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对“啃老”,先反思“啃老”困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反对“啃老”,先反思“啃老”困局
杭州市法制办的《杭州市老年人权益保障规定(草案)》第二次征求意见稿最近面向社会征求意见。

该法规提出,禁止有独立生活能力的子女“啃老”,一时引发社会强烈关注。

作为一种现象,“啃老”不时出现在新闻的字里行间。

引起人们关注的落脚点更多在于“啃老”事件本身及其在道德与法律层面上的解读,却很少有人关注“啃老”存在的困局。

笔者试图从三个方面对此做抛砖引玉式的探讨。

社会转型带来的“啃老”客观需求。

这是“啃老”存在问题的时代客观性。

“啃老”作为当下凸显的社会现象,离不开当下社会转型所营造的压力。

社会转型带来直接的影响便是打破农业社会“安土重迁”的固化格局。

工作的变动、人口的流动、迁移的便捷带来工作的非固化以及居所的“漂泊”则是社会转型的具体表现。

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每位子女与父母的角色会发生一定的“位移”。

在农业社会,子女和父母住在同一屋檐下,衣食相依,同舟共济。

如今,城镇化提速推进,子女和父母难以永远固守在一个屋檐下。

这种“偏离”带来的不仅是观念、情感上的冲击,更多体现在经济支援上的“割裂”与“索取”,其中的“索取”在外打拼的每个人或多或少都能感同身受。

日前,北京大学市场与媒介研究中心与赶集网联合发布了《90后毕业生饭碗报告》。

35万余份有效问卷的报告显示,三成以上应届毕业生仍“啃老”,近四成过着“月光”生活。

生活成本的高昂与收入之间的严重分离,致使不少打拼者难以在外立足。

面对高房价以及结婚、生子等诸多生活压力,年轻的打拼者难以扛起生活的重担,“啃老”就成了一种客观需求。

传统“家”文化撑起了“啃老”的底座。

这是“啃老”存在问题的文化基因。

在传统的家庭观念里面,父母所拥有的一切都将是子女的,他们捆绑在一起,尤其在独生子家庭里更为凸显。

这种捆绑,不仅是道德、伦理上的生死相依,而且是经济层面上的不可分割。

在这样的逻辑里,养儿防老就是天经地义。

“养”与“防”互为因果。

“养”是前提,“防”是结论。

这就可以理解为何一人买房,举家凑钱。

理由很简单,因为我们是一家人,不分彼此,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在传统“家”文化赋予的内涵里,“啃老”天经地义。

在许多采访中,我们不难看到,父母对子女帮助的“无私”情怀。

为人父母不尽“养”的义务,为人子女不尽“孝”的责任,在中国不是主流,新闻报道的负面案例不过是沧海之一粟。

“啃老”在不少父母眼里,理所应当。

传统“家”文化为“啃老”提供了“文化基因”的巨大影响力。

“家”文化与“个人”文化的现代碰撞为“啃老”提供了理念的对冲。

价值理念冲突是导致“啃老”存在问题的关键所在。

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中国也难独身事外。

在全球互联的背景下,多元化思潮涌动以及价值观的对冲,在今日中国,无疑是巨大。

以“家”为本位的中国,面对以“个人”为本位的外来价值观的冲撞,出现了价值观的对垒、模仿、跟随、崇拜等多元取向。

从某种程度上,价值观的碰撞对每个身处当下的中国人都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

在这样的语境里,“啃老”文化的消解比起以往会来得更为猛烈。

29岁的徐青(化名)大学毕业后在家坐等吃喝,一直“啃老”。

面对父母劝说,他辩称父母有义务养活自己。

最终,被“啃老”长达7年的徐先生和朱女士夫妻将儿子诉至北京海淀法院,申请强制执行驱赶独生“啃老”儿出门。

这一案例虽是个例,但折射出了传统“家”本位在面对“个人”本位观念冲撞下,出现了裂痕。

从道德层面讲,“啃老”在当下多元价值取向冲撞下,难以保存其原来的完整性,是不言而喻的。

从法律层面讲,尽管“常回家看看”已列入法律条款,但在实际操作上,难以有效落地。

多元价值取向促使“啃老”问题复杂化,不能简单地用道德或法律加以界定。

如何在传承“家”文化与凸显个体独立自主之间寻找平衡或许是解决“啃老”困境的一把钥匙。

“啃老”作为“家”文化的附属物,在多元价值观尤其是“个人本位”观念的冲撞下,发生了些微的“位移”。

而简单地把“啃老”问题归结为道德水准高低或用法律手段强行反对“啃老”,是相对简单的认知和做法。

因为要真正摆脱“啃老”困局,每个人都无法成为寻找钥匙的旁观者,置身事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