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初中化学北师大版九年级(全一册)第10单元 酸和碱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2024学年北师大版初中化学单元测试
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4小题,每题3分,共计42分)
1.如图是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示意图,下列关于酸碱反应说法正确的是
A. 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是\ H^+ + OH^-= H_2O
B. 生成盐和水的反应,都是中和反应
C. 当酸碱完全中和时,两者所用质量一定相等
D. 当酸碱完全中和时,所得盐溶液\ pH等于\ 0
【答案】A
【解析】 A、氯化钠在水溶液中以钠离子和氯离子的形式存在, H^+ 和 10H^-生成水,
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是 H^+ + OH^-= H_2O,故对;
B、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但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如稀盐酸除铁锈,
生成氯化铁和水,故错;
NaOH+ HCl= NaCl+ H_2O
c、当酸碱完全中和时酸和碱的物质的质量不一定相等,如 40 36. 5 ,故错;
D、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反应生成了氯化钠和水,其中氯化钠溶液为中性,pH等于7,故错。

故选 A.
2.向一定量的硫酸铜和稀硫酸的混合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沉
淀质量与加入的氢氧化钠溶液质量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 a点溶液中的溶质有\ 3种
B. \ b点溶液中的溶质有\ 2种
C. \ ab(不包括\ a点)段有沉淀生成
D. \ d点溶液的\ pHgt 7
【答案】A
【解析】 A、 a点时氢氧化钠恰好与硫酸完全反应, a点溶液中的溶质是硫酸钠、硫酸铜,故 A错误;
B、 b点时,发生了氢氧化钠与硫酸铜的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硫酸铜有剩余,则 b点溶液中的溶质是硫酸钠、硫酸铜两种,故 B正确;
C、 ab(不包括 a点)段,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有沉淀生成,故 C正确;
D、 d点是恰好完全反应后,继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溶液为硫酸钠和氢氧化钠的混合溶液,显碱性, pH\gt 7,故 D正确;
故选 A。

3.下列有关物质的检验、鉴别、除杂、分离所用的试剂选择正确的是 ( )
A. \ A
B. \ B
C. \ C
D. \ D
【答案】A
【解析】 A、 CO_2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不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可以鉴别,故选项说法正确;
B、检验二氧化碳使用澄清石灰水,不能使用燃着的木条,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的不一
定是二氧化碳,故选项说法错误;
C、铁粉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溶液和氢气,铜不能与稀硫酸反应,但无法在分
离出铁,故选项说法错误;
D、 Na_2CO_3能与适量氯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能除去杂质且引入
新的杂质,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用的
试剂错误。

故选 A.
4.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A. 活性炭用于红糖脱色
B. 用洗洁精洗去餐具上的油污
C. 用铁锅或铝合金锅做饭炒菜
D. 用食醋除去热水瓶中的水垢
【答案】D
【解析】 A、活性炭用于红糖脱色是利用活性炭的吸附性,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B、用洗洁精洗去餐具上的油污是利用洗洁精的乳化作用,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C、用铁锅或铝合金锅做饭炒菜是利用金属的导热性,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D、用食醋除去热水瓶中的水垢是利用醋酸的酸性,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正确。

故选 D.
5.实验小组探究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过程中溶液 pH的变化规律,得到如图所示曲线。

