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导航】山东省高中语文 1.4《西地平线上》学案 鲁人版必修1
《西地平线上》的高中语文教案
![《西地平线上》的高中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5607dde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d7.png)
《西地平线上》的高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西地平线上》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观点,分析和评价现实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通过写作和展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和自然的热爱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1)介绍课文《西地平线上》的作者和背景。
(2)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观点。
(3)分析课文中的重要段落和语句,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和修辞手法。
2. 相关知识:(1)介绍与课文相关的科学知识和社会现象。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哲学思考和人文关怀。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现象,引发对课文的好奇心。
(2)简介课文《西地平线上》的作者和背景。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重要段落和语句。
(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思路。
3. 分析与评价:(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2)学生结合自身经验和现实生活,评价课文中的观点和论证。
四、作业与评价1. 作业:(1)写一篇读后感,表达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选择一个与课文相关的现实生活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
2. 评价:(1)教师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进行评价。
(2)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和自我评价。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西地平线上》。
2. 相关知识资料:科学知识、社会现象、哲学思考、人文关怀等。
3. 教学工具:黑板、多媒体设备、作业本等。
六、教学策略1. 问题驱动: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西地平线上》高一语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西地平线上》高一语文教案及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2d7153beaf1ffc4fff47ac1a.png)
《西地平线上》高一语文教案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启发学生体会几次落日所蕴含的精神内涵,理解“大美”的含义、2、理解联想在文中的作用、3、抓住景物描写,感悟落日之美,体会手法对写景的重要性、教学重点抓住景物描写,感悟落日之美,体会手法对写景的重要性、教学难点理解联想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问】谈起西部,您们会联想到什么?学生自由谈。
特不多古诗的歌颂都送给了西部。
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对我们来讲,西部是充满新奇与陌生的所在。
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西部,走近西地平线上的几次落日、【板书题目】二、整体感知1、文中记录了几次落日?明确:除开头结尾外,共写了三次落日。
过渡:作者写了三次落日,三次都带给作者截然不同的感受。
她到底是如何写落日的?第二次落日最复杂,先让我们共同来赏析。
三、文本研习(6—16自然段)1、作者如何描写落日?突出了落日如何的特征?学生默读课文,划出描写落日的句子、师生明确,多媒体展示以下句子:①中午一过,太阳刚偏西,就变得不如何显明了,像一枚灰白色的硬币,冷冷地停驻在西边天空。
(从色彩、形状、触觉的角度作静态描写,还运用了比喻、突出了落日毫无生气的特点。
)②整个一个下午,太阳就如此不死不活地在我们的车屁股的地方照耀着、讲是白天吧,然而恍然如同晚上,讲是夜间吧,在我们匆匆的回头中,分明有一个物什,在西天半空悬着、(运用错觉,幻觉描写,也突出落日毫无生气的特点、)③最辉煌的罗布泊的落日出现在黄昏、……当时,在我们不经意的一次回头中,蓦地看见空旷的西地平线上,一轮血红的落日停滞在那儿、(从色彩的角度作静态的描写,写出了壮丽的感受)④西地平线上那一轮胭脂色的物什,终于从我们的眼前魔术般消失,一切又重归于死寂。
(从色彩角度进行描写,又由动态转入静态,运用比喻手法突出了落日奇幻的特点、)学生找一个句子分析,随机让发言好的学生读分析的句子。
《西地平线上》的高中语文教案
![《西地平线上》的高中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4951e56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48d1d4b.png)
《西地平线上》的高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西地平线上》,让学生了解小说的背景、情节和人物形象,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2. 培养学生分析、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从而反思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问题。
4. 通过对小说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和口语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小说《西地平线上》的背景介绍:时代背景、地理环境、民族风情等。
2. 小说情节梳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3. 人物形象分析:主要人物、次要人物、人物关系、人物性格特点等。
4. 小说主题探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
5. 写作技巧分析:叙事手法、描写手法、对话手法等。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小说《西地平线上》的情节、人物形象、主题及写作技巧。
