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初三中考初中语文阅读练习含答案带解析答题技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初三中考初中语文阅读练习含答案带解析答题技巧
一、现代文阅读
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列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①每个人的人生定位不同,生活态度自然就不同。

打算把自己置于生活的哪个层次、何种境界,是每一个严肃生活的人都不得不考虑的现实问题,也决定了这个人基本的生活方式。

鲁迅立志揭出劣根性,以引起疗救的注意,所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把别人用来喝咖啡的时间用于读书写作。

哈佛大学集中了全美甚至世界最优秀的学生,他们的校训正是“追求卓越”。

是的,雄鹰不甘宇下,骏马难守圈栏。

一个志存高远的人,必定将追求优秀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作为一种近乎本能的习惯。

②所谓习惯,是一种常态,一种下意识,一种自动化,一种经过长期培养历练而形成的自然而然的状态,一种无需思考即可再现的回忆。

其程序好像早已置于大脑和肌肉中,成为一种特殊的记忆,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是优秀的外化和证明,都会使人眼前一亮,为之折服和赞叹。

③优秀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可以有一个明确的起点,但肯定没有固定的终点。

但只要不断追求,每一个阶段性的成果都会成为一个新的起点。

即便生命个体终结,后来者依然可以从他倒下的地方起步,向着更高的境界跋涉。

④优秀和勤勉是天然的盟友,是孪生兄弟。

优秀的人无一不是勤勉的,而勤勉的人即便不是最优秀的,起码是比较优秀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勤勉本身就是优秀的代名词。

所有天才,无不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请千万不要轻易相信天才的神话,那种似乎不需练习就能演奏的神童,那种不费吹灰之力就品学兼优的学子,我们听说过,但没见过,不可太当真。

即便有莫扎特那样的特例,于我等也毫无借鉴之可能,不可作为榜样盲目复制。

道理很简单,你是你,你不是莫扎特。

你我遍地都是,莫扎特只有一个。

哲学常识告诉我们,特例不揭示必然性。

聪明的人从来不把自己当特例,聪明人只知道下笨功夫。

⑤因为追求优秀,做什么都必须有“争创一流”的意识。

食人俸禄,尽其本分,是常人的标准,而在优秀的人看来,是起码的德性;考上名牌大学,获得全优成绩,将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是一般人梦寐以求的理想境界,而在优秀的头脑中,仅仅是一个通向优秀的起点而已。

因为定位于优秀,别人可以睡的懒觉自己不能睡,别人可以敷衍的责任自己不能推,别人可以视而不见的工作自己不能躲,别人可以心安理得的生活自己不能忍。

⑥优秀作为一种品质,当然离不开客观环境。

但真正优秀的人懂得:命运只有把握在自己手里,才是真正的命运。

平庸的人总是把别人的成功归结为环境好、条件好、人缘好、运气好,而把自己所有的失败归结为外在原因。

优秀的人心里明白成功离不开客观条件,但从不过分依赖客观条件。

他们懂得: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

他们成功的时候往往以感恩之心面对社会、面对所有帮助过他们的人,把成功的功劳归结于客观条件。

他们失败的时候,往往把原因归结为自己努力不够。

优秀的人总是说自己不行,认为自己无知;平庸的人总是利用各种机会表白、粉饰自己。

在真正优秀的人看来,世界上没有比这更愚蠢的事情了。

⑦优秀是一种酵母,把它用到生活中会产生一种奇特的效果。

套用一句诗人的话:优秀
是优秀人的通行证,平庸是平庸者的墓志铭。

(1)认真阅读全文,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用原文语句回答。

(2)文章首段引用鲁迅、哈佛大学的事例的作用是什么?
(3)选文③--⑥然段,作者从哪些方面来论证“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请参考下面示例完成。

第③自然段:要不断遇求;第④ 自然段:要勤勉;
第⑤自然段:________;
第⑥自然段:________。

(4)文章第⑥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5)请简述本文的论证过程。

【答案】(1)一个志存高远的人,必定将追求优秀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作为一种近乎本能的习惯。