下列有关该实验事实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该实验是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盐酸中
B. \ A点时的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C. \ B点表示参加反应的盐酸和氢氧化钠的质量相等
D. \ C点时,氢氧化钠过量
【答案】B
【解析】
6.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反应后溶液中的粒子只有\ Na^+ 、\ Cl^-和\ H_2O
B. 反应前后溶剂质量不变
C. 该反应的实质是
D. 反应前后阴、阳离子总数不变
【答案】A
【解析】 A、由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反应后溶液中
的粒子只有
Na^+ , Cl^-和 H_2O,故选项说法正确;
B、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反应前后溶剂质量增加,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C、该反应的实质是氢离子结合氢氧根离子生成水分子: H^+ + OH^-= H_1O,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D、反应实质是氢离子结合氢氧根离子生成水分子,反应前后阴、阳离子的总数减少,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 A.
7.已知硅与碳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将硅粉和镁粉混合后隔绝空气强热,得到一种暗蓝色的化合物 Mg_2Si,若 Mg_2Si投入水中会发生剧烈反应,产生气体,并伴有爆炸声与火光,其主要化学反应如下:
① 2Mg+Si\overset 高温=\!=\!=Mg_2Si ② Mg_2Si+4H_2O=2Mg\left( OH\right)
_2+SiH_4\uparrow
③ SiH_4+2O_2=SiO_2\downarrow +2H_2O
其中化学反应根据前后元素化合价是否发生改变可以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化合价发生改变的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该反应中没有涉及到酸
B. 反应①②③均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C. 整个制备\ Mg_2Si过程必须做到无水无氧
D. ②中生成的固体物质可以治疗胃酸过多
【答案】B
【解析】 A.该反应中没有涉及到酸,故 A正确;
B.反应①中镁和硅元素均发生变化,反应③中硅和氧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均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反应②中元素化合价不变,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 B错误;
C.因为 Mg_2Si能与水反应, SiH_4能与氧气反应,所以整个制备 Mg_2Si过程必须做到无水无氧,故 C正确;
D.②中生成的固体物质是氢氧化镁,可以治疗胃酸过多,故 D正确;
故选 B。

8.成成同学用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探究中和反应时,利用数字化仪器得到反应时溶液的 pH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该反应是将稀盐酸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中
B. \ 160s时,氢氧化钠和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C. \ 200s时,溶液中的溶质为\ NaOH和\ NaCl
D. 若将稀盐酸换为等质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硫酸,则\ n 点右移
【答案】C
【解析】\mathrm A.溶液 pH从大于 7开始减小,最终溶液的 pH \lt7,该反应是将稀盐酸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故\mathrm A正确;
\mathrm B. 160s时,溶液的 pH=7,氢氧化钠和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故\mathrm B 正确;
\mathrm C. 200s时,溶液的 pH \lt7,盐酸过量,溶液中的溶质为 HCl和 NaCl,故
\mathrm C错误;
\mathrm D. NaOH +HCl =\!=\!= NaCl+H_2O,恰好完全反应氢氧化钠和盐酸的质量比为40:36.5, 2NaOH +H_2SO_4=\!=\!= Na_2SO_4+2H_2O,恰好完全反应氢氧化钠和硫酸的质量比为 80:98=40:49,若将稀盐酸换为等质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硫酸,酸和碱恰好中和时,消耗硫酸质量大于盐酸,则 n 点右移,故\mathrm D正确;
故选\mathrm C。

9.如图是稀 H_2SO_4中和 NaOH溶液 pH变化曲线,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 数值\ a、\ b是指加入\ NaOH的质量
B. 向③点的溶液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变蓝色
C. ①点时,溶液的溶质为\ NaOH、\ Na_2SO_4
D. ②点表示\ NaOH溶液和加入的稀硫酸质量相等
【答案】C
【解析】 A. pH从大到小,则 a、 b值指的是加入稀硫酸的量,故 A错误;
B.③点的时候 pH\lt 7,溶液为酸性,加入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故 B错误;
C.①点的时候, H_2SO_4+ 2NaOH= 2H_2O+ Na_2SO_4,此时溶液的溶质为 NaOH和Na_2SO_4,故 C正确;
D.②点表示 NaOH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和加入的稀硫酸的溶质恰好完全反应,故 D错误;
故选 C。

10.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关系的是()
A. ①表示高温煅烧一定质量的碳酸钙固体
B. ②表示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不断加水稀释
C. ③表示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和氯化钡的混合溶液中滴加稀硫酸
D. ④表示向同质量和同质量分数的盐酸溶液中,分别加入足量的铝粉和镁粉
【答案】D
【解析】A.高温煅烧石灰石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固体质量不能为零,故A错误;B.加水稀释氢氧化钠溶液,溶液的 pH减小,但不会等于 7,更不会小于 7,故 B错误;C.硫酸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沉淀质量应从原点开始,故 C错误;
D.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生成等质量的氢气,消耗镁的质量大于铝,故D正确;故选 D。