2. 教学难点:对小说主题的深入理解和分析。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介绍小说背景、情节、人物形象等。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小说主题、写作技巧等。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小说中的具体情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4. 实践法:让学生模仿小说的写作手法,进行创作练习。
五、教学课时本教案共需5课时,每课时45分钟。
后续章节待您提供要求后,我将为您编写。
六、教学过程课时分配:第一课时1. 导入:简要介绍小说《西地平线上》的背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学生自读:让学生自主阅读小说,了解大致情节。
3. 教师讲解:讲解小说的人物关系、情节发展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
4.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等,分享自己的看法。
七、人物形象分析课时分配:第二课时1. 任务布置:让学生预习小说,关注人物形象。
2. 课堂讲解: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次要人物,讲解人物性格特点。
3. 案例分析:以具体情节为例,分析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
4. 学生展示:让学生分享自己分析的人物形象,互相交流。
八、小说主题探讨课时分配:第三课时1. 任务布置:让学生预习小说,关注小说主题。
高一语文《西地平线上》教案
![高一语文《西地平线上》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3709815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fe.png)
高一语文《西地平线上》教案一、教学背景本教案适用于高一语文课程,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西地平线上》这篇文章,了解西方文化和思想,并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1.掌握《西地平线上》的基本情节和主题;2.了解西方文化和思想,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能够用流畅的语言表达对小说的理解和感悟。
三、教学内容1. 《西地平线上》的基本情节和主题1.1 文学背景介绍让学生了解《西地平线上》所处的文学时代、小说类型和文学流派等方面的背景知识。
1.2 文本阅读让学生对整篇文章进行仔细阅读,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形象。
1.3 主题剖析让学生通过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分析小说的主题,并谈谈自己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2. 西方文化和思想2.1 西方文化的简介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2.2 西方思想的介绍通过介绍西方思想的发展史,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如人权、民主、自由等。
3. 语言表达能力3.1 文学写作技巧的讲解通过讲解小说中的写作技巧,如情节设置、人物刻画等,让学生掌握文学写作的基本技巧。
3.2 表达文章观点的方法通过分析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让学生学会如何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对小说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过程1. 文学背景介绍通过讲解小说的背景知识,如文学时代、小说类型和文学流派等,让学生对小说的阅读有所准备。
2. 文本阅读让学生对小说进行仔细阅读,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形象。
3. 主题剖析通过小组讨论、课堂讲解等方式,让学生分析小说的主题,并谈谈自己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4. 西方文化和思想通过讲解西方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以及西方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如人权、民主、自由等,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和思想的基本概念。
5. 语言表达能力讲解小说中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文章观点的方法,让学生掌握如何用流畅的语言表达对小说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评估通过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写作作业等方式评估学生对小说以及西方文化和思想的理解程度,提供帮助和反馈。
高一语文《西地平线上》教案
![高一语文《西地平线上》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b517d6a8e9951e79b89273b.png)
西地平线上一.教材分析《西地平线上》是新课标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课本第四个专题“像山那样思考”的第一版块“谛听天籁”中的第二篇。
整个专题的内涵是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文本审美韵味的把握中欣赏和表述自然之美,突出了它的“唯美”特性。
这种“唯美”使得“人文”目标得到完美的体现。
高中教学重点应该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的转变,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便应该把对学生细腻的情感和审美体验的表达的培养作为重点。
二.学情分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篇文章所要教授的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多数对散文有一定了解,对语言美、意境美有所领会,但由于我们的学生认识问题肤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阅读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培养形成之中。
鉴于此种情况,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而亲近大自然,是进行审美教育的良好途径。
