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伊春市第二中学2021-2022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文(含解析).doc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龙江省伊春市第二中学2021-2022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文(含
解析)
分值:100分时间:90分钟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60分)
1. 在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如何遏制学生上课说话现象”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

甲生说:“这是品德问题,应该以德教化。

”乙生说:“这是违纪行为,应该严格惩罚。

”丙生说:“这是无意识的,要让学生自我觉悟。

”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 )
A. 甲—儒,乙—法,丙—道
B. 甲一墨,乙一法,丙—道
C. 甲—儒,乙—道,丙—墨
D. 甲—道,乙一墨,丙—儒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儒家思想主张道德教化,因此甲属于儒家思想;法家主张严刑峻法,因此乙属于法家思想;道家主张无为而治,顺应自然,因此丙的学说属于道家思想,故A项正确,BCD三项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法、道的思想
【详解】
2.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墨子提出“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

三者主张的本质内涵都是重视
A. 人的平等权利
B. 人的善良本性
C. 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D. 人的自由平等
【答案】C
【解析】
孔子的“爱人”和孟子的“政在得民”都是有阶级差别的,排除A、D;B只符合孟子的主张,排除B;三者都主张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故选C。

3. 宋代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由此导致的社会行为现象是()
A. 知识分子埋头科举不问政事
B. 封建的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形成
C. 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在潜滋暗长
D. 农民起义受到社会的广泛谴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这里的“天理”指我国封建社会的儒家伦理道德,通过它来约束人们的日常行为,故选B。

A项是说科举选官制度钳制了人们的思想,不关心时政;C项说法错误,明清之际才出现了追求个性解放的早期启蒙思想;站在统治阶级立场才谴责农民起义,故D错。

考点:宋明理学
点评:宋明理学是儒家学说在宋明时期的新发展。

主张理是世界的本源,体现在人身上是要求人们遵循儒家伦理道德,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严格束缚人们的思想,扼杀人的自然欲望,但是宋明理学注重人的内心修养,注重气节、使命感和责任感,在培养民族性格起了重要的作用。

4.我国古代不少君王曾颁布《罪己诏》以求得宽恕,其内容一般是君王反省自己的德行和政策。

如唐德宗曾颁布《罪己大赦诏》曰:“天谴于上而朕不悟,人怨于下而朕不知。

”上述思想主要来自( )
A. 孟子
B. 荀子
C. 董仲舒
D. 顾炎武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天谴于上而朕不悟,人怨于下而朕不知”可知,君王将自己的行为和上
天结合在一起,体现的是天人感应思想,来源于董仲舒,选项C正确;孟子、荀子并未提出天人感应主张,排除A、B;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而且唐朝就已经出现了《罪己诏》,与顾炎武时代不符,排除D。

【点睛】解题关键是从材料“天谴于上而朕不悟,人怨于下而朕不知”解读出天人感应思想。

5.在今天的台北有一风景区——阳明山,它以前叫草山,蒋介石到台湾后,由于崇拜明代思想家王守仁,所以改名阳明山。

王守仁( )
①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②其思想有利于培养人的主观意志力
③具有唯心主义思想
④首先向正统思想发起挑战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王阳明是心学集大成者,其主张“致良知”“知行合一”,有利于培养人的主观意志力,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因此选项B正确;王阳明心学属于儒学,而儒学属于正统思想,因此④错误,选项C、D排除;选项A概括不全,排除。

6. 李贽说:“有好女子便立家,何必男儿?”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提倡男女平等②实际否定“三纲五常”
③当时男尊女卑思想依然严重④有利于思想解放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答案】A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李贽,提倡男女平等。

其思想实际否定“三纲五常,同时反映出当时男尊女卑思想依然严重。

其思想有利于思想解放,故A项正确。

7.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传入欧洲,加快了西方迈入近代社会的步伐。

“替宗教改革开路,并使推广民众教育成为可能”的发明是
A. 指南针和印刷术
B. 火药和指南针
C. 造纸术和火药
D. 印刷术和造纸术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四大发明内容的理解。

