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杨浦初级中学2020-2021年初三化学上册期中化学试题(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杨浦初级中学2020-2021年上册期中化学试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
1.如图表示治理汽车尾气所涉及反应的微观过程。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中单质的化学式为N2
B.生成物不属于空气质量标准监控对象
C.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D.生成单质与化合物的质量比为7:22
2.豆腐是人们喜爱的食物,营养丰富,能为人体提供所需的多种氨基酸,其中含量最多的是亮氨酸(C6H13NO2),关于亮氨酸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亮氨酸是氧化物
B.亮氨酸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7.3%
C.一个亮氨酸分子由22个原子构成
D.亮氨酸中碳、氢、氮、氧四种元素的质量比为6:13:1:2
3.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塞紧橡皮塞B.加热液体
C.取用液体D.读出液体的体积
4.下列各图中和分别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则其中表示化合物的是( )
A.B.
C.
D .
5.某工地发生多人食物中毒,经化验为误食工业用盐亚硝酸钠(NaNO 2)所致。

NaNO 2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是( ) A .+4
B .+3
C .+2
D .+5
6.对于下列几种化学符号,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①H ②Fe 2+ ③Cu ④P 2O 5 ⑤Fe 3+ ⑥NaCl A .能表示一个分子的是①④⑥ B .表示物质组成的化学式是③④⑥ C .②⑤的质子数相同,化学性质也相同 D .④中的数字“5”表示五氧化二磷中有5个氧原子
7.某纯净物3g 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8.8g 二氧化碳和5.4g 水。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该纯净物中含有C 、H 元素,不含O 元素 B .该反应中2O 和2CO 的质量比为14:11 C .该反应中2O 和2H O 的分子数之比为7:6 D .该纯净物中C 、H 原子的个数比为1:4
8.现有 18.6g NaOH 和 Na 2CO 3 固体混合物,已知钠元素与碳元素的质量比 23:3,则原混合固体中含有钠元素的质量为( ) A .9.2 g
B .6.9 g
C .4.6 g
D .2.3 g
9.下列有关水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水与冰块混合得到混合物
B .水的蒸发和水通电分解都属于物理变化
C .硬水是指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D .水沸腾时可冲起壶盖,说明温度升高分子会变大 10.下列符号中,表示两个氧分子的是 A .2O
B .O 2
C .O 2―
D .2O 2
11.过氧化钠(Na 2O 2)可作呼吸面具中氧气的来源,它与二氧化碳反应后的生成物为( ) A .Na 2CO 3和H 2 B .Na 2O 和O 2 C .NaOH 和O 2 D .Na 2CO 3和O 2 12.下列微观模拟图中●和○分别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其中表示单质的是
A .
B .
C .
D .
13.如图是用燃磷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装置中的红磷可以用铁丝来代替
B.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再观察现象
C.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雾
D.实验测定氧气的质量约占空气总质量的1/5
14.下列有关碳和碳的化合物说法错误的是()
A.金刚石、石墨、C60都是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B.在加热或高温的条件下,CO能与许多金属氧化物反应
C.二氧化碳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说明二氧化碳具有酸性
D.水墨画可长久保存不变色是因为在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15.从分子的角度分析,在吸烟场所造成非吸烟者吸入“二手烟”的主要原因是()A.分子是运动的 B.分子体积很小
C.分子的质量很小 D.分子间有间隙
16.下列关于S+O2点燃
SO2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表示硫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硫
B.参加反应的硫与氧气的质量比是2:1
C.反应前后硫原子、氧原子的个数均不变
D.参加反应的氧气与生成的二氧化硫的分子个数比为1:1
17.关于物质燃烧的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A.磷在空气中燃烧,反应剧烈,产生大量白雾
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C.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
D.硫在氧气中燃烧,火焰呈蓝紫色,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18.下列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
A.钙离子:Ca+2B.2个氢原子:H2
C.氧化钠中氧元素化合价:Na2O D.3个氯分子:3Cl2
19.下图表示治理汽车尾气所涉及反应的微观过程。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图中单质的化学式为N2
B.该反应使有毒气体转化为无毒气体
C.反应物都属于氧化物
D.反应中原子、分子个数都不变
20.某有机物在9.6g氧气中恰好完全燃烧,生成8.8gCO2和5.4gH2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有机物只含碳、氢两种元素
B.该有机物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C.该有机物中一定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D.无法确定
二、实验题(培优题较难)
21.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某兴趣小组用下图装置制取氢气、点燃氢气,并收集氢气燃烧后的产物。

