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北师大版第七单元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主题单元
一、单元训练重点:
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伟人与凡人、英雄与儿童正确对待错误的故事。
感悟对待错误要敢于面对,勇于改正;要善于反思和自省。
从中发现,其实每个人在面对错误,改正错误的过程中既需要个人主观的努力,也离不开客观环境对我们的影响与帮助。
继续培养学生快速阅读与精读相结合的能力;抓重点词句品读,在读中自悟的能力;积累与应用的能力以及收集资料和运用资料的能力。
二、教材简析与课时安排:
1、《迟到》是一篇语言朴实、耐人寻味的记叙文,课文用回忆的方式写了作者小时候因为迟到发生在她与父亲之间的一个故事,表现了一个既严厉而又慈爱的父亲对孩子的深沉父爱,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2课时)
2、《成吉思汗和鹰》是一篇故事情节曲折生动而又有深刻寓意的文章,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教育意义。
课文通过叙述成吉思汗在一次狩猎时因鹰四次打落自己好不容易才接到的从岩石边滴下的解渴泉水而一怒之下射死了鹰之后,才发现鹰这样做是为了救自己的命而从中悔悟“永远不要在自己发怒的时候处理任何事情”的故事,说明遇事要冷静,懂得从错误中吸取教训的重要性。
(2课时)
3、《我们的错误》则是一首外国儿童诗,它借诗歌的形式,用富含哲理的语言,说明了在人生的道路上认识错误、面对错误、改正错误的重要意义。
字里行间意蕴悠长,很容易使读者一进入课文就产生一种角色置换,仿佛不是在朗读诗歌,却更像是在与自己的心灵进行对话,非常符合学生的阅读口味。
(1课时)
4、《语文天地》:日积月累、拓展阅读、初显身
手、畅所欲言、笔下生花、金钥匙。
(5课时)
三、总课时:本单元可考虑安排11课时。
课题:《迟到》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父亲严厉而深沉的爱,懂得要正确地对待错误,改正错误。
学习小“金钥匙”,体会插叙写法的作用。
2、体会作者如何通过“我”地心理变化写出我改正错误的过程,又是怎样通过对人物动作、语言的描写来刻画父亲形象的。
3、独立识字学词。
认字5个,写字9个。
4.学文后练笔,提升对文本的理解与认识。
教学重难点:
阅读与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回忆部分,体会父亲的严厉与慈爱都是为了让我认识错误、面对错误、改正错误。
教具准备:
制作课件,搜集作者的资料、图片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日期: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激发兴趣。
1、今天,同学们来得很早,没有一个迟到的,谁曾经有过迟到的经历?迟到的时候,父母和老师是怎么对待你的?你怎么看待迟到这一现象的?(学生交流)
2、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著名作家林海音小时候就迟到过,她写的《迟到》一文,将让我们了解她童年的故事,相信你们读后会有所启发。
3、师板书课题后,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作者的资料。
二、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请同位互相检查读课文情况,要注意重点检查是否把字音读正确、读流利了。
同桌互相进行评价。
教师可重点对易读错的个别字进行检查,同时结合语文天地中的“日积月累”。
2、整体感知:读了课文,你读懂了什么?可引导学生从①主要内容,②所写事情,③文中人物——“我”和“父亲”,等不同方面交流自己所读懂的内容。
如,我读懂了这是一位对我要求很严、又很疼爱我的父亲。
3、教师小结:总结所讲的内容是否正确;学生表达是否清楚;是否抓住了重点等。
4、质疑问难: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情况,提出不懂的问题。
(预计可能提出的疑难问题:①父亲为什么要打我?②打了我为什么还要给我送东西?……)
三、个性阅读,品赏感悟。
1、细读解疑。
先解决第一个问题:父亲为什么要狠狠地打我?
