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写生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写生报告
开学的时候就听同学说要去安徽写生,一直很期待,终于要去安徽写生了,3月25号一大早我们背着大包小包的东西上车出发了,
一路上同学们有说有笑满是期待安徽的古建筑,到底是怎样的一个美呢,颠簸了将近13个小时,终于到达了目的地,我们住的地方是黟县的一个小村子,12个人一个宿舍房间有些拥挤,不像在学校4人的一个宿舍很宽敞,老师说过,去安徽写生不是去享受的,是去学习的,体验的。

也是我们还年轻,一点不和自己心愿就抱怨这抱怨那的,不如去换一种心态适应他们的生活,体验他们的生活,
8天的行程安排的还是蛮紧张的,26号南屏关麓考察早上吃过饭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先来到了南屏这个地方,南屏村,
位于安徽黟县城西南四公里处,原名叫叶村,后因村西南北倚南屏山,更名南屏村至今。

这个规模宏大的古村庄始建于元、明年间,有1100多年历史。

聚居着叶、程、李诸姓家庭的上千号人口,至今仍较好地保存着8幢代表着宗族势力的古祠堂,有着族祠、家祠和支祠分,被誉为“中国古祠堂建筑博物馆”。

南屏村大姓叶氏宗祠“序秩堂”就是一座占地2000平方米,歇山重檐、端庄轩敞的古祠。

大门上端悬挂着“钦点翰林”、“钦赐翰
林”、“钦取知县”的金字匾额,显示着先祖的勋业,也使子孙蒙受荣光。

祠堂门前照壁矗立,门楼高大,一对一人多高的大石鼓,雕刻十分精致。

4根大石柱托着额枋,上面雕刻着古鼎宝瓶类的祭器。

序秩堂分上、中、下三厅。

一进大门,就见有80根硕大的木柱支撑着这座宏伟的建筑,柱子上挂着“石林派衍家声远,武水澜回气象新”等木制对联。

横上悬有“贡元”、“进士”、“经魁”和“松筠操节”、“津逮后生”等功名、褒奖之类的横匾。

下厅是吹奏鼓乐的地方,也可以搭台演戏。

中厅为礼堂,是举行祭祀仪式的大厅,上厅为享堂,楼上放置本族的祖宗牌位。

中厅和上厅容纳数百人举行仪式。

序秩堂大门以往只在重大节庆才开,平时走边门进出。

其大门的高度比其余7座祠堂都要高,同姓的一切支祠、家祠均不可逾越。

序秩堂就是张艺谋拍摄电影《菊豆》的主要场地,至今仍保持着拍摄《菊豆》时的原貌。

墙上张贴着《菊豆》剧照,祠堂中摆放着染布、晒布的台架、绞车、染池等,“老杨家染坊”的横匾也高悬在序秩堂大门上方,成了游人欣赏的佳景。

小小的南屏,有高高繁多的马头墙,有重重叠叠的古老青瓦,有飘逸随性的飞檐,还有那小桥流水人家的浓浓乡情。

下午跟着导游我们继续了解安徽的关麓,
这里的大户人家是舒姓。

在村子内 古建筑鳞次栉比、错落有致。

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被称为"关麓八家"的八幢古宅。

这“八大家”建于清朝中是一户汪姓徽商八兄弟的住宅。

这八间大宅互相独立 却又联成一体。

每幢古宅都有自己的天井、厅堂、花园、小院 但屋楼上下皆有门户走廊互相联结 形成一个整体。

整幢大宅由于布局紧凑而显得高大内部由于疏于修理都尽显衰败不免有一些苍凉感。

或许就是这种苍凉感才更显真实、更值得我们回味,走进关麓村的每一个“家”的时候,已经完全分不出个伯仲高下、东西南北;它们的浑然一体而又各有千秋让人一遍看不够,还想多次来此细细品味。

“八大家”并不仅仅是“八大间”,它是整套布局合理、设计灵巧、建筑精美的典型徽州古民居系列建筑。

每一个单元系列各有风格不一的正屋偏厅、厨房及庭院,自成一体你是不各单元之间又相互联通,要上楼下均有门户串接,从而使“八大家”形成一个整体,其结构的别致,在徽州古民居中是极为罕见的。

不要说外人进入“家中”中如入迷宫,就是在“家”中长大的人也很少有确切了解其中的全部结构的。

室内装饰讲究,雕梁画栋,绘彩描金,设计精巧,富丽雅致。

户户均有清一色的铁皮大门和莲花小门。

在相连两间的过道处,门户极为狭窄,但过道中央却有宽敞的便厅。

八家相对独立为八个单元,每一单元自成一体,各有天井、厅堂、花园、小院,但又互相通联,屋楼上下皆有门户将其串结,形成一个整体。

27号是到昨天了解过的南屏关麓去写生,好久没有划过速写了,刚开始画的一两张,很不在状态,看着画的很没有感觉,不知道要怎么把眼中的画面表达在自己的速写本上,我告诉自己,不要急,静下心来,多看看别人的线条是怎么运用的,怎么表现的,慢慢的心静了,画画开始有感觉了,
28号坐车来到了唐模,牌坊群,鲍家花园徽州古城进一步了解了徽州的特色给我印象深刻的是鲍家花园
据说是鲍家花园,原为清乾隆、嘉庆年间著名徽商、盐法道员鲍启运的私家花园。

