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应用升阳益胃汤临床经验应用体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中医应用升阳益胃汤临床经验应用体会
摘要】升阳益胃汤是调理脾胃功能的代表方,本方由多个基础方组成,在临床
上可以根据疾病症状加减化裁,灵活应用,老中医在治疗临床多种疾病的过程中,常用此方取得良好的效果。
现通过理论和临床应用,总结老中医对升阳益胃汤的
应用经验,治疗临床多种疾病的过程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升阳益胃汤;经验总结;调理脾胃;应用体会
【中图分类号】R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16-0072-02
邹世昌主任医师,广西柳州市名中医,广西柳城县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
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三十多年,对消化系统的疾病有独
到的见解,升阳益胃汤就是其使用较多的有效方剂之一。
我有幸跟随其学习,收
益良多,现将跟师应用升阳益胃汤经验体会加以整理,以供大家分享老师的经验。
升阳益胃汤的功能有益气升阳和清热除湿,用在脾胃气虚和清阳不升,湿郁
生热等证[1]。
临床常见:怠惰嗜卧,四肢软困,肢体重着,口苦而舌干,饮食觉
无味,食之不易消化,大便不正常。
根据药物组合分去分析,黄芪、党参能补气,当归、川芎有养血、活血之功能,能行血中之气,羌活、独活能升清阳而燥湿,
干姜、公丁香有温中散寒功能,陈皮益气化湿,使得湿去而阳气能升发,黄连苦
寒有清热燥湿苦降的功能。
从方剂的功能去分析,这方剂量有恢复脾阳和胃气的
功能,脾胃阳气正常了就使得纳食正常,消化也及时了,水谷的精微分布到全身,食物的糟粕能下传而顺畅。
使得脾胃的升降功能恢复到正常状态。
升阳益胃汤主
治脾虚湿胜,升降失司之证[2],方中可见四君子汤、玉屏风散、痛泻要方、二陈汤、泻心汤、败毒散、芍药甘草汤等基本方,故临床上可灵活引用,加减化裁,
治疗多种疾病,故为老师常用方。
1.案1:下肢水肿
刘某某,女,68岁。
下肢水肿1月余,初发时以左下肢为重,后双下肢皆肿,表现为膝关节以下水肿,经检查肾功能无异常,下肢血管无异常,无肝硬化及心
衰表现,多次配服氢氯噻嗪片等利尿药效果不满意,要求中医诊治。
症见口淡,
恶风,下肢酸重,时伴呃逆、恶心、无呕吐,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辨证为脾
胃虚湿滞,予升阳益胃汤加减。
药用黄芪15g、党参20g、当归9g、川芎9g、羌
活9g、独活各9g、干姜9g、公丁香5g、黄连2g、枳壳12g、炙甘草6g、白芍
15g、陈皮9g、桂枝15g、柴胡12g。
服5剂后水肿消失,呃逆、恶心消失,余症
改善。
按语:患者从西医诊断方面看,病因不是很明确,追问患者有高血压病史,
本水肿考虑可能与血管及淋巴回流有一定关系。
老师认为本病以本虚标实为主,
脾虚为本,水湿为标,痰瘀等多种病理因素的存在,导致本病的反复发生,患者
有高血压病史,常年服用降血压药物,日久损伤脾胃,脾失健运,水湿内生,郁
而生痰,痰瘀阻络。
而用升阳益胃汤加减以益气、升阳、泄浊阴而达到很好的疗效。
2.案2:糖尿病胃轻瘫
覃某某,女,54岁。
患糖尿病6年,开始时服格列齐特治疗,近2年来已改
用人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近2年来血糖控制尚可,近半年来出现胃脘部经常性
胀闷不适,并且时感胸闷、气短,劳累后加剧,休息后减轻,纳呆,夜寐差,二
便调,舌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略黄,脉细弱。
辨证为脾胃虚弱,健运失司,
清阳不升,湿热内生。
治疗予以升阳益胃汤加减。
药用黄芪15g、党参20g、当
归9g、川芎9g、羌活9g、独活各9g、干姜9g、公丁香5g、黄连2g、枳壳12g、炙甘草6g、白芍15g、陈皮9g、柴胡12g、茯神20g,5剂。
二诊:胃脘部胀闷不适减轻,胸闷、气短发作减少,纳呆减轻,寐平,小便调,大便日行2次,舌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略黄,脉细弱。
守方7剂。
三诊:诸证均明显减轻,将上方打粉,冲水服,每次10g,一日3次以巩固
疗效。
按语:糖尿病性胃轻瘫是糖尿病并发症之一,临床上又将其称为糖尿病胃麻
痹或糖尿病胃潴留[3],老师认为,糖尿病性胃轻瘫属中医“痞满”范畴,其病因主
要为阴虚内热,阴损及阳,脾胃虚弱,痰湿内停,运化失常等所致,主要表现为
胸闷、气短、纳呆、夜寐差,二便调,舌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略黄,脉细弱等。
