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05课《大学之道》 课件3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释】 (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
(2)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 “使彰明”, 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 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3)亲民:根据后面的“传”文,“亲”应为“新”, 即革新、弃旧图新。亲民,也就是新民,使人弃旧图新、 去恶从善。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 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注释】 (6)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 兴旺发达。 (7)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8)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 (9)格物:研究万事万物。 (10)知至: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
第二段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6);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7);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 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8);致知在格物(9)。 物格而后知至(10),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 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 布置作业 • 1.拓展阅读《礼记》部分章节,积累名句。 • 2.思考:当今社会,我们如何借鉴学习“八目”的内容?
认识《礼记》
《礼记》章法谨严,映带生姿,文辞婉转,前后呼应, 语言整饬而多变,是“三礼”之一、“五经”之一,“十 三经”之一。自东汉郑玄作“注”后,《礼记》地位日升, 至唐代时尊为“经”,宋代以后,位居“三礼”之首。 《礼记》中记载的古代文化史知识及思想学说,对儒家文 化传承、当代文化教育和德性教养,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建设有重要影响。
“四书之首”的地位。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 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大学》中提出了“三纲领”和“八条目”,强调 道德修养、修心炼己是治理人心和德治社会的前 提。 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
第一段
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 亲民(3),在止于至善。
【思考】如何理解“至于至善”?
【思考】如何才能“明明德于天下”?
庶人
士大夫 诸侯 天子
格物: 致知: 意诚: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明明德
最终 完成最初 开始Fra bibliotek于天下
“修身”的含义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概括了修身与社会和谐之间的关系 ,它包 含有两层含义∶
其一,儒家主张"天下为公",人们应该共担社会责任。既然社会成 员都不是孤立的存在 ,就必须考虑自己的社会性内涵,讲求公共意识和 公共道德,不论身处社会基层的民众,还是属于贵族阶层的大夫,乃至 国君、天子,都要自觉修身。
第05课《大学之道》
高中语文人教版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
认识《礼记》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 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 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书中内容主要写 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 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 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 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 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 编。
其二,由个人而家、国、天下,由身修到家齐、国治、天下平,这 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过程。社会要取得大同与和顺,人们就必须 自觉修身,由"明德"而"新民",进而实现社会的"至善"。这与孔子所说" 修己以安人"一致,突出了"修己"或"修身"的价值与意义。
本文论证特点
1.论证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先提出表明宗旨的“三纲”,然后提 出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浑然一体,结构严谨,条理清晰。
【思考】什么是“大学”? 小学 大学
三纲
【思考】何为“明明德?”
理解 三个 层次
德 明德 明明德
亲民,止于至善
为什么?
【思考】“明明德”是一个怎样的过程?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 能虑,虑而后能得。
【思考】如何理解“知止而后有定”?
【思考】如何理解“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
题解
“大学之道”,意思是大学的宗旨,大学的最终目的。
“大学”,在古代指与“小学”相对的“大人之学”。古 代儿童八岁上小学,主要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 射御书数”之类的文化课和基本的礼节。十五岁后可进入 大学,开始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 人”的学问。
道:本指道路,在这里指的是在学习政治、哲学时所掌握 的规律和原则。
2.《大学之道》出自《礼记》,是 《礼记》四十九篇中的第四十二篇。 宋代以前,《大学》一直从属于《礼 记》。朱熹将《大学》从《礼记》中 抽取出来,为《大学》《中庸》做章 句,为《论语》《孟子》做集注,把 它们编在一起,做《四书章句集注》, 经此,《大学》与《中庸》《论语》 《孟子》合称为“四书”,并被确立
古代想要把完美的德行昭示于天下的人,就要先治理好自 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国家,就要先整治好自己的家庭; 想要整治好自己的家庭,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性;想要修 养自身的品性,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想要端正自己内 心,就要先使自己的心意诚实;想要心意真诚,就要先获 得知识。而要获得知识,关键在于研究万事万物,推究事 物的原理。研究了万事万物,推究事物的原理,然后就会 拥有知识;拥有了知识,心意就会诚实;心意诚实了,内 心自然就会端正;内心端正了,才能修养品性;自身修养 好了,家庭就会得到整治;家庭整治好了,国家也就能获 得治理;国家治理好了,就能使天下太平。
知止(4)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5);静 而后能安(6);安而后能虑(7);虑而后 能得(8)。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 后,则近道矣。
