免疫力,降低疫病的发
病率,保证养殖效益。

但是部分养殖户对于牛出血性败血症的预防接种并没有引起高度重视,未严格执行春、秋两季的免疫接种,有发病症状后才应急免疫,这是造成疫情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为此,提出有关部门应组织开展适宜放牧牛群的小于3mL 高免疫苗免疫研究,便于养殖户进行接种免疫,增强免疫质量,保证了菌苗在注射后能发挥出相应免疫作用。

同时各级动物防疫部门也要以动物防疫为中心,抓好重大疫情的免疫,鉴于部分地区对牦牛出血性败血症的免疫接种工作未引起高度重视、免疫密度较低等问题,要及时发现并及时整改,引起养殖户的充分注意。

另外,经过统一的免疫接种,应定期监测牛的免疫抗体应答,动态地掌握全区牛群的抗体水平,当检测到免疫抗体水平比较低的时候,要适时加强免疫,保证牛群维持在高水平抗体,有效地预防耗牛出血性败血症发生与流行。

该病多发生在秋冬交替的季节,或者是气候发生骤变的时候,是一种比较严重的传染性疾病。

所以,一定要及时上报疫情,一旦发现某地区发生疫情,就要划定疫区,进行隔离,同时还要对疫区进行严格的消毒,用药物进行治疗。

加强饲养管理,将牛舍和运动场都打扫干净,做到合理使用,还要对温度的变化进行密切关注,在冬季要注意防寒保暖,在夏季要注意通风和降温,最大限度地减少应激反应和增强免疫力。

同时还需要注意养牛的密度不能太大,尽可能减少对皮肤、黏膜造成损害。

切实做好春、秋季牛出败灭活疫苗接种,全年补针保质保量,把防疫措施落到实处。

疫情发生之后,须给未发病的牦牛紧急注射牛出败灭活疫苗,平时要做好定期机械消毒,药物消毒工作。

综上所述,牛出血性败血症属于一种危害性非常大的细菌性传染性疾病,这种病的特点是传播迅速,致死率很高、危害严重,往往来不及救治,就导致严重死亡。

所以,有必要指导养殖户掌握该疾病流行特点及识别具体的临床症状,掌握切实可行的防治技术措施,加强综合防控,有效地防止该病害的蔓延和流行。

(作者单位:
810799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畜牧兽医站)11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