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脑性瘫痪的护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学院




题目:小儿脑性瘫痪的护理专业:护理
班级:08级06班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儿童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由于脑瘫患儿活动受限,缺乏情感交流,常导致诸多异常心理发生。

在治疗过程中,异常心理常影响康复训练的效果,因此做好脑瘫患儿的心理护理对其康复治疗意义重大。

现对脑瘫患儿常见异常心理特征进行归纳总结,并提出相应护理策略,以利于脑瘫患儿的康复,使其早日回归社会。

【关键词】脑性瘫痪/诊断;脑性瘫痪/治疗;心理疗法;护理;儿童
一.痛经的定义 (1)
二.痛经的病因病机 (1)
.虚证 (1)
2.实证 (1)
三.痛经的辨证分型治疗 (1)
1.气滞血瘀 (2)
2.寒凝血瘀 (2)
3.湿热瘀阻 (2)
4.气血虚弱 (2)
5.肝肾亏损 (2)
四.痛经五种分型的食疗方 (2)
五.中医治疗痛经的方法 (2)
1.针灸 (2)
2.按摩 (2)
3.膏药 (2)
4.中草药 (2)
六.预防与调摄 (3)
(一)预防 (3)
(二)调摄 (3)
参考文献 (4)
脑性瘫痪的概述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指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致的综合征。

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异常姿势[1]。

脑瘫在有运动障碍的同时可伴有智力低下、惊厥发作、行为异常、听力障碍、视力障碍等,是继小儿脊髓灰质炎后肢体残疾的主要疾病之一。

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是脑瘫患儿康复治疗的重要原则。

但由于脑瘫患儿常伴有诸多异常心理,影响康复治疗效果,现将其异常心理特征及针对性护理策略归纳如下。

1心理的定义及心理发展的内容
1.1 心理的定义心理是在人的大脑中产生的客观事物映像。

这种映像本身从外部是看不清也摸不着的。

但是,心理支配人的行为活动,又通过行为活动表现出来。

因此,通过观察和分析人的行为活动,可客观地研究人的心理。

心理活动是脑的功能表现,心理活动健康、活跃,反过来也可以促进脑细胞的发育与成熟。

1.2 心理发展的内容心理发展包括许多方面内容,其中感知觉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交往能力、注意特征、情绪和情感特点、意志特征、气质特点、自我意识水平等都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方面。

而语言、动作和行为发展状况对儿童心理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2脑瘫患儿常见异常心理
2.1 脑瘫患儿常见异常心理产生原因(1)脑瘫患儿由于肢体动作受限,活动范围小,户外活动少,不能正常入托、入学,缺乏与同龄儿童的交往与情感交流,易产生不良心理;(2)家长由于经济、心理等原因对患儿流露出或厌烦、或溺爱等情绪,也会对脑瘫儿产生不同的心理影响;(3)社会上,由于公众对脑瘫这种疾病缺乏了解,对脑瘫患儿抱有歧视和偏见,导致患儿异常心理特征的产生。

2.2 脑瘫患儿常见异常心理特征
2.2.1 情绪障碍(1)孤独感:脑瘫患儿行动不便,不能与同龄儿在一起玩耍、游戏、入托、入校等,常呆在家里,很少与人交往,脱离人群,久而久之便常生孤独感;(2)自卑感:脑瘫儿由于发育滞后,活动受限,动作笨拙,生活、学习困难很多,没有别人帮助很多事情办不成,总觉得不如别人;受到别人的歧视或讥笑,更感到低人一等,更易常生自卑感;(3)恐惧心理:家长对脑瘫患儿不能正确对待,将其搁置一边,脑瘫患儿长期缺乏爱抚与交流,宜产生恐惧心理,担心随时被抛弃;(4)依赖感强:脑瘫患儿因生活能力差,家长给予包办代替,从小习惯于依赖别人。