本课主要任务便是让学生欣赏与表述自然之美,并启发学生:自然之美来自于个人感情的直接参与,同时让学生了解想象、联想在写作中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目标:为了体现本专题研习的特色,为了达到教学目的,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了三个教学目标,分别是:充分利用自然中的审美元素,激发学生潜在的审美意识,激发学生对自然的感悟。
对悲剧式美丽的感性体验;对英雄情感的体验与认同。
培养学生欣赏与感悟自然美、悲剧美、英雄美的能力。
掌握文中景物描写的手法,学会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能做到恰当地安排线索与结构;培养学生的文本整体感知和概括能力,鉴赏评价能力;从文中学会景物描写的手法,学会对写景抒情散文的基本研习方法;“过程与方法”目标是整个教学目标中的“亮点”也是“难点”。
我将引导学生去萃取、体验文本中历史典故所体现的人文思想,在审美中思考自然,思考历史,并能形诸文字。
做到既能进行审美体验,又能进行审美表达。
具体的方法我将在教学过程设计中体现出来。
高中语文 412(西地平线上)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1 学案
![高中语文 412(西地平线上)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1 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82afd3ee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f7.png)
《西地平线上》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引导学生研习文本,感悟三次落日不同的美,感受壮美的审美特征,理解想像和联想在文中的作用。
2.训练学生学会观察和发现自然景物的特点,尝试用恰当的形式和情感描写出来。
3.帮助学生学会热爱自然,亲近自然,感受和欣赏自然美的习惯,提升审美品位。
二、【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研习文本,感悟三次落日不同的美,感受壮美的审美特征,理解想像和联想在文中的作用。
2.训练学生学会观察和发现自然景物的特点,尝试用恰当的形式和情感描写出来。
【学法建议】1.自主学习,反复阅读,加强与文本的对话体验,增进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
2.思维与训练,与文本直接对话,加以评点,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大自然的美丽。
四、【资料链接】展示“日出”图片,仔细观察,进行片断描写,并交流。
五、【自主学习】文本研习,感受“壮美”。
(一)赏析第一次日落:〔1〕第一次日落有什么样的背景?细读描写落日的段落,揣摩这次落日有什么特点,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明确:背景:在苍茫的远方,弧状的群山之巅。
特点:是一种雄伟的具有历史内涵的形象,同时又是亲切可人、慈爱的形象。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
〔2〕启发思考:为什么作者写得那么真切细腻,把落日写得那么温情款款,让我们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好?提示:这里就不能不了解一下本文的作者(幻灯片显示):高建群。
20年前,当代著名作家路遥曾经说过“我劝你们注意高建群,这是一个很大的谜、一个很大的未知数”。
高建群,陕西西安临潼人,是中国西部最重要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家,其代表作《最后一个匈奴》是新时期长篇小说领域重要收获之一,被誉为“陕北史诗”,其亦因此自号“长安匈奴”,高建群被认为是浪漫派文学的代表人物,中国文坛罕见的具有崇高感、古典精神和理想主义色彩的作家,被文坛誉为“浪漫派文学的最后的骑士”。
在他的创作题材中,始终激情高唱着生命的赞歌,营造一种生命中最为壮丽的风景,同时也融入了作家对生活,对生命的思考。
【名师导航】山东省高中语文 1.3前方学案 鲁人版必修1
![【名师导航】山东省高中语文 1.3前方学案 鲁人版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66b6c0396bd97f192279e9e7.png)
山东(名师导航)高一语文:1.3 前方学案(鲁人版必修1)预习学案《前方》学习目标:1、识记文中的生字词、成语。
2、整体感知文章的大致内容。
预习内容: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迁徙.( ) 袭.击( ) 按捺.不住( ) 憔.悴( )惶.惑( ) 温馨.( ) 水中之屑.( ) 抛锚.( )2.找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予以改正。
焦燥( ) 篇副( ) 磐香( )巅簸( ) 陡鞘( ) 山涯( )3.成语积累。
(1)心里急躁,克制不住。
指激动、愤怒等感情无法抑制。
( )(2)形容神态失常,失去自制力。
多用于形容阅读诗歌、戏曲、音乐、小说等时的忘我的精神状态。
( )4.文学常识。
曹文轩,1954年生,江苏盐城人。
现任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主要著作有:长篇儿童小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①人们早已发现,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坐在这辆车里的人们,将在这样一辆拥挤不堪的车里,开始他们的旅途。
我们可以想像:车吼叫着,在坑洼不平的路面上颠簸,把一车人摇得东歪西倒,使人一路受着皮肉之苦。
那位男子手托下巴,望着车窗外,他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个将要开始艰难旅程的人所有的惶惑与茫然。
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中也出现过这种拥挤的汽车。
丰子恺先生有篇散文,也是专写这种老掉牙的汽车的。
他的那辆汽车在荒郊野外的半路上抛锚了,并且总是不能修好。
他把旅途的不安、无奈与焦躁不宁、索然无味细细地写了出来:真是一番苦旅。
当然,在这天底下,在同一时间里,有许多人也许是坐在豪华的游艇上、舒适的飞机或火车上进行他们的旅行的。
他们的心情就一定要比在这种沙丁鱼罐头一样的车中的人们要好些吗?如果我们把这种具象化的旅行,抽象化为人生的旅途,我们不分彼此,都是苦旅者。
②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
语文必修1苏教版第四专题版块一《西地平线上》精品教案
![语文必修1苏教版第四专题版块一《西地平线上》精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48713870029bd64783e2c7f.png)
语文必修Ⅰ苏教版第四专题版块一《西地平线上》精品教案从容说课本文是“像山那样思考”专题“谛听天籁”部分的第二课,这一部分要求我们主要引导学生欣赏和表述自然之美。
在学习了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后,学生已经有了“于平常处发现美”的认知。
