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传习录》之《徐爱录》10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阳明《传习录》之《徐爱录》10
《传习录》是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语录、论学书信的简集,为阳明学派的启蒙典籍,流传甚广。

“传习”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

《传习录》全书分为上、中、下三卷,由阳明先生生前所授的弟子们整理编辑。

后又于阳明先生身后,几次汇整增补,成为今日所流传的《传习录》。

明·正德十三年(公元1517年)八月,王阳明的门人薛侃刊刻《初刻传习录》于江西赣州。

刊本内容包括正德七年至十三年的阳明先生语录,分“徐爱录”、“陆澄录”和“薛侃录”。

此初刻本正是
今本之上卷。

王阳明(1472——1528),字伯安,号阳明,名守仁,余姚(今浙江)人,曾筑室故乡阳明洞中,世称阳明先生。

徐爱(公元1488——1518年),字曰仁,号横山。

浙江余杭人,王阳明的妹夫,也是阳明先生的第一位学生。

曾任南京工部郎中。

王阳明痛惜其英年早逝,曾叹曰:“曰仁殁,吾道益孤,至望原静者(陆澄)不浅。

”参看《明儒学案》卷十一。

王阳明《传习录》之《徐爱录》10
[原文]
爱曰:“著述亦有不可缺者,如《春秋》一经,若无《左传》,恐亦难晓。


先生曰:“《春秋》必待《传》而后明,是歇后谜语矣。

圣人何苦为此艰深隐晦之词?《左传》多是《鲁史》旧文,若《春秋》须此而后明,孔子何必削之?”
[译文]
徐爱说:“有些时候,著述是不能缺少的。

比如《春秋》这本书,如果没有《左传》作解,人们大概也是难以读懂的。


先生说:“《春秋》必须有《左传》才能明白,这样,《春秋》不就成为歇后谜语了。

圣人作如此艰深隐晦的文章,又何苦来哉?《左传》大多是《鲁史》的原文,如果《春秋》要凭借《左传》才可读懂,那么,孔子删削它,又有何必要呢?”
[原文]
爱曰:“伊川亦云:'《传》是案,《经》是断。

’如书弑某君,伐某国,若不明其事,恐亦难断。


先生曰:“伊川此言,恐亦是相沿世儒之说,未得圣人作经之意。

如书'弑君’,即弑君便是罪,何必更问其弑君之详?征伐当自天子出,书'伐国’,即伐国便是罪,何必要问其伐国之详?圣人述六经,只是要正人心,只是要存天理、去人欲。

于存天理、去人欲之事,则尝言之。

或因人请问,各随分量而说。

亦不肯多道,恐人专求之言语。


曰'予欲无言’。

若是一切纵人欲、灭天理的事?又安肯详以示人,是长乱导奸也。

故孟子云:'仲尼之门,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

’此便是孔门家法。

世儒只讲得一个伯者的学问,所以要知得许多阴谋诡计。

纯是一片功利的心,与圣人作经的意思正相反,如何思量得通?”因叹曰:“此非达天德者,未易与言此也!”又曰:“孔子云:'吾犹及史之阙文也。

’孟子云:'尽信书,不如无书。

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

’孔子删《书》,于唐、虞、夏四五百年间,不过数篇。

岂更无一事?而所述止此,圣人之意可知矣。

圣人只是要删去繁文,后儒却只要添上。


[译文]
徐爱说:“程颐先生也认为'《传》是案,《经》是断。

’比如,《春秋》上记载弑某君、伐某国,如果不知道事情的原委,大概也难以作出确切的判断。


先生说:“程颐先生这一句话,差不多也是承袭后世儒生的说法,没有理解圣人作经的本意。

比如写'弑君’,弑君是罪过,为什么还要问弑君的经过呢?讨伐的命令该天子发布,写'伐国’,就是说讨伐某国便是罪过,为什么还要问伐国的经过呢?圣人传述六经,只是端正人心,只是存天理、去人欲。

对于这些事情,孔子曾经就说过。

孔子常依据人们的问题,对各自的程度与性质作不同的回答。

他也不愿多讲,只怕人们在语言上挑剔,所以他才说:'予欲无言’。

如果是些灭天理纵人欲的事,又怎能详细作解呢?详细地告诉人们等于是助纣为虐呀!因此《孟子·梁惠王上》讲道:'仲尼之门,无道桓文之事者,是烈后世无传焉。

’这就是孔门家法。

世俗的儒者只讲霸道的学问,因而他们要精通许多阴谋诡计,这完全是一种功利心态,与圣人作经的宗旨南辕北辙,他们怎么想得通呢?”因此先生感叹地说:“如果不是诚达天德之人,我很难与他谈论这个问题!”他接着说:“孔子曾说:'吾犹及史之阙文也。

’孟子也说:'尽信书,不如无书。

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

’孔子删除《尚书》,即使是尧、舜、禹这四五百年间的历史,也仅存数篇。

除此之外,难道再没有值得称道的事吗?虽传述的仅有几篇,但圣人的意图再明了不过了。

圣人仅是剔除繁文,
后儒则要雪上添霜。


[原文]
爱曰:“圣人作经,只是要去人欲,存天理。

如五伯以下事,圣人不欲详以示人,则诚然矣。

至如尧舜以前事,如何略不少见?”
先生曰:“羲、黄之世,其事阔疏,传之者鲜矣,此亦可以想见。

其时全是淳庞朴素,略无文采的气象,此便是太古之治,非后世可及。


[译文]
徐爱说:“圣人著经,仅为了去人欲,存天理。

春秋五霸之后的事,圣人不肯把详情告诉人们,确实如此。

那么,尧舜之前的事,为什么统统省略,丝毫不可得见?”
先生说:“伏羲、黄帝时代,历史久远而不详尽,流传下来的自然很少,这也是可以想象的。

其时民风淳朴,重文彩的现象一无所有,这就是上古社会,非后世所能比拟。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