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新生代历史叙事多元探析——《中国大陆和台湾新生代作家历史叙事比较研究》评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艺术海岸线Artistic Coastline
《中国大陆和台湾新生代作家历史叙事比较研究》从比较研究角度全面剖析了两岸新生作家的历史叙事,用个性化、创伤性、虚构性、游戏性这四个特性解读两岸新生作家的历史叙事研究。

本文尝试从比较分析的角度介绍和评析这本聚焦新生代历史叙事的著作。

山东师范大学张琴凤副教授的著作《中国大陆和台湾新生代作家历史叙事比较研究》以20世纪80年代成名于台湾省文坛、90年代中期成名于大陆文坛的新生代作家为研究对象,用“代”的眼光去聚焦历史叙事,尝试用四个并立特性建构和描绘两岸新生作家的历史叙事的特征和品格,通过比较研究等研究方法去解读两岸新生代作家历史叙事的特点、变化、作品、突破及局限,填补了跨地域历史叙事综合比较研究的空白。

一、两岸新生代历史叙事特点
“新生代”这个概念最初由地质学提出,在20世纪70-80年代被使用在台湾省文坛中。

80年代多元包容的创作环境让新生代作家们在不同地域文学出现,中国文学史出现了显眼的代际更替现象。

本书把比较空间定位拓展到了两岸,以历史叙事的视角为横切点,以作家们创作作品和文学现象为研究材料,对作家们的文学现象和特征价值进行多层次比较[1]。

从共性上来看。

首先,两岸新生代的历史叙事都坚守用后现代叙事观去解构历史事实,都以后现代观感去重塑历史精神、去重组权威历史;第二,两岸新生代作家们在历史文化精神上都追求一种边缘化、个人化、后现代的突破叙事,在叙事策略上都体现出了个体化、虚构性、创伤性、游戏性等特征;第三,两岸新生代作家打破并超越了传统中国文学历史叙事体系,两岸新生代作家们都在边缘化追求存在主义理论之上的后现代主义历史叙事传统。

从差异上来看,第一,从叙事习惯上看大陆新生代作家们热衷于把个人放在日常历史中去呈现叙事、从熟悉的儿童视角出发去窥探和回忆文革创伤、运用中国经典历史戏仿去复现历史;台湾省新生代作家们善于通过个人想象去构建多元历史叙事、回忆国家政治带来的双重历史创伤记忆、运用个人化政治历史戏仿去复现历史;第二,由于地域和文化语境的不同,台湾省新生代历史叙事不同于大陆单一视野下的文化形态,作家们的历史叙事多呈现多重边缘形态,通常杂糅了民族政治、身份认同、种群宗教等不同背景因素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语境。

二、两岸新生代历史意识嬗变
历史意识是人们在感受历史后得出的反思和认识,是人们审视历史的思维方式,也是人们评观历史的价值尺度。

从历史意识的性质出发我们可以一窥新生代作家们的历史叙事的深意,作家们的历史叙事都建立于自身的历史意识,这些历史意识不断武装成为作家们的创作理论,以不断变化的历史意识作为创作地基而产出的历史叙事在表现形式上也千差万别[2]。

台湾省新生代作家们历史意识的变化体现在开始把个人带入历史去解构历史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身份认同、社会属性、文化品格;开始摆脱政治失根的后遗症,放弃用精神焦虑和孤儿情绪去展示历史,在身份认同危机和多重边缘文化品格映衬下展现历史叙事的品格。

大陆新生代作家历史意识与台湾省新生代作家们却不尽相同,没有政治分裂所以大陆新生代作家们没有国家政治和身份归属的困惑及焦虑,他们认同自己的中国属性并用带有青年亚文化属性的另类情绪去对抗主流意识。

三、踌躇于历史边缘的先锋
“边缘”性是文学创作的本质属性,从边缘出发才能进入文学的深层本质。

新生代小说家处于相对开放的文化语境之中,他们从新历史主义、女性主义等外来思潮中受到思想的启迪,面对时代汹涌而来的各种意识,两岸新生代作家们不断甄别反思,以求通过自身的精神加工而跳出僵化的时代文化意识,力求脱离集体性的同类言说,在精神思考后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变化万千的历史意识折射出新生代作家在精神思考中追求创作的曲折足迹[3]。

台湾省新生代作家们展现多重边缘品格背景下的历史叙事,与大陆新生代相比其作品笼罩了一层边缘孤岛情绪,这是远离祖国大陆后不断漂泊后形成的放逐心态,是流浪的心灵在长途漫游后从边缘坚守纯粹
两岸新生代历史叙事多元探析
——《中国大陆和台湾新生代作家历史叙事比较研究》
评介
向紫颖
2762021年第5期
艺术海岸线Artistic Coastline
的本质,这种“边缘”是作家们从生命出发去割裂现实的历史发展。