(4)知止: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是“至善”。 (5)静:心不妄动 (6)安:性情安和 (7)虑:思虑镜像 (8)得:处事合宜。
译文
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至善”,而后才能有确 定的目标;目标确定后,内心就会平静;内心平 静,遇事就可以坦然自安;遇事安和,就能思虑 周详;思虑周详,然后才能有所收获,达到至善 的境界。天下万物都有根本有枝叶,世间万物皆 有开始和结束。知道什么该先做,什么该后做, 那么,就接近道了。
2.运用排比、顶真手法,论证力强。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增强了 语势,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
总结
《大学之道》提出“三纲”“八目”,强调修身是根本,修身的目 的是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修养的一致性。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得知,在长期占据中国封建统治思想主导地位 的儒家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乃文人志士之所向往,个人、 家族、民族、国家、天下联系密切。“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 恒敬之。”不歧视他人,人不与之立异。在古代中国人看来,个人、家 族、民族、国家、天下并无具体刻意化分割,因而得以连接。
三、认识《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出自《礼记》,是《礼记》四十 九篇中的第四十二篇。宋代以前,《大学》一直从 属于《礼记》。朱熹将《大学》从《礼记》中抽取 出来,为《大学》《中庸》做章句,为《论语》 《孟子》做集注,把它们编在一起,做《四书章句 集注》,经此,《大学》与《中庸》《论语》《孟 子》合称为“四书”,并被确立“四书之首”的地 位。
【思考】如何理解“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明明德的实际过程
你要考大学,你目前的水平在中大,你觉得你可以冲北大 你下了决定 所有迷惘纷扰自我怀疑都消失 目标让你心安 你开始思考怎样才能冲上北大 结果可能成功可能失败,但你认清了自己。
明明德的实际意义
【思考】如何理解“亲民”?
实行王道,必要亲民
(2)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 “使彰明”, 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 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3)亲民:根据后面的“传”文,“亲”应为“新”, 即革新、弃旧图新。亲民,也就是新民,使人弃旧图新、 去恶从善。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 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注释】 (6)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 兴旺发达。 (7)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8)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 (9)格物:研究万事万物。 (10)知至: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
第二段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6);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7);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 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8);致知在格物(9)。 物格而后知至(10),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 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 布置作业 • 1.拓展阅读《礼记》部分章节,积累名句。 • 2.思考:当今社会,我们如何借鉴学习“八目”的内容?
认识《礼记》
《礼记》章法谨严,映带生姿,文辞婉转,前后呼应, 语言整饬而多变,是“三礼”之一、“五经”之一,“十 三经”之一。自东汉郑玄作“注”后,《礼记》地位日升, 至唐代时尊为“经”,宋代以后,位居“三礼”之首。 《礼记》中记载的古代文化史知识及思想学说,对儒家文 化传承、当代文化教育和德性教养,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建设有重要影响。
“四书之首”的地位。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 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大学》中提出了“三纲领”和“八条目”,强调 道德修养、修心炼己是治理人心和德治社会的前 提。 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
第一段
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 亲民(3),在止于至善。
【思考】如何理解“至于至善”?
【思考】如何才能“明明德于天下”?
庶人
士大夫 诸侯 天子
格物: 致知: 意诚: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明明德
最终 完成最初 开始Fra bibliotek于天下
“修身”的含义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概括了修身与社会和谐之间的关系 ,它包 含有两层含义∶
其一,儒家主张"天下为公",人们应该共担社会责任。既然社会成 员都不是孤立的存在 ,就必须考虑自己的社会性内涵,讲求公共意识和 公共道德,不论身处社会基层的民众,还是属于贵族阶层的大夫,乃至 国君、天子,都要自觉修身。
第05课《大学之道》
高中语文人教版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
认识《礼记》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 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 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书中内容主要写 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 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 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 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 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 编。
其二,由个人而家、国、天下,由身修到家齐、国治、天下平,这 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过程。社会要取得大同与和顺,人们就必须 自觉修身,由"明德"而"新民",进而实现社会的"至善"。这与孔子所说" 修己以安人"一致,突出了"修己"或"修身"的价值与意义。
本文论证特点
1.论证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先提出表明宗旨的“三纲”,然后提 出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浑然一体,结构严谨,条理清晰。
【思考】什么是“大学”? 小学 大学
三纲
【思考】何为“明明德?”