由“替宗教改革开路,并使推广民众教育成为可能”得知这分别是印刷术和造纸术的作用。

其它是错误的。

所以选D。

8. 马克思说:“火药、罗盘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

”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A. 中国的发明对西方的科技具有重大影响
B. 西方资产阶级将利用这些发明进行侵略扩张
C. 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科技发明对历史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D. 三项伟大发明蕴含资本主义发展因素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D的观点是错误的,中国古代文明并不能直接孕育西方近代文明,三项伟大发明本身并不能体现出蕴含着的资本主义因素;B不能做出这样的预判,西方的侵略是在多种因素下的产物,三大发明本身不能作为侵略的工具。

C项正确,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和社会历史的进步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古代中国的科技·四大发明
9.下列农书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齐民要术》
②《农政全书》
③《农书》
A. ①②③
B. ①③②
C. ③①②
D. ③②①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齐民要术》是北朝贾思勰所著,《农政全书》是明朝徐光启编著,《农书》是元代王祯所著,因此选项B正确;选项A、C、D排除。

【点睛】解题关键是对古代主要农业著作概况的了解。

10. 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

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
A. “心外无物”
B. “天地为万物之本”
C. “夫形于天地之间也,物也”
D. “舍天地则无以为道”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思想的演变。

王安石认为,人的生理和心理方面的活动和人的形体联系在一起,突出了“形”的存在;B、C、D三项均突出了“天地”或“万物”这一“形”的存在。

A项是宋明“心学”的观点,“心学”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这明显与王安石的思想相对立。

11.以下摘录的文学语句与其文学体裁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有
①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汉赋
②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唐诗
③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宋词
④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元曲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①楚辞,不是汉赋,②③④均正确,故本题选择D项正确。

12.京剧号称“国剧”,以下表述与其不符的是( )
A. 京剧由徽调发展而来
B. 京剧的诞生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
C. 京剧的产生与繁荣得益于其融会贯通、兼收并蓄
D. 京剧的第一个繁荣时期是在同治、光绪年间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元曲出现标志着我国戏曲艺术的成熟,选项B表述错误,符合题意;选项A、C、D对京剧的描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13.我们把智者运动看作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能够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①万物由水生成,又复归于水
②万物的存在与否,全在于人的感觉
③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④正义、善德、真理等价值标准都是由人制定的
A. ①②
B. ③④
C.①③
D. ②④【答案】D 【解析】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是赞美人性,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②④符合上述观点。

①是对自然界的认识,③说明人的探究活动要尊重事实。

故D正确。

14.近代文学艺术不同派别的发展变化,从根本上取决于A. 政治经济生活的变化B. 作家的天赋和个人努力C. 不同的阶级利益D. 不同的地域特点【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

故选A项。

考点: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文学艺术·文学艺术产生的根源15.下列对启蒙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启蒙思想家提倡用理性来判断一切事物
②启蒙思想家提倡人文主义
③运动的兴起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④启蒙运动把斗争矛头指向了封建专制制度及其思想体系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启蒙运动是在资本主义发展的背景下兴起的,这一运动以理性为思想核心,提倡用理性来判断一切事物,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和天主教神权思想,因此选项C正确;启蒙运动的核心是理性主义,②错误,选项A、B、D排除。

16.下列有关人物与其代表作的搭配,不正确的是( )
A. 加尔文——《基督教原理》
B.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C. 卢梭——《社会契约论》
D. 康德——《十日谈》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康德的代表作是《纯粹理性批判》(1781年)、《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和《判断力批判》(1790年),《十日谈》的作者是薄伽丘,选项D搭配错误,符合题意;选项A、B、C搭配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解题关键是掌握《十日谈》的作者是薄伽丘。