代表如张大春《欢喜贼》、平路《行道天涯》、李昂《自传の小说》、郝誉翔《逆旅》等。

大陆新生代作家们的坚守中我们可以看到另一种边缘叙事观,作家们强烈的意识形态与传统文学秩序相对抗色彩,是处于边缘的历史叙事与传统文学争夺话权的斗争。

把个人带入历史叙事中去进行文学地位的抗争,尽显新生文化的强大力量。

代表如韩东《西天上》、毕飞宇《玉米》、何顿《抵抗者》、林白《致一九七五》等。

四、破碎-疼痛-超越
个人化历史叙事。

社会背景和意识形态的不同,让两岸新生代个人化历史叙事体现众多差异。

大陆新生代作家们重视个体日常化历史叙事,在日常意识下对历史进行情绪化书写,代表作家韩东、毕飞宇、李洱等;台湾省新生代作家们重视个体想象性历史叙事,以个人化的多元想象去组建和叙述台湾历史,代表作家有阿盛、平路、张大春等。

虚构性历史叙事。

两岸新生代作家们对历史叙事的真实可靠性都提出了质疑,大陆新生代作家们认为历史叙事无法再现历史真相,通过个人化历史叙事等多种形式对历史真相发问;台湾省新生代作家们用后现代史学观颠覆了历史叙事的真实性,推崇历史记忆和叙事充斥了虚拟性和想象性[4]。

创伤性历史叙事。

大陆新生代的历史创伤叙事主要表现为对主流政治意识形态的对抗,主要是回忆文革时期历史创伤,作家们把切入点选为自身熟悉的儿童视角,控诉文革政治暴力、父权体制等;台湾省新生代历史叙事主要表现了族群冲突、身份认同和家国建构等问题,政治差异让两岸新生代历史创伤叙事的聚集点不同。

游戏性历史叙事。

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是对破碎现实的疼痛的超越和反叛,“游戏”在后现代历史叙事中承担着消解者的角色,拥有否定历史真相和历史必然性的多重解构功能,游戏叙事有着“戏仿、反讽、拼贴”等多元表达形式。

大陆新生代利用拼贴去重构了历史叙事,突出了拼贴下历史意识的对抗;台湾省新生代采用多元拼贴诉说了社会政治历史,展示了族群矛盾下失根带来的焦虑感和无归宿感。

五、后现代地平线上的突破
到了90年代,强势的政治权威逐渐瓦解,以经济中心型社会正在形成,文学发展的环境也趋向自由,在这种宽松的创作环境下文学领域在后现代地平线上得到许多突破,文学社会百花齐放。

突破一,社会环境的变化让文化体制也发生转变,新生代作家们崭露头角登上文学舞台。

作家们无视传统创作环境下的单一文学秩序并强势打破这种定势,用边缘化的文学理想去超越打破现有写作规则,用迥异的历史叙事和审美选择给文坛强烈震荡,一跃成破除文学定势的新革命者。

突破二,新生代小说家们用强势的方式带给文坛无限震荡,宣告了他们与传统文学的断裂与代际,这是不同代际下历史叙事方式和文学情境的分歧。

新生代历史叙事与传统写作体系形成的对抗姿态,其伦理观念和创作范式都显示了他们直面社会与人生,关注历史与现实的定力和勇气。

突破三,新生代历史叙事不单单是对生命万物的自怜自爱,作家们关注个人在历史潮流中的境遇和意义,着力刻画个体生命在历史长河中所面临的不同矛盾冲突,从时空呈现和人性发展的双重文学视域下在铺开生命的思考,用独特的历史叙事方式奋力追问生存困惑,用怀疑展示着他们不同的文学声音。

六、两岸新生代历史叙事发展
新生代历史叙事把握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作家们摒弃传统历史小说的廉价乐观主义,也不采取新历史小说虚无的叙事让历史失去真实感。

新生代历史叙事从个人境遇去展示宏大历史景观,弥补了历史对个人存在的遗忘,新生代作家们从个人与历史的交锋对话去重审生存人性与历史空间的困境,从艺术表现和意义体现上都攀登到了新的文学高峰[5]。

本书从历史叙事这个突破点对两岸新生代作家进行多种跨度的比较分析,在比较分析中展示出台湾省和大陆新生代历史叙事在思想观念和写作形态上的共性和差异。

综上,本书在后现代性的地平线上对踌躇在边缘的先锋——两岸新生代作家群的历史叙事展开了多方面和多角度的研究。

该著作不是以点带面的述评,是一部两岸新生代作家历史叙事研究的系统性专著,具有反思当下已获得文学成就的意义,有利于新生代历史叙事研究的进一步拓展。

参考文献:
[1]程波.先锋及其语境:中国当代先锋文学思潮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韩东.备忘:有关“断裂”行为的问题:回答[J].北京文学,1998(10):41-47.
[3]杰姆逊.后现代主义和文化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4]张琴凤.中国大陆和台湾新生代作家历史叙事比较研究[M].韩国蔚山:蔚山大学出版社,2020.
[5]张晓晶.两岸新生代小说比较[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0(2):59-61.
基金项目:山东省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计划项目(编号:SDYJG19173);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计划项目(编号:J18RA222)。

作者简介:向紫颖,女,湖南怀化人,山东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2020级硕士。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250014
277
2021年第5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