(1)带着问题自主阅读。
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课文,思考以上问题。
在阅读时可以运用以前学过的前后联系、展开想象、品词析句、比较等阅读方法进行阅读。
(2)小组合作交流自己的感悟。
教师循视、引导、点拨。
(3)全班交流。
在交流的过程中,同是引导学生练习有感情的朗读。
交流时,教师要给以引导点拨,力求让学生能理解全面、深刻了。
引导:你从哪儿能读出父亲打得打得很狠?①可引导从父亲打我时的动作来体会,“结果从桌上抄起一把鸡毛掸子,倒转来拿,藤鞭子在空中一抡,就发出咻咻的声音。
”从“抄起”、“倒转”、“一抡”等词语可体会出父亲打得非常用力,打得很狠。
②引导从打的过程来体会:“从床头打到床尾”、“哭号”等可以看出打得厉害。
③引导从打的程度来体会:“那一条条鼓起的鞭痕,红肿的,而且发着热”。
从“一条条”、“鞭痕”、“红肿”、“发着热”,可看出本次打得的确很狠,出乎人的预料。
为什么会打得这么狠呢?直接原因(即从表面上看):因为本次下雨天我不仅起晚了,还不想上学了,在妈和爸反复催促仍然无动于衷的情况下,实在气极了,打了我。
间接原因:运用联系上文的方法领悟出,上一年级时,我就“天天”迟到,再不打就很难改了。
从打的效果来看,眼前效果,“最后还是冒着大雨上学去了。
”长远效果看,后来我“每天早晨”再也不迟到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隐形原因:怕将来养不成好的习惯,体现了父亲的对我的关心——深深的父爱。
(4)教师小结。
2、细读解疑。
解决第二个问题:打了我为什么还要给我送东西?
(1)引导读一读爸爸送东西的三个自然段。
(3)生回答,体会伟大的父爱。
(4)引导学生补充林海音的信息和图片,体会爸爸对我的严厉和疼爱,让我发生了那么大的变化。
3、让我发生那么大的变化的原因还有什么?引导学生体会“教师的引导”、“自我认识与反省”。
四、总结方法,布置作业
1、总结提炼学习方法。
2、布置作业。
(1)阅读林海音的作品。
(2)写一件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一件事。
第二课时
教学日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激情诱趣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那么,父亲究竟给我留下了什么印象呢?在课文的开头有这样一句话:(出示句子)我的父亲很疼我,但是管教我很严,很严很严。
1、指名学生读句子。
父亲给我留下了怎么样的印象?抓住“疼”和“严”。
2、把“严”组一个词来理解在课文中的意思。
(严厉、严肃、严格,感受严的具体内容)
3、比较句子理解“严”。
说说下面这两个句子的区别,体会严的程度。
(1)我的父亲很疼我,但是管教我很严。
(2)我的父亲很疼我,但是管教我很严,很严很严。
二、细读课文,感悟品味
(一)体会父亲的“严”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3——10自然段,边读边找出父亲怎么打“我”的段落。
指名交流,教师相机(出示):
爸气极了,一下把我从床上拖起来,我的眼泪顿时流了出来。
爸左看右看,结果从桌上抄起一把鸡毛掸子,倒转来拿,在空中一抡,发出嗖嗖的声音。
我挨打了!
我哭号,躲避,最后还是冒着大雨上学去了。
2、请同学们再默读这一部分,你从哪些词句中读出了父亲对我管教很严?(提示:找出这一段中爸爸打“我”的动词)用“○”
做上记号。
再自由读读,看看你能不能从这些打“我”的词中感受到什么?与同桌交流感受。
从以下方面交流:
(1)抓住描写动作的词语:“拖起来”、“左看右看”、“抄起”、“一抡”、“嗖嗖”
(2)抓住“我挨打了!”这句话中的“!”
3、我究竟该不该挨打?
同学们请再读课文3——10自然段,看看能不能从文中找出父亲为什么要打“我”呢?
4、谁能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来说?生交流:
(1)“想到这么不舒服地上学,我竟很勇敢地赖在床上不起来了。
”
(作者为什么却说“竟”很勇敢地赖在床上不起来,“竟”字说明作者对自己的做法感到怎么样?)
(2)从哪儿能体会到她的做法让父亲生气了?
(3)从哪儿能体会到他不想上学,让父亲生气?
对比“竟”和“居然”,整体感知这部分父亲的严厉。
出示:(不满——生气——气极了)从这段的字里行间中感受到父亲终于是气极了,于是一把抓起“我”就是一顿打。
5、分角色朗读
从“他瘦瘦高高的……最后还是冒着大雨上学去了。
”
(二)体会父亲的“爱”
课件出示第15自然段
1、读句子,找表示动作的词,透过这几个动作,你听到父亲在说什么?(学生展开想象,用“孩子,你……”开头说话练习)当他打开包袱,拿出我的花夹袄时,我听见他在说……
当他把花夹袄递给我,看着我穿上时,我听见他在说……
当他从衣服里拿出两块钱给我时,我听见他在说……
2、看到父亲关爱的眼神,看到那一缕缕被雨水打湿的头发,小海音会说些什么呢?(体会严厉、深沉、无言的父爱)话,师范读,指名读,齐读。
3、那么。
小海音究竟明白了这一点没有呢?