(2)①引出中心论点,②作为论据证明中心论点,③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要有“争创一流”的意识;不过分依赖客观条件
(4)对比论证。

把“优秀的人”与“平庸的人”的不同认识加以对比,突出强调了“优秀的人”不过分依赖客观条件的观点。

(5)先概括论述优秀与习惯的关系并引出中心论点,然后从四个方面逐层论证怎样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最后总结全文。

【解析】【分析】(1)考查对中心论点的提取能力。

要通读全文,提取关键句即可。

答案在第一段段末“一个志存高远的人,必定将追求优秀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作为一种近乎本能的习惯”。

(2)考查论据材料的作用。

首先因为是论据,所以可用以证明中心论点;其二,鲁迅、哈佛大学的事例正好处在第一自然段的论点提出之前,所以有引出中心论点的作用;其三,用事例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3)对文章要点的提取。

⑤段首句“因为追求优秀,做什么都必须有‘争创一流’的意识”。

⑥段首句“优秀作为一种品质,当然离不开客观环境”。

这些都是论证“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的角度。

此题找到答案区域是关键。

(4)考查论证方法的类型及其表达效果。

把“优秀的人”与“平庸的人”的不同认识加以对比,这是运用的对比论证的方法。

答效果时要答出对分论点的证明作用。

(5)考查对论证过程的把握。

如何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

抓住点明结构思路的语言标志。

考生要学会抓住关键词句(语言标志)和段落,准确提取和归纳答题信息。

比如此文⑤段的“因为”,就是是层次转换的标志。

没有词语作为标志就要仔细阅读文章内容,读懂内容后用“首先……然后……接着……最后……”等术语作答。

特别要指出此文的总分总的结构。

故答案为:(1)一个志存高远的人,必定将追求优秀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作为一种近乎本能的习惯。

(2)①引出中心论点,②作为论据证明中心论点,③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要有“争创一流”的意识;不过分依赖客观条件
(4)对比论证。

把“优秀的人”与“平庸的人”的不同认识加以对比,突出强调了“优秀的人”不过分依赖客观条件的观点。

(5)先概括论述优秀与习惯的关系并引出中心论点,然后从四个方面逐层论证怎样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最后总结全文。

【点评】提取中心论点时,论点有时是文章题目,有时在文章的开头、中间或结尾。

如果文中没有适合作论点的句子,就要用自己的话概括。

概括论点应注意:要分清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分清论点和结论;概括时可适当借用文中词句,但一定要观照全文,不要断章取义;概括出来的论点要简洁利落,必须是完整而鲜明的肯定性论断的陈述句,有修辞手法的句子不能作为论点。

2.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事若知足心常乐
吴建国
①人的欲望是无穷的,社会现实总是难以满足。

著名作家刘墉对人类的贪婪本性描述得淋漓尽致:旅客车厢内拥挤不堪,无立足之地的人想,我要是有一块立足的地方就好了;有立足之地的人想,我要是有位置坐就好了……直到有了卧铺的人还会想,这卧铺要是包厢就好了。

