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钱晋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凝聚优秀骨干教师的重点学科
日期
上海市高教局 第一期 1986年-1990年
上海市高教局 第二期 1991年-1995年
上海市教委 第三期(1996年-2000年)
上海市教委 第四期(2001年-2005年) 上海市重点学科 2000年-2003年 教育部重点学科 2001年-2005

学科名称

1
本统一, 建设11门学科基础主干课程) 强调网络教育平台建设(建成学院局域
网,服务多媒体网上教学)
三、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1、课内实践教学注重创新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 2、课外科技活动注重研究和创新能力培养
学术导师模式 学科竞赛模式(三大机器人比赛系列等)
3、制度保障 获奖奖励 科研折算课程设计学分 4、教师自主开发(或参与设计)创新实验平台
精密机械工程系
1994.5
上海大学 机械电子工程学院
1999.5
上海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设机械自动化系,精密机械工程系,自动化系)
1994.5
上海大学 自动化学院
学科专业现状
专业现状 两大平台:机械工程/电气工程 七个本科专业: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 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工业工程、包装工程、 工业设计 主要涉及四个一级学科:机械工程、电气工程、 仪器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 6个博士学位授予点/十一个硕士学位授予点 教育部、上海市、市教委重点学科建设单位
一项;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 一等奖三项,三等
奖一项。
五、注重课外,探索全面学分 制下的学生培养
发挥组织作用:党员核心小组 发挥老师作用:导师制 发挥社团作用:机器人学生分会等 发挥学生作用:学生成才沙龙
六、利用学科交叉优势培养机电结合的 人才
建设机电结合的课程体系 跨专业跨学科安排教师任课和组织讲座 跨专业跨学科选修课程 跨专业选择学术导师 学生科技团队有跨专业的学生参加和活动
机器人灭火赛多次荣获全国一、二等奖
央视机器人大奖赛取得优胜成绩
2003年ROBOCUP足球小型组比赛三等奖 (积分仅次于清华大学与中国科技大学)
2003年ROBOCUP青少年机器人足球比赛中冠军 (全国有近百所知名高校参加)
部分创新实践教学成果
各种比赛竞赛部分获奖情况:
2003年ROBOCUP青少年机器人足球比赛中,荣获 冠军1项;
“第三届全国机械工程学院院长/系主任联席会议” 2004年4月5-6日,天津
建设高质量本科教学 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
上海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钱晋武
提纲
学院沿革 学院现状 定位和思考 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趋势 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 教育教学改革的小结 面向未来的发展目标 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进一步的思考
2001年第一届大学生三维CAD大奖赛分获市二 等奖和市三等奖;
部分创新实践教学成果(续)
首届中国大学生机器人电视大赛 优胜奖; 国际大学生计算机ACM大赛 优秀奖; 上海市ERP大赛 第一届 二等奖一项,三等奖
一项; 上海市ERP大赛 第二届 二等奖一项; 上海市CAD大赛 第一届 二等奖一项,三等奖
本科培养目标
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培养基础理论 扎实、专业训练有素、知识面宽、理论 联系实际、工作适应性强、具有创新能 力和求实精神、德智体全面发展、可以 服务于上海机电工程自动化及相关领域, 或辐射到其他社会经济部门的宽口径复 合型人才。
教学工作思路
发挥学科和科研的优势,促进本科教学 发展
2003年ROBOCUP足球小型组比赛中,荣获三等奖。 2002年国机器人竞赛RoboCup仿真组机器人足球比
赛获全国亚军;
2002年“广茂达杯”中国第二届机器人灭火比赛获 全国二,三等奖各2项;
2001年“广茂达杯”中国第二届机器人灭火比赛获 全国二等奖(1项)和优秀奖(1项);
2000年“广茂达杯”中国第一届机器人灭火竞赛中, 荣获一等奖1项;
本科教学实验条件
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实验平台 生产工程实验中心 机械传动与测控实验中心 运动控制实验平台 过程控制与检测技术实验平台 机械电子实验中心 测控技术与仪器实验中心 机电一体化技术综合实验平台 工程光学实验室 微机控制和应用实验室
四、科研促进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课程体系体现时代发展需要
