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材用书:第1课 沁园春 长沙 Word版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沁园春__长沙
追求
1.云儿并不在意自己的抱负是否能够实现,而是在意追求时的欢快与幸福。
假如能像云儿一样,使抱负的重量减轻一些,让追求时的欢快增多一些,不是就没有那么多的压力与苦闷了吗?其实,追求本身就是一种欢快、幸福,由于追求曾让你真心地付出、时刻地奋斗,它带给了人们生存的意义。
2.何谓追求?追赶所求的目标,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答案。
有的人追求安逸舒适,有的人追求轰轰烈烈;有的人追求闻达于诸侯,有的人追求淡泊于世。
追求,能使驽马十驾,能使凡人不庸;能让人为一己私利丧心病狂,也能让人为实现目标奉献一生。
3.有人追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无畏,有人追求“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豪情;有人追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抱负,有人追求“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在人间”的真实;有人追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有人追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无私。
宏大领袖毛泽东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
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也是一代有名的豪放派诗人、书法家。
他在各个历史时期的诗词创作,或抒情或怀古,描写了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社会形势和中国人民从黑暗走向光明的历程。
正如有名诗人臧克家所说:“毛泽东诗词是宏大的篇章。
”
主要作品:文章《实践论》《冲突论》《论长久战》《新民主主义论》等,诗词《七律长征》《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雪》《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采桑子重阳》《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等。
躲避逮捕,独去橘子洲头
《沁园春长沙》创作于1925年秋。
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开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夫运动。
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
这年2月,毛泽东从上海回韶山从事革命活动。
军阀赵恒惕要逮捕他。
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隐秘离开韶山,到达长沙,并独自去了橘子洲头。
重游橘子洲,抒发情怀
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夫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期间,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和大好的革命形势,回忆往昔的战斗岁月,心中思考着国共合作后领导权的斗争问题,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气概磅礴的词作。
1.词
词是诗的别体,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
到了宋代,词经过长期不断的进展,进入了全盛时期。
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协作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
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2.词的特点
(1)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词调(词牌)。
词牌,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调的名称,后来成为特定的词体格式的标目,即一首词的词牌限制这首词的形式(句数、平仄、押韵等),紧连着词牌的词题就是这首词的内容,也就是说词牌表明形式,词题表明内容。
如《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雪》。
(2)词一般都分两段(上下片或上下阕),不分段或分段较多的是极少数。
(3)一般词调的字数和句子的长短都是固定的,有肯定的格式。
(4)词的句式参差不齐,基本上是长短句。
(5)词中声韵的规定特殊严格,用字要分平仄,每个词调的平仄都有所规定,各不相同。
(6)词有时会不符合上述规律,由于早期是和着曲子写的,因此它最留意的还是与曲的协作。
(7)一般按字数将词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58个字以内为小令,59~90个字为中调,91个字以上为长调。
一、读准字音
(一)单音字
(1)沁.园春(qìn) (2)橘.子洲头(jú)
(3)百舸.(gě) (4)寥廓
..(liáo kuò)
(5)峥嵘
..(zhēng róng) (6)挥斥方遒.(qiú)
(7)浪遏.飞舟(è) (8)鱼翔.浅底(xiáng)
(二)多音字 1.因词而异
(1)看⎩⎪⎨
⎪⎧
看管..k ān 探望..k àn
(2)空⎩⎪⎨
⎪⎧
空.
洞k ōng 空.
白k òng
(3)中⎩⎪⎨
⎪⎧
中.流zh ōng 中.
伤zh òng
(4)尽⎩⎪⎨
⎪⎧
层林尽.染j ìn 尽.
