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复习必修2第一章第2讲 人口迁移 地域文化与人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讲 人口迁移 地域文化与人口
一、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 1.人口变动的原因
(1)人口______________,取决于人口的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数值大小。
(2)人口机械增长,即__________的增加值。
2.人口迁移
(1)概念: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指人们____________的空间流动行为。
国际迁移:包括永久性移民、 流动、国际难民定居等 国内迁移: 的人口迁移是主要类型 二、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1.根本原因:不协调的__________。
三、地域文化与人口 1.概念
(1)文化: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__________的总和。
(2)地域文化:一定地域长时期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
2.文化背景与人口
(1)婚俗:影响出生率的内容包括:初婚年龄大小、____________等。
(2)宗教:一般不反对__________,易形成较高的出生率。
3.中国文化与人口
(1)影响:主要表现在______、职业选择、__________等方面。
从早婚早育到
从多育多子到只生一个
从“学而优则仕”到“ ” 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
(2)分类
(2)变化
考点一人口迁移及其类型
典例导入 1.(2011·武汉联考)下图中甲、乙、丙是我国三个不同地区,关于三地区当今人
口迁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属国际人口迁移
B.迁移方向主要是由城市到农村
C.人口主要由乙、丙两地迁往甲地
D.人口主要由甲地迁往乙、丙两地
疑难剖析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差异
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均属于人口移动。
但人口迁移必须以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的改变为
考点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主题1人口迁移的动因
典例导入 2.(2011·上海地理)人口迁移有着各种各样的原因,对社会、经济、生态、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
(1)在以下人口迁移的事例中,由生态问题引发的是()
①三峡库区移民前往东部沿海②宁夏西部农民迁出干旱地区③东部知识青年迁入西部边疆④陕西南部农民搬离多灾山区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
(2)一般而言,有组织的大规模移民过程中,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是迁入区的() A.人口密度B.人口容量
C.人口构成D.人口素质
3)20世纪60年代末,一批京津沪知识青年来到北大荒。
在生产生活过程中,与当地黑土文化发生交流与融合的地域文化是() ①华南妈祖文化②江南水乡文化③华北平原文化④荒漠绿洲文化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
疑难剖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分析思路: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可从环境、个人两个角度分析,其中环境包括自然、
社会、经济三个因素。
个人角度主要是指追求更高的经济收入、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生活环境。
(2)归纳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主题2人口迁移的影响
典例导入 3.(2011·福建文综)下表为2002~2007年我国某特大城市郊区年平均人口迁移统
(1)上表反映的人口迁移对该市的影响是() A.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B.扩大环境人口容量
C.加速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变
D.加快人口老龄化进程
(2)为了社会和谐发展,该市郊区最需要增加的职业人员是() A.环卫人员B.中小幼教师
C.工程技术人员D.建筑设计师
疑难剖析
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要从对迁入地和迁出地两个方面分析,每个方面又要从有利和不利两个角度描述(如下图):
考点三我国的人口流动
典例导入 4.(2011·海南地理)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2010年)数据显示,离开户口登记地在居住地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为26 139万人,比2000年增11 700万人;东部沿海地区的人
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上升。
据此完成(1)~(3)题。
(1)所给材料反映出的现象是() A.我国人口流动规模扩大
B.我国中、西部地区人口数量减少
C.我国人口空间分布趋于均匀
D.我国沿海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升高
(2)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中、西部发展政策的吸引B.人们的生育观念改变
C.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D.人均耕地减少
(3)该现象会() A.提高我国环境人口容量B.提高我国城市化水平
C.加重我国劳动力负担D.增加我国粮食需求量
疑难剖析我国庞大的民工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谋求发展,特别是涌向沿海各大中城市,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人口流动——民工流。
