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北大附中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综合基础卷(含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
1.科学家发现,人体上的“身份证”不仅限于指纹,在眼睛、嘴唇、大脑、血液等各部位都有“身份证”,其中有一种“身份证”叫做声纹。
由于人的发音器官有微小的差异,科学家就可以利用这种差异分辨出不同的人。
这种声纹即声音的()
A.响度B.音调C.音色D.频率C
解析:C
【分析】
音色是指不同声音表现在波形方面总是有与众不同的特性,不同的物体振动都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发声体由于其材料、结构不同,则发出声音的音色也不同,例如钢琴、小提琴和人发出的声音不一样,每一个人发出的声音也不一样。
由题意可知,因为每个人的发声音色不同,科学家就可以利用这种差异分辨出不同的人,这种声纹即声音的音色。
故选C。
2.剧院及音乐厅,四周墙壁常挂昵绒帘幕,同时墙壁会做成凹凸不平的像蜂窝似的,这是为了()
A.装饰、美观B.吸收声波减小嘈杂的回声
C.易于反射声波增大声音反射D.提高声音的音调B
解析:B
剧院及音乐厅的四周都做成凹凸不平的、象蜂窝状的墙壁,可以减弱声音的反射;当声音传到这些墙面后,被反射到了不同的方向或被多次反射而吸收掉,这样就能保证较好的听觉效果。
故选B。
3.唐代诗人张继留下的诗并不多,但一首《枫桥夜泊》伴随苏州城,伴随寒山寺流传千年。
在《枫桥夜泊》中曾写到“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下列对钟声的解释正确的是()
A.钟声是由空气的振动产生
B.钟声是由钟体的振动产生
C.钟声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D.钟声是通过水传到诗人的耳朵B
解析:B
AB.钟声是由撞击钟体,钟体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B正确;
C.真空不能传声,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C错误;
D.诗人听到的钟声是通过空气传播到诗人耳中的,故D错误。
故选B。
4.唐代诗人岑参的诗中有“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胡琴、琵琶、羌笛各是一种乐器,它们演奏出来的声音可能具有的相同特征是()
A.音调响度B.音色响度
C.音色音调D.音色音调响度A
解析:A
不同乐器、不同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不同,我们是靠音色来辨别乐器的种类;所以用胡琴、琵琶、羌笛等乐器,用它们演奏出来的声音的音色一定是不同的,但是不同乐器可以演奏相同的曲调,也可以发出一样大的声音,所以具有的相同特征可能是音调和响度。
故选A。
5.唐朝一寺庙所藏的罄常常无故自鸣,和尚不知其因而被惊吓以致患病,后经人指点方知与前殿的钟有关,击此应彼,故钟鸣罄响。
关于此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钟鸣罄响”是一种回声现象
B.“罄无故自鸣”说明有些物体不振动也可以产生声音
C.“钟鸣罄响”说明钟和罄一起在做相同形式的振动
D.“钟鸣罄响”说明钟和罄的音色和音调都不同C
解析:C
A.回声是指物体发出的声波遇到障碍物后反射回来被物体所接收的现象,“钟鸣罄响”是指两个物体各自发出的声音。
故A错误;
B.振动是声音产生的条件,“罄无故自鸣”是因为受到声波的能量冲击而使得自己发生了振动从而自鸣,故B错误;
C.“钟鸣罄响”说明钟和罄都发生了振动,并且罄振动的规律是由钟发出的声波决定的。
故C正确;
D.此题与钟和罄的音色和音调的无关,故D错误。
故选C。
6.下列事例中不是利用声波能传递信息的是()
A.医生通过听诊器给病人诊病
B.盲人利用超声波导盲仪探测前进道路上的障碍物
C.接收次声波等信息判断地震的方位
D.利用超声波排除人体内的结石D
解析:D
声波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A.医生通过听诊器给病人诊病,利用声波能传递信息,故A不符合题意;
B.盲人利用超声波导盲仪探测前进道路上的障碍物,利用声波能传递信息,故B不符合题意;
C.接收次声波等信息判断地震的方位,利用声波能传递信息,故C不符合题意;
D.利用超声波排除人体内的结石,利用声波能传递能量,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7.如图甲所示是一手工艺品,由竹筒(A、B两端开口,C处开一小口)和活塞(如图乙所示)组成,将活塞从B处塞入,在A处吹气并来回拉动活塞能发出悦耳的哨音(如图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哨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B.嘴音是由活塞上下振动产生的