(1)写出仪器①的名称_____。

(2)实验中产生氢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3)为了实验安全,点燃氢气前必须进行的操作是_____。

(4)为便于收集氢气燃烧后生成的液珠,可在②处添加_____(填仪器名称);要使制取氢气的反应停止,最简便的操作方法是_____。

(5)根据所学知识和上图提供的信息可知,此实验中氢气燃烧后的生成物除了水之外还有_____。

(6)已知该实验状态时,氢气的密度为0.09gL,求至少需要多少升氢气燃烧才可以生成4.05g水。

_____(请写出计算过程)
22.实验室常用下列装置来制取、收集气体.请回答以下问题.
(1)仪器a、b的名称是:a________,b________.
(2)实验室用KMnO4制取O2,应选用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组合为_____ 或 ____(填字母序号),该发生装置的不足之处是_____,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能用排水法收集的气体一定具有的性质有____(填数字序号)
①易溶于水②难溶于水③不与水反应
(3)实验室要制取少量CO2应选择的较简单的发生装置是____(填字母序号)
(4)化学反应可控制才能更好地为人类造福,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反应的条件、药品用量、改进装置等途径来达到控制反应的目的.常温下块状电石(CaC2)与水反应生成乙炔
(C2H2)气体和氢氧化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实验室制取乙炔时,须严格控制加水速度,以免剧烈反应放热引起装置炸裂.图中适合制取乙炔气体的发生装置有______或________(填装置序号).
(5)实验室用如图装置收集二氧化碳应从_______(填A或B)口进入。

23.(1)根据下列实验回答问题。

实验1实验2实验3
①实验2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②设计实验1、3的目的是研究______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

(2)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燃烧的条件。

(提示,白磷的着火点为40℃)
①通过下表进行现象分析:
可燃物与氧气接

温度达到着火

是否燃烧
甲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①(例)√╳√╳
乙②_________________ _____
②通过以上分析,推出燃烧需要氧气的依据是______。

24.科学家设想利用太阳能加热器“捕捉CO2”、“释放CO2”,实现碳循环(如图1所示).某化学小组的同学设计如图2装置探究上述设想的反应原理.
(1)能证明“释放CO2”的现象是.
(2)装置 B的作用是.
(3)实验后小组同学对D中固体的成分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CaO+2HCl=CaCl2+H2O
[猜想与假设]D中的固体可能为①;②;③;[进行实验]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猜想①正确
猜想②正确
猜想③正确
25.根据下图回答有关问题。

(1)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__;图中可用于加热KClO3制备O2的装置为______(填序号),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

(2)若用铁片与稀盐酸在A装置中制备H2,铁片应放在________;用F收集H2时导入气体的导管端为________(填“b”或“c”) ;检验装置D气密性的方法是:用止水夹夹紧导管口的橡胶管后,_____________,则气密性良好。

(3)图中可用于固液反应制备气体的装置中,不能使反应随时发生或停止的装置是
________(填序号),原因是反应过程中若用止水夹夹紧橡胶管后,________。

(4)若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备O2,最好选用装置______(填序号),把F装满水,用排水法收集O2并测定气体体积,应在________端(填“b”或“c”)连接上一个量筒。

26.某化学小组围绕燃烧与灭火的主题开展了相关活动。

请你参与完成:
(知识回忆)可燃物燃烧的必备条件是____________;
(交流讨论)(1)改进后的装置(如图二)与图一相比,其优点是___________。

