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药的毒性及预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药的毒性及预防
摘要】俗话说“是药三分毒”,所有的中药如若使用不当,都会给人体造成伤害,因此可以说,所有的中药对于人体来说均有毒性。
中药中毒这个话题源远流长,
传说中“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毒”,晋代名医葛洪所著《肘后方》中也有过服
杏仁中毒致死的记载。
而今,由于人们滥用中药,中药中毒的事故更为多见。
在
人们的印象中,中药属于自然生成之品,尤其是那些属于培补类的中药,常给人
们一种对人体不会造成伤害的错觉。
同时,由于中药管理上的问题,市场上能够
随意买到中药(包括那些含有毒性的中药)。
因此,导致由于滥用中药而致中药
中毒事故的现象时有发生。
轻者,身体会出现上火、胀气、畏寒等各种不适;重
者则会导致肝肾损伤,甚至死亡。
【关键词】中药毒性预防
【中图分类号】R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44-0253-02
中药的毒性问题是历代医家研究、探讨和总结的问题,而且随着科学的发展,
尤其是现代中药药理学和中药化学等的发展,这个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笔
者就多年的知识积累,浅谈中药的毒性及其预防措施如下。
1、毒药的概念
1.1 狭义的概念:
毒药是指某药含有某种特定的毒性成份,会伤害到某个脏腑的组织器官及其
功能,这是绝对的。
中药的毒性观念比较复杂,既有绝对的毒性概念,诸如毒麻
剧类有毒中药;也有相对的毒性概念,即无毒的中药(包括人参、燕窝)如若使
用不当,同样会伤害到人体。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明文规定:“医疗
用毒性药品,系指毒性剧烈、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相近,使用不当会致人中毒或死
亡的药品。
”
1.2 广义的概念:
古今说法是有区别的。
一是泛指中草药,如《周礼?天官》曰:“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
二是指药物的偏性,如张景岳云:“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药,
是以气味之有偏也”。
三是指药物的毒副作用,如《儒门事亲?卷二》云:“凡药有毒也,非止大毒小毒为之毒,甘草、苦参不可不谓之毒,久服必有偏胜”。
这与现代药理
学的不良反应是相对应的。
2、中药的毒性变化
2.1 中药的毒性变化对机体的影响:
2.1.1 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可导致胃肠道粘膜炎症、食道炎、胃肠道溃疡与出血、吸收功能障碍、肠蠕
动功能障碍、胰腺炎等等。
如服用消咳喘、雷公藤片等可致恶心、呕吐、腹胀、
腹痛、食欲不振、便秘等。
对肝脏的损害表现为肝功能异常、血清转氨酶升高、
肝肿大、黄疸等。
对肝脏损害的中药有雷公藤、何首乌、斑蝥、蜈蚣、苍耳子、
壮骨关节丸、华陀再造丸、大活络丸等,其中治疗银屑病的中药与黄独常可引起重
型肝炎,甚至造成病人死亡。
2.1.2 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可引起口唇麻木、全身麻木、眩晕、头痛、失眠或嗜睡,严重时出现意识模糊、言语不清或障碍,甚至抽搐、惊厥、昏迷、呼吸抑制等。
2.1.3 对循环系统的影响:
可引起心慌、胸闷、面色苍白、心率加快或减慢、心律不整、血压下降或升高、传导阻滞等。
如服用牛黄解毒丸、止咳丸等可致心悸、心率过快等[1] ;益心
丸(含蟾酥成分) 可出现洋地黄中毒症状[2] 。
2.1.4 对造血系统的影响:
可导致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如服用六神丸、云南白药可致血小板减少;速效感冒丸可致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较长时间服用雷公
藤可致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感冒清致急性粒细胞减少,其中个别病例导致死亡。
2.1.5 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可引起呼吸急促、咳嗽、呼吸困难、紫绀,甚至发生肺水肿、呼吸衰竭或麻痹。
如服用消咳喘、牛黄清脑丸等可致呼吸急促、咳嗽、哮喘、呼吸困难等。
2.1.6 对泌尿系统的影响:
可引起少尿或多尿、蛋白尿、管型尿、血尿、腰痛或肾区扣击痛、肾功能降
低或衰竭、氮质血症、酸中毒、电解质平衡失调,甚至尿毒症。
如服用广防己、马
兜铃等可引起中草药肾病(CHN) [3] ;服用海马、独活、水蛭、蜈蚣、皂荚可引起患
