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规范练35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新人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规范练35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一、选择题
1.“使原料多样化,还能化旧利废,取材便利,提高了植物纤维的质量,便于普遍推广,成为书写的不行或缺的材料。
”这种工艺带来的变革( )
A.造出中国最早的纸张
B.奠定了雕版印刷的技术基础
C.为兴办太学创建条件
D.便于科学文化的传播与推广
,与材料中“提高了植物纤维的质量,便于普遍推广”反映的改进造纸术不符,故A项错误;雕版印刷与材料中“成为书写的不行或缺的材料”不符,故B项错误;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高校,汉武帝时在长安设立,而材料中“取材便利,提高了植物纤维的质量,便于普遍推广”是东汉时期,故C项错误;材料中“便于普遍推广,成为书写的不行或缺的材料”反映了造纸术的改进,成为科学文化传播的有效载体,故D项正确。
2.(2024山东烟台二模,27)炼丹家们距离真正的独创火药其实只有一步之遥,但这最终的门槛他们却不曾迈过去。
在他们的著作中甚至谆谆告诫人们,在炼丹中要防止硝、硫、炭合炼时所造成的火灾。
据此推断,制约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
A.统治者对工艺的漠视
B.思想观念和创新意识
C.社会发展需求的不足
D.科技发展基础的薄弱
,而且与材料中“炼丹家们”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谆谆告诫人们,在炼丹中要防止硝、硫、炭合炼时所造成的火灾”是观念问题,导致了“这最终的门槛他们却不曾迈过去”,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社会发展需求,与材料中“谆谆告诫人们”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中“距离真正的独创火药其实只有一步之遥”说明基础很好,故D项错误。
3.(2024湖北黄冈质检,4)中国在隋唐时期就出现了雕版印刷术,宋朝毕昇又独创活字印刷术。
但是宋元时代的活字书籍“一本难求”,古代中国并没有实现活字印刷术对雕版印刷术的取代。
这主要是因为( )
A.社会审美观的影响
B.官营作坊垄断活字技术
C.社会需求的多样性
D.缺乏市场经济利益推动
,与审美观无关,故A项错误;“宋朝毕昇又独创活字印刷术”主要在民间,没有上升到正式的层面,故B项错误;“一本难求”可见市场并不大,故C项错误;“宋元时代的活字书籍‘一本难求’”可见其市场上用泥活字印刷的状况不多,活字印刷缺乏市场经济利益推动,故D项正确。
4.(2024北京西城二模,15)元朝王祯为官“惠民有为”,其所著《农书》中绘制有100多种农具,《农器图谱》占全书的4/5。
结合所学推断,该书( )
A.关注民生,注意生产工具的推广
B.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C.首先提出了“重农抑商”的思想
D.标记着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到顶峰
,由材料“绘制有100多种农具”可知注意生产工具的推广,故A项正确;《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故B项错误;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古代农业著作而非古代科技成就,故D项错误。
5.(2024四川德阳三模,24)《诗经》中有10多首特地描述农业生产的诗篇,例如《豳风》,具体叙
述了每月所从事的农务、采集、狩猎等活动。
这些诗篇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农业技术取得突破
B.农业生产受到关注
C.小农经济较为发达
D.现实主义成为主流
,故A项错误;“《诗经》中有10多首描述农业生产的诗篇”说明当时的农业生产受到关注,故B项正确;小农经济较为发达是在封建社会,故C
项错误;《诗经》是现实主义的源头,但现实主义没有成为主流,故D项错误。
6.(2024河北邯郸一模,25)唐代,朝廷有依照诗名而取士的惯例。
王维、白居易和元稹等闻名诗人,都是先在市井里诗名鹊起,“为乐工或宫人传诵而流闻于上”,从而被加官晋爵。
这说明( )
A.底层百姓的文化水平得到提高
B.商品经济推动唐诗世俗化
C.市民价值取向影响了政府行为
D.科举制度促进唐诗的旺盛
,故A项错误;材料主旨并未体现唐代商品经济发展对唐诗的影响,故B项错误;由材料“王维、白居易和元稹等闻名诗人,都是先在市井里诗名鹊起……从而被加官晋爵”可知市民推崇的民间诗人可以取得功名,说明市民价值取向影响了政府行为,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唐朝取士的现象而非科举制度,故D项错误。
7.“汉族下层人民和以蒙古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民的审美趣味有机结合,以酣畅、本色、绌野为主要审美特征。