1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①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镁都是碱,两者都能与氯化铁溶液反应
②碱能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所以氢氧化钠能与一氧化碳反应
③浓盐酸和浓硫酸敞口放置在空气中溶质质量分数都会变小
④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⑤碱的溶液呈碱性,但呈碱性的溶液不一定是碱的溶液
A. ①②④⑤
B. ①②④
C. ③⑤
D. ①④⑤
【答案】B
【解析】
12.室温下,用数字 pH仪连接电脑实时测得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过程中的 pH变
化曲线如图。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图中\ X溶液为氢氧化钠溶液
B. \ a点溶液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C. \ b点表示\ HCl与\ NaOH等质量反应
D. \ c点溶液中的溶质是\ NaCl和\ NaOH
【答案】C
【解析】A、图象中pH值的变化是从小于 7逐渐的增大到大于7,可知原溶液显酸性,然后不断的加入碱性溶液,使 pH增大,说明是把氢
氧化钠溶液滴加到稀盐酸中,图中 X溶液为氢氧化钠溶液,正确;
B、 a点溶液 pH小于 7,呈酸性,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正确;
C、 b点溶液 pH等于 7,呈中性,表示氢氧化钠和盐酸完全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
化学方程式为:
HCl+ NaOH= NaCl+ H_2O ,每 36.5份质量的盐酸和 40份质量的氢氧化钠反应,不是等
质量反应,错误;
D、 c点溶液 pH大于 7,呈碱性,溶质是 NaCl和 NaOH,正确;
故选 C.
13.分析下面实验内容和结论,正确的一组是()
A. \ A
B. \ B
C. \ C
D. \ D
【答案】D
【解析】 A.此现象说明了氧气具有助燃性而不是可燃性;
B.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色,并不是二氧化碳
使之变色;
C.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中和反应的过程中没有明显的现象,但是可以借助于酸
碱指示剂来进行判断;
D.滴入氯化钙溶液后,出现白色沉淀,说明原溶液中可能存在碳酸根离子或银离子。

故选 D。

14.向FeSO_4、MgSO_4和CuSO_4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锌粉,充分反应后过滤。

有关所得滤液或滤渣的叙述,其中正确的是(不考虑溶液中存在的微量 H^+ 和 OH^-)()
A. 若滤液中含有\ Fe^2+ ,则滤渣中一定不含\ Fe
B. 若滤渣中含\ Cu,则滤液中一定含\ Fe^2+
C. 若滤渣中含\ Zn,则滤液中含\ 2种离子
D. 若滤渣中不含\ Zn,则滤液中至少含\ 3种离子
【答案】D
【解析】由题义可知:“加入一定量的锌粉”,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镁 \gt 锌 \gt 铁 \gt 铜,锌粉不和硫酸镁反应,和硫酸铜、硫酸亚铁发生反应时首先与硫酸铜反应,待硫
酸铜完全反应后继续和硫酸亚铁进行反应。

由此可知:
A.如果锌的量不足,可以将溶液中的亚铁离子部分置换出,那么,滤液中含有 Fe^2+ ,滤渣中有含 Fe,故 A错误;
B.滤渣中一定含有 Cu,由于锌粉的量不确定,所以,不能确定滤液中含 Fe^2+ 的情况,故 B错误;
C.若滤渣中含 Zn,则滤液中含镁离子,锌离子和硫酸根离子 3种离子,故 C错误;D.若滤渣中不含 Zn,则滤液中至少含镁离子,锌离子和硫酸根离子 3种离子,故 D
正确;
故选 D。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计5小题,每题3分,共计15分)
15.如图为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时溶液的 pH变化示意图。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m点溶液中含有的离子
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离子符号表示);取 n点溶液,向其不断加入水,最
终溶液的 pH________ 7(填“ \gt”“ \lt”或“ =”)。