世上的人们,大多如乘客一样。

②遇事若知道满足的人时常感到快乐,就是要学会自我安慰,珍视自己目前所拥有的,给自己的理想和生活定好位,不空想,不妄生痴念,不盲目攀比。

宋代诗人林逋在《省心录》中说:“知足者贫贱亦乐,不知足者富贵亦忧。

”人生快乐与否,全在于你对人生所持的态度。

知道满足心理的平衡,能随心所欲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实乃人生一大快乐。

心灵的负荷重了,就会怨天尤人。

③人生苦短,岁月如流,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敞开心胸,便会云蒸霞蔚。

终日为身外之物劳心费神而奔波,岂不知人生总是有许多的无奈与缺憾,与其梦想天边的玫瑰园,不如珍惜窗边的玫瑰花。

在生活中,懂得知足,不贪恋身外之名,摆脱名缰利锁的束缚,看淡尘世的烦恼,不慕荣利,是一种难得的清醒。

保持一种自然、平常心就会消解一切烦恼,生活恬然自得,则是人们众望所归的通往真正快乐的秘密通道。

白石老人是深谙其中况味的。

在很长的时间里,他的画毁誉参半,有人认为他是百年难现的艺术大师;也有人责难他是挂羊头卖狗肉。

但是白石老人却一概置之不理,听之任之。

有人问他为什么,他只是以他的座右铭“人誉之一笑,人骂之一笑”应对。

④思量疾病苦,健康便是福。

老子的“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

”意思是说:罪恶、祸患、过失没有大过放纵欲望、不知满足、贪得无厌的了。

生活中的烦恼如同灰尘一样,无处不在,切不可揽于身堆积于心。

人若能充分利用喜乐这种良性情绪和心态,对气血的调和畅达、养生保健和健康长寿彼有益处。

有的人则心常忧,还喜欢用自己的不足与别人的优势相比,必然会给自己带来忧愤、嫉妒的不良情绪。

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

做到大肚能容,笑口常开,的确是治病的良药。

⑤知足,并非不求上进,安于现状,而是要清醒地正视自己和现实。

这里说的“知足”,是告诫人们要舍弃满脑子的功利与浮躁,不为外物所羁绊,不为浮云遮双眼,从而获得一种超然物外的自在与宁静。

这里的“无求”,不是人生的不思进取和漫不经心,也不是心灰意冷和垂头丧气,更不是一筹莫展和难掩烦闷的消极态度和庸人哲学。

而是告诫人们要摆脱功名利禄的羁绊和困扰,不必强求。

因为一生之中,太多的不知足蒙蔽了我们的双眼、心灵、理智,迷失了自我,丧失了许多本来属于我们的快乐。

⑥有舍才有得,能够“不降其志,不辱其身”,无为而无所不为,有所不求才能有所追求。

这种境界,既是一种胸怀,又是一种信仰,还是一种品格,更是一种心态。

这样的心境,需要时间的磨砺,也需要坎坷人生的锤炼,更需要坦荡心境平如水的淡泊心态。

做一个乐观向上之人,于己、于人、于社会都有益处。

⑦事若知足心常乐,人到无求品自高。

不贪婪,不强求,不攀比,明白自己的幸福,活出真实的自己,还有什么不能知足常乐呢?其实,幸福也很容易抓住——知足就可。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说说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文中第②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结合选文说说我们应该怎样才能做到知足呢?
(4)阅读下面材料,联系实际,谈谈你对齐白石“人誉之一笑,人骂之一笑”这句座右铭的感悟。

【链接材料】1960年3月31日,马寅初因《新人口论》遭受狂风暴雨般批斗,被免去了北大校长的职务。

当儿子告诉他这个消息时,他只是漫不经心地“噢”了一声,神态自若。

1979年9月14日,北大隆重召开大会,为马寅初平反,并给予高度评价。

当儿子将喜讯告之当时已年届97岁的老人时,他心不在焉地“噢”了一声,心如止水。

【答案】(1)事若知足心常乐。

(2)通过列举作家刘墉对人类贪婪的描述作为事实论据,阐述“人的欲望是无穷的,社会现实总是难以满足”的道理,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从反面论述中心论点。

道理论证,引了宋代诗人林逋在《省心录》说的话,有力地论证了“遇事若知道满足的人时常感到快乐”,从而证明中心论点,使之更有说服力。

(3)学会自我安慰,珍惜目前拥有的;不空想,不攀比;清醒地正视自己和现实,摆脱功名利禄的羁绊和困扰;保持平常心,心胸宽广。

(4)齐白石的“两笑”与马寅初的“两噢”,使我学会淡然处之地面对成败得失。

成功时,要懂得“一笑”,笑出自信与从容;失败时,也要懂得“一笑”,笑出豁达和超脱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中心论点的把握以及论证过程论证内容的理解概括。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提炼和概括议论文的论点,论点是作者的完整看法、见解或主张,能够统摄全文。