”下列体现这一特征的文学作品是( )
A.《离骚》
B.《子虚赋》
C.《窦娥冤》
D.《水浒传》
,而《离骚》是战国时期的作品,故A项错误;《子虚赋》是西汉时期的文学作品,其词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与材料不符,故B项错误;《窦娥冤》是元朝关汉卿的作品,通俗易懂,与材料相符,故C项正确;《水浒传》是元明之际的小说,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
8.(2024河南郑州一模,7)下表是明代小说家冯梦龙作品中的部分章节,它可以作为个例来说明( )
《西湖二集》第六卷姚伯子至孝受显荣
A.市民文学具有肯定教化功能
B.八股取士抑制文学形式
C.小说冲击了传统的价值观念
D.民间文学注意彰显特性
君子重义轻利,依据材料“三孝廉让产立高名、姚伯子至孝受显荣”得出孝廉仍是儒学所提倡的道德品行,以小说为媒介,向市民阶层宣扬重义轻利和至孝廉洁的价值观,起到了社会教化的功能,故A 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八股取士与小说文学形式的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中涉及的重义轻利和至孝廉洁照旧是传统的价值观念,故C项错误;小说虽是民间文学,但材料中重义轻利和至孝廉洁的价值观,仍属于传统三纲五常的体系内,没有注意彰显特性,故D项错误。
9.2024年11月,甲骨文顺当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询问委员会的评审,胜利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我们通过甲骨文可以( )
A.了解商朝的社会历史
B.探讨书法发展的历程
C.确定中华文明的源头
D.印证汉字是最早文字
,故A项正确;材料只提到甲骨文,体现不了书法发展的历程,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中华文明的源头,故C项错误;甲骨文是已知较早的成熟文字,不能印证汉字是最早的文字,故D项错误。
10.(2024新疆二模,27)文同是北宋闻名画家,其诗、文、字、画俱佳,尤其墨竹画成就空前,开创了新的画派。
这种画派被后世称为( )
A.人物画
B.风俗画
C.文人画
D.宫廷画
,故A项错误;风俗画着重描绘社会风俗,故B项错误;文人画将诗
书画印集于一体,体现了画家超群的综合文化素养,故C项正确;宫廷画具备高雅庄重的特点,故D
项错误。
11.近代有美术史家曾言:“文人画不仅形于山水,无物不行寓文人之兴味也明矣。
”该学者旨在强调文人画的特点是( )
A.描绘山水,讲究布局
B.注意诗意,画中有诗
C.诗书画印,素养齐全
D.表现特性,蕴含精神
,无物不行寓文人之兴味也明矣”说明文人画意图通过山水等景物的描绘表现人的特性及所追求的意境,故A项错误;“注意诗意,画中有诗”是文人画的创作形式,
与材料中文人画的创作意图不符,故B项错误;“诗书画印,素养齐全”也是文人画的创作形式,与
材料中文人画的创作意图不符,故C项错误;“表现特性,蕴含精神”符合材料中文人画的创作意图,故D项正确。
12.包公戏是戏剧舞台上的艺术典型。
京剧形成后,包公戏出现了困难面貌,既有铡驸马时的铁面无私、主持正义的清官形象,也有用打龙袍代替打皇帝维护君主尊严的卫道者形象。
这充分说明( )
A.清代的包公戏更敬重历史事实
B.中国古代戏曲艺术起先走向成熟
C.老百姓对司法公正的剧烈憧憬
D.京剧肯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现实
,带有剧烈的主观色调,故A项错误;中国古代戏曲艺术走向成熟的标记是元曲,故B项错误;材料“也有用打龙袍代替打皇帝维护君主尊严的卫道者形象”反映的是维护君权,故C项错误;题干中的包公戏反映了民众的清官情结和君权的卫道者,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社会现实,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3.(2024河北唐山三模,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四大独创”的原型最早出现于培根的《新工具》。
他指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三种独创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状况都变更了:第一种是在学术方面,其次种是在战事方面,第三种是在航行方面”。
马克思基本承袭了培根的说法,“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报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独创”。
材料二最早在教科书中提出“四大独创”的是陈登原,他在1933年编著的陈氏《中学本国史》中设有“四大独创”一目,并指出:“在近代中华民族不曾对世界有所贡献,然而在过去,确曾建立不少的丰功伟业,即以‘四大独创’而论,中国人不知道帮助了多少全人类的忙!纸与印刷,固为近代文明所必需的物件,即军事上用的火药,航海时用的罗针,何尝效力稀有?然而这四者,都是在中国史上发觉的最早呢!”