管j ǐn
2.一言辨异
(5)你还曾.(c én ɡ)记得曾.(z ēn ɡ)祖父的嘱咐吗?你完成了多少? (6)这是当.(d ān ɡ)年的当.(d àn ɡ)铺遗址,现在已变成了民居。
二、写准字形
(1)⎩⎪⎨⎪
⎧
j ìng 竞自由j ìng 竟然
j īng j īng 兢兢业业
(2)⎩⎪⎨⎪
⎧
y īng 鹰击长空y àn 赝品
义愤填y īng 膺
(3)⎩
⎪⎨
⎪⎧
c āng 苍茫c āng 沧
海桑田
(4)⎩⎪⎨⎪
⎧
岁月ch óu 稠ch óu 绸子
t ì倜傥
三、用准词语 (一)词语辨析 1.寥廓 宽广
填一填
在飞机上,我仰视天空,它是那样寥廓而深邃;俯视大地,它是那样
的苍茫而宽广。
辨一辨
二者都有“宽敞”之意。
寥廓:指(天空)高远空旷,强调“空阔”。
宽广:指(土地、海洋等)辽远宽敞,强调“宽敞”。
2.意气 义气
填一填 原来是个意气风发的小伙子,却因哥们儿义气锒铛入狱,真令人惋惜。
辨一辨 意气:意志和气概;志趣和性格;由于主观偏激而产生的心情。
多指
主观上刻意表现出来的感情。
义气:由于私人关系而甘于担当风险或牺牲自己的利益的气概。
(二)词语解释 1.词义理解
(1)风华正茂:风采才华正盛。
(2)书生意气:文中指同学们意气奔放。
(3)挥斥方遒:挥斥,奔放;遒,强劲有力。
(4)峥嵘岁月:不寻常的日子。
2.辨析正误
这是一个风华正茂....的小伙子,当他回忆起自己小时候的书生意气....时,很懊悔当年没有听从父母的教导。
辨析:“书生意气”,一般指年轻人意气奔放。
这里要表达的意思是“意气用事”。
[课文主旨]
上阕写景,描绘了秀丽壮丽的湘江深秋的景色,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问题。
下阕抒情,通过回忆,形象地概括了早期共产主义战士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
壮志。
[脉络梳理]
错误!错误!
一、阅读上阕,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上阕开头三句交代了哪些内容?
提示:交代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
寒秋,指深秋,有寒意,暗指社会环境、斗争形势的险恶。
2.上阕中“看”字总领到下文哪一句?这些句子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提示:“看”字总领到“万类霜天竞自由”一句。
远望群山,重重叠叠的树林遍染红色;近看满江碧绿清亮的秋水,很多船只争相行驶;仰视,雄鹰在天空展翅高飞;俯瞰,鱼儿在江水中轻快地畅游。
作者描绘了在橘子洲头看到的一幅绚烂的、生气勃勃的湘江秋景图。
3.上阕中,面对眼前“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壮丽景色,词人联想到了什么?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词人由“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壮丽景色,联想到了人类社会、中国社会,发出了“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慨。
“谁主沉浮”,是指由谁来把握国家兴衰的命运。
这一问,道出了作者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
4.用词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是本词的一大特点。
试仿照示例完善下面的表格。
提示:
精妙用词分析鉴赏
万.山红遍.“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
层.林尽染.
(1)“层”字表现出树林的重重叠叠,“染”字则活画出树林仿佛人
工染成的一样的壮丽景色。
漫.江碧透.“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透”字表现出江水碧绿清亮。
百.舸争.流
“百”字写舸之多,“争”字则给碧绿无尘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
的气氛,活现了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吵闹场面。
鹰击.长空
(2)“击”字精确地描写了雄鹰展翅的迅猛有力、拍打翅
膀的强健以及威猛的雄姿。
精妙用词分析鉴赏
鱼翔.浅底
“翔”字形容鸟回旋飞行的状态,用来描写鱼在水中自如游动的神
态,形象生动。
二、阅读下阕,回答下面的问题:
5.下阕中,“恰”字总领到下文哪句话?这些“同学少年”具有怎样的特点?
提示:“恰”字总领到“粪土当年万户侯”一句。
正值青春年少的同学们,意气风发,才华横溢,热忱奔放,敢说敢做,革命斗志格外旺盛。
这几句话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6.“忆”字总领几句?它们表现了哪些内容?
提示:总领八句。
这八句主要表现了当时的时代特点、革命青年的战斗风姿和豪情壮志。
7.“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一问句的或许意思是什么?这一问句与上阕末尾的设问句有什么内在联系?
