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摘要】为了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高校专门设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本文将会指出一些在大学生心理教育过程中的问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
式方法进行讨论,从而提出如何改变教学方法,创造不一样的教学效果,增强老
师与学生的沟通互动,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调整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上课积
极性。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对策
一、大学生目前的心理教育方式
1、教师的专业程度低
目前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学的老师,大部分是专职,也有一小部分是兼
职教师。
对所有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并且按照1:4000安排专职的教师,是难以实现的。
因此在绝大部分高校中,辅导老师会成为心理健康的兼职教师,作为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师资力量的一部分。
辅导员老师虽然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
并且在教育和医学方面有一定的经验,但大部分不是出自师范学校或者是没有接
受过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训练。
2、要教给学生的是什么
大多数是陈述性的知识,只有一小部分是程序性的知识。
能让人用语言刻画
出来,即人们已经掌握的对事物的状况的知识是陈述性知识。
能被总结为英语中
常说的,6个W,分别为:是什么(What),为什么(Why),发起者是谁(Who),在什么地方(Where),在什么时候(When),怎么样(How)。
人们对
已经确定的事物的记忆,全部是陈述性知识。
解决问题的方法,做事儿的方式,
是程序性知识。
人们的一些运动方法,学习方法以及社会生存方法全部是程序性
知识。
这就是说,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能只是教给学生一些心理学知识。
甚至有
些老师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很多反面案例说给学生听,给学生带来不好的
情绪,这是不符合心理健康教学的初衷的。
3、教学策划方式
教学的方式过于单一,现在很多学校都是一个老师在台上讲述知识,顺带播
放一些教学资源作为辅助,很多学生坐在自己的座位上,被动的接受老师所讲的
知识。
学生目前学的知识很多,大多数都是来自老师的讲述。
这种单调的授课方式,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非常不利,极大的阻碍了老师和学生、学
生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互动。
学生能够自主参与的活动很少,难以提高学生的自主性。
二、心理健康教育有自身的独特性
1、教学目的
心理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大学生关注心理健康,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强化
自我调节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降低发生心理问题的概率。
心理健康教育是由
发展心理学(研究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是描述心理发展现象,揭示
心理发展规律)、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在教育情境下人类的学习、教育干预的效果、教学心理,以及学校组织的社会心理学,其重点是把心理学的理论或研究所
得应用在教育上)、健康心理学(健康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知识和技术探讨和解
决有关保持或促进人类健康、预防和治疗躯体疾病的心理学分支。
它主要研究心
理学在矫正影响人类健康或导致疾病的某些不良行为,尤其是在预防不良行为与
各种疾病发生中所应发挥的特殊功能;探求运用心理学知识改进医疗与护理制度,
建立合理的保健措施,节省医疗保健费用和减少社会损失的途径,以及对有关的
卫生决策提出建议)等很多学科复合而成的,,主要教给学生发展过程的心理问
题和如何预防心理问题。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目的是增强学生的防范意识,提高
学生的心理素质,降低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生几率。
这是学校心理教学的最终目的,同时是心理教学的总目的。
2、教学方式的与众不同
心理教学应该把学生作为主要部分,教师作为辅助主导课程的进行,让学生
具有学习探讨的主动权,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促进他们
的心理健康。
大学生不仅要掌握心理知识,更要学会去运用心理知识,解决问题
要有针对性,因此教师不应该只是教学生如何对自己进行心理调节,还要教学生
把理论知识和生活联系在一起,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
学生只有自己去体验,把
知识结合到平常的生活中,才能让学到的知识成为强化自身心理素质的武器。
三、提高心理教育质量的方法
1、改变教学认知,进行多样性的教学
改变教学认知,教大学生心理健康和教心理专业学生专业知识不一样,教大
学生心理健康不只是为了让他们掌握概念和知识点,因此在进行教学时,老师要
着重启发学生和注重他们知识技能的掌握和内化,让学生的陈述性知识逐渐变为
程序性知识。
进行多样化教学,利用网络,进行线上和线下教学,用学生愿意接
受的、喜欢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运用新奇的、与众不同的、丰富多彩的
教学方式,运用集体和交流学习的方法,创造不一样的课堂学习方式,促使学生
把课堂上学的知识运用到他们平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促使他们更好的发展。
2加强老师和学生的沟通,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
心理学告诉我们:使人舒适的学习环境和师生关系,对于认知的创新具有重
要意义。
在教学生的过程中,老师无需一直站在讲台,可以进入到学生中去,不
让学生去被动的接受知识,进行师生间的沟通交流。
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学
生积极的表达自己的想法,不让学生被迫接受教师观点,不对学生的行为和言论
形成偏见,让学生同意,尊重和接受他人表达的情感以及观点,不能侮辱或攻击
别人。
当老师发现学生有疑惑,要真诚的给予解释。
如果想要让学生们对课堂气
氛有意识,教师可以在还没有上课时和学生们共同讨论,把上面的内容在书面上
进行约定。
3、改变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积极性
老师也认为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但实际上还是采用传统的讲课方式。
要改变
这种情况,应该试着翻转课堂,加入一些让学生体验和活动的环节,使学生做课
堂的主要部分,老师在后面进行引导。
通过不同方式的体验,充分调动学生的各
个感官,让知识不仅经过学生耳朵,更能永远停留在学生的头脑中。
用体验式的
教学方法教学生,可以让他们释放他们的放心理,在情感的波动中学习体验,爱
护自己,感怀他人,不断靠近“助人先自助”,通过自我体验,能更有效的把知识
牢记于心并运用到实践生活中去。
4、增强师资力量
教书和进行科学研究不一样,能否把学生教好,不仅取决于老师的专业知识,也取决于他们上课、备课的能力。
就是应当进行自我提升,要是没有经历过专业
训练,需要踊跃的加入到本课程的共同备课中,从有教学经验的老师身上学习教
学经验,加入到培养优秀教师的学习中,并在自己的课堂上进行使用。
或者是让
其他有教学经验的老师到课堂进行听课,下课后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
反复练习,
课后多进行总结,让自己的教学能力得到提高。
四、小结
增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让大学生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提高自我调节的能力,掌握相关心理学知识,对学校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各个方面全面发展的学
生十分重要。
而心理健康教育老师担任心理健康课程,需要着力提高自身教育教
学的能力,养成健康的自我心理,并在教授学生的过程中不停的总结提炼,努力
改变自己的教学认知,把教学从原来的模式中转变过来,加强和学生之间的互动
交流,从而让这门学科的教学质量变得更高。
参考文献
[1]谢玉兰.大学生保持心理健康的根本——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新探[J].智库时代,2019(48):134-135.
[2]王惠娟.移动学习模式下的教学评价体系构建研究——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例[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21):120-121.
[3]侯燕玲,王力.基于翻转课堂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设计研究[J].黔
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9,39(05):57-62.
个人简介:柳鹄,1981年12月,男,汉,四川省绵竹人,本科学历,助理研究
员
研究方向:教育行政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