适应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国家目标 适应制造业机械化、自动化的变化趋势 适应上海建设先进制造基地的需要 在机电工程与自动化中着重建设信息化
课程建设
信息化课程占教学学分的比例
专业名称
信息化课程 所占教学学分
学分
比例(%)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82
32.7
自动化
77
30.7
学术导师指导的学生感言
背景:在学术导师双向见面后
老师,….。如果能给我“阳光”的话我 就能灿烂。
(01级本科生)
毕业设计结合科研的学生感言
我本科四年级正式进入实验室参与科研工作, 同时完成我的本科毕业设计。
本科期间的科研工作对我认识今后的道路 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了解到要在工作中取得 成功所必须的一些要素。回想本科的几年时光, 就象在跑道上滑跑。直到这几次的科研经历, 我终于感到有一股腾飞的力量,几乎让我离开 地面,有了飞翔的感觉。
(02届毕业生)
在教育教学改革的推动下, 毕业生就业情况良好
»úµç ¹¤³Ì Óë ×Ô ¯¶ »¯ ѧԺ 00-03Äê±¾ Æ¿ ¾Í Òµ ÂÊ
100.00%
98.00%
»ú е
96.00%
×Ô ¶¯ »¯
94.00%
С ¼Æ
92.00%
90.00%
00Äê
01Äê
02Äê
03Äê
机械工程本科教育改革与国外名牌大学联办本科 专业试点
上海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教育教学改革的总体进程
1990年-2003年 本科教学上基本完成专业教育向通识教育的过渡 整体上基本完成从教学研究型向研究教学型的过渡 (从没有博士点发展到跨两大学科平台的一个一级学科博士点,
两个博士后流动站,涉及6个二级学科博士点) 2004年-2012年(规划进程) 本科教学基本完成由通识教育向研究型教育的过渡 整体上基本完成向研究型学院的过渡 (涉及到的四个主要一级学科上均有相当数量的博士点)
学院的沿革
上海工业大学 机械系
上海工业大学 机器人系
原上海大学工学 院
机械系
上海科技大学
精密机械工程 系
上海科技专科学 校
机械系
上海工业大学 电机系
上海工业大学 自动化系
上海科技大学
计算机系自控教研 室
电工教研室
原上海大学 工学院
电气工程系
上海工业大学 机械自动化学院
上海工业大学 电控学院
机械自动化工程系
独资 合资 国营 民营 公务员 研究所 出国 考研 自主创业 其他
本科教学改革中的探索实践小结
以学为主,努力解决教与学的关系问题 科研促进教学,努力解决科研和教学的关系
问题 注重课外,努力解决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
关系问题 机电结合,努力促进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
面向未来的学院发展目标
学院的发展目标是从现在起 经过两个五年的建设与发展, 初步建成研究型学院的基本 框架,在全校范围内较早地 实现向研究型学院的过渡, 并在本科教学上基本完成研 究型课程体系的建设。
学院本科教学中存在的主要不足
在面向未来研究型学院建设的过程中:
本科教学层面上的国际合作有待加强; 与上海大企业的合作需要进一步拓展; 学科专业的有机融合和资源合理配置尚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
62
24.7
测控技术与仪器
56
22.3
工业工程
55
21.9
工业设计
35
13.9
包装工程
33
13.2
教学特色
机械工程平台 强调四次设计(概念设计/总体设计/结构
设计/机电一体化设计) 强调机电结合:电工学/程序设计/控制工
程基础/微机原理/数控技术课程和实验
教学特色
电气工程平台: 强调基础教学平台建设(1-3年级课程基
出版教材:《机器人机械设计》,《机器人工 学》,《产业机器人技术》(待出)
课程系列:机器人工学、智能机器人仿真实践 (本科)/机器人工程(硕士)/先进制造装备 与机器人技术(博士)
研究:机器人方面共承担863项目30多项 实习基地:863机器人产业化基地(产学研基
地)、上海市机器人研究所/上海市机器人学会 学科带头人: 国家级专家
(1)开展科研题材的案例教学 (2)探索创新模式的实践教学 (3)举办扩大视野的科技讲座 (4)结合科研项目的毕业设计 (5)引入学术导师的科研活动 (6)配置辅助导师的科技团队 (7)成立学生自主的科技社团 (8)依托重点学科的全国竞赛
在机器人教学方面形成突出成果
比赛竞赛:本科生机器人竞赛名列全国前茅
部分创新实践教学成果(续)
2002年“讯通杯”上海大学生机电一体化毕业 设计大奖赛获市三等奖;
2001年上海大学生机电一体化毕业设计大奖赛 获三等奖;
2000年“讯通杯”上海市大学生机电一体化毕 业设计大奖赛获两个市级三等奖;
2002年上海大学生SolidWorks三维设计大赛获 市三等奖;
学院定位
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是一所从事教学 和研究,并在机械工程、电气工程、仪 器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等诸学 科领域,为上海市培养本科、硕士、博 士等各级人才的研究教学型学院。
在国际国内高等工程教育改革 的大背景下思考我院教育教学 改革总体进程?