齐读最后一自然段,说说她明白了什么?我们从中体会到的是什么?(严中有爱,严即是爱)
三、回归整体,总结全文
1、作者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2、谈谈你今天的收获。
引导学生从写作方法、学习方法、思想认识上说收获。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这篇课文选自《爸爸的花儿落了》,文中的父亲在林海音很小的时候就离她而去了,2001年林海音又离我们而去了。
然而,他一直对一件事念念不忘:(出示句子)
我七十多岁了,一生经历的事不少,但这件“迟到”的事,对我却是刻骨铭心的。
如果爸爸影响了我,我又影响了读者,该是一件多么好的事!
2、师小结:同学们,让我们真诚的感谢林海英,是她让我们明白了什么是父爱,明白了如何面对错误。
让我们记住林海英,记住这篇课文———《迟到》(学生齐读课题)
五、板书设计:
课题:《成吉思汗和鹰》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知道伟人对待错误的态度,明白遇事保持冷静的道理。
2.独立识字学词,认字4个,会写11个生字;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用情节曲线把故事的情节表现出来。
4、继续学习通过语言、动作描写表达人物心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抓住鹰四次撞翻杯子及成吉思汗的心情变化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心情的描写。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有关成吉思汗的资料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日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同学们,生活当中有很多事情不尽人意,所以每个人也都有生气、发怒的时候,但是我们也常常遇到因为没有弄清楚事情的真实情况而冲动发怒,过后又后悔的情况。
想一想,你有没有这方面的经历?可以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2、学生简短的交流之后,指名发言。
师生对话。
教师也可以讲述自己的相关经历,和学生平等沟通。
引导学生体会到生气、发怒其实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不同的是面对自己的错误采取不同的态度,往往就有不同的结果。
3、导入新课:今天我们要学习关于一个伟大的人物的故事。
(板书课题:成吉思汗和鹰)同学们结合自己掌握的历史知识,谈一谈对成吉思汗的认识,对鹰的认识。
学生发言。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播放下面的资料,但要注意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
资料:
(1)成吉思汗——被称为“一代天骄”的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位伟人,他波澜壮阔、金戈铁马的一生令人叹为观止,人们大多认为成吉思汗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军事统帅之一。
有人曾经统计过,成吉思汗一生共进行了60多次战争,除十三翼之战因实力悬殊主动撤退外,没有一次失败过。
因此有学者说:“成吉思汗是后人难以比肩的战争奇才。
”“什么人才能称得上战神?惟有成吉思汗!”成吉思汉曾经说过:“要让青草覆盖的地方都成为我的牧马之地”。
尽管后人对他残酷的攻城掠地多有微词,但这并不影响他做为马背天骄的伟人的地位。
(2)鹰——内蒙古大草原上正义的象征。
它强健、凶悍,是猛禽之一,生活在我国北方地区。
幼鹰常常被牧民驯养,成为猎鹰,帮助人们捕抓野兔等猎物。
二、整体感知。
1、出示学习提纲,学生自主学习。
(1)、自由读书,结合教材后面“生字条”,给文中出现的生字注上拼音。
利用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如:悠闲自得、宠爱、满载而归、懊悔不已等。
(2)、用自己的话简单概括课文的内容,谈谈自己初步读书
的感受。
找出“鹰四次打翻成吉思汗的水杯”的部分,反复阅读。
2、生生交流,反馈学习情况。
在学生独立感知的基础上,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发现问题。
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适时找出重点的语句段落,指名朗读。
让学达到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三、理清层次,画情节曲线。
1、引导学生根据教师提示语划分段落,将课文这几部分内容重新梳理一下,按事情发展顺序,划分段落,并修改提纲笔记。
2、师生共同拟定情节曲线。
经过多名学生发言,全班学生反复推敲,教师点拨后定为)发展阶段:四次接水,被撞翻,一怒之下,杀死鹰。
高潮阶段:毒蛇出现,顿觉悟。
结尾阶段:懊悔不已,说教训。
板书如下:
师小结:黑板上的这些由曲线串成的故事情节,我们又叫情节曲线,观察一下,并和刚才拟定的段落提纲相比较,有什么异同?