欲使图二中的红磷着火,可将试管从水中取出并__________后才能对试管加热;
(2)将装有某气体的大试管口朝下垂直插入水中,使试管罩住白磷(如图三所示),结果观察到了“水火相容”的奇观,则大试管所装气体可能是__________;
(综合应用)“水火不相容”是指水能灭火,其实水有时也可以“生火”,比如钾遇水会立刻着火,因为钾遇水生成H2和一种碱,该反应是__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反应,其反应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某同学用如图装置,进行有关碳及其氧化物的实验(图中夹持已略去),在完成气密性检查后加入药品,并已在装置中充满二氧化碳。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分析
①缓缓通入CO2,点燃A处
木炭粉减少。

D中有气泡产

酒精喷灯,加热一段时间澄
清石灰水变浑浊且_________
硬质玻璃管中发生反应的化
学方程式为:______。

②点燃B处酒精喷灯,加热
一段时间
B处玻璃管内______
实验①②说明______有还原

③停止通入二氧化碳,熄灭
A、B两处的火焰
D中液体沿导管进入C中出现此现象的原因是______
(2)有同学认为该装置需要添加尾气处理装置,你认为是否需要并说明理由______。

28.下列是初中化学实验室用于气体制取的发生装置与收集装置.根据实验装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标号仪器名称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发生装置可以选用B,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

收集装置选用_______________ (填装置编号,下同),只能用此装置收集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室能用B和F装置制取的气体是_______________,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如将发生装置B改成D,其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室如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要收集一瓶较纯净的氧气,则应选用的收集装置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5)乙炔(C2H2) 通常情况下是一种无色无味、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

实验室常用电石(CaC2) 固体与水反应来制取,当电石与水接触时剧烈反应,产生大量的气体和热量,同时生成一种叫熟石灰的固体。

据此,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制取乙炔气体最好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_______,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如用如图装置来收集乙炔气体,则气体应从______________端(填a或b)。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
1.C
解析:C
【解析】
由题目所给信息判断该反应为:2CO+2NO=2CO2+N2,通过该反应将有毒气体转化为无毒气体,减少有毒气体的排放。

生成单质为N2,故A正确;
空气质量标准监控对象为: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臭氧,故B 正确;
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与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叫置换反应,故C错误。

两者的质量比为:14×2∶2×(12+16×2)=7∶22 。

故本题选C。

点睛:注意把握反应特征及物质的性质。

2.C
解析:C
【解析】
【详解】
A、氧化物只有两种元素组成,而亮氨酸是由四种元素组成的,错误;
B、亮氨酸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126
12611314162

⨯+⨯++⨯
×100%≈55%;错误;
C、一个亮氨酸分子是由6个碳原子、13个氢原子、1个氮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的,故
一个亮氨酸分子由22个原子构成,正确;
D、亮氨酸中各元素质量比C:H:N:O为:(12×6):(1×13):14:(16×2)=72:13:14:32;错误。

故选C。

3.D
解析:D
【解析】
【详解】
A、把橡皮塞慢慢转动着塞进试管口,切不可把试管放在桌上在使劲塞进塞子,以免压破试管,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图中液体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操作,注意取液后的胶头滴管不能倒置,以防止腐蚀胶头,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故选D。

4.A
解析:A
【解析】
A.图中含有一种物质的分子,属于纯净物,该物质的分子中含有两种原子,属于化合物;
B.图中含有三种物质的分子,属于混合物;
C.图中含有一种物质的分子,属于纯净物,该物质的分子中含有一种原子,属于单质;
D.图中含有一种物质的分子,属于纯净物,该物质的分子中含有一种原子,属于单质.【点睛】化合物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分子中含有不同的原子。

5.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亚硝酸钠中钠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之和为0,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

故选B。

6.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元素符号的意义:①表示一种元素②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③金属、稀有气体、某些固态非金属单质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元素符号还表示该元素的单质;
离子符号书写: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一个离子带电荷的数值,数字在左,正负号在
右;化学式书写:显正价的元素其符号写在左边,显负价的写在右边,化合价的绝对值交叉约减,得化学式右下角的数字,数字为1时不写;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为一个分子中原子的个数。

原子的化学性质主要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Fe 2+ 、Fe 3+ 的最外层电子数不同,所以化学性质不同;原子变成离子的过程中原子核不变,故质子数不变,Fe 2+ 、Fe 3+ 质子数相同。