提示:大意是: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阻挡了飞速前进的船只。
这一问句,是对上阕“谁主沉浮”问题的奇妙回答,它表明:国家民族的命运,乃至人世间的一切,都应当由我们这一群敢于“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热血青年来主宰。
这一设问句再次抒发了词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宏大抱负。
三、阅读全词,回答下面的问题:
8.词中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更加鲜亮。
请一一列举。
提示:
对比内容对比方法
“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颜色对比
“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动作对比
“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未在词中点明) 暗含的对比
“同学少年”与“万户侯”人物形象对比
[写法简析]
1.写景、叙事、抒情完善结合
上阕写景抒情,以“独立”开篇,以江、洲为背景,构成以词人为主体的画面,流淌着词人激荡的思潮,为下文“怅”“问”“忆”蓄势。
接着用一“看”字承首句“立”,领以下七句,描绘了一幅生气盎然的“湘江秋景图”,奠定了全词壮怀激越的感情基调。
下阕叙事,是上阕感情的进展与连续,用“百侣”呼应“独立”,再用“忆”字直贯以下几句,追叙当年词人就学期间的战斗生活,描绘了早期革命者的群体英雄形象,表现出革命者的豪情壮志。
末三句更进一层,呈现出革命者不畏惊涛骇浪、力挽狂澜的英雄气概,艺术地回答了上阕的发问:只有我们革命者,才是主宰天下的仆人。
至此,词情得到了酣畅的表达。
2.意象壮丽,意境高远
上阕使用的意象有多种,相应的句子有“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等,词人从山上、江中、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由远及近,自上而下,动静结合。
特殊是最终一句“万类霜天竞自由”,从眼前的山、树、水、船、鹰、鱼,一下子扩展到了世间万物,并对寒秋严霜下万物的蓬勃活跃、奋勉自强的情状,作了富有哲理性的概括,意境高远,引人深思。
3.用词精当,写景传神
上阕中“看”字总领的一组意象群“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中的“万”“层”“漫”
以及“遍”“尽”“透”这些词,在数量、范围、程度等方面,使红绿两色更为突出,更为丰富,更为浓艳鲜亮,令人感到可爱。
词人除了表现山红水碧的静景的美丽外,还着意描写事物动态的壮丽,“百舸争流”中的“争”字,给碧绿无尘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活现了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吵闹场面。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中的“击”“翔”两个富有制造性和表现力的动词,精确而生动地刻画出了在万里长空中鹰飞的强健雄姿和在清亮见底的江水中鱼游的欢愉拘束。
一“击”一“翔”,充盈着剧变之动、拼搏之力,炫目的秋色也化静为动,显示着坚韧的生命力。
4.对比手法,增加效果
词中含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更加鲜亮。
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教导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明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是暗含的对比。
[技法指导]
对比手法的运用
1.明确对比的含义
对比是有意把两个相反、相对、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较的方法加以描述或说明的一种修辞手法。
运用对比,能把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这样的对立面揭示出来,给人们以深刻的印象和启示。
2.留意对比的分类
(1)反面对比:把一个事物相反的两个方面加以对比。
这种对比是对同一个事物本身具有的一正一反的两个方面加以揭示,一并叙述、谈论。
(2)反物对比:把两个相反的或具有不同特点的事物进行对比。
这种对比是把两个一正一反的事物或各具特性的相关事物一并叙述、谈论。
3.了解对比的格式
(1)可用连词:则、而、但是、然而……
(2)插入语:相比而言、相形之下、相反地、反过来、反之、反过来说……
[尝试运用]
在下文的横线处续写句子,要求:(1)续写的句子要符合文意,与上下文连接自然,文意贯穿。
(2)①②处的句式要与它前面画波浪线的句式相同。
(3)③句要从正反两方面对整段文字作总结。
历史是一面镜子。
假如当时商纣王能广开言路,察纳忠言,何至于落得个身败名裂、葬身火海的下场呢?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然而,反过来说,假如当时齐威王不接受邹忌的讽谏,又怎么能取得“战胜于朝廷”的结果呢?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从内容上看要与“纳谏”有关,句式上①②要求是假设句,而且①是反例正设,②是正例反设,③要求是一个对比句,可谓综合性强。
答案:①假如当时袁绍能礼贤下士,虚心听取许攸的劝告,何至于痛失乌巢、兵败官渡呢?②假如当时唐太宗不能听取魏徵逆耳忠言,又怎能消灭“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呢?③善纳忠言者昌,拒纳人言者亡(纳谏者昌,止谤者亡)。
鉴赏诗歌中的情景交融