(经过多名学生发言后整理为)情节曲线直观,但概括情节曲线的短语时感觉困难;段落提纲虽然写起来相对容易些,但很费事,情节曲线中的叙述情节的短语是从段落提纲中提炼出来的。
3、引导学生根据情节曲线陈述课文内容。
四、留下疑问,课外思考。
同学们,成吉思汗从这个教训中悟出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永远不要在发怒时处理任何事情”,你对此有何看法,请课下去思考思考,下节课再交流。
第二课时
教学日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下面的词语:
悠闲自得、狩猎、手腕、拧断、懊悔不已、宠爱、
小心翼翼、满载而归
2、根据情节曲线陈述《成吉思汗和鹰》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二、走进文本,研读课文。
抓住成吉思汗四次接水都被鹰撞翻的内容,指导读书,体会人物的心情是怎样变化的。
1、快速找到第一次接水和打翻水的句子。
结合上下文,想一想成吉思汗心里想什么,鹰心里在“想”什么?把自己的个性理解声情并茂地表达出来。
引导学生抓住“悠闲自得”、“他最喜爱的鹰”、“它在前面飞行,它认得回家的路”等描写,体会成吉思汗和鹰之间的密切关系。
又要抓住“渴的急不可耐”与“正准备一饮而尽”来理解成吉思汗的境况,来体会他的情绪。
从“嗖”的一声、“这只鹰前前后后飞了好几个来回,一直在他的上空盘旋。
”等描写便不难体会到鹰是怎样“想”的。
2、用学习“第一次打翻水”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
找出第二次、第三次接水和打翻水的句子,想一想此时此刻成吉思汗心里想什么,鹰心里在想什么?怎么读?成吉思汗在忍无可忍的时候,他又接满了第四杯水,鹰是怎样做的?成吉思汗是怎样做的?他的心情有什么变化?这段话该怎样读?要读出变化的语气来。
教师在组织学生汇报时,把重点词标注出来,并有指导感情的阅读。
三、升华认识,汲取文本精华
1、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成吉思汗终于发现了鹰撞翻水杯的秘密,而这个秘密是用鹰的生命换来的。
他是如何表现的?
出示语文天地中“日积月累”第2题的句子,体会成吉思汗此时此刻的懊悔心情。
(结合平时自己做错事时的情景说一说)让我们静下心来,思考成吉思汗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鹰是一只什么样的鹰?
学生可能各抒己见,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认识,但又不要盲
从学生的认识,特别是对成吉思汗的认识可能存在分歧:成吉思汗既有叱咤风云的一面,又有凶悍暴戾的一面,但是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成吉思汗生活的年代和背景来全面认识伟人的形象。
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及时引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学习课文最后一段。
面对错误,成吉思汗有什么想法?有哪些行动?对你有什么启发?(安排学生充分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
小结:成吉思汗面对错误的发生,他“懊悔不已”,但是没有一味的“苦恼”,而是积极面对:不找借口,积极弥补过失,并善于从错误的经历中吸取教训。
四、课堂延伸,加深明理。
1、出示语文天地中“日积月累”第3题的句子,读一读,并补充课文积累的有关“面对错误”的句子
2、学习《成吉思汗和鹰》一课,有什么认识、感想和体会,认真组织语言写一篇读书心得。
五、板书设计:
成吉思汗和鹰
发现真相
射杀鹰
四次被鹰打翻杯子
发现泉水
归途口渴悔恨、总结经验
课题:我们的错误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课生字、生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关键词句,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来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引导学生在反复吟诵中理解、体味、鉴赏、感悟这首诗歌的内涵,培养学生正确的面对错误,积极改正错误的品格。
4、了解诗歌的语言风格,学习诗歌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难点:
抓住关键词句,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来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引导学生在反复吟诵中理解、体味、鉴赏、感悟这首诗歌的内涵,培养学生正确的面对错误,积极改正错误的品格。
教具准备:
课件、课前学生分组采访身边最敬佩的人是怎样看待错误的。
要求定好采访对象,拟好采访提纲,再做好采访记录,最后全组讨论写好采访后感。
课时安排:一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日期:
教学过程:
一、营造氛围,导入新课
1、召开小小的采访发布会,请各组的首席记者简要地说说课前采访的情况。
(各组代表汇报)
2、揭示课题,交流作者。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外国儿童诗《我们的错误》,相信能让大家对“错误”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板书课题,生齐读。
)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找出生字词。
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会,同桌互检识字情况,评价。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可以在小组内交流。
3.四人小组练读课文,想想每节诗讲什么?读后交流讨论不理解的问题。
三、品读诗歌,感悟内涵
1.开展“读诗擂台赛”:各组比赛读;男女生赛读;师生接力读;个人挑战读。
(学生互评,师生互评。
)
2.学生自学,品读感悟。
学生自由读课文,联系自己的实际理解诗歌内容。
在感受较深的词句旁边做批注,并有感情地多读几遍。
3、小组交流学习情况。
4、全班交流。
老师相机点拨、引导、评价。
预设:
(1)第1节诗:指名说内容;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2)第2、3节诗:
重点引导讨论①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地对待错误?