7.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某纯净物3g 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8.8g 二氧化碳和5.4g 水,
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二氧化碳中的碳元素,水中氢元素一定来源于有机物,碳元素的质量为2.4g ,氢元素的质量为0.6g ,所以该纯净物中只含有碳氢元素不含有氧元素,是正确的叙述;
B.该反应中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为:8.8g+5.4g-3g=11.2g ;该反应中O 2和CO 2的质量比为14:11是正确的叙述;
C.有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和生成的水的质量可知反应中O 2和H 2O 的分子数之比
(11.2g/32):(5.4g/18)=7:6,是正确的叙述;
D.该纯净物中C 、H 原子的个数比为(2.4g/12):(0.6g/1)=1:3,故是错误的叙述,故选D 。

8.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设NaOH 和Na 2CO 3的微粒个数为x ,y ;所以Na 与C 的质量比是(x +2y )×23:
(y ×12)=23:3,可得x :y =2:1,则原混合固体中含有钠元素的质量为
223+2329.2g 2(23161)(2318.21216g 3)
6⨯⨯=⨯+++⨯++⨯⨯。

故选A 。

9.C
解析:C
【解析】
硬水与软水;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A 、冰块是固态的水,混合以后还是只有水这一种物质,故A 说法错误;
B 、水的蒸发是指水由液态变为气态,没有产生新的物质,所以属于物理变化,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属于化学变化,故B 说法错误;
C 、硬水是指含有较多钙镁离子的水,故C 正确;
D 、水烧开后易把壶盖冲起,说明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会变大,故D 解释错误。

故选C。

10.D
解析:D
【解析】
【分析】
化学式前的数字表示分子的个数,元素符号前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个数。

【详解】
A、2O表示2个氧原子,故不符合题意;
B、O2可以表示氧气这种物质,也可以表示一个氧分子,故不符合题意;
C、O2―表示的是氧离子,故不符合题意;
D、2O2表示2个氧分子,故符合题意。

11.D
解析:D
【解析】由题中信息及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氧气与另一种物质,另一种物质中必定含有钠元素和碳元素,故选D。

点睛:掌握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是解题关键。

12.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A、是由两种单质组成,属于混合物,故错误;
B、是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故错误。

C、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故正确;
D、每个分子中含有两种原子,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故错误。

故选C。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充分理解物质是由几种分子构成的,如果由多种分子构成就属于混合物。

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单质。

13.B
解析:B
【解析】
【分析】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原理是,利用物质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又不生成气体,使瓶内气体减少,压强变小,水倒流入集气瓶内,倒流的水的体积就等于瓶内氧气的体积。

【详解】
A.铁不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故选项错误;
B.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再观察现象,否则易导致测定结果不准确,故选项正确;
C.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故选项错误;
D.实验测定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故选项错误。

故选B
14.C
解析:C
【解析】
【详解】
A、金刚石、石墨、C60都是碳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故A说法正确;
B、CO具有还原性,在加热或高温的条件下,CO能与许多金属氧化物反应,故B说法正确;
C、二氧化碳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是由于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了碳酸,碳酸能使石蕊变红,不能说明二氧化碳具有酸性,故C说法错误;
D、水墨画可长久保存不变色是因为在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故D说法正确。

故选C。

15.A
解析:A
【解析】
【详解】
在吸烟场所造成非吸烟者吸入“二手烟”的主要原因是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故选A。

16.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A.表示硫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硫,是正确的叙述;
B.根据质量关系可知参加反应的硫与氧气的质量比是1:1,原选项是错误的叙述,;
C.反应前后硫原子、氧原子的个数均不变,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是正确的叙述;
D.根据化学方程式的含义知,参加反应的氧气与生成的二氧化硫的分子个数比为1:1,是正确的叙述;故选B。

17.A
解析:A
【解析】
试题分析:磷在空气中燃烧,反应剧烈,产生大量白烟;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硫在氧气中燃烧,火焰呈蓝紫色,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故选A.
考点:物质的变化及其现象
18.D
解析:D
【解析】
A、钙离子:Ca2+,数字应在正负号前面,故A错误;
B、2个氢原子:2H,元素符号前面
数字表示原子个数,故B错误;C、根据化合物中化合价正负总价代数和为零原则,氧化钠中氧元素化合价:-2
2
Na O,故C错误;D、3个氯分子:3Cl2,氯气属于双原子分子,分子前面数字表示分子个数,故D正确。