考点对接
“情”与“景”的关系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其中“情景交融”是常考的内容之一。
该考点在考查时重点在于分析“景中含的是什么情”,以及“诗歌如何处理情与景的关系”。
情景交融是诗词常见的表达手法,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可谓是运用此种手法的典范。
这首词上阕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气勃勃的“湘江秋景图”,通过寒秋、霜天(气候),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流),飞鹰、游鱼(万类竞自由)等意象,形象地表现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深切感受,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问题。
下阕回忆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词人与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而体现出来的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出了“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中国的革命青年。
考题印证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江行
严羽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
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
离家今几宿,厌听棹歌①声。
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表达技巧的鉴赏。
题干中已经提示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答题时就要分析诗中的“景”是什么(重点是分析诗中所用的意象),蕴含的“情”是什么。
答案:该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
诗中描写了雪“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
技法汇总
鉴赏诗词的情景交融手法
1.解题储备
所谓情景交融类诗词,通常是全诗字面上没有写人叙事的内容,更没有直接的感情表白,字面上全是对景物的描写,而描写景物的同时寄予着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最终使全诗的情和景融为一体,不行分别。
情景交融类诗歌一般是选择一个一个的“景”组成一幅“画面”,然后,靠这幅“画面”说话,靠这幅“画面”传情达意,即“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一切景语皆情语”。
情景交融的最大好处是赐予抽象的情感以形体,并再现大自然的美,从而增加诗的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
2.解题步骤
找出诗中景(意象)→分析景(意象)本身特点→知人论世,把握诗歌情感。
课内素材
1910年,毛泽东即将外出求学,临行前改写了日本一个叫月性的和尚写的一首言志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将其夹在了父亲每天必看的账簿里。
16岁外出求学并立下大志,是毛泽东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
自此之后,他走出韶山,开头了真正自觉刻苦的学习,并有意识地“充分发挥自己身体及精神之力量”。
他开头心系社会,励志苦学,探求大本大源,读无字之书,“男儿努力,蔚为万夫雄”。
他开头“身无半文、心忧天下”,“不为浮誉所惑,不与流俗相竞”。
他开头建新民学会,乐观豁达地发出“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的豪迈凯歌。
应用角度:“胸怀”“执着”“奋斗”“民生”“责任”“功利”“共性与人生”等。
青年毛泽东学识渊博,志向坚决,胸怀天下。
1910年,不满于父亲支配自己进米店当学徒的毛泽东,怀着一腔救国的热忱,怀着对旧制度的憎恶和对新社会的憧憬,走上了漫长而艰苦的求学道路。
在长沙第一师范学习的5年里,他如饥似渴地伏案苦读,同时找时间和他那些风华正茂的同学们一起外出“游学”。
他与蔡和森、萧子升等人著奇文,斗汤屠,护校卫城,四处游行,志在教导江山激扬文字,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是何等的胸襟和气度!这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猛烈意识,成了他后来不断思考、不断斗争实践的精神原动力,也为他走上革命道路、成为革命领袖奠定了思想基础。
可以说,没有这种以天下之任为己任的胸怀,就没有日后作为领袖的毛泽东。
(节选自高中生优秀作文《抱负与抱负》)
课外素材
赵忠贤:世界超导争辩的“中国名片”
2021年1月9日,202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揭晓,中国科学院物理争辩所争辩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忠贤与中国中医科学院争辩员屠呦呦共获此殊荣。
从1964年自中国科学技术高校毕业后到中国科学院物理争辩所工作至今,作为我国高温超导争辩的奠基人之一,50多年来,赵忠贤“一辈子只做超导一件事”,专注于高临界超导体争辩,一步步把中国科技实力推向了新的高度。
超导争辩难度极高,假如没有猛烈的内在动力,难免中途放弃,这样的例子在国际上有很多。