17.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是西方向近代社会迈进时期发生的两次重大思想解放潮流,它们在历史作用上的一致性表现在( )
①发展了人文主义
②冲击了天主教会的束缚
③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
④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③④
D. ①②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都提倡人文主义,两者批判对象都是天主教会,通过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人的价值进一步被挖掘,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选项A正确;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均未对君主专制进行抨击,因此③错误,选项B、C排除;选项D概括不全,排除。

18.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与19世纪末期的中国维新思想家在宣传新思想时都用了高明的手段。

两者都采用的高明手段是( )
A. 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
B. 借助文学艺术
C. 借助传统文化宣传新思想
D. 借助统治者的大力支持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文艺复兴时期借助古希腊罗马文化宣传资本主义思想,维新变法时期借助孔子宣传西方民主思想,选项C正确;文艺复兴时期并未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排除A;维新变法运动时期并未接触文学艺术宣传民主思想,排除B;文艺复兴和戊戌变法时期,统治者并未大力支持,排除D。

19. 世界文学史上浪漫主义、批判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三个文学流派的共同点是()
①都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②在创作形式上追求完善和谐
③都是一个时期政治、经济生活的反映④热衷于塑造和赞扬英雄人物和正面人物形象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②③④【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现实主义不追求完美和谐而是追求真实,真实客观地再现社会现实,热衷于塑造和赞扬英雄人物和正面人物形象属于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排除②④。

故选B项。

考点: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情怀·心灵的激荡;19世纪以来的文学
艺术·碰撞与冲突·批判现实主义文学;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与时俱进的文学艺术·现代主义文学
20.一个在1920年去欧美旅行的人,他可能做到的是( )
①为卢米埃尔兄弟的电影作品所震撼
②为格里菲斯影片的曲折情节和深刻的思想性所折服
③为卓别林在影片中夸张的动作和俏皮的语言所叹服
④欣赏到印象派画家莫奈的作品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④【答案】D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1920年”“欧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0年电影仍处于默片时代,不可能听到俏皮的语言,排除③;1895年卢米埃兄弟发明电影,格里菲斯是美国电影早期最重要的导演之一,20世纪初导演了大量的电影作品,莫奈是法国印象派画家,出生于1840年,卒于 1926年,故一个在1920年去欧美旅行的人,他可能做到①②④,故选D。

21.下列观点倾向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是
A. 夫不可变者,伦纪、圣道心术也,非器械艺也
B. 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C. 当世恶疾,帝制为最,唯合众共和为世界之潮流,顺者昌,逆者亡
D. 君权与民权合则情易通,议法与行法分则事易就,二者行斯强也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A是洋务派“中体西用”的观点,主张利用西方科技为辅助,维护封建制度和伦理为根本;B 是顽固派的观点,以传统文化抵制西学;C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反对君主制度,主张实行民主共和;D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观点,主张君主立宪、君民共主。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点评:材料型选择题就是以文献、图表等材料为载体而设计出来的选择题。

试题选材广泛,设置新情景、新问题,以考查学生运用基础知识和利用信息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材料的类型分有:文字型材料和图表型材料。

从材料在试题中的位置来划分有:一是题干上引入一些材料,根据材料创设新情景,并根据材料设置备选项;二是以材料作为备选项,根
据材料内容与题干要求对比进行选择。

22.魏源在《海国图志》一书中介绍了西方的政治制度。

他认识到西方政治制度的优点在于,国家议员和总统自下而上地由民众选举,议会对于来自民间的意见,“众可可之,众否否之……三占从二,舍独循同”。

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该书对开阔人们的眼界起了积极作用
B. 魏源认识到了西方政治制度的优点
C. 魏源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D. 魏源在该书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答案】C
【解析】
试题解析:魏源作为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他学习西方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