C.换用更大的力吹气改变了哨音的音调
D.吹气时来回拉动活塞改变了哨音的音调D
解析:D
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我们平时听到的声音大多都是通过空气传播的,故A错误;B.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用嘴吹管的上端,可以发出悦耳的哨声,声音是由管内空气振动产生的,故B错误;
C.吹出的哨音响度由吹管口的力度决定,故换用更大的力吹气改变了哨音的响度,故C 错误;
D.吹气时来回拉动活塞,振动频率发生了变化,则改变了哨音的音调,故D正确。
故选D。
8.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隔墙有耳”说明固体能传声
B.“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的
C.超声波能将一般情况下不能混合的液体混合在一起,而次声波人耳听不到,能量很小,破坏力不大
D.市区内“禁鸣喇叭”,采用的是在声音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A
解析:A
A.“隔墙有耳”说明固体能传声,故A正确;
B.“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故B错误;
C.超声波和次声波都具有很大能量,破坏力不小,故C错误;
D.市区内“禁鸣喇叭”,采用的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D错误。
故选A。
9.一艘科考船行驶在某海域对该海域的海底形状利用声呐系统进行了测绘,具体方法是:在经过该海域水平面等间距的A、B、C、D、E五个位置时,向海底定向发射超声波,测得回收信号的时间分别为030s、0.14s、026s、016s、0.30s,根据时间,求出海底与海平面的距离,就可以绘出海底的大致形状,则该海域海底的大致形状如下列哪个图所示
()
A.B.
C .
D . D
解析:D
根据s vt =可知,速度一定时,时间越长通过的路程越远,由超声波在各点回收信号的时间可知
=A E C D B s s s s s >>>
所以,A 、E 两点最深,且深度相同,B 点最浅,故D 与题意相符。
故选D 。
10.如图,7个相同的玻璃瓶内装有高度不同的水,调节水的高度,敲击它们,就可以发出“1.2.3.4.5.6.7”的声音来;而用嘴吹每个瓶子的上端,则可以发出哨声。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敲击瓶子时,从左到右,音调越来越低
B .敲击瓶子时,声音是由瓶中空气振动产生的
C .用嘴吹气时,声音是由瓶子中的水振动产生的
D .用嘴吹气时,从左到右,音调越来越低D
解析:D
AB .敲击瓶子时,声音是由水和瓶子共同振动产生的,从左到右瓶子中的水越来越少,水和瓶子越来越容易振动,音调越来越高,故AB 错误;
CD .用嘴吹气时,声音是由瓶中空气振动产生的,空气柱从左到右越来越长,音调越来越低,故C 错误,D 正确。
故选D 。
11.威风锣鼓是山西民俗文化艺术,表演时,鼓、锣、铙、钹共鸣齐奏,鼓声响彻云霄,气势恢宏,下列关于锣鼓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鼓声是由鼓面振动产生的,靠空气传入人耳
B .鼓声“响彻云霄”,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C .区分出鼓声、锣声主要是靠音调不同
D .铿锵的鼓声一定不会成为噪声A
解析:A
A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鼓声是由鼓面振动产生的,靠空气传入人耳,故A 正确;
B .鼓声“响彻云霄”,是指声音的响度大,故B 错误;
C .不同的发声体由于结构和材料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故区分出鼓声、锣声主要是靠音色不同,故C 错误;
D.凡是影响人们正常工作、学习、休息的声音都叫噪声,故铿锵的鼓声可能会成为噪声,故D错误。
故选A。
1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甲,敲击音叉后,将音叉轻轻地接触脸颊,能说明发声体都在振动B.图乙是电影院墙壁的一部分,其中的小孔可以减少回声所产生的干扰C.图丙是示波器上某声音的波形,从物理学角度看,它是噪声D.图丁是用超声测位仪测量海深,说明声可以传递信息C
解析:C
A.敲击音叉后,将音叉轻轻地接触脸颊,会感觉到音叉在振动,能说明发声体在振动,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电影院墙壁的小孔可以吸收声波,从而减小(减弱)回声,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C.图中的声音振动有规律,振动有规律的声音是乐音,不是噪声,故C错误,符合题意;