【答案】2mathrmNaOH+mathrm H_2mathrmSO_4=mathrmNa_2mathrmSO_4+2mathrm
H_2mathrm O, mathrmNa^+、mathrm H^+、mathrmSO_4^2-, 不变
【解析】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酸碱中和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mathrmNaOH+\mathrm H_2\mathrmSO_4=\mathrmNa_2\mathrmSO_4+2\mathrm
H_2\mathrm O;\mathrm m点溶液的\mathrmpH \lt 7,说明稀硫酸没有反应完,所以
溶液中含有的离子有\mathrmNa^+、\mathrm H^+、\mathrmSO_4^2-;\mathrm n点溶
液的\mathrmpH=7,说明此时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溶液呈中性,再
加水稀释,溶液的\mathrmpH不变;故答案为:2\mathrmNaOH+\mathrm
H_2\mathrmSO_4=\mathrmNa_2\mathrmSO_4+2\mathrm H_2\mathrm O;\mathrmNa^+、\mathrm H^+、\mathrmSO_4^2-;不变。

16.酸碱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则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酸碱中和反应()
【答案】×
【解析】解:中和反应是酸和碱的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由酸和碱反应,
如氧化铜与盐酸反应,故错误。

17.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进行酸、碱中和反应的深度学习。

请你参与其中,按要求
回答问题和开展探究。

做酸碱中和反应实验时,向烧杯内的氢氧化钙溶液中滴加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是________,加入一定量后,发现忘记了滴加酸碱指示剂。

因此,他们停止滴加稀盐
酸,并对烧杯中溶液的溶质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该烧杯中溶液的溶质是什么?
【猜想】猜想一: CaCl_2;猜想二:________;猜想三: CaCl_2和 HCl。

【查阅资料】氯化钙溶液呈中性。

【进行实验】同学们设计了如下不同的实验方案,证明猜想三是成立的。

请帮他们填
写有关实验步骤和实验现象。

【反思与拓展】①要使烧杯内溶液的溶质只含有 CaCl_2,需要除去杂质,其中的一种
方法是向烧杯中加入过量的某种物质,然后过滤,该除杂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________;
②结合图, HCl和 Ca(OH)_2反应的实质是________;
③在分析化学反应后所得物质成分时,除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考虑________。

【答案】\ Ca(OH)_2+ 2HCl= CaCl_2+ 2H_2O, \ CaCl_2、\ Ca(OH)_2, 溶液变红色, 铁锈溶解,溶液由无色变黄色, 锌粒, \ CaCO_3+ 2HCl= CaCl_2+ H_2O+ CO_2uparrow , 氢离子和氢氧
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 反应物是否过量
【解析】
18.氧化钙放入水中,所得溶液中溶质一定是氧化钙()
【答案】×
【解析】解:氧化钙放入水中,所得溶液中溶质为氢氧化钙.
19.氢氧化钾溶液与盐酸反应时,溶液 pH变化如图所示。

根据图示判断该实验是将
________滴入________中。

【答案】\ HCl, \ KOH
【解析】由图可知反应刚开始时溶液的 pH\gt 7,显碱性,所以是将盐酸滴入氢氧化钾中至盐酸过量,溶液 pH逐渐减小,最后 pH\lt7。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计9小题,每题10分,共计90分)
20.(1)由图可知,实验时是将________溶液滴入另一种溶液中,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20.(2)在实验过程中,学习小组分别取 a、 b、 c三处的溶液于三支试管中,但忘了做标记。

为了测定试管中溶液的溶质成分,将其中一支试管的溶液分为三等份给甲、乙、丙三位同学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该处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
【假设猜想】
猜想一: K_2SO_4
猜想二: K_2SO_4、 KOH
猜想三:________
【实验探究】
【讨论交流】甲、乙、丙三位同学都认为自己的实验结论正确。

