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导学提纲 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
(5——15世纪,一般指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的崩溃到1453年东罗马帝国的灭亡)
课程标准:
1.了解西欧封建社会的建立及管理制度,认识西欧封建社会三大统治制度的各自特征及历史影响
2.了解中古时期西欧的王权、城市和教会的不同统治方式,分析其不同特点
3.了解拜占庭帝国和俄罗斯帝国兴衰的基本史实,认识其兴衰规律理解大国崛起的多元途径
基础梳理:
一、中古时期的西欧
(一)封建社会前期(5——约10世纪)
5世纪后期,在罗马帝国的废墟和日耳曼人迁徙后建立的一系列国家的基础之上,西欧封建社会产生了。
1.政治:封君封臣制度
(1)原因:社会动荡和自然经济的产物.
(2)含义:授子土地者为封君,领取土地者为封臣。
封建主的权力①层层分封;
②占有土地及享有土地上的司法、行政和经济等各种权力
封臣的义务封臣必须效忠封君,主要义务是服兵役
(3)影响:
①国王或皇帝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形成西欧社会的统治阶级,使王权强化建立中央集权具备可能性;
②封建主在各自的领地内独立行使行政权力,政治上易出现分裂割据局面。
(3)特点:
①以土地为纽带
②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③具有契约关系(强调权力和义务)
比较封君封臣制和西周分封制
比较项西欧封君封臣制西周分封制
不同点社会性质封建社会奴隶社会
纽带以土地为纽带以血缘为纽带
统治方式各级封建主不可越级统治天子是最高统治者,天下共主相同点权力和义务相互交织;等级秩序森严;目的都是为了维护
统治;易造成分裂割据
2.经济:庄园制度
(1)性质:相对封闭独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封君封臣制度形成的经济基础。
(2)地位: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 (3)内容:
农奴制度:农奴在法律上是非自由人,被固着于土地上,需要自备工具为领主服一定时间的劳役。
(4)庄园法庭:领主或其管家主持,审理庄园内的各种案件,维护庄园秩序。
3.思想:教会的神权统治
(1)地位:基督教会在中古西欧地位显赫、举足轻重。
(2)表现:
经济:基督教会拥有大量庄园和广袤土地,并向信徒征收什一税。
政治:基督教会是最大的有组织的力量,形成了从教皇到各级神职人员的等级制度。
精神:整个西欧社会的居民几乎都是基督教徒,教会控制着他们的精神生活,宗教戒律严重束缚了人性的发展。
(3)评价:
经济:教会的封建剥削阻碍商品经济和城市经济发展;教会的沉重经济剥削,加重教徒的负担; 秩序:维持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稳定;
王权:教权与王权结合巩固封建统治;长远阻碍世俗王权的强化,激化与王权的矛盾; 文化: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从长远来说到近代之前阻碍了科技思想的进步; 人性:宗教戒律严重束缚人性的发展。
总结1:中古欧洲的社会特点:
政治上:封君封臣制度,封建国家长期处在割据状态(未真正建立起中央集权的统一性);
教权高于王权,王权与教权相互结合巩固着封建统治,既结合又有矛盾。
经济上:大庄园经济相对封闭独立;城市工商业经济繁荣,追求自治
思想文化上:基督教成为欧洲的统治思想,控制欧洲文化教育和科学思想的传播。
(二)封建社会后期的新变化(10——14世纪) 1.城市的自治统治
(1)兴起条件:(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西欧封建社会走向稳定,封建经济获得一定发展; 耕地面积增加,风力、水力和畜力得到比较有效的利用; 工商业逐渐复兴和繁荣。
(2)兴起时间:10- 11世纪起,西欧各地兴起了众多城市。
(3)主要特征:
居民:主要是手工业者和商人,他们以工商业为基本谋生手段。
土地类型 经营管理者
权利与义务
领主自营地 领主 ①直接经营,农奴耕种,收入归领主所有。
②主持庄园法庭,审理庄园案件,维护庄园秩序 农民 份地
自由农份地 自由农 ①交纳地租,服劳役;②法律上自由。
农奴份地
农奴
①耕种领主自营地,收入归领主;②法律上非自由人,被固着于土地上;③自备工具为领主服劳役。
阶级关系:①封建主用对待农奴的方式对待城市市民,对市民的生产和经营活动造成影响;
②--些城市通过与封建主谈判,或以金钱赎买(和平方式),或武装暴动(暴力方式),赢得一定程度的自治权.