②结合实际理解句子“失败也可能是成功之母。
”“可怕的不是错误,可怕的是错误地对待错误。
”这句话的体会。
(课件出示句子)
(3)第4小诗:想想这节诗主要讲什么?让学生勾画出重复的词语朗读,再与删去重复词语后的诗句作比较,体会表达效果。
3.学生默读课文,找画出诗歌中自己觉得最形象的话与同学互相交流说一说,再多读几次,感受诗歌生动、形象的描写。
(个别汇报)
4.学生齐读诗歌,用心倾听自己与心灵的对话。
四、读写结合,拓展延伸
1.写心得笔记。
(任选一题写)出示课件
(1)选诗歌中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结合自己的亲自经历和体验,写写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2)检查反思自己在生活中、学习上存在的错误,并写写自己学了诗歌后是如何看待自己的错误,要怎样采取积极的行动去改正错误。
2.作品交流。
把作品贴在教室四周的墙壁上,学生相互看一看,评一评,改一改。
五、小结,布置作业。
作业超市:(出示课件)
板书设计:
我们的错误
错误不可避免
我们的错误要正确地对待错误并不可怕
正确对待错误的意义重在改正
课题:语文天地7
教学目的:
1、完成“畅所欲言”,完成“畅所欲言”,围绕一定的内容展开讨论,理解词语的意思,表达自己的体会与观点。
2、完成“初显身手”,通过采访身边自己尊敬的人,培养学生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会正确对待错误,认真改正错误。
3、拓展阅读:理解《负荆请罪》的故事内容,能根据理解进行表演。
4、“笔下生花”中,选择成长过程中的一件事情写下来,培养勇于交流、乐于欣赏、善于发现、精于提问、勤于修改的良好习作态度和敢于想象、说真话、吐真情的习作习惯。
教学重难点:
1、拓展阅读:理解《负荆请罪》的故事内容,能根据理解进
行表演。
2、选择成长过程中的一件事情写下来,修改习作并写评语。
教具准备:投影、表演剧本的道具
课时安排:五课时
备注:“语文天地”中的“日积月累”教学结合到课文教学中。
第一课时
教学日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齐读有关“错误”的名言。
结合语文天地。
2、指名背诵《我们的错误》
3、揭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学习、感悟。
(一)“畅所欲言”。
1、启发谈话,明白要求。
2、投影出示词语:
反思、抱歉、后悔、内疚、忐忑不安、如释重负、冰释前嫌。
(1)学生读词语,在合作中理解词语意思。
(2)思考词语的共同点,继续往下写,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结合实例谈体会。
4、评选激励。
(二)初显身手
1、学生阅读题目要求,了解采访内容
(出示投影)题目要求:采访你自己身边自己尊敬的人,可以就一下问题展开采访:你希望自己是一个不犯错误的人吗?当
你犯了错误,别人批评和嘲笑你时,你是怎样做的?你是怎样对待犯过错误的人?……
2、互相交流自己打算采访的对象。
3、模拟情景,指导采访。
(1)采访自己尊敬的老师。
(2)指明一对上台展示采访过程。
(3)引导生即席采访进行评议,肯定与表扬。
4、小结师:人生免不了犯错,犯错并不可怕,面对比尔呢的批评和嘲笑我们应该冷静,应该认真地反思自己,对自己的错误要知错就改,以免错上加错。
四、课堂小结
说说这堂课的收获。
五、课外延伸
当一回小记者,在家里或周围选择采访的对象,展开采访,并把自己的采访记录进行整理,与同学交流。
第二课时
教学日期: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简单介绍学习剧本的一般方法。
2、明确学习目标:拓展阅读《负荆请罪》
3、板书课题,启发谈话,学生质疑。
二、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读《负荆请罪》,思考文章有几个故事章节。
2、讨论交流:
(1)《负荆请罪》中出现了几个人物?围绕着这几个人物发生了什么故事?
(2)“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这个成语的来源是什么?
3、指名汇报,全班交流。
三、评论人物,理解感悟
1、评论人物。
2、学生找出并抓住描写人物语言、神情、动作、心理活动的句子说体会写感受。
(如:韩勃——直爽、率真;廉颇——豪爽、知错就改;蔺相如——深明大义、宽容大度、以大局为重、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