本文题目是“事若知足心常乐”,结合首尾段以及文章内容,可以判断,题目就是中心论点。

(2)本题考查事实论据和道理论证的作用。

要了解论据的种类和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叫做论据。

论据,依据其本身的性质和特征,可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道理论证的作用:引用名言,具有权威性,论证有力。

要结合原文内容分析。

(3)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提取,仔细阅读原文全部内容,把每段句首的句子总结概括即可,注意语言要简练。

主要有以下几点:学会自我安慰,珍惜目前拥有的;不空想,不攀比;清醒地正视自己和现实,摆脱功名利禄的羁绊和困扰;保持平常心,心胸宽广。

(4)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能力解读。

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决此类题型,要注意联系实际,写出感悟最深的一点;绝对不能脱离文章内容;要运用议论性的语言;语言通顺、有条理。

齐白石的“两笑”与马寅初的“两噢”,使我学会淡然处之地面
对成败得失。

成功时,要懂得“一笑”,笑出自信与从容;失败时,也要懂得“一笑”,笑出豁达和超脱。

故答案为:
(1)事若知足心常乐。

(2)通过列举作家刘墉对人类贪婪的描述作为事实论据,阐述“人的欲望是无穷的,社会现实总是难以满足”的道理,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从反面论述中心论点。

道理论证,引了宋代诗人林逋在《省心录》说的话,有力地论证了“遇事若知道满足的人时常感到快乐”,从而证明中心论点,使之更有说服力。

(3)学会自我安慰,珍惜目前拥有的;不空想,不攀比;清醒地正视自己和现实,摆脱功名利禄的羁绊和困扰;保持平常心,心胸宽广。

(4)齐白石的“两笑”与马寅初的“两噢”,使我学会淡然处之地面对成败得失。

成功时,要懂得“一笑”,笑出自信与从容;失败时,也要懂得“一笑”,笑出豁达和超脱。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议论文知识的掌握情况:论点的归纳、论证方法的辨析及作用的理解、开放性试题的解答等。

3.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守本开新一代名伶
--忆京剧表演艺术家杨荣环
①今年4月,在天津的戏曲舞台上,有两台京剧颇为引人注目,一台是《昭君出塞》,一台是《宇宙锋》《霸王别姬》,两台戏分属尚派和梅派名剧,却都是按照被誉为“艺兼梅尚”的著名表演艺术家杨荣环的路子演的。

由戏思人,恰逢今年是荣环先生诞辰90周年,不禁回想起了他在流派传承道路中的追求与创造。

②我和杨荣环先生相识很早。

20世纪40年代后期,他来家中作客,那时青春年少,结伴而来的青年名伶均为西装革履,风度翩翩,而他特有的一种文静、儒雅气质,更像一位大学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些都是早年的零碎记忆,至于直接交往则是多年以后了。

80年代初,我调到天津市文联工作,他刚从“文革”的劫难中解脱出来,偶然重逢,谈起尘烟往事,不禁有恍若隔世之感。

从此接触多了起来,对他的经历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③杨荣环出身清苦,10岁便被送入尚小云办的荣春社科班习艺。