因此,本课教学设计着重研读文本描绘自然景物的方式、角度和语言特色,以培养对自然的审美体验能力和审美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西地平线上》在三个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欣赏和描绘了西部落日的壮美景象。
多次使用比喻、拟人、衬托等修辞手法,锤炼词语精当优美,描摹物状生动传神,富于想象力,落日的色、形、势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简洁明快的语言较适于学生的模仿训练。
课堂设计的主导思想是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有所收获。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欣赏和表述自然之美的能力。
教学难点品味和评价文本表述自然之美的语言艺术。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打印好的作业及材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培养学生对自然的审美体验能力和审美表达能力,包括确定重点景物描写对象、突出景物特征的能力,恰当安排文章线索、结构的能力,语言锤炼和运用的能力等。
2.培养学生的文本整体感知和概括能力、鉴赏评价能力。
过程与方法1.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感知、领悟、鉴赏、表达、发现、创新。
2.探究与活动,亲近大自然。
3.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筛选信息、综合分析、提炼观点、评价表达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加强自然美的审美教育,在寄情山水的同时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俗话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大家随我一起欣赏一段黄山美景,感受一下自然山水的魅力。
高中语文必修一《西地平线上》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一《西地平线上》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0e67acc227916888586d711.png)
高中语文必修一《西地平线上》教案高中语文必修一《西地平线上》教案【语基梳理】1、字音辨识(1)单音字诳语(kuáng)垭口(yā)安谧(mì)惊骇(hài)勒勒车(lè)攫来(jué)模糊(mó)雾霭(i)泥淖(nào)混沌(hùndùn)蓦地(m)物什(shí)魁梧(kuíwú)瘴气(zhàng)酝酿(yùnniàng)成吉思汗(hán)罗布淖尔(nào)(2)多音字①宁:宁静(níng)②笼:笼罩(lǒng)③钉:钉子(dīng)宁死不屈(nìng)笼子(lóng)钉在崖壁上(dìng)④颤:颤栗(zhàn)⑤泊:罗布泊(pō)⑥扎:挣扎(zhá)颤抖(chàn)停泊(bó)扎营(zhā)包扎(zā)⑦豁:豁口(huō)豁达(hu)豁拳(huá)2、字形辨认:①沁(沁人心脾)②淖(罗布淖尔)③簿(对簿公堂)泌(分泌)棹(船棹)薄(日薄西山)④泻(腹泻)⑤炫(炫目)眩(眩晕)泄(发泄)舷(舷梯)弦(弦外之音)3、词语集释:(1)诳语:骗人的话。
(2)垭口:两山问的狭窄的地方。
(3)混沌:①我国传说中指宇宙形成以前模糊一团的景象。
②形容糊里糊涂、无知无识的`样子。
(4)瘴气:热带或亚热带山林中的湿热空气,从前认为是瘴疠的病源。
(5)物什:杂物。
泛指东西。
(6)回光返照:指太阳刚落山时,由于光线反射而发生的天空中短时发亮的现象。
比喻人死前精神突然兴奋。
也比喻事物灭亡前夕的表面兴旺。
(7)适当其时:指恰巧遇上那个时机。
(8)惊世骇俗:因言行异于寻常而使一般人感到震惊。
(9)恍然如梦:好像刚从梦中醒来,像做梦一样。
也形容忽然醒悟。
【阅读心得】西地平线上(课后)【巩固训练】1、下列词语中,各对加点字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A)A.震撼/可汗暗淡/对牛弹琴瘴气/水涨船高B.炫目/盘旋攫取/先知先觉恍若/虚晃一枪C.酝酿/熨帖蓦的/功不可没游荡/安步当车D.既然/铁骑胭脂/殷切期望物什/拾级而上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D)A.这几年,我每年都要去一淌新疆。
《西地平线上》的高中语文教案
![《西地平线上》的高中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9116358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32.png)
《西地平线上》的高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西地平线上》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和主旨思想。
(2)能够分析并欣赏课文中精彩的语言表达和描绘。
(3)通过课文学习,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能力。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和解读文学作品,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西地平线上》,感受大自然的壮美和生活的多彩,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2)学会珍惜亲情、友情和生活中的每一个美好瞬间,培养自己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西地平线上》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和主旨思想。
(2)分析并欣赏课文中精彩的语言表达和描绘。
(3)通过课文学习,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深刻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大自然景象和人物情感。
(2)如何从不同角度审视和解读文学作品,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西地平线上》的作者及作品背景。
(2)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标记不理解的地方。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审视和解读课文,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2)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精彩的语言表达和描绘,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
5. 课堂练习:(1)学生根据课堂所学,完成相关练习题。
(2)教师批改并反馈,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总结课文《西地平线上》的主要内容,并结合自己的感受谈谈对课文的理解。
高一语文教案:《西地平线上》