国外一流的高等工程教育的演进
专业教育→专业教育/通识教育→研究型 教育
科群
科研现状
2003年数据 总经费: 4000余万 纵向项目比例 20% 在研国家级项目数量:20多项 科研成果:上海市科技进步奖2项 专利申请:45项 成果转化:产业化基地2个
在校学生人数
2003年10月数据 在读本科生:3411人 在读硕士生:508人 在读博士生:149人
二、课程体系适应通识教育要求
目标:强调基础知识、拓宽专业口径、 加强素质教育和实践教学
学分组成情况(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为例)
课程模块 校公共基础课 学科基础课 专业选修课 跨学科跨专业选修课 实践环节 总计
学分 114 91 25 20 67 317
比例(%) 36 28.7 7.9 6.3 21.1 100
电机与控制
2
精密机械工程
3
机械自动化及机器人
4
电磁测量及仪器
5
工业自动化
6
精密仪器及机械
7
机械制造自动化

8
电气工程
9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
10
机械电子工程
11
机械电子工程
提高教师学术水平的科学研究
1. 现代集成制造系统关键技术和应用工程 2. 数控设备通用控制技术 3. 工业机器人应用工程及自动化生产线 4. 特种机器人关键技术研究与产品研制 5. 先进检测与信息处理 6. 先进控制与智能系统 7.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8. 系统工程和优化及其应用 9. 基于光学方法的精密测试技术 10. 机械基础理论和技术 初步形成有一定规模的“先进制造与自动化”学
6办本科专业试点上海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的总体进程1990年2003年本科教学上基本完成专业教育向通识教育的过渡整体上基本完成从教学研究型向研究教学型的过渡从没有博士点发展到跨两大学科平台的一个一级学科博士点两个博士后流动站涉及6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004年2012年规划进程本科教学基本完成由通识教育向研究型教育的过渡整体上基本完成向研究型学院的过渡涉及到的四个主要一级学科上均有相当数量的博士点本科培养目标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培养基础理论扎实专业训练有素知识面宽理论联系实际工作适应性强具有创新能力和求实精神德智体全
16.00% 14.00% 12.00% 10.00% 8.00% 6.00% 4.00% 2.00% 0.00%
签约世界500强比例
00年 01年 02年 03年
机械 自动化 小计
03年就业流向图
3.2% 6.4% 0.0% 6.5% 1.8% 13.5%
3.2% 21.1%
22.6% 28.1%
发挥机电结合优势,培养创新复合人才 课内课外互动,实现学生智、能并进
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和成果
以业绩考核和聘任制改革优化师资队伍 以通识教育和信息化建设带动课程体系
改革 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科研促进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关注课外探索全面学分制下的学生培养 利用学科交叉优势培养机电结合的人才
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1995年成立 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委员会
1998年美国Boyer委员会报告公布《重建 本科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蓝图》
英国、日本、德国的情况
国内优秀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
探索研究型教学模式
试行大学生研究计划
正在探索从通识教育向研究型教育的转变
理工学科保持专业优势中强调人文教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