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讲解: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两次工业革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珍妮纺纱机的出现确立了新的生产组织形式
C
C.棉纺织技术革新推动了工业的发展
D.水力纺纱机的发明解决了棉纱产量与质量的冲突
[史论要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①生产方式: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 ②技术来源: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 ③开始部门:首先发生在轻纺部门。 ④范围:首先发生在英国,后缓慢扩展到其他国家。
工业革命的负面影响
工业革命也导致了社会贫富分化加剧、城市居住条件恶劣、环境污染严重、疾
病与犯罪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在工人运动的推动下,欧美各国开始通过社会立
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摘编自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问题探究·角度
探究二 工业革命时期的政治发展趋势
关键词: 1.资产阶级民主化趋势。 2.社会主义运动发展。 3.民族主义不断发展的趋势。
例:从社会转型视角分析工业革命的影响
(1)促使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机器化生产方式 新(科学技术)技术革命;竞争 到(国际)合作与协调等。 (2) 促使城市化转型: 经济地理状况和人口结构,人口流动;经济的重心转移 (3) 促使社会思想转型:工业化、革命与改革、科学和理性;自由主义,马克思 主义,民族主义等。 (4)促使社会形态转型:经济形态(工业化,城市化);政治形态(阶级对立, 资产阶级代议制巩固发展)意识形态(科学教育事业,科学共产主义等)。
例:两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冲击
联系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政治、思想、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变化(略)
问题探究·角度
探究一 两次工业革命
视角三 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的形成 (1)形成条件(促进因素)、历程等(略) (2)形成的影响、评价:奴役性,改造性,全球化
史料 1913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为:英国15% ,美国11%,德国13%,法国8%,俄国4%。从1870年至1913年,原料和工业 制成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两倍多,这说明工业发达国家和初级产品生产国 家之间的国际分工以及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都加强了。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下卷)
[观点解读]史料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分析了世界市场的影响,即推动了世界贸 易的发展和国际分工的扩大,推动了整个世界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史论链接·深度
(一)世界市场拓展的主要途径
(1)殖民扩张:新航路开辟的同时,葡萄牙和西班牙开始抢占殖民地,进行殖民 扩张。荷兰、英国、法国等西欧国家纷纷加入殖民争夺的行列。 (2)商品贸易:西方殖民者在建立殖民地的同时,与世界各地建立了直接的贸易 联系。 (3)黑奴贸易:西方殖民者在美洲抢夺大量财富的同时,还掳掠大量非洲黑人将 其卖到美洲为奴,这就是臭名昭著的黑奴贸易。 (4)重商主义:最初是由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一书中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一国 积累的金银越多,就越富强。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禁止金银输出,增加金 银输入。反映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体系。
问题探究·角度
探究一 两次工业革命 视角一 工业革命的特点
[链接新教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第二次工业革命并不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简单延续,它具有不同于第一次工业 革命的显著特点,如:由于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以及近代科学理论的指 导,第二次工业革命比第一次工业革命取得了更多、更重要的成果;第二次工 业革命几乎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范围广、规模大、进展更迅速,英 国、美国、德国、法国等都有重要的发明创造,美国与德国最为突出。但是, 各国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不同,工业革命的进程也各具特色。
经济
工业革命(兴起条件、成就、影响),“世界工厂”,世界市场的初步形 成。第二次工业革命(条件、成就、特征、影响),“垄断”,瓜分世界 狂潮,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文化
进化论;相对论;量子论;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浪漫主义 文学,现实主义文学;浪漫主义美术,现实主义美术,印象画派;19世 纪的音乐与电影
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
——两次工业革命及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
时空定位·阶段特征
时空定位·阶段特征
阶段特征:从工业革命到俄国十月革命前(18世纪60年代~1917年)是资本主义工业革 命时期,也是世界工业文明的确立和发展时期。
时空定位·阶段特征
经济: 两次工业革命提高了生产力发展水平,将人类社会推进到“蒸汽时代” 和“电气时代”,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
问题探究·角度
探究一 两次工业革命
[观点解读](1)工业革命的影响巨大:生产力迅速发展;工业化与城市化;形 成以城市和工业为主体的经济体制;工业产值大大超过农业产值;对外贸易在 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大幅度提高;人们的价值观、择业标准明显改变;人类历史 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 (2)工业革命的趋势:工业革命使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受到的影响不同,但 工业革命的趋势不可抵挡,任何人和国家只能去适应它。
提示 表现:政局动荡,党派林立,政治运动和人民斗争此起彼伏,普法战争 带来严重的民族危机,保皇派和共和派斗争激烈等。 成因:法国小农经济发达,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国内阶级关系错综复杂, 派别众多;启蒙思想产生广泛影响;外部欧洲封建君主专制国家的影响以及英 国对法国革命的干涉等。
问题探究·角度
典例2.法德代议制的特点及认识之德国政体结构及特点 突出特点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是一种不彻底、不完善的代议制,君主制被保 留,帝国的全部军政要职被容克地主包揽,普鲁士的军国主义传统得以延续。
问题探究·角度
探究一 两次工业革命
视角二 工业革命的影响 史料 亨利•福特的创新是用于生产的流水线。放上零件的人不去固定它,放上 螺栓的人不用装上螺帽,装上螺帽的人不用去拧紧它。正因为流水线有如此的 速度,福特才得以在以后的十年中每年的生产量成倍地增长,并使零售价降低 了三分之二。到1914年,路上行驶的每两辆汽车中就有一辆是福特汽车。
问题探究·角度
探究一 两次工业革命
史料 19 世纪 30 年代以后,工业化进程的社会后果开始充分表露出来。……
经济危机加速了社会内部的阶级分化,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对立日益尖锐
。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动荡和变化,也导致文化思潮的变化。在哲学领域,马克
思、恩格斯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
体系;孔德则站在资产阶级的立场上,创立了唯心主义的实证主义哲学。在文学
领域,批判现实主义先是与浪漫主义齐头并进,以后则逐渐取而代之成为主流。
在史学领域,实证主义成为法、英最主要的学术流派。
——马克垚
[观点解读](1)工业革命引发经济危机,进而导致阶级对立尖锐和社会动荡; (2)工业革命进一步导致文化思潮的变化,在哲学领域、文学领域和史学领域出 现了新流派。
【提示】对两次工业革命影响的考查角度很多!