![高一语文教案:《西地平线上》](https://img.taocdn.com/s3/m/1de6775e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48d1d42.png)
高一语文教案:《西地平线上》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分析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学习作者独特的写作手法,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二、教学重点1.分析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情感。
2.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受作者的情感。
2.如何让学生学会运用作者的写作手法。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之前学过的关于描写大自然的美文,如《春》、《草原》等,思考一下这些文章有什么共同点。
2.引导学生关注《西地平线上》这篇课文,让学生初步了解作者和作品背景。
二、课文阅读1.学生自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教师简要介绍课文结构,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
三、课堂讨论1.请同学们谈谈自己阅读课文后的感受,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描写手法。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如“西地平线”、“红霞”、“沙漠”等,理解作者的情感。
四、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预习下一课时内容,思考作者在文中是如何运用描写手法的。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描写手法。
二、课堂讨论1.请同学们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如视觉描写、听觉描写、内心感受等。
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受作者的情感。
三、写作练习1.请同学们模仿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写一段关于自己喜欢的大自然的描写。
2.教师选取几篇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
四、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题,进一步理解课文。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写作手法。
二、课堂讨论1.请同学们谈谈自己是如何运用作者的写作手法进行写作的。
2.教师选取几篇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
三、拓展延伸1.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眼中的大自然,分享自己的感受。
四、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保护环境的作文。
《西地平线上》的高中语文教案
![《西地平线上》的高中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d3c2c9d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37.png)
《西地平线上》的高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西地平线上》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学特点。
(2)掌握一些重点词汇和表达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乡、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学会关爱自然,保护环境,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重点1. 课文《西地平线上》的基本内容及其主题思想。
2. 课文中重点词汇和表达方式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1. 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 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学特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文学作品,分享对家乡、自然的感悟。
(2)激发学生对《西地平线上》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感受作者的情感。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分享各自的感悟。
(2)各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全班交流讨论。
4. 欣赏与感悟:(1)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如西地平线的象征意义。
(2)让学生谈谈对课文结尾的理解和感悟。
5. 拓展延伸:(1)请学生结合自己的家乡、自然环境,谈谈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鼓励学生创作以家乡、自然为题材的文学作品。
五、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西地平线上》,总结作者的写作特点。
2. 写一篇关于家乡、自然的作文,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 推荐一篇类似的文学作品,并简要介绍其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交流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2. 课文理解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小测验等方式,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西地平线上》的高中语文教案
![《西地平线上》的高中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4434bb4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a89697a.png)
《西地平线上》的高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西地平线上》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文学风格。