虽然他已经认识到西方政治制度的优点,但并不主张以西方的政治制度取代清王朝的君主专制,故选C。

23.“我所认识的中国人之中,只有李鸿章比较热心改革,他具有最进步的思想。

”(参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常胜军”首脑戈登语)对这里的“最进步的思想”的正确理解是
A.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B. 改革封建专制制度,实行君主立宪
C. 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巩固清朝统治
D. 发展民族资本主义,走资本主义道路【答案】C
【解析】
从材料“李鸿章比较热心改革”“参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常胜军”首脑戈登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鸿章属于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因此“最进步的思想”是指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巩固清朝统治,故C项正确;A项是魏源的主张,排除;B项是维新派的主张,排除;D项是资产阶级的主张,排除。

点睛:解题的关键材料“李鸿章比较热心改革”“参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常胜军”首脑戈登语”。

24. 有四位同学对新三民主义进行评价,形成下列四种观点,其中不正确的是()
A. 新三民主义是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B. 新三民主义推动了中国革命发展
C. 新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的纲领
D. 新三民主义就是三大政策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新三民主义与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的若干基本原则是一致的,是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开展。

但新三民主义依然没有超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

A、B、C符合史实;“三大政策”只是新三民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考点:新三民主义
点评:1924年中国国民党“一大”召开,接受中共反帝反封建主张,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的思想内涵是:民族主义:一是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二是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民权主义:指民权为一般的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

民生主义:指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详解】
25. 洋务思潮、维新思潮和共和思潮的兴衰反映了近代前期的历史主流,下列关于中国近代前期历史主流的表述,最为确切的是
A. 推翻清朝统治,发展资本主义
B. 争取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
C. 建立民主共和制度,清除外国侵略势力
D. 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中国社会近代化
【答案】D
【解析】
近代前期中国是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所以要摆脱这一地位需要反封建和反侵略,只有完成这两个任务,才可以改变现状,而反封建是为了实现国家的近代化,反侵略则是为争取民族独立,故选D;A不符合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的要求,B不符合近代化的要求,C则不符合洋务运动与维新思想,故排除ABC。

26.下列科技成果与人物一一对应,不正确的是
A. 改良蒸汽机——牛顿
B. 发现电磁感应现象——法拉第
C. 电灯——爱迪生
D. 大功率发电机——西门子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

结合所学,1782年瓦特改良蒸汽机,故A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故选A;1831年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故B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 1879年爱迪生发明电灯,1866年德国工程师西门子发明大功率发电机,故CD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

27.以下生产动力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畜力
②水力和风力
③蒸汽
④电力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③④
C. ②①④③
D. ①③②④
【答案】A
【解析】
人类利用水力和风力比畜力晚,蒸汽是1765年开始的工业革命的动力,而电力是19世纪下半期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动力,故选①②③④组合,故选A。

28. 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领域的一场重大革命,主要是因为
①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
②揭示了时间、空间并非绝对不变的本质属性
③打破了经典力学体系的局限性
④使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开始从宏观世界深入到微观世界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使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开始从宏观世界深入到微观世界是量子力学理论,④不正确,①②③的描述符合相对论的内容,故选A项。

考点:本题考查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点评:关于爱因斯坦,除了把握其相对论外,还有注意其解决分子无规则运动问题和光电效应问题。

【详解】
29.下列科技成就,不属于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的是
A. 原子能技术
B. 航天技术
C. 无线电技术
D. 电子信息技术
【答案】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无线电技术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ABD项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不符合题意。

点睛:“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是关键信息。

30.互联网在给人类社会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这些挑战主要来自
①信息泛滥
②网络犯罪
③沉迷虚拟社会
④网络安全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时代,网络信息泛滥,出现了新型的网络犯罪行为,部分人沉迷网络虚拟社会,而且在信息时代网络安全成为巨大挑战,选项D正确;选项A、B、C概括不全,排除。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共4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文艺复兴作家拉伯雷在《巨人传》中说:“1533年时人们相信,存在着一千年的精神黑暗。

相继而来的将不会是新生,而是真理的重新恢复。


材料二:马克思在评价文艺复兴时说:“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为他们效劳,借用它们的名字、战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来的语言,演出世界历史的新的一幕。


材料三:“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


——伏尔泰材料四:为此,提出一条原则,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机制,其中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又互相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