经老师分析后确定只有一位同学的结论是正确的。

你认为________同学的实验结论是正确的。

【得出结论】通过实验探究,三位同学探究实验所用的溶液为图中________(填
“ a”“ b”或“ c”)处溶液。

【拓展应用】实验结束后,把所有的实验废液倒入指定容器集中处理。

用稀硫酸把实
验废液的 pH调至 7后过滤,将滤液蒸发,得到的化学肥料是________(填化学式)。

【答案】(1)氢氧化钾, \ 2KOH+H_2SO_4=K_2SO_4+2H_2O
【解析】(1)由图可知,随着溶液的加入, pH由小于 0逐渐升高,实验时是将氢氧化钾溶液滴入另一种溶液中,氢氧化钾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钾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
程式为: 2KOH+H_2SO_4=K_2SO_4+2H_2O;
故答案为:氢氧化钾; 2KOH+H_2SO_4=K_2SO_4+2H_2O。

【答案】(2)【假设猜想】\ K_2SO_4、\ H_2SO_4, 【实验探究】紫色石蕊, 【讨论交流】丙, 【得出结论】\ a, 【拓展应用】\ K_2SO_4
【解析】(2)【假设猜想】猜想一:恰好完全反应时是 K_2SO_4;猜想二:氢氧化钾过
量时是 K_2SO_4、 KOH;猜想三:稀硫酸过量时是 K_2SO_4、 H_2SO_4;
【实验探究】将待测液分成两份,一份加入几滴石蕊溶液,另一份加入过量的氢氧化
钡溶液,若溶液变红,产生白色沉淀,则证明猜想三正确;
【讨论交流】丙同学的实验结论是正确的,是因为溶液变红,说明溶液中含有硫酸,
产生白色沉淀,是因为硫酸钾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硫酸钡,甲不正确,是因
为只要溶液中含有硫酸钾,加入氢氧化钡溶液,都产生白色沉淀,乙不正确,是因为
氢氧化钡和硫酸钾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钾,影响对氢氧化钾的检验;
【得出结论】通过实验探究,三位同学探究实验所用的溶液为图中 a处溶液;
【拓展应用】实验结束后,把所有的实验废液倒入指定容器集中处理。

用稀硫酸把实
验废液的 pH调至 7后过滤,将滤液蒸发,得到的化学肥料是硫酸钾,化学式为
K_2SO_4。

21.(1) X是哪种溶液?
21.(2)设计实验,验证 c点溶液的酸碱性。

【答案】(1)稀硫酸
【解析】(1)根据溶液 pH变化图像可知,开始时溶液的 pH\gt7呈碱性,说明该实验
是将稀硫酸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直至稀硫酸过量,所以 X是稀硫酸。

【答案】(2)取待测液少许于试管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证明溶液呈酸性(合理即可)
【解析】(2)为了验证 c点溶液的酸碱性,可以取待测液少许于试管中,滴入紫色石
蕊试液,变红色,证明溶液呈酸性。

22.(1)请写出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2.(2)若把原烧杯中澄清石灰水换成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进行实验,则 pH传感器测得的曲线可能通过________(填“ a”“ b”或“ c”)点。

【答案】(1) Ca(OH)_2+ 2HCl =\!=\!=CaCl_2+ 2H_2O
【解析】(1)氢氧化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Ca(OH)_2+ 2HCl
=\!=\!=CaCl_2+ 2H_2O;
故答案为: Ca(OH)_2+ 2HCl =\!=\!=CaCl_2+ 2H_2O。

【答案】(2)\ a
【解析】(2) Ca(OH)_2+ 2HCl =\!=\!=CaCl_2+ 2H_2O可得,每 37份质量的氢氧化钙反
应消耗 36.5份质量的盐酸,由 NaOH+ HCl =\!=\!=NaCl+H_2O可得,每 40份质量的氢氧化钠反应消耗 36.5份质量的盐酸,若把原烧杯中澄清石灰水换成等质量、等质量分数
的氢氧化钠溶液进行实验,酸碱恰好完全反应( pH=7)时,消耗盐酸的质量减少,则pH传感器测得的曲线可能通过 a点;
故答案为: a。