(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象征、暗示等手法表现的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文学作品,培养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乡、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感悟。
(2)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关注生活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西地平线上》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文学风格。
2. 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象征、暗示等手法表现的主题思想。
三、教学难点1. 领会作者运用象征、暗示等手法表现的主题思想。
2. 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文学作品,培养创新思维。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西地平线上》的相关资料。
2.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西地平线上》的作者及其文学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体会作者的写作风格。
3. 合作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暗示手法,阐述作者的主题思想。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 赏析与拓展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独特见解,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文学作品。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7. 课后作业8.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作业质量:评估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包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运用。
3. 读后感:阅读学生的读后感,了解学生对课文主题思想的把握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
七、教学调整1. 对于参与度高的学生,可以适当提高讨论问题的难度,激发他们的深度思考和创新能力。
[VIP专享]1.4《西地平线上》教学设计
![[VIP专享]1.4《西地平线上》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3c4e2ffa45177232e60a283.png)
临清市实验高中语文学科编写人:毛磊审稿人:陈红艳《西地平线上》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西地平线上》安排在专题“像山那样思考”的第一板块“谛听天籁”中,选自散文集《西地平线》。
整个专题的内涵是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文本审美韵味的把握中欣赏自然,感悟自然,思考人与大自然的关系。
本专题所选课文另有一个显著特点是它的“唯美”特性。
这种“唯美”使得“人文”目标得到完美的体现。
高中教学重点应该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的转变,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便应该把对学生细腻的情感和审美体验的表达的培养作为重点。
《西地平线上》因为“日落”所引出的许多历史人文内容的表现以及“大西北”本身所承载的早已沉淀在人们心中的特殊美感,更为我们的审美活动提供了一份优美的依托。
另外,文本中多次用典,不应该单纯地认为只是增加了“日落”的人文、历史内涵(这样认为,“日落”仍是重点),实际情况应该是,作者以“日落”的描写为载体,主要要表达的是对“大西北”积蓄的人文历史的思考,这才是作者几番强调的“世间有大美!”要实现对“大美”的理解由自然风光到人文内涵的转变,自然应该把对典故的分析当做教学的重点。
各典故本身的美感、外延的扩展和寓意的提升是理解本文思想的契机所在。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学习散文的结构特点,理解文中典故及引典的作用(二)能力目标学习作者从不同角度抒写同一对象的写作方法(三)情感目标通过文本研习,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提升审美品位,加强生态保护意识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文中典故及引典的作用难点:学习作者从不同角度抒写同一对象的写作方法四、学情分析要学生重视预习:由于本篇文章脉络较为清晰,但内容和深层挖掘的东西较多,所以一定要让学生做好较充分的预习工作,并给他们提出具体的预习内容,这样,上课时就可细可深,上出语文味。
五、教学方法1、学案导学:见预习学案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学案,通读课文2、教师的教学准备: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西地平线上》的高中语文教案
![《西地平线上》的高中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a4caba4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bea4640.png)
《西地平线上》的高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西地平线上》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2)学会分析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培养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地域情怀。
(2)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课文《西地平线上》的基本内容介绍。
2. 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手法。
3. 探讨作者表达地域情怀和审美观念的方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西地平线上》的基本内容。
(2)象征意义和隐喻手法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手法的深入理解。
(2)如何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培养创新思维。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作者的写作背景。