受中国留学生的影响,剑桥高校教授李约瑟起先对中国科技史感爱好,李约瑟起先萌生撰写《中国科学技术史》的意愿。
1943年2月,李约瑟应邀抵达中国,其领导下的“中英科学合作馆”使战时的中国科学界获益良多。
1946年李约瑟回国时收获了大量中国科技史的宝贵文献资料,不久其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演说并高度赞扬了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
此后,“四大独创”成为中国古代科学最高成就的概念被世界所接受。
1954年初,包含着李约瑟对中国古代科技最大热忱的千秋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由剑桥高校隆重出版。
该书特殊阐述了指南针、火药、造纸、印刷术等中国的独创创建。
这部巨著打破了西方人长期坚持的中国历史上无科学的观点,中国文明在世界上有着独特地位,使中国辉煌的古文明广为西方人所知。
(1)结合所学学问,简述以“四大独创”为代表的古代中国科技的特点及成因,并结合材料和所学学问,分析“四大独创”在近现代中国被广泛宣扬的现实意义。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指出中国“四大独创”的历史地位及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
特点:重视阅历总结,强调好用技术,轻视理论概括和抽象。
成因: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专制主义的政治制度;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
意义:重塑国人历史记忆,增加民族自信念,抵挡外来侵略;扩大中国国际影响力;促进中外沟通,有助于打破列强对中国的孤立封锁。
(2)地位:说明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于世界,是中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的重要标记。
影响:为新航路开拓供应技术条件,促进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了文化传播和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奠定了基础。
总之,“四大独创”推动了欧洲社会转型,变更了欧洲乃至世界的面貌。
14.(2024安徽A10联盟最终一卷,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文学作品往往含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卖炭翁
作者:白居易(唐)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望海潮 作者:柳永(宋)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音yǎn)清嘉。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提取表中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学问,自拟论题,可以从唯物史观角度,也可以从其他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对两个时期城市经济或文学发展状况加以说明。
论题:唐宋文学与城市经济。
说明:《卖炭翁》中“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的描述反映出唐代对市场交换行为存在严格的时空限制;《望海潮》中“市列珠玑,户盈罗绮”“菱歌泛夜……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的描述则反映出宋代市场分散于宅屋之间,经营时空不再有限制。
这说明宋代政府放松对城市的市
场交换行为的干脆管理,宋代城市经济更加旺盛,唐诗宋词的内容反映了这一时代特色,说明肯定时期的文学是肯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以上说明包括史料实证、历史说明、唯物史观)
示例二
论题:市民生活与文学发展。
说明:唐诗《卖炭翁》在形式上整齐划一,讲究格律,题材偏重政治主题。
宋词《望海潮》的句式参差不一,句法敏捷多样,以个人的感受描绘了杭州的旺盛。
宋代商业发展,城市旺盛,市民数量的增加,词更简单抒发情感,适应了市井的生活须要,这说明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是肯定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状况所确定的。
(以上说明包括历史说明、唯物史观)
,让考生挖掘其隐含的历史信息。
可以从以下两个大的角度来思索:第一个角度,找出两部文学作品的共通之处,然后在此基础上提炼观点,确定论题,最终进行具体阐述;其次个角度,通过比较找出两部文学作品的不同之处,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提炼观点,进行具体阐述。
对于第一个角度,其共通之处是——在诗词中,都存在市场,然后分析唐朝的市与宋朝的市在哪些方面是不同的,在此基础之上提炼出观点即肯定时期的文学是肯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再分析相同的缘由。
至于其次个角度,其不同之处体现在文学作品的形式上,《卖炭翁》强调整齐划一,格律工整,而《望海潮》则句式参差不齐,敏捷多样,然后分析其不同的缘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