——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材料五:人们应自由订立社会契约,组成国家。

……社会契约就是共同意志的体现,代表所有人的权利与自由。

这是至高无上的人民主权,不可侵犯。

……人民应翻翻暴君,重建符合人民利益的契约,国家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卢梭《社会契约论》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一千年的精神黑暗”指的是什么?
(2)材料二中“久受崇敬的服装”具体是指什么?指出这场穿古装演新戏的运动产生的先决条件。

(3)这场穿古装演新戏的运动体现的核心思想是什么?试列举两例加以说明。

(4)材料三中
的“现实的黑暗”又是指什么?(5)材料四和材料五对人文主义思想发展的主要表现是什么?【答案】(1)宗教神学体系。

(2)服装:指古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先决条件:14―16世纪资本主义的萌芽;
(3)核心思想:人文主义。

举例:例如:《十日谈》全书贯穿人文主义思想,矛头直指天主教会;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塑造了人文主义者形象。

(4)现实的黑暗:封建特权和宗教特权。

(5)表现:把反封建、反宗教神学的斗争推进到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高度。

【解析】
【详解】(1)黑暗:根据所学可知,中世纪神学统治近一千年,因此“一千年的精神黑暗”指的是宗教神学体系。

(2)服装:根据材料“马克思在评价文艺复兴”和“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为他们效劳,借用它们的名字、战斗口号和衣服”并结合所学可知,文艺复兴借助古希腊罗马文化宣传主张,因此这里的服装指古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

先决条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兴起的背景是14―16世纪意大利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

(3)核心思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

举例:列举文艺复兴成就即可,如但丁:《神曲》,莎士比亚:《哈姆雷特》塑造了人文主义者形象。

(4)现实的黑暗:根据材料“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以及涉及的人物是伏尔泰,因此这里现实的黑暗指的是启蒙运动反对的内容,即封建特权和宗教特权。

(5)表现:根据材料“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机制”可知,孟德斯鸠主张分权制衡。

根据材料“人们应自由订立社会契约,组成国家。

……这是至高无上的人民主权,不可侵犯。

……国家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可知,卢梭主张社会契约、人民主权,反对暴君统治,可见启蒙思想家把反封建、反宗教神学的斗争推
进到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高度。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泰西之立国有三:一曰君主之国,一曰民主之国,一曰君民共主之国……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犹有中国三代以上之遗意焉……苟得君主于上,而民主于下,则上下之交固,君民之分亲矣,内可以无乱,外可以无侮……由此而扩充之,富强之效亦无不基于此矣。

泰西诸国,以英为巨擘,而英国政治之美,实为泰西诸国所闻风向慕,则以君民上下互相联络之效也。

——摘编自王韬《弢园文录外编》材料二:孙中山认为,“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

然有其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

他强调“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王韬与孙中山思想的相同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古代民本思想与近代中国民主思想二者有何本质差别?
(3)并简析近代中国民主思想兴起的历史必然性。

【答案】(1)相同点:重视民权;吸收传统民本思想;接受西方民主思想
(2)本质差别:民本思想是在君主政治下对君民关系的认识;民主思想否定封建君主制,最终形成“主权在民” 的认识。

(3)必然性:封建制度面临资本主义的挑战;受到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民族危机日趋严重;知识分子的反思和探索。

【解析】
【详解】(1)相同点:根据材料一“苟得君主于上,而民主于下”和材料二“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可知,王韬和孙中山都重视民权;根据材料一“犹有中国三代以上之遗意焉”和材料二“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可知,两者都吸收传统民本思想;从两者思想主张来源来看,两者都接受西方民主思想。

(2)本质区别:根据所学可知,古代中国民本思想是在君主政治下对君民关系的认识;而近代的民主思想首先是对封建君主专制的否定,最终形成“主权在民” 的认识。

(3)必然性:本题考查近代民主思想产生的原因。

根据所学可知,民主思想在近代中国兴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