者发生溶血性反应而加重肾功能的损害[4]。
2.2 对中药毒性变化的研究:
2.2.1 单味中药的研究:
由于科学的发展,研究人员除了对古籍中“有毒及大毒者”中药如生附子、朱砂
等进行了研究外,更主要的是对那些常用的,甚至一直认为是无毒的中药进行了研究。
如山慈菇本属抗癌中药,但本身却可诱发体细胞遗传损伤,具有致突变性;杜仲
水煎提取物有致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突变的作用;羌活有致染色体突变作用;三七可
引起阴部瘙痒、药物性荨麻疹、过敏性休克、过敏性紫癜、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款冬花喂养大鼠,可出现肝血管内皮肉瘤;百合、苦参、杏仁、桃仁、郁李仁、
荠菜等有致畸作用等。
由此可见,“中药无毒”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只不过是与化学
药品(西药) 相比,毒性较少或较小罢了。
2.2.2 中药复方的研究:
中药的成分复杂,一味中药就含多种成分,所以中药复方的研究就更加困难。
尽管如此,科研人员还是做了许多这方面的研究、报道和总结。
如昆明山海棠胶囊
由昆明山海棠、淫羊藿等药的提取物组成,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有明显疗效。
实验表
明该胶囊不引起沙门氏菌的碱基置换或移码突变,但可增加骨髓细胞姊妹染色单体
交换频率,使嗜多染色红细胞微核率增加,并呈剂量依赖性,具有低中度的遗传毒性。
一男性患者服用中药煎剂后出现狂乱无知,所服煎剂中含附子20g、川贝母15g,为
配伍禁忌,且附子用量过大,未先煎久煎,造成中毒。
2.2.3 中西药合用后的研究:
到目前为止,这方面的报道尽管还很少,但是却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如:1) 银杏:
与阿司匹林合用后,可导致眼前房出血;与扑热息痛、麦角胺合用可致双侧硬膜血肿;与华法林合用,可致脑内出血;与噻嗪类利尿药合用,可致高血压。
2) 人参:与抗抑郁药如苯乙肼合用可引起头痛、震颤和狂躁。
3) 甘草:与口服避孕药合用,可致高
血压、水肿、低血钾。
4) 槟榔:与环丙定、氟奋乃静等安定类药物合用可致锥体束
外症状的加剧;与强地松龙或沙丁胺醇合用则使气喘不能完全控制。
这是因为槟榔
碱能引起支气管收缩并呈剂量关系。
3、预防中药中毒的措施
3.1 扩大宣传,提高全民的安全用药知识水平:
由于受“中药副作用小,中药吃不死人”等错误观点的误导,许多患者(包括部分
医务工作者) 对中药的毒性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从而导致了本可以避免的悲
剧多次重演。
所以,为了保证百姓的用药安全有效,笔者认为:加强药师与患者的交流,普及全民的安全用药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具体措施如下:1) 针对患者的问题定
期开展药物知识讲座;2) 建立宣传栏,提供新药介绍、用药常识等信息; 3) 设立用药
咨询室、用药咨询电话,从而拉进药师与患者的距离,促进相互信任,增进交流;4) 对
特殊疾病分发患者用药指导手册,使患者了解特殊疾病的用药配伍禁忌、食物禁忌等;5) 建立网站进行在线服务;6) 鼓励药师下临床,开展药学查房,从而使药师与患者
面对面的交流,收集和分析患者药物治疗中的信息,积累实践经验,为医师的临床治
疗提供帮助;7) 对出院患者进行用药跟踪指导等。
3.2 规范中草药的种植、采收、加工炮制的管理制度:
中药讲究“地道药材”,加工炮制方法独特,尤其是对“有大毒”的中药的炮制就更
加讲究。
但是以前,由于中草药的种植、采收、加工炮制的管理制度不规范,出现
了“滥种、滥采、滥加工”的现象,从而导致中药的有效成分降低、农药残留物超标、毒性中药加工炮制不符合规范,因此,有关部门必须加强这方面的管理,以降低中药
中毒事件的发生。
3.3 加大中药毒性反应的监测力度:
我国于1989年正式成立了国家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虽然已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对中药毒性的监测还是很少的。
因此,应该建立一套完整的中药毒性监测
系统。
参考文献
[1]吴正礼,李燕,文霞,等.感冒清引起老年人急性粒细胞减少2例报告[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1,10(2):74.
[2]刘运良,李智勇.中成药不良反应及预防[J].湖南中医杂志,1998 ,14(6):51.
[3]许丽莉,吴兆龙.中草药肾病[J].国外医学?泌尿系统分册,1996,16( 4):145-146.
[4]鲍思蔚,刘皋林.中草药肾毒性概述[J].时珍国医国药,2001 ,12(2):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