本患者糖尿病日久,出现胸闷、气短,劳累后加剧,休息后减轻,纳呆,舌
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略黄,脉细弱,考虑其主要病机为脾胃虚弱,痰湿内停,运化失常。
治疗用升阳益胃汤加减以益气健脾、升阳、泄浊阴而祛痰湿达到很好
的疗效。
3.案3:结肠易激综合征
韦某,女,53岁。
反腹腹泻5年,每日2~3行,大便时溏,时有粘液,时水样便,劳累时则加重,有时日增至4~5行,伴肠鸣,曾在市某三甲医院行结
肠镜检查未见异常,诊为“肠易激综合征”,经西药治疗,亦在当地中医药治疗,
效果不佳。
近月来晨起大便,夹有完谷,形瘦神疲,纳差恶风,腹痛喜按,口干
不欲饮,舌淡胖舌尖红、苔白腻舌中黄,脉沉细。
辨证为脾肾阳虚,脾虚不运,
阴火内生。
治疗予以升阳益胃汤合四神丸加减。
药用黄芪货20g、党参12g、羌
活9g、独活各9g、干姜9g、公丁香5g、黄连2g、枳壳12g、炙甘草6g、白芍
15g、陈皮9g、炒白术12g、茯苓20g、补骨脂9g、防风6g、五味各6g。
二诊:胃脘部胀闷不适减轻,胸闷、气短发作减少,纳呆减轻,寐平,小便调,大便日行2次,舌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略黄,脉细弱。
守方7剂。
三诊:诸证均明显减轻,将上方打粉,冲水服,每次10g,一日3次以巩固
疗效。
服7剂后大便成形,日2~3行,偶有粘液便,无水样便。
守方7剂后予补
中益气丸,四神片长期服用,随访大便日1~2行,无畏寒腹痛。
按语: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道疾病,临床表现为腹痛、腹部
不适以及排便习惯的改变,临床以腹泻型多见。
老师认为,该病病位在肠,其发
生多由素体脾胃虚弱或久病伤脾,导致脾失健运,运化失司,形成水湿、痰瘀、
食积等病变产物,阻滞中焦气机,导致肠道功能紊乱而成。
治当健脾益气,调和
肝脾,恢复肠道升降的功能,采用健脾和胃、升清降浊的升阳益胃汤加减以期达
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上消化道溃疡系消化内科常见的病种,它的病理机制还没有明确,西医认为
它的发病机理和HP感染相关。
上消化道溃疡是中医“胃腕病”范畴,中医认为多
种原因导致了脾胃升降失常,运化不正常。
中医的治疗方法是恢复脾胃正常的升
降机能,应用调理脾胃的名方升阳益胃汤加减。
升阳益胃汤的功能有益气升阳和
清热除湿,用在脾胃气虚和清阳不升,湿郁生热等证。
临床常见:怠惰嗜卧,四
肢软困,肢体重着,口苦而舌干,饮食觉无味,食之不易消化,大便不正常。
根
据药物组合分去分析,黄芪、党参能补气,当归、川芎有养血、活血之功能,能
行血中之气,羌活、独活能升清阳而燥湿,干姜、公丁香有温中散寒功能,陈皮
益气化湿,使得湿去而阳气能升发,黄连苦寒有清热燥湿苦降的功能。
从方剂的
功能去分析,这方剂量有恢复脾阳和胃气的功能,脾胃阳气正常了就使得纳食正常,消化也及时了,水谷的精微分布到全身,食物的糟粕能下传而顺畅。
使得脾
胃的升降功能恢复到正常状态。
从临床治疗效果来分析,这方在临床治疗脾胃虚
兼湿滞的急慢性胃炎、胃溃疡、胃食管反流症、肠易激综合症、溃疡性结肠炎、
胃肠型感冒、糖尿病胃肠并发症、便秘等病出现了胃脘胀痛、腹胀痛、纳呆、恶心、呕吐等症状时都可以获得比较好的疗效。
脾胃是后天之本,脾胃虚弱是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中医认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而现代医学也说明如果消化(脾胃)系统的功能不正常,可导致人体的免
疫力下降,使各种致病因子容易入侵人体。
脾胃虚弱成为致病因子侵入人体的有
利条件,同时和各种致病因子的产生也有着重要关系,脾胃虚弱容易产生痰和湿,容易导致气虚和血虚,因而导致人体各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4]。
因而重视顾护脾胃,注重调理脾胃功能系中医治疗各种病症的好方法,调理好脾胃功能系人类生
存的重要方法。
【参考文献】
[1]湖南省中医药研究所.脾胃论注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6:8.
[2]王志平,王倩,王昭.浅谈升阳益胃汤的临床应用[J].光明中医,2014,
29(1):185-186.
[3]彭超,顾勤.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研究进展[J].河南中医,2008,
28(05):83-85.
[4]张淑人,葛明瑞.调理脾胃是人体生命之环[J].光明中医,2003,18(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