问题探究·角度
探究一 两次工业革命
例:对近代西方政治、思想、科技发展的影响
(1)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英美代议制进一步健全,法德等代议制确立,资产 阶级代议制拓展全球等
(2)思想方面,空想社会主义思潮,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经济思潮等 (3)科学技术,科技发展,在生产力中作用日益重要;科学和理性主导人类意识 形态和思维方式等
——摘编自韦尔奇《美国创新史》
[问] 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工业革命对社会思想的影响。
[提示]形成了一些现代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时间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 社会矛盾加剧,马克思主义产生;次工业革命影响的考查角度很多!
问题探究·角度
探究一 两次工业革命
如社会问题:无产阶级相对贫困化的问题(包括童工问题);城市化问题(如伦敦 人口剧增); 特殊人群(失业者、退休者、残疾人等)的生活保障、医疗健康、教 育、住房、社会服务(社会工作);甚至妇女地位问题等。
问题探究·角度
探究一 两次工业革命
史料 工业革命对于发生国的社会,甚至对于整个世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有 着难以估量的改造作用。工业革命不像政治革命那样,会产生强烈的冲击波, 并引起局势的大动荡。但是生产力超乎人们意料的发展,工业化、城市化带来 的巨变,展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机制,推动着整个社会的演变。仅仅数十年间 ,以乡村和农业为主体的经济体制,就变成了以城市和工业为主体的经济体制 ,使人们的生活以及国家的经济地理状况都大为改观了。新城市的兴起,旧城 市的改造,农村人口向城市的大量流动,工业产值大大超过农业产值的现象, 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大幅度提高,人们的价值观、择业标准明显改变 等等,都使身处其境的人们大为惊讶。有人发财了,更有人破产了,真是“几 家欢乐几家愁”。但是,当时任何人都不能够阻挡这个趋势,只能去适应它, 即便是执政者也无法例外。这种全面深刻的社会变化,正是人类历史从农业文 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表现。
——摘编自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史论要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①具有坚实的科学理论基础。②侧重于基础工业、重工业、能源工业。 ③几乎同时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出现。 ④在一些国家形成两次工业革命的交叉。例如:德国和日本。 ⑤出现了许多新兴的工业部门,如电力工业、石油工业、汽车飞机制造业、 电讯业等。
思想: 科学技术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动力;文学艺术领域出现了 新的成就。
政治: 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在欧洲大陆继续完善与扩展。社会主义运动兴起, 大大推动了人类的民主化进程。民族主义不断发展。
三维坐标·关键词
政治
英国议会改革;美国内战(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两党制);德国代议制 (联邦制、君主立宪制、不彻底、性质、影响);法国1875年宪法颁布 (一票共和、影响)。 马克思主义诞生;巴黎公社
角度一 资产阶级民主化趋势(代议制的完善与扩展)
(1)完善①英国: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代表获得更多议席,君主 立宪制趋向成熟。 ②美国:美国内战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黑人奴隶制,战后形成了两党对峙、 交替执政的政党政治新局面,成为美国共和政体的一大特色。 (2)扩展①德国: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确立了君主立宪和联邦制 度,促进了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跻身世界强国之列。 ②法国: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共和政体最终在法国确立。
问题探究·角度
探究一 两次工业革命
视角一 工业革命的特点
[例](2020·浙江新高考等级考试)曾有评论谓:“毛纺已无影无踪,麻纺也差不
多;普遍使用的原料都变成棉花,棉花,还是棉花。棉花成了传说中吃光所
有羊的‘披着羊皮的狼’。”下列项中,与之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飞梭的发明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
问题探究·角度
探究二 工业革命时期的政治发展趋势
角度二 社会主义运动发展
(1)马克思主义诞生: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从此无 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 (2)巴黎公社:1871年巴黎公社成立,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角度三 民族主义不断发展的趋势
工业革命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意识不断觉醒,争取民族独立的民族 解放运动不断高涨。
问题探究·角度
典例1.法德代议制的特点及认识 吕一民指出:“第三共和国宪法的含糊不清、残缺不全可谓是达到了令人
吃惊的地步。它既无序言,又无理论说明,所有法律都仅限于分别阐述各个机 构的选举、组成、职权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这一现象的出现,乃是当时特殊 的政治环境使然。” 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特殊的政治环境”的表现及其成因。
史论链接·深度
(二)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
(1)提供了物质基础。工业革命用机器大生产取代手工劳动,推动了资本主义国 家经济空前发展,为满足急剧扩大的生产和商品销售的需要,列强在世界范围 内扩张,使世界上绝大部分落后国家或地区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中。 (2)密切了国际交流。各行业间和各国间生产的互补性,使世界各国各地区间的 交往更加频繁,分工也更具体,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重要前提条件。 (3)为推动国际交流提供了技术和经济条件。它促进了国际人口和资金的流动, 引起交通运输业的技术革命,促进了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的传播,扩大了 工业文明对世界的影响,联结世界的经济纽带逐渐形成。 (4)改变了世界格局,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殖民体系的确立成 为世界市场形成的重要保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