怎样才能一辈子只做超导一件事?赵忠贤笑言是自己运气好,能有机会将生计和爱好结合起来,实现了人生的一种抱负状态。
而他觉得更幸运的是,“在开展超导争辩过程中,又拥有一批很好的合作伙伴”,由于没有和他一样一辈子只做一件事的同路人,中国超导就不行能取得今日的成果。
1987年,赵忠贤及合作者独立发觉液氮温区高温超导体,并在国际上首次公布其元素组成,大大提升了中国物理学界的国际地位。
在此之后,虽然获得了很多嘉奖和荣誉,但赵忠贤没有被冲昏头脑。
他提出了高温高压合成和轻稀土元素替代的方案,带领团队很快将铁基超导体的临界温度提高到50 K以上,制造了55 K 的纪录并保持至今,为确认铁基超导体为其次个高温超导家族供应了重要依据,实现了高温超导争辩领域的其次次突破。
在这期间,67岁的他三次带领年轻人几乎通宵工作,完成了初期最关键的三篇论文。
事后他才得知,其中一篇比国外同行只早了一天发表。
赵忠贤曾说:“假如我们的社会,每个人都持之以恒地做事,很多问题都可以解决。
”他表示,超导争辩已经在中国“土壤”深深扎根,假如有一天,超导又有新的突破,他信任肯定有中国人的功劳。
一股劲,一件事,一生情。
你执着地咬定了青山,深深扎根,持之以恒,将生命长成了一棵擎天的青松。
水调歌头游泳
毛泽东
才饮长沙水,
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
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
胜似闲庭信步。
今日得宽余,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
龟蛇静,
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
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
截断巫山云雨,
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
当惊世界殊。
1956年,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获得了宏大成功的一年。
处处都是“鼓足干劲,力争上游”的繁忙建设景象,武汉长江大桥正进入紧急的施工阶段。
毛泽东启程去南方视察工作。
在武汉期间,他视察了长江大桥的施工现场,并三次畅游长江,抒发豪情,得本词。
他从上阕对游泳的舒适之感准时间消逝之感始终写到下阕对社会主义建设蓝图在胸的自由联想,可以说是起伏跌宕,大气回旋。
起句就以亲切、自然、平和之心进入诗境,对读者娓娓道来,情趣油然而生。
接着笔力一转,拨出雄音:“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接下来,词人连续抒发闲情雅兴,视在急流中畅游为闲逛于闲庭一般自由轻松。
下阕阵阵急进,又鼓青春风发之气,大书词人心中构架的新中国之宏伟蓝图。
今日社会主义新中国已在词人手中消灭,同样的武汉,但风物与心境已迥然不同。
在如此奇特壮丽的心情下,词人妙手一点,再绘绚烂远景,立石壁,截江水,出平湖,真是“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祖国江山把玩于掌股之间,改天换地轻而易举,到那时三峡库区及大坝将巍然而立。
词人最终用了一个挂念大禹治水的巫山神女,即传奇中西王母的女儿瑶姬的神话故事,使诗歌的意境更加秀丽;而且现实与抱负,典故与神话相融一体,也更加增加了诗歌的艺术美。
(时间:40分钟满分:53分)
一、基础巩固(2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 )
A.沁.园春(qìn)赐予
..(jǐ)
思忖.(cěn) 挥斥方遒.(qiú)
B.休憩.(qì) 筵.席(yàn)
鱼翔.浅底(xiáng) 橘.子洲头(jú)
C.百舸.(gě) 修葺.(qì)
擢.升(zhuó) 莘.莘学子(xīn)
D.寥廓
..(liáo kuò) 赡.养(shàn)
福祉.(zhǐ) 浪遏.飞舟(è)
解析:选D A项,“忖”应读cǔn。
B项,“筵”应读yán。
C项,“莘”应读shē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 )
A.漫江碧透轻歌慢舞火势集中漫无边际
B.苛政如虎峥嵘岁月道路坎坷沉疴痼疾
C.苍茫大地苍海桑田天下苍生满目疮痍
D.谁主沉浮安祥拘束材料翔实吉利如意
解析:选B A项,慢—曼。
C项,苍海—沧海。
D项,安祥—安详。
3.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那个时代的热血青年,写出了不少激浊扬清
....的好文章。
B.没有中国共产党做中国人民的中流砥柱
....,中国的独立解放是不行能的。
C.有些风华正茂
....的儿童沉迷在网吧里,铺张了时间,荒废了学业,真让人痛惜。
D.有一些人打着行为艺术的旗号,公然在大街上或袒胸露背,或披头散发,意气风发
....,哗众取宠,其行为为世人所不齿。
E.所谓领军人物,不仅需要有“逆水行舟”的冒险精神,也要有挥斥方遒
....的王者霸气,更应是一个团队的战略家和指挥者。
解析:选CD A项,“激浊扬清”,冲去污水,让清水上来。
比方清除坏的,发扬好的。
B项,“中流砥柱”,就像矗立在黄河急流中的砥柱山一样。
比方坚强独立的人能在动荡困难的环境中起支柱作用。
C项,使用对象不当。
“风华正茂”,正是青春焕发、风采动人和才华横溢的时候。
形容青年朝气蓬勃、奋勉有为的精神面貌。
D项,“意气风发”,形容精神兴奋,气概昂扬。
属于褒义词,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E项,“挥斥方遒”,热忱奔放,劲头正足。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A.《诗人毛泽东》一书从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角度来表现毛泽东诗词的巨大成就,使读者全面了解毛泽东思想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