理解 三个 层次
德 明德 明明德
亲民,止于至善
为什么?
【思考】“明明德”是一个怎样的过程?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 能虑,虑而后能得。
【思考】如何理解“知止而后有定”?
【思考】如何理解“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
题解
“大学之道”,意思是大学的宗旨,大学的最终目的。
“大学”,在古代指与“小学”相对的“大人之学”。古 代儿童八岁上小学,主要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 射御书数”之类的文化课和基本的礼节。十五岁后可进入 大学,开始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 人”的学问。
道:本指道路,在这里指的是在学习政治、哲学时所掌握 的规律和原则。
2.《大学之道》出自《礼记》,是 《礼记》四十九篇中的第四十二篇。 宋代以前,《大学》一直从属于《礼 记》。朱熹将《大学》从《礼记》中 抽取出来,为《大学》《中庸》做章 句,为《论语》《孟子》做集注,把 它们编在一起,做《四书章句集注》, 经此,《大学》与《中庸》《论语》 《孟子》合称为“四书”,并被确立
古代想要把完美的德行昭示于天下的人,就要先治理好自 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国家,就要先整治好自己的家庭; 想要整治好自己的家庭,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性;想要修 养自身的品性,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想要端正自己内 心,就要先使自己的心意诚实;想要心意真诚,就要先获 得知识。而要获得知识,关键在于研究万事万物,推究事 物的原理。研究了万事万物,推究事物的原理,然后就会 拥有知识;拥有了知识,心意就会诚实;心意诚实了,内 心自然就会端正;内心端正了,才能修养品性;自身修养 好了,家庭就会得到整治;家庭整治好了,国家也就能获 得治理;国家治理好了,就能使天下太平。
知止(4)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5);静 而后能安(6);安而后能虑(7);虑而后 能得(8)。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 后,则近道矣。
(4)知止: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是“至善”。 (5)静:心不妄动 (6)安:性情安和 (7)虑:思虑镜像 (8)得:处事合宜。
译文
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至善”,而后才能有确 定的目标;目标确定后,内心就会平静;内心平 静,遇事就可以坦然自安;遇事安和,就能思虑 周详;思虑周详,然后才能有所收获,达到至善 的境界。天下万物都有根本有枝叶,世间万物皆 有开始和结束。知道什么该先做,什么该后做, 那么,就接近道了。
2.运用排比、顶真手法,论证力强。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增强了 语势,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
总结
《大学之道》提出“三纲”“八目”,强调修身是根本,修身的目 的是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修养的一致性。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得知,在长期占据中国封建统治思想主导地位 的儒家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乃文人志士之所向往,个人、 家族、民族、国家、天下联系密切。“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 恒敬之。”不歧视他人,人不与之立异。在古代中国人看来,个人、家 族、民族、国家、天下并无具体刻意化分割,因而得以连接。
三、认识《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出自《礼记》,是《礼记》四十 九篇中的第四十二篇。宋代以前,《大学》一直从 属于《礼记》。朱熹将《大学》从《礼记》中抽取 出来,为《大学》《中庸》做章句,为《论语》 《孟子》做集注,把它们编在一起,做《四书章句 集注》,经此,《大学》与《中庸》《论语》《孟 子》合称为“四书”,并被确立“四书之首”的地 位。
【思考】如何理解“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明明德的实际过程
你要考大学,你目前的水平在中大,你觉得你可以冲北大 你下了决定 所有迷惘纷扰自我怀疑都消失 目标让你心安 你开始思考怎样才能冲上北大 结果可能成功可能失败,但你认清了自己。
明明德的实际意义
【思考】如何理解“亲民”?
实行王道,必要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