D.超声测位仪测量海深时,利用了声可以传递信息,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3.下列关于声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A.医院中用“B”超诊疾病是利用声音传递能量
B.佩戴耳罩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C.人们利用“回声定位”原理制成的声纳系统可探知海洋深度
D.繁华闹市区设噪声检测器是测定声音音色的C
解析:C
【分析】
(1)声音不但能传递信息,还能够传递能量。
(2)减弱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在传播过程中、在人耳处减弱。
(3)声呐系统利用的是超声波传递信息。
(4)声音有三个特性:即音调、响度和音色;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而音色是取决于物体本身的一种特性。
A.医院中用“B”超诊疾病是利用声音传递信息,故A错误;
B.佩戴耳罩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B错误;
C.人们利用“回声定位”原理制成的声呐系统可探知海洋深度,故C正确;
D.在繁华闹市区设立的噪声检测器是测定声音的强弱或大小,即响度;这一装置无法检测声音的音调与音色,故D错误。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比较多,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物理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14.中考期间,考场附近“禁鸣喇叭”,从有效控制噪声的角度分析是属于()A.控制噪声源B.控制噪声的传播途径
C.保护受噪声影响者D.控制噪声的音调和音色A
解析:A
“禁止鸣喇叭”标志牌是不允许鸣喇叭,是从声源处减弱噪声。
故选A。
二、填空题
15.如图,小明把衣架挂在细绳中央,将细绳绕在食指上,并用食指堵住双耳,请另一位同学敲击衣架,小明听到的声音是由衣架______产生的;如果用大小不同的力敲衣架,则听到声音的______会发生变化。
振动响度
解析:振动响度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所以小明听到的声音是由衣架的振动产生的。
[2]用不同的力敲衣架,衣架振动的幅度不同,所以声音的响度会发生变化。
16.如图所示,小明分别用甲、乙两个不同的音叉来研究音叉发声特点,发现第一次甲音叉旁的乒乓球弹得远,第二次乙音叉旁的乒乓球弹得快,这说明第____次的音调低,第___次敲得重;如果音叉的振动小于______ Hz,人耳将听不到这个声音。
一一20
解析:一一 20
[1] [2]音叉振动的快慢和振动幅度的大小是用转换法,通过乒乓球来体现的,乒乓球弹得远说明振幅大,响度大,乒乓球弹得快说明频率高,音调高。
第一次乒乓球弹得慢,说明音调低;第一次乒乓球弹得远,说明响度大,敲得重。
[3]低于20Hz声音是次声波,人耳听不到,所以如果音叉的振动小于20Hz,人耳将听不到这个声音。
17.如图所示,用手拨动塑料尺。
(1)保持塑料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变,先用较小的力拨动塑料尺,如图甲所示;再用较大的力拨动塑料尺,如图乙所示。
则图乙塑料尺产生声音的_____________大;
(2)如图丙和丁所示,拨塑料尺的力不变,使塑料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变长,用仪器测得如图丙所示的实验中,产生的声音频率为1.2×102Hz;如图丁所示的实验中,产生的声音频率为1.1×102Hz。
其中频率是表示_____________快慢的物理量,由实验可知随着塑料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变长,发出声音的音调变________。
响度振动低
解析:响度振动低
(1)[1]响度和发声体振动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所以,用较大的力拨动塑料尺,振动幅度大,发出声音的响度大。
(2)[2][3]保持塑料尺的振动幅度不变,塑料尺伸出长,振动慢,音调低;塑料尺伸出短,振动快,音调高,频率的单位是Hz,频率是表示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随着塑料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变长,发出声音的频率变小,音调变低。
18.在如图所示漫画中,小李很机智地判断出小张在“说谎”。