据说是为自家女儿修建的,当然这也只是据说而已,占地360余亩,收藏盆景作品近万盆。

荟萃海内外盆景流派之精华,广纳各方花草藤木之名贵,融亭台楼阁、小桥流水于一体。

美的几乎让您感到窒息;美的令您心屡震撼,叹为观止。

到此一游,终身无悔。

步步为画,处处为景。

一天下来转的有些疲惫,但是却让我大饱眼福,竟然还有如此美的地方,我在想,等我以后工作了,有了自己的收入的时候,我一定要去祖国的各个地方去游玩。

29号30号我们又坐车来到了西递,第一天考察,第二天写生,我们用一天的时间去游览西递,这一天却感悟颇深。

“西递”距黟县县城8
公里,始建于北宋皇祐年间,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为胡姓人家聚居之地,现有居民300余户,人口1000余人。

整个村落呈船形,四面环山,村落以一条纵向的街道和两条沿溪的道路为主要骨架,所有街巷均以黟县青石铺地,古建筑多为木结构、砖墙维护,木雕、石雕、砖雕丰富多彩,巷道和建筑的设计布局协调,村落空间变化灵活,建筑色调朴素淡雅。

西递牌楼通体采用当地的“黟县青”大理石雕筑而成,整个牌坊上下用典型的具有徽派特色的浮雕、透雕、圆雕等工艺装饰出各种图来,而每一处图案都蕴含有极深刻的寓意。

胡文光牌坊造型庄重、典雅,石刻技艺出众,堪称明代徽派石坊的代表作。

西递古民居内大都设有“天井”,这是徽派建筑的一大特色。

天井的设置,一般三间屋在厅前,四合屋在厅中,起到采光、通气诸功用。

绣楼是大夫第主人利用正屋旁侧隙地,建起的一座临街阁
楼,
俗称“小姐绣楼”。

飞檐翘角的绣楼,建筑别致,玲珑典雅。

楼额木刻分别为清进士祝世禄手书“山市”和清代本邑书法家汪恩道隶书“桃花源里人家”,其中“源”字书写时,有意移一点于“厂”头上,益显整体美;尤其是“人”字,活脱脱像一位倾躯伸臂迎接小姐彩球的后生。

楼下的小门户比正屋墙体缩进一大步,与主人自书石刻门额“作退一步想”相映照,耐人寻味,果真是“进也风流,退也潇洒”。

在西递我们买了好多特产,有茶叶还有一些糕点还有首饰等,又送给自己的,还有给家人朋友带的,总之满满的一大堆战利品,第二天在这里画了好几幅画,自我感觉有一两张还可以,但还要的继续练习,向别人学习。

31号也就是来安徽的第6天我们到了我最期待的中国画里乡
村。

宏村早在唐宋期间就曾繁荣一时,南宋绍兴年间,汪姓聚族于此建村。

原来叫弘村,乾隆年间,更名宏村,现有860余年历史,跟着导游,我们参观了村中的一些有代表性的景点,进村便是微波粼粼的南湖和秀美的画桥,湖中芙蓉俏,湖边垂柳生,电影《卧虎藏龙》里李慕白牵马过桥的场景再次浮现眼前。

沿巷而入,由于曾经深受火灾莅害,宏村的水系遍布全村的小巷,每户便可用此吃水和洗涤。

村中心是有牛胃之称的月沼,因为池塘的形状为规则的半月,所以村中人又叫它半月谭,汪氏宗祠便在此,据说此地乃全村风水最佳之地,故只有望族方能环谭而居。

宏村地形犹如一头卧牛,亦称牛形古村,有举世无双的环村水系,水圳、月沼、南湖及串起的池、塘、窑、坑、涧、榭等水系艺术设施。

村中有被人们称为民间故宫的“承志堂”、“培德堂”。

有保存完整全省仅存的古代书院——南湖书院等重要文物、历史设施。

之后我们各自绕着村子细细游览品味,建筑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是这个古老的村庄吸引我们的独特之处,在宏村的一周,我们尽情的享受着自然和前人给我们带来的这种艺术的气息。

1号,2号是到原来考察过的关麓和南屏去写生,虽然写生时间只有短短8天,但是心中的感觉却找不到词语简单概括,有好奇,有感动,有欢笑,大家心里更多的却是惆怅和感慨。

在这短暂的几天里,我领略了很多美景,很多古徽州工艺,亲身感受到了向往已久的古建筑。

出此之外我还接触了很多人,见识了很多事物,学会了很多东西,为这里的风景,古建筑,街道所迷惑。

高高的马头墙,漂亮的飞檐,曲径通幽的小巷子,还有满目的黄色,再加上完美的徽派建筑。

虽然现在人们的生活大多是灯红酒绿的快生活,但对古民居德典雅古朴、安宁恬静,以及土味乡韵的习俗,更使人们向往回归自然,体会自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