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备年级第二学期期中现代文复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预备年级第二学期期中现代文复习
一、北京的春节
1.本文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

他的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
剧本《茶馆》、《龙须沟》,曾学过的他所作的课文《草原》。

2.作者用充满北京地方特色的朴实语言,描绘了一幅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表现了
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展现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美好,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喜爱之情。

3.本文以时间顺序进行记叙,即顺叙,文中抓住孩子过年的期盼心理,突出春节热闹喜庆
的氛围。

4.分析加点词语的作用
1)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碎八
..的时候。

....;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在
加点词语富有北京特色,更能体现“北京的春节”这一主题,同时也符合老舍的语言风格。

2)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

写出了元宵是春节的第三个最热闹喜庆的时间点,呼应前文对除夕、元旦的欢庆的描写。

3)粥是用各种
..干果熬成的。

这不是
..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粥,而是
..豆,与各种
..米,各种
强调出腊八粥食材的丰富多样,表达出作者对腊八粥的赞赏、对老北京节日的自豪。

5.课文详写的内容有哪些?这样进行详略安排有什么好处?
详写了腊八节、除夕、元旦和元宵,作者抓住最热闹欢庆的场景来描写,表现了春节热闹喜庆、团圆祥和的氛围,集中反映了春节的温馨美好,表达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喜爱之情。

1.本文作者沈从文,原名沈岳焕,主要作品有小说《边城》、《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

2.课文围绕八儿特别想吃腊八粥展开故事情节,充分体现了孩子对腊八粥的渴望与喜爱,
字里行间流露着浓浓的亲情。

3.课文按时间顺序进行记叙,即顺叙。

贯穿全文的两条线索,一是八儿的心理活动变化,
二是有关腊八粥熬煮的描写,都突出了腊八粥的平常却香美无比的特点。

4.本文语言具有富有个性和充满生活气息的特点,不仅呈现了腊八节浓郁的民俗风情,而
且将八儿一家的温馨生活和亲情跃然纸上。

5.课文从人物的语言和神态,表现了八儿等粥时焦急与渴望的心情。

6.通过描写一直催问妈妈什么时候可以吃→和妈妈讨论要是有很多碗腊八粥的情景→
猜想锅里的东西煮成什么样→看到锅里的东西后很诧异,生动地写出了八儿想吃腊八粥的“馋”样、腊八粥的香美可口。

7.文章反复写到锅中粥的“叹气”的作用
从儿童的视角,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粥的熬制过程和粥的美味诱人,暗合八儿的心理变化从急切到期盼到失落到好奇的过程,最后的叹气也仿佛作者狡黠的笑,衬托了孩童的童真童趣。

8.课文详写和略写的内容分别是什么?这样进行详略安排有什么好处?
详写八儿等妈妈熬煮腊八粥吃的过程,一方面写出熬煮粥的时间之长,以及熬的过程中它的香味四溢,令人难熬;另一方面写八儿在等的过程中难熬的馋态,衬托出腊八粥的美味,略写八儿一家吃腊八粥吃撑了的状态就已经足以衬托腊八粥的美味。

1.本文作者朱自清,字佩弦,是散文家、诗人、学者。

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
影》、《欧游杂记》、《你我》等。

2.文章思路层次井然,先是以自然荣枯现象、时序变迁的画面作渲染,暗示时光流逝的痕
迹,最后直接表达作者因时间流逝而产生茫然遗憾和要珍惜时间,创造价值的感慨。

3.文章开头运用三个排比句来描写春景,与人生的一去不复返产生对比,同时用一系列设
问句引出下文对于时光流逝的思考,深感时不我待,抒发了伤时而又惜时的感喟,显示了对生命价值的严肃思考和对生活执着的追求,在结构上前后两个相同的句子首尾呼应,深化了作者难以平静的心情。

4.文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将无形的时光化为有形的可感之物,表达出对时光流逝、无
法追及的无奈和自责,感悟要努力创造价值,不负韶华。

5.“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中的“涔涔”和“潸潸”分别表达出作者对时光易逝的惊恐不安
和对虚度年华的伤感遗憾的心情。