点睛∶化合物中化合价正负总价代数和为零,微粒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微粒个数,离子符号表示离子时应注意离子所带电荷数数字应放在正负号前面。

19.D
解析:D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该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可知,该反应的反应物是CO和NO,生成物是CO2和N2,故该反应可表示为2CO+2NO=N2+2CO2。

A、由微粒的微观模拟示意图可知,只有生成物的N2分子是由2个同种原子构成的,故属于单质,正确;
B、由该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将有毒气体CO和NO转化为无毒气体CO2和N2,正确;
C、由微粒的微观模拟示意图可知,反应物是CO和NO,它们都是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故属于氧化物,正确;
D、根据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可知,反应前后分子的个数发生改变,错误。

故选D
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
点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且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是单质分子,不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是化合物分子。

试题通过给出微粒的模型,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与运用能力,以检测考生从微观角度认识化学的意识和能力。

20.C
解析:C
【解析】
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该物质中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氧元素。

8.8gCO2中含有氧元素的质量=8.8g×16
4
2
4
×100%=6.4g,5.4gH2O中含有氧元素的质量
=5.4g×16
18
×100%=4.8g,生成物8.8g二氧化碳和5.4g水中所含氧元素的质量和
=6.4g+4.8g=11.2g,11.2g>9.6g;该物质中含氧元素的质量为:11.2g﹣9.6g=1.6g,则该物质中一定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故选C。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确定物质的元素组成。

二、实验题(培优题较难)
21.长颈漏斗Zn+2HCl==ZnCl2+H2↑ 验纯漏斗关闭活塞
H2O2 5L
【解析】
【分析】
【详解】
(1)仪器①是长颈漏斗,故填:长颈漏斗
解析:长颈漏斗 Zn+2HCl==ZnCl 2+H 2↑ 验纯 漏斗 关闭活塞 H 2O 2 5L
【解析】
【分析】
【详解】
(1)仪器①是长颈漏斗,故填:长颈漏斗;
(2)锌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锌和氢气,故填:Zn+2HCl==ZnCl 2+H 2↑;
(3)为了实验安全,点燃氢气前必须进行的操作是验纯,故填:验纯;
(4)为便于收集氢气燃烧后生成的液珠,可在②处添加漏斗;要使制取氢气的反应停止,最简便的操作方法是关闭活塞。

故填:漏斗;关闭活塞;
(5)根据上图中,二氧化锰的周围有气泡生成,可知,此实验中氢气燃烧后的生成物除了水之外还有过氧化氢。

故填:过氧化氢;
(6)设至少需要氢气的体积为x
2
222H O 2H O 4
360.09g/L x 4.05g 436=0.09g/L x 4.05g
+⨯⨯点燃
x=5.6L
故填:5.6L 。

22.长颈漏斗 分液漏斗 AF AH 试管口没有棉花团 2KMnO4 K2MnO4+MnO2+O2↑ ②③ E CaC2+2H2O=C2H2↑+Ca(OH
解析:长颈漏斗 分液漏斗 AF AH 试管口没有棉花团 2KMnO 4
△ K 2MnO 4+MnO 2+O 2↑
②③ E CaC 2+2H 2O=C 2H 2↑+Ca (OH )2 C D A
【解析】
【分析】
【详解】
(1)仪器a 、b 的名称是:a 长颈漏斗,b 分液漏斗。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属于固体加热型,氧气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应选用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组合为AF 或AH ,该发生装置的不足之处是:试管口没有棉花团,加热高锰酸钾反应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424222KMnO K MnO +MnO +O ↑,能用排水法收集的气体一定具有的性质有难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故填:②③。

(3)实验室要制取少量二氧化碳应选择的较简单的发生装置是E 。

(4)常温下块状电石与水反应生成乙炔气体和氢氧化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2222CaC C H +2H O=+Ca(OH) ,实验室制取乙炔时,须严格控制加水速度,以免剧烈反应放热引起装置炸裂,适合制取乙炔气体的发生装置有C 或D 。