小李依据的物理知识是
______
声音不能
在真空中传播
解析: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声,月球到地球中间是真空,所以小张在说谎
19.钢琴和小提琴发出的音调___不同的,音色___不同的。
女高音和男低音的音调____不同的,响度___不同的。
(以上都选填“一定”或“不一定”)不一定一定一定不一定 解析:不一定 一定 一定 不一定
[1][2]钢琴和小提琴材料不同,发出的声音音色一定是不同,但发出的音调取决于它们琴弦振动的快慢,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是不同的;
[3][4]我们平时所说的“女高音”、“男低音”,这里说的“高”和“低”指的是声音的高低即音调;女高音和男低音的音调一定不同的,女高音的音调高,男低音的音调低,但二者的响度取决于声带振动的幅度,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是不同的。
20.接电话时,我们可以听声音就判断出打电话的是谁,是依据声音的___________,即使对于陌生人,我们通过声音也能基本分辨男女,是依据声音的___________(选填声音的三个特性)。
音色音调
解析:音色 音调
[1] 不同的人由于内部结构有差异,所以发声音色会有所不同,判断是谁在说话,主要依据就是不同人的音色不同;
[2] 通过声音也能基本分辨男女,是由于男女说话时音调不同,这是我们通过声音分辨男女的依据。
三、解答题
21.火车在进入隧道前必须鸣笛,一列火车的运行速度是72 km/h ,司机在鸣笛后2 s 后听到隧道口处山崖反射的回声,求:(=340 m/s v 声音)
(1)火车的速度为多少米/秒;
(2)从司机鸣笛到听到回声火车前行的路程;
(3)火车鸣笛时离隧道的距离。
解析:(1) 20 m/s ;(2)40 m ;(3)360 m 。
(1)火车的速度
= 72 km/h = 20 m/s v 火车;
(2)从司机鸣笛到听到回声火车前行路程
20 m/s 2 s 40 m s v t ==⨯=火车火车;
(3)2 s 内声音传播的距离为
340 m/s 2 s 680 m s v t ==⨯=声音声音,
设火车鸣笛时离隧道的距离为s ,则
2 s s s =+声音火车,
所以
11()40 m+680 m 360 m 22
s s s =+=⨯=声音火车(), 火车鸣笛时与隧道相距360 m 。
答:(1)火车的速度为20m/s ;
(2)从司机鸣笛到听到回声火车前行的路程是40m ;
(3)火车鸣笛时离隧道的距离是360m 。
22.地震发生时会产生次声波,某次海底发生地震时,同时引发了海啸.若震源到海边陆地的距离为300km .已知次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500m/s .则:
(1)地震发出的次声波到达海边陆地所需要的最短时间大约是多少?
(2)陆地上的次声波接收器接收到次声波的同时进行预报,在预报后大概1300s 海啸引发的巨浪登陆陆地.则海啸引发的巨浪推进速度是多少?
解析:(1)200s (2)200m/s
(1)由v=s t
可得,地震发出的次声波到达海边陆地所需要的最短时间:t 声=s v 声=5310m 1500m /s ⨯ =200s ;(2)巨浪推进速度为v 浪,据题意:s s v v -浪声
=1300s,即55310m 310m 1500m /s
v ⨯⨯-浪=1300s,解得:v 浪=200m/s. 23.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一个人面对高山喊一声,4s 后听到回声,那么人距离山有多远?
解析:680m
【分析】
人发出的声音经高山反射后再传到人耳(回声),知道整个过程用的时间,可以求出声音从人传到高山的时间,再利用速度公式求此人与高山之间的距离. 声音从人发出传到高山的时间:1422t s s ,=⨯=由s v t
=可得,人与山之间的距离:340/2680s vt m s s m ==⨯=.
答:人距离山有680m .
【点睛】
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应用,弄清声音从人传到高山的时间是解题的关键.
24.在学校秋季运动会上,小聪成为了一名一百米终点计时员,测出小明的成绩为11.46s ,但由于他是听到枪响后才开始计时,当天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40m/s 。
求:(1)发令后,经过多少时间小聪才听到枪响?(保留两位小数)
(2)小明同学的实际成绩。
解析:(1)0.29s;(2)11.75s。
(1)发令后小聪听到枪响的时间:
t2=s
v
=
100m
340m/s
≈0.29s;
(2)小明同学的实际成绩:
t=t1+t2=11.46s+0.29s=11.75s。
答:(1)发令后,经过0.29s小聪才听到枪响;
(2)小明同学的实际成绩为11.7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