6.分析加点部分的含义
1)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
..走这一遭啊?
强调出追悔过去、反省自己的感慨之情,勉励自己也警醒人们切勿虚度年华,要把握时间创造价值。

2)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
......吧?
........,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
“赤裸裸来到这世界”指不带任何物质、崭新地开启生命;“赤裸裸地回去”指没有留下任何有意义的东西,无所作为地离开这个世界。

7.文章首尾两次出现“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分别有什么作用?
开头描绘春景,表明自然的荣枯,第一次出现这句句子表达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引出后文对此的思考;结尾再次设问,前后呼应,突出对时间来去匆匆的惋惜和无奈,同时劝勉自己和世人把握时间。

六、那个星期天
1.本文选自《务虚笔记》,作者史铁生,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
《务虚笔记》,散文《我与地坛》、《合欢树》、《病隙碎笔》等。

2.文章从一个孩子的视角,写母亲整天忙碌,没有兑现承诺,让“我”经历了从满怀期待到
希望破灭以及最后委屈痛苦的心情变化,令我印象深刻、难以忘怀。

3.“我”在等待的过程中寂寞委屈,母亲想带我出去却又分身乏术,充满无奈焦急,最后发
现了“我”的异状的母亲对我进行道歉和爱护也诠释了母爱的至真至纯。

4.文章运用多种方法表现人物心理,如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抓住细节描写、通过景物
映衬。

5.“第一次盼望”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为什么令“我”记忆犹新?
盼望的是母亲带我出去玩,这第一次的盼望①对孩子来说意义非凡,非常重要,②在等待的过程中从满怀期待、兴奋焦躁到无奈酸楚、失望委屈的心理变化让我五味杂陈,印象深刻,③母亲食言、没有兑现承诺的行为辜负了我的信任,给孩子幼小的心灵带来了痛苦,难以释怀,④母亲忙碌辛苦地为家庭操劳的身影挥之不去
6.文中作者用前后光线和环境的变化表达了什么内容,产生怎样的效果?
表达了时间的流逝、环境从明媚到荒凉的变化也映衬孩子的心情从满怀期待到痛苦委屈的过程。

7.文中母亲的人物形象
①没有兑现承诺,疏忽孩子的感受②想带孩子出去玩却忙碌于日常辛劳而分身乏术③关
注孩子的变化,能够向孩子道歉,关心爱护孩子
九、十六年前的回忆
1.文章采用时间顺序来叙述故事:李大钊被捕前烧掉文件和书籍,工友阎振三被抓,反映
出形势的险恶与处境的危险和李大钊忠于革命的精神→被捕时敌人的残暴与李大钊的临危不惧、从容不迫→被审时李大钊的安定沉着→被害后全家无比沉痛。

2.刻画人物时不仅采用直接的人物描写,而且运用“对比”的手法以及前后照应地突出主要
事件和人物形象,使作者回忆父亲被害时对父亲的怀念和崇敬的感情得以突出。

3.分析加点词语的作用
1)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表示“我”对父亲含糊的回答感到意外,说明父亲对“我”一向非常慈祥,也表明此时的局势非常紧迫、危险,父亲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2)父亲瞅了瞅
...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

写出了李大钊不被亲人的哭喊声动摇,反而安定沉着,反映了正是他内心的伟大力量支撑着他在险境中保持泰然自若。

4.文中父亲的人物形象
①对孩子耐心慈祥
②忠于革命
③对待工作认真负责
④临危不惧、安定沉着
⑤无私坚守,不顾个人安危
8.最后两个段落与开头有什么联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首尾呼应,在结构上更加完整,且强调出父亲被难给作者带来的深切悲痛,以及作者对父亲的怀念与崇敬之情。

十、为人民服务(参考议论文答题技巧)
1.引用司马迁,是运用引用论证/引证法的论证方法,增加权威性、有力地论证了人死的
意义各有不同,为人民利益而死就重于泰山,极具价值
2.列举李鼎铭先生的意见,是运用举例论证/例证法的论证方法,具体有力地论证了为人
民服务要从善如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