考点四地域文化与人口
典例导入 5.下图是“美国本土、新加坡、新西兰和科威特的轮廓图”(比例尺不同),据此回答(1)~(3)题。
(1)上图四国中,与其他三国相比人口地域文化差异最大的是() A.①B.②C.③D.④
(2)上图四国中,早婚之风盛行,人口增长较快的可能是() A.①B.②C.③D.④
(3)其中不是由近代移民建立起来的国家是() A.①B.②C.③D.④
疑难剖析
中国文化对人口发展的影响
1949年以来我国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
上图为1949年以来我国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示意图。
该图显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流向及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可分析、判断其原因、影响,具体如下表所示:
对于1949年以来我国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图的判读,可按如下思路:
1.看流向。
该图显示的关键信息是:1949年以来我国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
读图时,首先要识别图例:找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两个不同时期,注意图中线条粗细代表着流动量的大小与规模;然后根据图例从图中找出两个时期人口迁移的流向线条,按照“迁出地→迁入地”的线索归纳其流向的特点,要结合线条粗细概括“主要流向”的信息。
2.找原因。
从图中获取信息概括“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仅仅是读图的第一步,接下来要结合所学知识对“主要流向”的形成原因作出解释,解决“为什么”的问题。
在原因分析中,要结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状,调用“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进行合理的阐释,如从图中看出:珠江三角洲地区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人口的主要迁入地之一,其主要原因是珠江三角洲地区邻近港澳,作为我国改革开放最早的地区,工业化进程较快,第二、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吸引大量务工、经商人员迁入。
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广东已成为我国第一人口大省,就是人口的机械增长所致。
3.析影响。
对地理事物的发展变化做出预测是地理学科的重要能力,分析我国人口迁移带来的影响,是解决“怎么样”的问题。
人口迁移的影响一般要从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利、弊两个角度进行分析,我们可参考“民工流”的分析思路,掌握解答问题的思维模型,以不变应万变在新情境中灵活变通。
例题下图为“1850年以来美国本土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思维过程
答案流向:由东北部流向西部、南部“阳光地带”。
原因:东北部冬季冷湿;传统工业衰落,就业困难,环境恶化。
西部、南部阳光充足,环境优美;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就业
机会多。
考查点一人口迁移及其类别
(2011·广东文综)读“1995~2009年我国某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迁移变动情况图”,结
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1995~2009年,该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 A.迁入率持续上升
B.迁出率持续降低
C.机械增长率缓慢下降
D.累计净迁入量逐年增加
2.从人口迁移模式看,该省级行政区可能是() A.上海B.安徽C.湖南D.河南
考查点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及其影响
读“我国东部沿海某省2003~2007年人口增长情况图”。
完成3~4题。
3.近年,造成该省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快速发展B.户籍政策放宽
C.社会变革D.生育观念转变
4.目前该省人口增长状况,易导致() A.人口增长模式改变B.老龄化加重
C.城市化减缓D.城市管理难度加大
考查点三我国的人口流动
5.读图和表,完成下列问题。
表2000年中国人口跨省(市)流动的地区构成
(1)结合图,简述2000年中国农村劳动力产业转移的流向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2)结合表,说出2000年中国人口跨省(市)流动的空间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3)简述农村劳动力转移对迁入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考查点四地域文化与人口
重男轻女指数是指希望生育男孩的母亲人数与希望生育女孩的母亲人数的比例,下表是联
6.人口生育意愿与中国文化传统相似的国家是() A.韩国、泰国、菲律宾
B.菲律宾、泰国、尼泊尔
C.巴基斯坦、尼泊尔、韩国
D.哥伦比亚、肯尼亚、委内瑞拉
7.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是通过影响人们的生育意愿而表现出来的。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男孩偏好”的传统与“稻米文化”密切相关
B.中国的儒家文化有“男孩偏好”的传统思想,但重视子女的质量和注重自我发展C.发达国家受基督教的影响,没有性别偏好
D.“重男轻女指数”反映发展中国家普遍渴望生育男孩
课时规范训练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52分)
读“经济发展阶段与人口迁移量关系图”,完成1~2题。
1.阶段③处于() A.原始社会B.农业社会
C.工业化阶段D.后工业化阶段
2.影响③④阶段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A.自然环境B.国家政策
C.社会经济D.战争
读“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年龄分布和不同年龄段的迁移率统计图”,完成3~4题。
3.图中数据显示() A.农村劳动力的迁移日益低龄化
B.50~59岁人口迁移率变化幅度最大