(5)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应从A 口进入。

【点睛】
气体的制取装置的选择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有关;气体的收集装置的选择与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有关。

23.2H2 O22H2O+O2↑ 温度 √ √ × × √ × √ × √ × √ √ 乙②中的白磷达到了着火点,没有
解析:2H 2 O 2
2H 2O+O 2↑ 温度 √ √ × × √ × √ × √ × √ √ 乙②中的白磷达到了着火点,没有与氧气接触不燃烧
【解析】
【详解】
(1)①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为水和氧气;故答案为:2H 2
O 22H 2O+O 2↑; ②实验1和3的温度不同,其余条件相同,故设计实验1、3的目的是研究温度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故答案为:温度;
(2)①甲①中白磷与氧气接触,没有到达着火点,不燃烧;甲②中白磷达到着火点,但没有氧气,因此不燃烧;乙②中,白磷达到着火点,但没有氧气,因此不燃烧;故答案为:
可燃物 与氧气接触 温度达到着火点 是否燃烧 甲①
√ √ × × 甲② √ ×
√ × 乙①(例) √ ×
√ × 乙② √
× √ × 不燃烧;故答案为:乙②中的白磷达到了着火点,没有与氧气接触不燃烧。

24.(1)C 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防止C 中石灰水倒吸炸裂玻璃管;
(3)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一定量的D 中固体于试管中,并加入一定量的水,振荡 触摸试管外壁,感觉发热,继续向试管中加
解析:(1)C 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防止C 中石灰水倒吸炸裂玻璃管;
(3)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一定量的D 中固体于试管中,并加入一定量的水,振荡 触摸试管外壁,感觉发热,继续向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无气泡产生
猜想①正确 触摸试管外壁,感觉发热,继续向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有气泡产生
猜想②正确 触摸试管外壁,温度不变,继续向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有气泡产生 猜想③正
确 【解析】(1)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以能证明“释放CO 2”的现象是C 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二氧化碳和澄清石灰水反应后A 装置内的压强变小,所以装置B 的作用是防止石灰水倒吸入装置A 中热的试管内(炸裂瓶底);
(3)[猜想与假设]D 中的固体可能为①只有氧化钙;②氧化钙与碳酸钙;③只有碳酸钙;
[进行实验]氧化钙和水反应会放出大量的热,所以实验操作及现象为取D 中固体于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水,触摸试管外壁,感觉发热,继续向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无气泡产生,即可证明证明了猜想①成立;触摸试管外壁,感觉发热,继续向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即可证明证明了猜想②成立;触摸试管外壁,温度不变,继续向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即可证明证明了猜想③成立.
【点评】本题属于信息题,考查了有关二氧化碳、氧化钙、氢氧化钙、碳酸钙等的性质和用途,难度不大,依据已有的知识结合题目的信息分析即可.
25.(1)漏斗; C , 2KClO3MnO2__Δ 2KCl+3O2↑。

(2)塑料片上; c ;向漏斗中加水,加水至没过漏斗导管口,使导管内外形成一段液面差,且一段时间后液面差保持不变,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解析:(1)漏斗; C , 2KClO 3 2KCl+3O 2↑。

(2)塑料片上; c ;向漏斗中加水,加水至没过漏斗导管口,使导管内外形成一段液面差,且一段时间后液面差保持不变,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3)B ,反应物固体和液体不能分离。

(4)B, b
【解析】
【分析】
【详解】
(1)仪器a 的名称是漏斗;选择发生装置需考虑是因素是,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

图中可用于加热KClO 3制备O 2应选择固固加热型发生装置为C ,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2KClO 3 2KCl+3O 2↑。

(2)若用铁片与稀盐酸在A 装置中制备H 2,铁片应放在塑料片上;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用F 收集H 2时导入气体的导管端为c ;检验装置D 气密性的方法是:将气体发生装置的导气管口关闭,向漏斗中加水,加水至没过漏斗导管口,使导管内外形成一段液面差,且一段时间后液面差保持不变,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3)图中可用于固液反应制备气体的装置中,不能使反应随时发生或停止的装置是B ,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