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rhIL—11治疗16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用rhIL—11治疗16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目的:观察重组人白介素—11(rhIL—11)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后
血小板减少治疗中的效果及其相关不良反应。

方法:采用自身对照研究,16例新确诊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接受化疗后,当PLT≤60×109/L时,皮下注射rhIL—11,3 mg/d;PLT≥70×109/L的水平时不再用药,也可以依据药物说明书上的要求用药,但用药时间不能超过两周。

对化疗后外周血血小板的最小值进行观察;记录输注单采血小板的量;监测患者的肝肾功能及凝血功能。

结果:治疗周期PLT计数的最低值为(10.52±2.55)×109/L,对照周期为(10.45±2.67)×109/L,两周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周期PLT≤30×109/L、PLT≤70×109/L的平均时间明显短于对照周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周期患者输注单采血小板6个治疗量,对照周期为15个治疗量,两周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周期和对照周期均未出现明显的肝、肾功能及凝血功能方面的异常,16例患者均能完成治疗。

结论:rhIL—11具有明显的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的作用,可减少血小板的输注量,且无明显不良反应,患者耐受性较好。

标签:rhIL—11;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血小板减少;化学疗法
中图分类号R7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4—6805(2012)28—0031—02
化疗是急性白血病治疗最基本的方法,化疗后导致的骨髓抑制、血小板减少会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

rhIL—11在临床上治疗因化疗引起的血小板减少有较好的疗效,且得到国家相关医疗标准的认可。

2010年10月—2012年4月笔者所在医院采用rhIL—11治疗16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PLT)减少,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选择2010年10月—2012年4月在笔者所在医院住院的初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16例,其中男9例,女7例,年龄19~58岁,中位年龄38岁,经细胞形态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及遗传学分型确诊。

1.2 方法
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加以分析,将治疗分为治疗和对照两个周期,在化疗的过程中及化疗结束后检查血常规,隔日1次,当PLT≤30×109/L的水平时,要做到每天监测血常规。

治疗周期患者接受化疗后,当PLT≤60×109/L水平时,皮下注射rhIL—11(来自齐鲁制药),3 mg/d;当PLT≥70×109/L时不再用药,或按药物说明书上的要求用药,但用药时间不能超过两周。

在治疗周期和对照周期当PLT≤20×109/L或有出血倾向时输注单采血小板。

1.3 观察指标
两个周期化疗后PLT最低值;PLT≤30×109/L、PLT≤70×109/L的持续时间;两个周期中输注单采血小板的量;监测患者的肝肾功能及凝血功能。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PEMS 3.1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周期血小板计数的最低值比较
治疗周期PLT最低值为(10.52±2.55)×109/L、对照周期为(10.45±2.67)×109/L,两周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周期PLT≤30×109/L、PLT≤70×109/L的持续时间
治疗周期PLT≤30×109/L的平均时间较对照周期缩短3 d,两周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周期PLT≤70×109/L的平均时间较对照周期缩短4 d,两周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周期输注单采血小板的量
治疗周期输注2个治疗量血小板者有1例,输注1个治疗量血小板者有4例,输注血小板总量为6个治疗量。

对照周期输注2个治疗量血小板者有3例,输注1个治疗量血小板者有9例,输注总量为15个治疗量。

治疗周期血小板输注量明显低于对照周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两周期药物的副反用
两周期均未出现明显的肝肾功能和凝血功能异常,所有患者均有比较好的耐受性,完成化疗。

3 讨论
急性白血病患者接受化疗后进入骨髓抑制期,往往伴有PLT数目的下降,轻者表现为皮肤黏膜出血点、紫癜,重者可有内脏器官的出血,如脑出血,是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后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输注单采血小板可迅速提高患者体内血小板的数量,预防重要脏器的出血,但作为一种血液制品,其供应不足,不宜长时间保存,有时还会产生输血不良反应,造成感染,导致自身抗血小板抗体形成,上述副作用使其在临床上不能广泛应用。

rhIL—11是一种由造血微环境基质细胞和部分间叶细胞产生的多效性细胞因子,在骨髓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分化中能够促进巨核细胞的增殖、成熟及分化,提高外周血血小板含量[1]。

IL—11于1990年克隆成功,是首个被美国FDA批准应用于临床放、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治疗的基因药物。

国内外的研究结果表明,体内应用rhIL—11后,巨核细胞的超微结构完全正常,血小板的形态和功能均正常,半衰期也在正常范围,能防止严重血小板减少的发生,降低因严重血小板减少而输注血小板治疗的需要,保证大剂量化疗的顺利进行[2]。

目前,在临床上rhIL—11主要用于预防或治疗化疗导致的因骨髓抑制而造成严重血小板减少症的癌症患者,能减少患者在防治中血小板的输注次数和输注量。

笔者的观察显示治疗周期PLT≤30×109/L、PLT≤70×109/L的平均时间较对照周期明显缩短,两周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周期内患者输注单采血小板的数量较对照周期明显减少,两周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表明rhIL—11能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可降低血小板输注量,避免或减少重要脏器出血及其他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但治疗周期和对照周期内血小板的最低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考虑可能与笔者研究中病例数较少有一定的关系,确切的结果还需要大样本资料来进行深入的研究加以证实。

有报道rhIL—11的毒副作用包括下肢水肿,结膜充血,乏力,注射处疼痛、红肿、硬结,头晕,窦性心动过速,停药后很快消失,无其他严重毒副反应发生[2]。

笔者的观察中两周期患者均未发生严重肝肾功能和凝血功能改变,耐受性较好,与国内外的研究报道一致。

综上所述,rhIL—11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的疗效较好,减少血小板的输注量,且患者的耐受性好,无明显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吴骏,鲁露,吴昌平.重组人白介素11治疗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疗效观察[J].肿瘤学杂志,2004,10(3):197—198.
[2]汪洪毅,崔中光,吴少玲,等.重组人白介素11治疗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45例临床观察[J].山东医药,2009,49(5):98—9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