C.农村劳动力以20~29岁年龄段为主
D.农村劳动力逐渐高龄化
4.农村劳动力迁移率上升的主导因素是() A.农村产业结构调整B.城乡经济收入差异较大
C.交通条件的改善D.农村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下图为“某国人口的年龄结构图”。
回答5~6题。
5.由图中数据可知该国() A.男女比例不平衡
B.外来移民人口超过本国人口
C.老年人口超过青年人口
D.移民缓解了人口老龄化问题
6.影响该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A.人口老龄化B.婚姻家庭
C.政治因素D.经济因素
读“2010年浙江省某市迁入人口年龄及性别统计图”,回答7~8题。
7.有关该市迁入人口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男性人口多于女性人口
B.老年人口多于儿童人口
C.女性人口多于男性人口
D.人口迁移主要受政策因素影响
8.大量的人口迁入给当地带来的影响是() A.提高了人口死亡率
B.降低了人口自然增长率
C.减少了该市被抚养人口
D.扩大了联姻的地域范围
下表反映了2001年~2050年世界移民趋势。
据此完成9~10题。
9.关于人口迁移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主要由人口多的国家迁往人口少的国家
B.主要由发展中国家迁往发达国家
C.全球迁出人口少于迁入人口
D.主要由亚洲国家迁往拉丁美洲国家
10.下列关于人口迁移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减轻了迁入地的就业压力
B.加重了迁出地的环境压力
C.为迁入地提供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
D.对迁出地人们生活观念的更新没有帮助
下图表示2000~2005年间我国各省(市、区)省际人口迁入率、迁出率(以5年为统计单位,不包括港澳台地区)。
读图回答11~13题。
11.造成图中A点所示省(市、区)人口迁移特点的原因最可能是当地() A.收入水平高B.远离东部
C.人口数量少D.经济落后
12.图中B点代表的省(市、区)在1954~1984年间是我国唯一的人口迁入迁出平衡地区,也是目前我国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区,该地区典型的农作物是
()
A.棉花B.甜菜C.橡胶D.青稞
13.图中能够反映的省际人口迁移状况是() A.迁入率最大值小于迁出率最大值
B.净迁移率小于-5%的省(市、区)多
C.净迁移率大于10%的省(市、区)少
D.所有省(市、区)的迁入率均大于迁出率
二、综合题(共48分)
14.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24分)
材料一小红随妈妈参加了表哥的婚礼,婚礼主持人发言时祝贺新人“……早生贵子,多子多福”,单位上的证婚人发言时却说“……要注意计划生育”。
材料二小红在上网时发现了两组有关我国婚姻状况的数据:
甲:2008年上海人均结婚年龄再次推迟,男性平均结婚年龄为32岁,女性平均结婚年龄为29.6岁。
比2007年推迟约0.6岁。
乙:香港统计年刊载:1991~2007年香港的离婚判令数与粗离婚率统计图(粗离婚率指一年内每1 000名15~64岁的离婚人数所占比重)。
(1)材料一中婚礼主持人与单位证婚人的发言反映了我国生育文化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双选) () A.从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
B.从多育多子到只生一个
C.从家长包办到自由恋爱
D.从封建礼教到新社会风尚
(2)试分析近年来上海市人均结婚年龄推迟对人口的影响。
(3)由材料二图可知,1991~2007年香港离婚率的变化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析这种变化使香港产生的人口问题有哪些。
1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4分)
材料一国家人口计生委于2009年7月启动了重点地区流动人口监测试点,监测区域涵盖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中部、西部,涉及北京、上海、深圳、太原、成都五市的2 330万流动人口。
下图为根据监测结果绘制的“流动人口性别年龄金字塔图”。
材料二监测显示,北京流动人口50.9%来自河北、河南和山东;上海的流动人口52.1%来自安徽和江苏。
材料三监测显示,流动人口中78.7%为农业户口,21.3%为非农业户口。
86.8%接受过初中教育,10.4%接受过大专及以上教育,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9年。
(1)结合材料一、二、三分析我国目前人口流动的主要特点。
(2)人口大量流动,给流入区造成的影响主要有哪些?
答案
复习讲义参答案
基础知识自主学习
一、1.(1)自然增长(2)迁入人口 2.(1)变更定居地(2)外籍工人由农村到城市
二、1.人地关系 2.自然灾害战争宗教信仰文化教育
三、1.(1)精神财富 2.(1)婚姻稳定程度(2)人口增殖 3.(1)生育人口流动(2)晚婚晚育
全民皆商
典例导入
1.D2.(1)D(2)B(3)B 3.(1)C(2)B 4.(1)A(2)C(3)B 5.(1)D(2)D(3)D 对点练习随堂巩固
1.D 2.A 3.A 4.D
5.(1)从三大产业看:主要向第二产业迁移;其次是第三产业;第一产业内部转移最少。
原因:二、三产业的经济效益相对较高,农业经济效益相对较低。
从转移的空间看:主要是乡镇内部转移;其次是省外;向国外转移最少。
原因:迁移成本较低;同时要兼顾农业生产活动。
(2)特征:从经济欠发达的省(市)流向经济发达的省(市);从内陆省(市)流向沿海省(市)。
原因:为了获取较高的经济收入、较多的就业机会、较好的生活环境等。
(3)促进迁入区经济发展;提高城市化水平;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增加交通压力等。
(言之
有理即可)
6.C7.A
课时规范训练参考答案
1.C 2.C3.D 4.B5.D 6.D7.C8.D9.B10.C11.D12.D13.C 14.(1)AB
(2)会使人口亲子年龄差距变大,降低人口的出生率。
(3)波动上升离婚率增加会降低人口出生率,同时会使单亲家庭增多,对家庭尤其是
儿童产生不利影响,并影响社会稳定。
15.(1)流动人口以青壮年为主;以农业人口的流动为主;呈现就近流动趋势;主要流向东南沿海城市;流动人口受教育程度比较低。
(2)有利影响:提供大量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化水平。
不利影响:一定程度上加重交通、就业及社会经济秩序等的压力;带来社会治安管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