失去锻炼机会,逐渐养成胆小退缩,缺乏自信心,过度依赖别人;(5)情绪异常:大多数脑瘫患儿有情绪异常。

经常爱打人,发脾气,打自己的头,拔头发,抓东西往嘴里啃咬,喊叫,破坏东西等;年长儿可见恐慌症,以四肢和躯体运动障碍、痉挛型患儿多见。

表现为发抖、下颌颤动、心悸、出汗、呼吸短促、害怕、失去控制力、害怕拥挤人群及声音,喜欢孤独自己玩[2]。

2.2.2 认知障碍认知异常是影响患儿生活质量的重要原因之一,脑瘫患儿在记忆、学习、集中精力方面多存在困难,这主要取决于其脑损伤的程度,而且遗传与环境因素也有一定的作用。

2.2.3 行为异常表现为性格改变,如固执、反抗、多动、强迫行为、攻击行为甚至自我伤害。

强迫行为常在患儿2岁时表现出来,主要表现为反复固有动作,同时有害怕情绪、遗尿甚至尿便失禁[3]。

2.2.4 社交障碍脑瘫患儿由于社交活动较少,多有退缩、孤独、不敢、也不善于主动与人交往。

3脑瘫患儿常见异常心理护理策略
3.1 脑瘫患儿心理护理阶段一般分为4个阶段:(1)了解病情病因,建立相互依赖的医患关系。

患儿的信任是治疗的前提。

首先要真诚地关心和同情患儿,获取患儿的信赖;详细了解其病情,了解其心理、社会背景,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护理及治疗。

(2)分析认识问题,确定治疗目标。

在了解病情病因的基础上,对可靠材料分析比较,找出问题的关键之处,确定治疗方案及方法。

其病因若是潜意识中的矛盾,可用分析疗法;如属于习得的不良行为习惯,则适合行为疗法;如属于认知歪曲,则应帮助病儿发现认知错误,通过认知疗
法来解决。

(3)矫正不良情绪和行为,培养新的适应能力。

医护人员凭着良好的医患关系,改变患儿认知、情绪和行为,鼓励支持患儿矫正其歪曲的认知或消极的情绪与行为,并督促训练患儿培养新的能力,重建健康心态及人格。

(4)巩固成效,结束治疗。

通过矫正和重建之后,患儿病情逐渐好转,治疗目标得已实现。

此时应鼓励患儿将重新习得的经验和技巧付诸实践,并布置适当的任务和家庭作业;如患儿的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增强了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人格得到了新的建树和完善,即可终止治疗;如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症状无改善,则应对原方案进行调整,甚至放弃原方案,更换新的治疗措施。

3.2 脑瘫患儿异常心理护理策略(1)对有自卑感的脑瘫患儿,要尊重他们的人格,他们作不到的事不要强求,他们能做的事给予赞扬与鼓励;多议论他的长处,表扬他的优点;教育他勇于正视生活的困难,向残疾的躯体挑战,通过自强不息的努力,充分发挥潜在的天赋。

(2)对过度依赖的脑瘫患儿,父母不要过度的溺爱、百依百顺,养成过度依赖的习惯。

要经常鼓励患儿树立生活的信心,从精神上战胜疾病,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3)对有认知障碍及智力低下的患儿,更要耐心教育与管理,促其智力发育。

4总结
总之,脑瘫不仅给患儿带来严重的心理负担,影响其正常的心理发育,还导致康复训练效果不佳,甚至康复训练无法正常进行。

只有掌握了脑瘫患儿的异常心理特征,并把相应的护理策略融于作业治疗、运动疗法、语言疗法、推拿按摩等治疗过程中,同时,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宣教,为患儿提供一个轻松愉快的治疗环境,才能对矫正其心理障碍、增强治病信心、提高治疗效果,产生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子才,姜志梅.中国康复医学会第2届儿童康复学术会议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第9届小儿脑瘫康复学术会议暨国际交流会议[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6,21(24):1742. [2]杨翠娜,李娟,杨雪.脑性瘫痪患儿的心理障碍与干预[J].中国民康医学,2006,18(10):397
[3]欧利芳,匡秋娇,白柳,等.脑性瘫痪患儿的心理特征及治疗对策[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06,1(3):16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