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部编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4单元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举研究竹子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 是积极的动手栽种、研究生长过程、科学的观察。
•6、第9段讲的是什么道理? 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而是需要 小心具体的计划,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
•7、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么 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 抽象的 思维而不愿动手,功课成绩很好不会做研究。
第二层(3~5) 第 二 部 分
反面论证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 “格物”和“致知”。
作者举了王阳明的例子。我们探讨一下:王阳明 “格”竹子失败证明了什么?
王阳明的“格物”实际上是“格己”,而不是研 究万物的道理,这是无用的,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 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地实践,
1、注音:丁肇( zh ào )中
不知所措( cuò ) 彷( páng )徨( huáng
2、解字:格:探察、探究。物:物体、事物。致:达到、得到。
3、释词: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致知: 获得知识。
正心:端正心思。 齐家:整齐家政。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 彷徨: 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第二部分(2~12段):分析问题。指 出传统教育的弊病,论述“格物致知精 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13)解决问题。强调我们 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 一代提出希望。
精读第一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传统教育的弊端是什么?原因是什么 弊端 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即自 然科学的实验精神。
样的?
•8、第12段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了什么?这是什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么论证?
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光"用功"埋头读书,对 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属于举例论证。 •9、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 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精读第三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1、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第一,寻求真理的堆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 第 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在中国科学院建院50周年中外著名学者学术报告会上,丁肇中《我所经历的 20世纪的实验物理学》的报告尤为引人注目。他讲了4个故事,谈了4个体会。 第一个故事是测量电子半径。根据量子电动力学,电子的半径为零。1964年,
哈佛大学和康奈尔大学的著名科学家进行了哈佛一康奈尔实验,其实验结果与这
种理论不相符。丁肇中认为这个实验很重要,他们于1966年在德国用不同的方法 重复了实验,得到的结果则是电子确实小到不可以测量。他由此得出的体会是:
主旨概括
本文由古代文化典籍引出观点,以王阳明和自 己的实例为论据,针对传统教育下的中国学生, 论证了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号召中国学生
应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课堂演练:
课文说:“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 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 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想一下,这 是不是符合实际?如果是,应该怎样改进?提
2、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 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3、作者认为今天的教育应当怎样发扬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第一,传统的中国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和 创新精神。 第二,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 第三,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
理 清 课 文 结 构
提出论题
(1---2)
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首先,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端。 然后,分析科学上的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接着,指出当今的中国学生依然轻视实验 精神。 必须重视格物致知精神
分析问题
(3---12)
解决问题
得出结论 三、论证方法:举例论证 . 道理论证
(13)
为论证观点,作者举了 哪些事例?这些事例之间有 什么关系?
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
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 保
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4、说说作者在结尾表达了什么希望?
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 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一、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二、论证结构:
王阳明的事例 一种竹子的实验 作者本人的经历
• 彼此联系,互相对比
语言品味
下列句子中加红的词能否删掉?为什么?
1、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 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不能删掉。“可能”表示推测,并不十分肯定, 去掉后就变得十分绝对了,与事实不符。 2、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 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 到的。 不能删掉,“只能”强调得到新的知识的惟一 途径是“通过实地实验”。
原因
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
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 正意义。
精读第二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作者是如何展开论述的,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第一层(2)
正面解释“格物致知”的含义。
第 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 “四书”之一的 二 部 《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 分 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用这两个词语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 恰当也没有的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 谓的实验。
第三个故事是发现胶子。光子传播原子之间的力,胶予传播夸克 之间的力。丁肇中与中科院唐孝威等科学家合作,在1979年发现了胶 子,而这一结果是他们事先没有料到的。由此得出的体会是:要对意 料之外的现象有充分的准备。 第四个故事是寻找反物质。在地面上不可能找到反物质,国际大 空站上的阿尔法磁谱仪担当起了研究太空反物质、物质和暗物质的任 务。去年,发现号将实验仪器送上了太空。这是人类第一次在天上测 量带电粒子。丁肇中得出的体会是:要实现你的目标,最重要的是好 奇心,对所做的工作要有兴趣,要勤奋地工作。 (《科学时报》2001年11月4日)
丁肇中
要实现你的目 标,最重要的是好奇心,并 且永远对自己充满信心,大 胆尝试,做你自己认为最正 确的事.
作者简介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 月27日出生于美国。三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国。 1956年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60年获得科 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 学位。1963年以福特基金研究生的身分到瑞士 日内瓦欧州核研究中心从事原子弹的研究工作, 1964年回到美国,担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讲师, 第二年提升为助理教授。1969年提升为物理学 教授。1976年因在电磁力探索上发现J/4 粒子获 诺贝尔物理学奖金。目前,丁肇中教授仍在美 国麻省理工学院任职。他曾多次回国探亲,对 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关心。是中国科技大学客 做教授。
1、积累有关实验的名言。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刘向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 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中来。 ——伽利略 除了实验之外,没有别的办法可以识别错误。 ——狄德罗
拓展延伸
2、以《怎样才能避免高分低能》为 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读后感。
3、阅读下面短文,请从文中丁肇中教授所谈四个体会中选择自己 感受最深的一点。
也证明了中国古代的传统教育没有真正理解格物致知 的含义。
第三层(6~12)
正反两方面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1、从现代观念看,真正的“格物致知”是什么呢? 第 二 部 分
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 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2.怎样进行实验?实验有什么特点?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
抽象:不能从具体经验到的,笼统的;空洞 的。
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题即是论点)
2、本文的结论是什么?
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 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3、划分段落
第一部分(l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 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不要盲信专家的结论。
第二个故事是发现新粒子家族。1970年,人们认为基本粒子都可以归纳为3种 夸克。丁肇中对此持怀疑态度,但他想进行实验的想法却遭到了几乎所有国家大
型实验室的反对。最终,他们在美国布鲁海文国家实验宣开展了实验,发现了一
种全新的夸克。由此得到的体会是:永远对自己充满信心,做你自己认为是正确 的事。
实验不是毫无选择的地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 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 3.一个成功的实验者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它们之间有何联系? 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4.作者列举了什么例子从反面论证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例一: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 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 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例二: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 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 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 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 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唯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 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与此同时,美国人里希特也发现了这种粒子,并 取名为ψ粒子。后来人们就把这种粒子称为J/ψ 粒子。J/ψ粒子具有奇特的性质,其寿命值比预 料值大5000倍。这表明它有新的内部结构,不能 用当时已知的3种味夸克来解释,而需要引进第四 种夸克即粲夸克来解释。J/ψ粒子的发现大大推 动了粒子物理学的发展。
出你的建议和方法,并把你的 看法写成片断作
文。
拓展延伸
丁肇中逸事 1972年夏,丁肇中实验小组利用美国布鲁克海文国 家实验室的质子加速器寻找质量在1.5×109eV~ 5.5×109eV之间的长寿命中性粒子。1974年,他们发现 了一个质量约为质子质量3倍(能量为3.1×109eV)的长 寿命中性粒子。在公开发表这个发现时,丁肇中把这个 新粒子取名为J粒子,“J”和汉字“丁”字形相近,寓 意是中国人发现的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