2. 互动探讨法:引导学生合作探讨,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手法。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的象征意义和隐喻手法,帮助学生理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课文《西地平线上》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手法。
4.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象征意义和隐喻手法进行讲解,加深理解。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培养地域情怀。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以及对象征意义和隐喻手法的分析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价: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
七、教学资源1. 课文《西地平线上》原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名师导航)高一语文:1.4《西地平线上》学案(鲁人版必修
1)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了解作者情况,读准课文字音,概括文章大意
二、预习内容
1、读准下列词语的读音:
诳()语垭()口勒勒()车攫()来
模()糊颤()抖雾霭()罗布淖()尔
混沌()蓦()地酝酿( ) 胭脂( )
2、简介作者
3、找出标志文脉的句子,理清文章思路
4、西地平线上的落日美吗?作者有什么总体印象和感受?用原文语句回答。
三、提出疑惑
附:材料补充
1、《泰坦尼克号》演绎的是一个荡气回肠的悲剧式的爱情故事,更表现了对爱和生命的伟大赞颂,令人感伤又觉得非常悲壮。
2、罗曼·罗兰,世界著名文学家,在音乐评论和文学创作两个方面都有突出成就。
1912年完成其代表作品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斐声文坛,获191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约翰·克利斯朵夫》这部小说写了主人公追求音乐梦想的执着而伟大的一生。
“约”这个形象正是罗曼·罗兰有一次看到太阳从海平面上喷薄而出时构思成功的,“约”有着和太阳一样的性格和精神,是一个太阳式的英雄人物。
同时他又是个悲剧式的人物,历经重重磨难而不被人理解,“约”在弥留之际这样说:“我曾经奋斗,曾经痛苦,曾经流浪,曾经创造。
让我在你的怀抱中歇歇吧。
有一天,我将为新的战斗而再生!”他身上既有日出的辉煌,又有日落的悲剧感。
3、成吉思汗,本名铁木真,蒙古族。
生于1162年,卒于1227年。
1206年,进位蒙古帝国大汗(皇帝),统一蒙古各部落。
在位期间,多次发动侵略战争,征服地域西达黑海海滨,东括几乎整个东亚,为世界历史上著名的横跨欧亚两洲的大帝国之一。
附:学案答案
1、读准下列词语的读音:
诳(kuáng)语垭(yā)口勒勒(lè)车攫(jué)来
模(mó)糊颤(chàn)抖雾霭(ăi)罗布淖(nào)尔
混沌(hùndùn)蓦(mò)地酝酿(yùnniàng) 胭脂(yān•zhi)
2、见教学设计
3、见教学设计
4、见教学设计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学习散文的结构特点,理解文中典故及引典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
学习作者从不同角度抒写同一对象的写作方法
(三)情感目标
通过文本研习,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提升审美品位,加强生态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文中典故及引典的作用
难点:学习作者从不同角度抒写同一对象的写作方法
二、学习过程
探究点一:
作者所描绘的三次落日各有什么特征?它们给作者哪些截然不同的感受?
探究点二: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这篇散文的神是什么?作者是怎样将三次落日聚合在一起的?
探究点三:
散文贵在“形散神不散”,看看文中三次写落日时分别穿插了那些材料?穿插这些材料有何作用?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三、反思总结
四、当堂检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走进罗布泊(有改动)
高建群
在人满为患的地球上,居然还有一个去处,能让人类失踪(例如彭加木),这地方就是死亡之海罗布泊;足迹踏遍中国的名山大川,无数次地与死神擦肩而过,最后,仍然没有能逃脱命运的劫数(例如余纯顺),吞没探险家的地方,也是死亡之海罗布泊。
在那遥远的年代里,中国的西部有一座大洋,它的名字叫准噶尔大洋。
后来,大洋浓缩成海,叫蒲昌海。
再后来,大海浓缩成湖,叫罗布泊(又称罗布淖尔)。
1972年尼克松访华,拿出卫星拍摄的照片,告诉中国人,罗布泊已经完全干涸,一滴水也没有了。
我在罗布泊古湖盆的一个雅丹底下呆了13天。
这13天改变了我对世界的许多看法。
我感到自己经历了一次死亡和再生,好像佛家的凤凰涅一样。
在罗布泊我悟觉了宗教产生的原因,即在凶险的大自然面前,人是如此渺小、卑微、软弱和无助,他需要寻找一种超自然的力量来慰藉自己,于是宗教产生了。
我还明白了人类用5000年的时间煞费苦心建立起来的道德和秩序的大厦,其实是幼稚可笑的,是伪善的。
在这里什么包装都不需要了,一切都被剥去外壳,只留下本质。
罗布泊还让我重新估价一些日常的思维,例如,钱在这里毫无价值;水在这里是第一需要,水在你居住的城市里,也许是两块钱(西安)或7块钱(大连)一吨这样的概念,但是在这里,它是一切。
楼兰古城位于罗布泊东南岸。
这座被考古学家称为沙埋的庞贝城的古城,在1900年被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和他的向导罗布人奥尔得克发现,从而揭开了长达一个世纪的楼兰热和丝绸之路热。
这座2000年来只出现在史书中、传说中和浪漫诗人吟唱中的神秘的中亚古城,今天我们已经能够亲历。
在大约2500年前的时候,欧洲一个古老的种族,在经历一场残酷的战争之后,举国举族向中亚细亚迁徙。
他们越过欧亚大陆桥,来到罗布泊岸边。
他们发现这里的地貌和他们的故乡爱琴海很相似,于是定居下来。
游牧的一支成为大月氏国,农耕渔猎的一支成为楼兰国。
在扑朔迷离的历史中,楼兰国地面发生过许多传奇。
第一个传奇是张骞出使西域,第二个传奇是傅介子千里刺杀楼兰王,第三个传奇是班超在楼兰城火烧匈奴使团。
当然在这三大传奇之外,还有一个更大的传奇,这就是李陵的兵败匈奴。
李陵率3000疲兵归降匈奴,司马迁为之辩护,于是被汉武帝处以宫刑。
失去男根的司马迁蒙羞愤而疾书,于是有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中华第一大书《史记》的出现。
你看,楼兰竟是如此深入地切入我们的历史和文化中。
现在的楼兰、现今的罗布泊还有几十个大谜,这些谜有待后来的探险家们揭开。
走进罗布泊,走进楼兰,走进中亚细亚的各种大神秘。
走进地球的一个死角。
我们的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古人还说,“过而知之”,意思是说经历过,你才会知道。
问题:
1.作者写第一段的目的是什么?