他先学花旦,后改青衣、花衫,由于天赋出众,学习刻苦,以一出《探寒窑》博得尚小云的赏识和器重。

尚小云不仅亲自向他传授自己的拿手剧目,还请花旦筱派创始人于连泉(艺名筱翠花)教他筱派戏。

尚对爱徒要求分外严格,杨荣环学演《渔家女》,一个“跪步”跑场,尚先生让他在地上反复练习,两个膝盖磨破了,结了痂再练,练了又破,就这样苦练几个月。

直到花甲之年,杨荣环走“跪步”依然从容自如、优美轻盈。

④到科班四五年后,他已然经常出演大轴,有了“小尚小云”的美称。

一次演《四郎探母》,台上开戏前临时出水牌子,上写“尚小云助演萧太后”,场内顿时掌声雷动,留下了
一段梨园佳话。

⑤出科不久,杨荣环年仅19岁,即在京、津等地挂头牌挑班,班中不乏后来自成一家的大师、名角。

1946年岁末,他接替当时已然崛起的张君秋,领衔组班到天津中国大戏院演出,班中有裘盛戎、贯盛习、魏莲芳、李多奎、刘连荣、钟鸣岐、高维廉等,正月初一演《龙凤呈祥》,报上赞誉“显示大角风范”,“唱做俱佳”。

之后,接连上演《福寿镜》《大探二》《霸王别姬》《玉堂春》《汉明妃》《凤还巢》及鲜见于舞台的《贞娥刺虎》《一粒金》等,观众反响热烈。

1947年,应北洋戏院之邀,他代替尚小云来津与迟世恭、郭元汾合作,头场打炮《大探二》,再起高潮,剧场座无虚席,门口、台前摆满各界祝贺的花篮,电台进行了实况转播。

紧随其后,他又和李宗义并挂头牌,与王泉奎、江世玉、李金泉、萧盛萱等再度出演于中国大戏院。

此时,他已逐渐确立了在剧坛的声誉和影响。

⑥杨荣环汲取的艺术营养,不止于尚派一家。

当年,“四大名旦”等京剧大家,开宗立派而又无门户之见,鼓励后学转益多师,博采众长,倡导宽松开放的学习风气,青年演员先后向多位大师、名家问艺者大有人在。

1948年春天,杨荣环携齐如山和徐兰沅的亲笔推荐信,赴上海拜梅兰芳为师。

梅对新弟子关爱有加,慨然承担一切拜师用度,并在生活上体贴入微,晚间亲自到客房照看,喷洒驱虫剂。

杨荣环演的戏,原本就有梅派名剧,再经老师亲授、点化,对梅派艺术的体悟、理解和认识跃升到一个新的层次,由此开启了结合自身条件,兼取梅尚、融会贯通的艺术追求。

⑦50年代初,杨荣环与“四小名旦”之一的毛世来联袂来津,在中国大戏院轮流唱大轴,之后又与唐韵笙在新华戏院合作,其中《楚汉争》一剧,两位名家的精湛演技轰动一时。

那段时期,杨荣环还先后与马连良、谭富英、裘盛戎等合作。

50年代中后期,杨荣环曾加入河北省京剧团,后正式落户于天津,任天津戏曲学校副校长,并在京剧团兼任主演。

“文革”中,他被打成“反动权威”,被赶到农村改造,养猪、务农,备尝艰辛,但他始终没有放弃挚爱的京剧艺术,暗地练功、吟唱,夜深人静时复习、反思演过的剧目,研磨唱腔。

⑧“文革”后,杨荣环重返舞台,之后的十几年间,陆续恢复演出了梅、尚两派的代表剧目《霸王别姬》《宇宙锋》《福寿镜》《汉明妃》《银屏公主》等,他对每出戏的剧本、声腔、音乐和表演都进行了新的加工、整理,锐意求新而又不失传统规范。

由于大师经典剧目的艺术高度和巨大影响,求新如同站在巨人肩上继续攀援,谈何容易?这需要凭借深厚的传统功力“打”进去,再以强烈的时代意识、创新精神“走”出来。

他的表演艺术,给人们的印象是尚中有梅、梅中有尚,兼得梅派的婉约雍容、尚派的刚健婀娜,呈现出个人挺秀华美、清新明丽的艺术风韵,而引尚入梅、引梅入尚的两派名剧,经过新的处理和创造,也别具一番新的风采。