23.(1)为了防止某些食品受潮,常用________作干燥剂。

23.(2)在炼铁工业上常用作还原剂的是________。

23.(3)常用作冰箱去味剂的是_________________。

23.(4)影视舞台上经常出现云雾缭绕的景象,产生这种景象可用的物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C
【解析】(1)氧化钙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为了防止某些食品受潮,常用氧化钙
作干燥剂,故选 C。

【答案】(2)\ B
【解析】(2)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在炼铁工业上常用作还原剂,故选 B。

【答案】(3)\ D
【解析】(3)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常用作冰箱去味剂,故选 D。

【答案】(4)\ A
【解析】(4)影视舞台上经常出现云雾缭绕的景象,产生这种景象可用的物质是干冰,利用干冰升华吸热的性质,故选 A。

24.(1)甲实验中,将 M分别滴入①\sim⑥中,若①②④⑤处都有明显现象,则
④处发生反应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处发生中和反应,则N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

24.(2)图乙实验,烧杯一侧放一干、一湿两张紫色石蕊纸条,从另一侧倒人 CO_2。

湿纸条由下至上逐渐变红,干纸条无明显变化。

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3)丙实验是对某硝酸钾溶液进行的实验操作,三个烧杯中________溶质质量分
数一定相等。

【答案】(1)红色固体逐渐减少,溶液由无色变成黄色, \ NaOH或\ Ca(OH)_2
【解析】(1)甲实验中,将M分别滴入①\sim⑥中,若①②④⑤处都有明显现象,M是酸,则④处铁锈的主要成分氧化铁和酸反应生成可溶性铁盐和水,发生反应的现
象是红色固体逐渐减少,溶液由无色变成黄色;⑥处发生中和反应,则 N是碱,可能
是 NaOH或 Ca(OH)_2;
故答案为:红色固体逐渐减少,溶液由无色变成黄色; NaOH或 Ca(OH)_2。

【答案】(2)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二氧化碳能和水发生反应
【解析】(2)图乙实验,烧杯一侧放一干、一湿两张紫色石蕊纸条,从另一侧倒人
CO_2。

湿纸条由下至上逐渐变红,干纸条无明显变化。

实验得出的结论是二氧化碳的
密度比空气大,二氧化碳能和水发生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
故答案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二氧化碳能和水发生反应。

【答案】(3)②③
【解析】(3)丙实验是对某硝酸钾溶液进行的实验操作,温度不变,饱和溶液溶质的
质量分数不变,三个烧杯中②③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故答案为:②③。

25.(1)实验结束后观察到试管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生反应的
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2)实验过程中观察到 U型管内 a端液面明显下降,可能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红色逐渐消失, \ HCl+NaOH=NaCl+H_2O
【解析】(1)盐酸与氢氧化钠发生中和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红色逐渐消失,反应的
化学方程式为 HCl+NaOH=NaCl+H_2O,
故答案为:红色逐渐消失; HCl+NaOH=NaCl+H_2O;
【答案】(2)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放热,瓶内压强增大
【解析】(2)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放热,瓶内压强增大,所以实验中观察到 U型管内a端液面下降、 b端液面上升,
故答案为: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放热,瓶内压强增大。

26.(1)烧杯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26.(2)仪器 A中溶液的溶质是________(填化学式);
26.(3)图 3中 V的数值最接近________(填“ 6”、“ 12”或“ 16”);
26.(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26.(5)通过图 3可知,中和反应是________反应(填“放热”或“吸热”)。

26.(6)为理解稀盐酸和氢氧化钠两者之间发生反应的微观实质,绘制了如图.请你在右边的圆圈中填入适当的化学用语。

【答案】\ NaOH+ HCl=\ NaCl+ H_2O
【解析】
【答案】\ HCl
【解析】
【答案】\ 12
【解析】
【答案】C, D
【解析】
【答案】放热
【解析】
【答案】。

