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境不利儿童的心理特征与教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处境不利儿童的心理特征与教育
摘要: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对处境不利儿童的特征进行分析,尊重不利处境的客观性,强调处境不利儿童自身的中介作用,关注积极社会组织的效能,以期为改进处境不利儿童的心理发展和成长教育提供依据。

关键词:处境不利儿童积极心理学心理弹性
近年来,虽然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儿童的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条件在不断提高,权益维护状况也在不断地得到改善,但是部分处于不利处境的特殊社会群体的生存和发展状况依然面临着很多的挑战。

处境不利是指个体在经济状况、社会地位、权益保护、竞争能力等方面处于相对困难与不利境地的生存和发展状况[1]。

儿童处境不利既可能表现在其学校生活中,如学业不良、同伴关系不良或是智力落后;也可能表现在家庭生活中,如单亲儿童、受虐儿童等;也可能表现在更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如留守儿童问题、贫困儿童、流浪儿童,甚至违法犯罪问题。

把这部分由于短期内难以改变的家庭环境、经济文化的弱势状况和家庭内部关系不良而对身心发展造成不利影响的儿童统称为从家庭处境不利儿童。

无论是从儿童个体还是从社会发展出发,处境不利儿童都应成为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学科领域共同关注的对象。

1、积极心理学的基本主张
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有三项使命:治疗精神疾病、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充实、发现并培养有天赋的人。

当前的心理学研究过于注重心理疾病,却忘记了它的另外两项使命,逐渐成为一门受害者科学,过于重视对个体缺陷的弥补、伤害的修复转移[3]。

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也应关注人类自身所拥有的潜能、力量,它也是关于工作、教育、爱、成长和娱乐的科学,应对普通人如何更好地发展、生活,发挥自身的潜能以适应社会进行充分地研究,总之,以积极的角度看待人生,完善自我。

积极心理学的非常关注主观幸福感、个人的积极特质和健康有效的社会组织结构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强调人要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和乐观地面对将来;认为勇气、乐观、好奇等积极人格特质可以帮助个体解放自我,获得幸福;也探讨如何建立积极的社会、家庭和学校等系统,从而使人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最充分的幸福[4]。

2、积极心理学对处境不利儿童的心理解读
2.1处境不利是是危险因素,也是保护因素
从处境不利儿童的界定中可以看到,身心缺陷、留守、学业不良、父母离异等因素被视为一种危险因素或环境,是因为儿童容易受到它们的伤害,且几乎没有能力控制,这些不利处境会增长个体对外部世界的不客观知觉的可能性,甚至降低对社会的积极体验、与世界相互作用的适应性。

总而言之,危险性因素会增加儿童产生不良心理和行为后果的可能性。

但是,对中外处境不利个体的研究发现,并不是所有的个体都出现预期的不良发展结果,相反,部分儿童却能够正常地适应,甚至从挫折与压力、逆境与困难中成长,如桑兰、霍金、张海迪、徐白仑、吴运铎等。

在某些条件下,处境不利会成为个体心理和人格发展的保护性或促进性因素,换言之,处境不利也有可能使儿童获得成长。

2.2处境不利儿童自身的中介作用
在界定”处境不利学生”时,既考虑到其所遭遇到的客观现实环境,又强调个体自身因素,尤其是积极的个体心理因素,如人格特征、应对方式、乐观品质等在社会适应中的作用。

当前,儿童自身的“心理弹性”对其心理发展的作用是研究的热点。

“心理弹性”是物理学概念“弹力”的隐喻,即物体随外力作用发生变形并且恢复原来状
态的特性。

目前关于“心理弹性”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的结论,但是,总体而言,弹性可界定为儿童在面临压力和逆境时,没有被击垮而是很好地应对了这些危险处境的能力,甚至是可以产生更积极的亲社会行为、学业成功或生活质量的提高。

有研究表明,乐观地认知方式、积极的人格特点、良好的应对方式和适度的控制感都能与生活中的事件或者变量发声交互作用,并产生积极的变化,反过来也可以提高儿童的自尊和自我效能感,帮助儿童更好地维持生活的秩序和结构[5]。

可见,心理弹性是一种动态形式,有其伸缩空间,它随着环境变化而变化,并在变化中达到对自我的动态调控和对环境的适应,可以有效地将不利处境转换为保护因素和成长资源,它具有一定的可塑造性,可学习性,对适应不利处境具有很大的价值。

2.3处境不利儿童的社会支持
积极心理学人为,儿童的发展受他们教养体系(如家庭、学校和社区等)的重要影响。

如父母关系和谐,家庭经济状况良好,良好的教养方式,和谐的亲子关系都会为儿童的成长提供心理成长的动力。

对于处境不利儿童,应注意减少由于长期的或者危险因素而产生的连锁反应,如,离异家庭的儿童应得到监护父母良好的照顾,并且保持健康而良好的亲子关系,以减低父母离异带来的消极连锁影响。

社会支持网络如亲属、社会团体或者国家的物质资助及情感支持,成功的学校教育都会帮助处境不利儿童应对生活中的不利因素。

3、积极心理学对处境不利儿童教育的启示
3.1客观地解读不利处境
身心缺陷、留守、学业不良、父母离异等不利处境是一种特殊的儿童成长环境,既有可能成为儿童成长的障碍,也有可能成为儿童成长向上的动力和适应社会与变化的资源。

心理学工作者和教育者首先应该客观和辩证地解读不利处境,找到可促进儿童弹性成长的可操纵的环境变量,不刻意地宣扬不利处境的危害,也能在不利处境中寻找可利用和有价值的成长资源。

3.2充分发掘处境不利儿童的社会支持资源
某些社会因素,如经济水平、法律缺失、社会歧视或冷漠等不是靠家长或个人自发组织就能够解决的,它需要国家和相关社会机构的积极介入。

国家和相应政府机构的作用主要在于制定法律和政策并提供资金援助,通过法律条款和政策的制定,如鼓励民办特殊学校,强制学校接受特殊儿童入学等;同时,应从系统的多水平开发儿童成长的社会支持资源:物理的、心理的、家庭的、社会网络的等。

3.3积极地开发儿童积极的个人特质
若要消除或降低不利处境对儿童成长的影响,国家和社会的支持和资助固然重要,但是更离不开儿童自身的素质。

通过培养儿童的积极心理品质,进而实现更永久有效的适应环境,“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资助不如自助”,“输血不如造血”。

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最大特点,集中表现在一切从“积极”出发。

在对处境不利儿童的教育上,教育工作者要激发儿童面对逆境的勇气和斗志,发展其积极的情感-认知方式,增强其心理弹性,唤醒儿童的适度的自尊和自信,以形成更长久有效的逆境免疫机制。

如各类社会组织对儿童进行“资助”的同时,也有必要声明儿童有责任和机会与其他人实现有意义地联系。

参考文献
[1]郑信军,岑国桢.家庭处境不利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2006,(03)
[2]宋广文,周方芳.处境不利儿童心理弹性的研究及其教育启示[J].中国特殊教育.2010,(10)
[3],[4]任俊,叶浩生.西方积极心理学运动是一场心理学革命吗?[J]心理科学进展.2005,(06)
[5]郭楠,陈建文.心理弹性:从积极角度看人的发展[J].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2006,(07)
[6]曾守锤,李其维.儿童心理弹性发展的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3,(06)
[7]易红.贫困儿童弹性发展研究及其启示[J].社会心理科学.2007(05-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