评论杨荣环,多用“艺兼梅尚”四个字,这是一个很高的评价。

⑨杨荣环是终其一生都在执着追求的艺术家。

在教学上,他同样倾注了大量心血,他的学生既有戏校学生,也有教师和院团青年演员。

就在心脏病发作期间,他还为学生说戏、排戏。

1994年夏天,荣环先生病逝,年仅67岁,人们都叹惜他走得太早了。

⑩值得告慰的是,在中国京剧音配像工程中,杨荣环的学生王艳、李国静录制了他的五出代表剧目,王艳还在“京剧电影工程”中拍摄了《乾坤福寿镜》,近年来启动的“戏曲像音像”工程,又有多部戏相继录制、问世,供后人学习、传承。

从舞台到荧屏、银幕,这位艺术家的创造成果依然焕发着生命的活力。

人走了,戏还在台上,这是对艺术家最好的回报。

(《光明日报》2017年06月23日15版作者:刘连群,系天津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1)选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杨荣环在流派传承道路中的追求与创造的?
(2)从选文第③段内容看,杨荣环是一个怎样的人?
(3)第⑩段写杨荣环去世后,他的学生王艳、李国静进行京剧音配像工作,有什么作用?
(4)从描写角度看,选文第⑤段画线句子属于什么描写?其作用是什么?
(5)阅读下面关于京剧的链接材料,简要概括京剧艺术的三大特性。

【链接材料】京剧是一门综合艺术。

只就表演这一项,就包括唱、念、做、打四种门类。

如果把音乐、美术(包括化妆、脸谱、舞台设计、布景绘制等)、灯光、服装(刺绣工艺)、道具(工艺品制作)等等都包括在内,京剧实在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综合艺术。

京剧不仅使生活万象舞蹈化、音乐化、节奏化,而且形成了相对固定、相对规范的表演程式。

比如唱腔板式的安排,嬉笑与哭怒的方式,开门、关门、骑马、登舟、乘车、坐轿、开打、水斗、上山和上下楼等等都有一套完整的表演程式。

把这些程式根据剧情巧妙地连缀起来就是一出完整的戏。

京剧不求形式的真实,在表现上时空自由,出入六合,有无相生,以一当十。

如:马鞭代表马,船桨代表船,蜡台代表黑夜,酒壶代表宴会,龙套代表千军万马。

这种表现形式上的虚拟有助于引发观众联想,扩大舞台表现力。

【答案】(1)选文是按照时间顺序写杨荣环在流派传承道路中的追求与创造的.
(2)天赋出众;勤奋刻苦.
(3)说明杨荣环的京剧艺术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值得后人学习、传承;与开头天津的戏曲舞台上演出的具有杨荣环的路子两台京剧相照应.
(4)侧面描写.描写剧场座无虚席、摆花篮、实况转播等情节,侧面突出了杨荣环京剧表演艺术之高超、名声之大。

(5)①综合性;②程式性;③虚拟性。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记叙文叙事顺序的分析能力。

记叙的顺序一般可分为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分叙五种。

顺叙是指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次序来叙述。

从文中“10岁”“19岁”“50年代”“文革后”“1994年夏天”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可以看出,选文是按照时间顺序写杨荣环在流派传承道路中的追求与创造的。

(2)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

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言行举止、文章对人物的各种描写等来整体感知的。

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

结合具体的情节从“天赋出众”“勤奋刻苦”两个角度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对情节作用的分析能力。

仔细阅读文章,在文章结尾写到杨荣环去世后,他的学生王艳、李国静进行京剧音配像工作,内容上说明杨荣环的京剧艺术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值得后人学习、传承,结构上与开头的内容相照应。

(4)本题考查学生对侧面描写作用的分析。

侧面描写是作家在进行文章或小说写作时所使用的表现手法之一,又叫间接描写,其特征是作者不直接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描写、刻画,而是描写与之有关的其它事物;或是通过其他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从侧面烘托、映衬,表现出描写对象的特征来。

画线句子描写剧场座无虚席、摆花篮、实况转播等情节,侧面烘托了杨荣环京剧表演艺术之高超、名声之大。

(5)本题考查学生提取并概括文材料内容的能力。

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