2.你怎样评价作者在第三段里表达的关于对世界的新看法?
3.这篇散文写了罗布泊的一些什么?
4.你认为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5.读完此文,你对罗布泊的感受是什么?
附:学案答案
1探究点一、二、三:答案见教学设计
2、反思总结:见教学设计
3、当堂检测
赏析:
文章采用概述的手法写了走进罗布泊后对罗布泊的了解及自己对罗布泊的感受,展现了我国大西北这个历经沧海桑田而又神秘奇特荒凉凶险的地方的特色,说明了经历过才会了解的道理。
在表现我国大西北地方风物的特点上,本文与作者的《西地平线上的三次落日》是一样的,但是所描写的对象不一样,事物具体的特点也不一样。
本文表现的是罗布泊的自然和人文的变迁,是罗布泊的神秘奇特和荒凉凶险,是作者对罗布泊的独特感受;而《西地平线上的三次落日》表现的是西地平线上的落日的悲壮的美,是与之有关的人事的令人肃然起敬的美。
艺术上本文侧重粗线条的勾勒,展现概貌;《西地平线上的三次落日》则是工笔细描,穿插感受和联想,丰富和拓展文意。
答案:
1.引出描写对象——罗布泊,突出罗布泊死亡之海的特点。
解析:要考虑本段和全文的关系;还要分析本段在表达上的作用。
2.这是作者在罗布泊呆了十几天之后的看法,是特定时间和空间里的产物。
他的看法的前提和基础是在罗布泊这样一个最凶险的地方,是站在人的最原始的生存层面上来看待世界的。
从大自然的不可战胜的角度来看,宗教的确可起到慰藉人的作用;从人处于罗布泊这样一个连生命都难以保障的地方来看,人的最基本的需求是生命,是无须什么道德和秩序的,因为道德和秩序在这里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从对生命的重要性的角度而言,在这里钱的确是毫无价值的,而水却是最重要的。
因而作者的看法有其特殊的相对性,不可看成是适用于一切的时间地点和事物。
解析:要“知人论世”,辨证地联系地全面地看问题。
3.写了罗布泊现实的凶险,罗布泊的来历,个人走进罗布泊的感受,罗布泊中的楼兰王国及其变迁、传奇及其未解之谜。
解析:要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分析和概括。
4.把自己走进罗布泊后对罗布泊的了解及感受介绍出来,引起人们对罗布泊的关注。
解析:结合题目及文中的个别词句解答。
5.沧海桑田,历史悠久,神秘奇特,荒凉凶险。
解析:要对文章所写内容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体会罗布泊的特点。
课后练习与提高
1、背诵诗歌
万里江山万里雄
汪国真
青山绿水总为屏
塞北寥廓,江南空蒙
旧时烽火狼烟地
换成游人凭吊影
俯首江水滔滔
放眼关山重重
愿五千年沧桑
孕育十万里心胸
不是诗人能作赋
不是画家已丹青
千回百转诉衷情
万里江山万里雄
2、落日的辉煌让人震撼,月夜的深邃也令人回味:有满院藻荇,有举杯对影,有别枝惊鹊,有嫦娥飞奔;自吴刚伐桂的幻想,到“阿波罗”登临的实现,从古到今,围绕着月亮发生了那么多神奇的故事……。
请结合对古诗词和历史典故的积累,写一篇充满人文思考的散文或一段话,来表现个人心中的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