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时代精神的精华知识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哲学时代精神的精华知识点
一、哲学与时代精神的关系。
1. 时代精神的内涵。
- 时代精神是每一个时代特有的普遍精神实质,是一种超脱个人的共同的集体意识。
它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例如,在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就是当时的时代精神,它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反对中世纪神学对人性的压抑。
2.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
- 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真正的哲学能够正确地反映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地把握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 例如,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欧洲。
当时,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较大发展,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在这样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它总结了无产阶级斗争的经验,批判地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等优秀思想成果,成为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3. 哲学对时代变革的作用。
- 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首先体现在它可以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例如,启蒙运动时期的哲学家们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宗教神学的批判,倡导民主、自由、平等的思想观念,为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
- 哲学还能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二、哲学的基本派别及其时代性。
1.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 唯物主义。
- 唯物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等。
这是与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对世界的认识还处于直观和猜测阶段相适应的。
例如,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
-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原子看作世界的本原,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
但它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这是因为当时自然科学处于分门别类研究阶段,科学家们习惯用孤立、静止的观点看问题,而且当时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在历史观上没有看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它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 唯心主义。
- 唯心主义把意识视为世界的本原。
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形态。
-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本原的东西。
例如,宋代哲学家陆九渊提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本原。
例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理念”是世界的本原,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状况。
例如,在中世纪的欧洲,宗教神学占统治地位,客观唯心主义盛行,这与当时封建教会对社会的全面控制有关;而随着近代科学的兴起,唯物主义逐渐发展并成为主流思想之一,这是因为科学的发展为唯物主义提供了更多的证据。
2.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 辩证法。
- 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古代朴素辩证法就已经有了联系和发展的思想萌芽,如赫拉克利特认为“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强调了事物的运动变化。
-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辩证法发展的科学形态,它包括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等内容。
它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概括,反映了现代社会发展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对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 形而上学。
- 形而上学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在近代,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在自然科学研究中有一定的体现,当时科学家们为了深入研究事物的结构和性质,往往把事物从整体中孤立出来进行分析,这种研究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产生。
例如,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这种孤立、静止的世界观,认为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忽略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
-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时代的特点和要求。
在当今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世界联系日益紧密,事物发展变化迅速,辩证法的思维方式更有助于人们正确认识和应对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和问题。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 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19世纪中叶,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迫切需要科学的理论来指导自身的革命斗争。
- 自然科学基础: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这三大发现,揭示了自然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及各种物质形态之间相互联系和发展的辩证性质,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自然科学前提。
- 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 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形而上学性和辩证法的唯心主义性质,它的唯物主义是辩证的唯物主义,辩证法是唯物的辩证法。
例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这体现了辩证法的思想;而这种联系和发展是基于物质的客观存在,这体现了唯物主义的观点。
- 第一次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旧哲学在历史观上往往是唯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唯物辩证法贯穿到社会历史领域,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从而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
- 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 科学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正确地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
例如,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关系的深入研究,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规律,如剩余价值规律等。
- 革命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它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它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公然申明为无产阶级服务。
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
-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思想中的哲学思想,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重要成果。
-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这些理论成果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结合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实际,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推动了中国不断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