(4)历史作用:
①经济:有利于城市工商业经济的发展,推动资本主义产生发展;
②阶层:促进市民阶层的壮大(富有的商人们成为早期资产阶级);
③思想文化:打破教会对文化教育的垄断,促进理性、世俗的文化发展,促使大学兴起,人才的培养,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创造条件;
④政治:促使城市与王权结盟,冲击封建领主力量,有利于王权加强和国家统一;
⑤深远:对瓦解西欧封建制度和孕育近现代西方文明起着重要作用。
2.王权的专制统治
(1)地位:国王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被视为最高的领主,拥有高于一位般封臣的权力。
(2)代表
英国
①15世纪晚期都铎王朝建立后,英格兰逐步形成比较强大的王权;
②伴随着贵族与国王冲突的加剧,1215年签署的《大宪章》和1265年召开的议会成为英国议会的起源。
法国:
①法兰西国王借助通婚和征服等手段逐步扩大王室领地;
②到15世纪晚期,基本上完成了法兰西的统一。
15世纪末,在伊比利亚半岛形成的国家有西班牙和葡萄牙。
(3)影响:
形成强大的王权,孕育统一力量,逐步走向统一;
一定程度影响和促进后来的宗教改革运动;
促进欧洲民族国家的逐步形成。
二、中古时期的东欧
(一)拜占庭帝国
1.名称来历:东罗马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为古希腊殖民城邦拜占庭旧址故又称拜占庭帝国。
2.发展概况:
经济:帝国境内工商业发达,都城君士坦丁堡是当时欧洲最大最重要的城市,成为沟通东西方的桥梁。
政治:
(1)6世纪查士丁尼在位时,拜占庭一度扩张,先后占领北非和意大利等地;
(2)《查士丁尼法典》使罗马法成为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它与《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 ,合称《罗马民法大全》。
3.走向衰落:
(1)6世纪中期之后,由于游牧部族的冲击和内部矛盾,帝国陷入混乱;
(2)7世纪中后期,拜占庭帝国仅保有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等地区;
(3)1453年,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土耳其攻陷,帝国灭亡。
(二)俄罗斯
1.9世纪:发端于基辅罗斯,深受拜占庭帝国影响,一度成为东欧最强大的国家。
2.13世纪:被蒙古征服,成为金帐汗国的臣属。
3.16世纪初:建立起以莫斯科为中心的统一国家。
4、1547年:伊凡四世正式加冕为沙皇。
(1)对内:颁布新法典,改组中央机关,镇压大贵族,巩固和强化了中央集权。
(2)对外继续扩张。
5.17世纪末:俄罗斯已经将疆界推进到太平洋,成为地跨欧亚两洲的庞大帝国。
总结2:东、西欧的发展趋势:
1、西欧封建制行将崩溃,即将迈入资本主义发展轨道。
2、东欧继续强化皇权,加强中央集权,封建制度稳固。
学思之窗:这段话体现了封君与封臣之间怎样的关系?
答案提示:
(1)封君与封臣以土地关系为纽带形成从属关系,有着严格的等级性。
(2)封君与封臣形成利益共同体,权利、义务交织在一起,封君有义务保护封臣的正当权益,封臣也必须宣誓效忠封君。
(3)封君与封臣的关系通过一套特定的仪式来明确和维持,带有一定的契约意义。
思考点:城市自治对西欧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答案提示:
(1)城市自治保护了城市内手工业者和商人的利益,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
(2)城市自治的实现吸引着社会其他成员的加入,如庄园农民等,这成为封建制度走向瓦解的推动力量。
(3)摆脱了封建统治管理的城市走上了探索新型政治制度、社会管理、法律建设的道路,成为较早踏上民主宪政道路的实践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