【解析】
27.(1)制造高铁列车的材料有:塑料、铝合金、不锈钢等,其中铝合金属于
______________(选填“合成材料”或“金属材料”)。

27.(2)小明同学在高铁列车上点了一份简餐,包含有米饭、糖醋鲤鱼、回锅肉、矿泉水,上述食物中,从营养均衡的角度的来说,还缺乏的营养素是_________。

27.(3)高铁列车车厢是密闭空间,需要提供清洁的空气。

某品牌的空气净化器中含有过氧化钠( Na_2O_2),它可以使车厢里的二氧化碳转化为碳酸钠和氧气,写出其中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4)为方便出行,高铁座椅上提供了充电的插座,手机在充电过程中,电池会将电能转化为_________能。

【答案】(1)金属材料
【解析】(1)铝合金属于金属材料;
【答案】(2)维生素
【解析】(2)米饭含有的营养素为糖类,糖醋鲤鱼和回锅肉富含蛋白质和油脂,由以上可知食物中缺乏维生素;
【答案】(3)\ 2Na_2O_2+2CO_2=2Na_2CO_3+O_2
【解析】(3)由题意知,过氧化钠( Na_2O_2)可以使车厢里的二氧化碳转化为碳酸
钠和氧气,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Na_2O_2+2CO_2=2Na_2CO_3+O_2;
【答案】(4)化学
【解析】(4)充电时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28.(1)波尔多液是由硫酸铜溶液和石灰乳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一种保护性杀菌剂。

喷洒波尔多液后,蔬果表面有一些蓝色斑点(一种难溶性碱),蓝色斑点的成分是
________(填化学式),不易用水清洗,可用厨房中的调味剂________浸泡除去。

28.(2)新鲜牛奶的 pH约为 7,贮存一段时间后味道变酸, pH________(填“变大”或“变小”)
28.(3)煤燃烧时会产生 SO_2, SO_2等气体排入空气中会引起酸雨,一般将 pH小于
________的雨水称为酸雨。

28.(4)小明家有一个急救小药箱,其中一种药品是“斯达舒”,可用于缓解胃酸过多引起的胃痛,其主要成分之一是氢氧化铝。

氢氧化铝与胃酸发生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为________。

【答案】(1)\ Cu(OH)_2, 食醋
【解析】(1)石灰乳的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钙,氢氧化钙与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和
硫酸钙,氢氧化铜是蓝色不溶于水的碱,所以喷洒波尔多液后,蔬果表面有一些蓝色
斑点成分为氢氧化铜,根据碱可与酸反应,清洗时可用厨房中的食醋浸泡除去蓝色斑点。

【答案】(2)变小
【解析】(2)鲜牛奶贮存后变酸,说明其酸性增强,溶液酸性越强,其 pH越小,所以新鲜牛奶贮存过程中味道变酸, pH变小。

【答案】(3)\ 5.6
【解析】(3)酸雨是指 pH小于 5.6的降雨。

【答案】(4)\ Al(OH)_3+3HCl=AlCl_3+3H_2O
【解析】(4)胃酸的主要成分是盐酸,氢氧化铝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水,化学方
程式为 Al(OH)_3+3HCl=AlCl_3+3H_2O。

四、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计2小题,每题15分,共计30分)
29.(1)自来水来自天然水源,天然水一般呈弱酸性,其原因是________(用化学方
程式表示)。

29.(2)加热沸腾后的自来水使石蕊溶液变蓝,说明此时溶液显________性。

活动二:对自来水呈乳白色的调查研究
有时自来水从水龙头流出来后像牛乳般的白浊,但放置一会儿又变回清澈,该小组同学对此进行了调查,发现这是因为在输送自来水至用户的管线中需加压送水,在加
压过程中会使得空气溶于水中,经水龙头放出时产生大量体积极小的气泡,因此肉眼
看起来自来水呈乳白色。

这种现象不影响自来水水质。

【交流讨论】上述现象说明气体的溶解度与________有关。

活动三:对自来水易生成水垢的调查研究
【查阅资料】自来水中含有较多的可溶性钙、镁化合物,易产生水垢,水垢成分主要
是碳酸钙、氢氧化镁。

【实验探究】该小组同学对当地自来水是否含有钙离子、镁离子进行了实验探究(微
溶物看作可溶,不形成沉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