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降水天气07年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㈢江淮梅雨锋结构
梅雨锋结构与一般的冷锋结构有很大的不同, 主要表现在梅雨锋上的水平温度梯度比一般冷锋 小很多,但湿度的水平梯度仍然较大。此外,梅 雨锋上的积云对流也较强。
四、华北与东北雨季降水 ㈠气候概况 由于达雨带气候性的北移,7月中旬至8月下 旬为华北和东北地区雨季时期。华北和东北地 区雨季降水特点与华南和江淮地区有显著不 同,具有自己的特点,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侯大雨带的南北位移与东亚环流的季节变化有关
系 密切。一般大雨带位于500百帕副热带高压脊线北 侧8~10纬度,100百帕青藏高压的北侧,副热带 西 风急流的南侧。表7.3列出了这三个系统的多年月 平均位臵。由表可见4~8月这三个系统都是逐步 由 南向北推进,8~10月则由北往南退,它与大雨带 的进退时间一致。
㈡环流特征
梅雨期中层(500百帕)环流形势较为稳定。西 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呈带状分布,其脊线从日本南 部至我国华南,略呈东北-西南走向,在120°E处 的脊线位臵稳定在22°N左右。在印度东部或孟加 拉湾一带有一稳定低压槽存在。这样就使长江中 下游地区盛行西南风,与北方来的偏西气流之间 构成一范围宽广的气流汇合区,有利于锋生并带 来充沛的水汽。中纬度巴尔卡什湖及东亚东岸 (河套到朝鲜之间)建立了两个稳定的浅槽,而 高纬度则为稳定的阻塞高压活动区。
高压的稳定维持,把大量暖湿空
气输送到华南地区上空,与北方
频繁南下的冷空气相交绥,为华
南暴雨提供了有利的环流条件。
㈢锋前暖区暴雨
锋前暖区暴雨是华南前汛期暴雨的一个重要特 色。1977~1979年华南前汛期暴雨试验期间共观 测到12个暴雨过程,其中就有11个暴雨过程的部 分或大部分为锋前暖区暴雨。就降水量中心看, 暖区降水量一般比锋面降水大3~5倍,但是暖区 暴雨的面积却要比锋面降水小,约占过程降水面 积的1/3~1/4,即暖区暴雨的局地性较强。 锋前暖区暴雨产生的原因,一般认为是受潮湿不 稳定的西南季风气流所控制,只要在边界层内存在 使不稳定能量释放的触发机制,就会在上述环流背 景下产生暴雨,这些触发机制大致可分为三类。
而产生内陆的白天的暴雨。
图7.20为1977年6月21日雷州半岛的海风辐合线,
海风由雷州半岛两侧向
雷州半岛和内陆,形成
典型的海风辐合带及强
的对流雨带。
三、江淮梅雨 ㈠梅雨的气候特征 梅雨天气的主要特征是:长江中下游多阴雨天气, 雨量充沛,相对湿度很大,日照时间短,降水一般为 连续性,但常间有阵雨或雷雨,有时可达暴雨程度. 梅雨结束后,主要雨带北移到黄河流域,长江流 域的雨量显著减小,相对湿度降低,晴天增多, 温度升高,天气酷热,进入盛夏季节。
的中高纬度地区为高压脊(图7.18(a)),贝加尔湖地区
为低槽。沿着乌拉尔
山以东的高压脊前不断有冷空气自北冰洋南下,使贝
加尔湖切断低压发生一次又一次的替换,在长波槽替
换过程中,原来的长波槽蜕变为短波槽,引导冷空气
南下。这时副热带高压平均脊线
位于15°N以南,南支槽与副热带
暖湿气流(可达急流程度)向北涌进所造成的。
此外,华南沿海海陆风效应也很显著。很细致在
某些特殊的海岸地区可以形成辐合中心,从而使
降水加强产生局地暴雨。计算证明,4~6月由于
陆风所形成的辐合中心,正好与沿海的暴雨中心
吻合,说明了,陆风可以使沿海的降水加强产生
夜间暴雨。海风所形成的辐合中心都在内陆,从
天 气学条件。最后条件是属于降水的微观过程条件, 主要决定于云物理条件。
问题:云滴增大的微观过程是怎样? 一般认为云滴增大的过程有两种: 一种是云中有冰晶和过冷却水滴同时并存,在 同一温度下(以-10℃到-20℃之间为最有利), 由于冰晶的饱和水汽压小于水滴的饱和水汽压, 致使水滴蒸发并向冰晶上凝华,这种所谓的‘冰 晶 效应’能使云滴迅速增大而产生降水。 另一种是云滴的碰撞合并作用。当云层较厚, 云中含水量较大并有一定的扰动时,则有利于云 滴的碰撞合并,使云滴增大形成降水。
图7.19是1979年5月14日08时的经向垂直剖面图。
从图可见:850百帕上的锋区尚在桂林以北,边界
层内的冷空气已侵入到沿海阳江地区,主要雨区
与边界层内的冷空气前锋相配臵,位于梧州与阳
江之间。在阳江与海口之间可见到偏东风与西南
风的切变。从宏观的天气图上常常看不出这边界
层内浅薄的冷空气
根据1885~1963年的资料分析得知,长江中下 游可出现两类梅雨。一是典型梅雨;一是早梅雨. 典型梅雨一般出现在6月中旬到7月上旬,梅雨 期长约20~24天。早梅雨可开始于5月份,平均开 始日期为5月15日,梅雨天数平均为14天。在 1885~1963年中,有7年没有出现梅雨,即空梅, 又有两年梅雨长达两个月。梅雨的年际变化很大.
⒈ 边界层内侵入的浅薄冷空气
在一定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北方南下的冷空 气受武夷山脉和南岭山脉的阻挡,850百帕上的冷 锋锋区停滞于25°N附近。但在边界层内有浅薄的 冷空气沿河谷向南侵入暖区,促使暖区内暖湿空 气抬升,不稳定能量释放产生暴雨,暴雨区一直 与此浅薄的冷空气前锋相对应。
/二、华南前汛期降水(344页) ㈠一般特征 4~6月为华南前汛期,这一时期的降水主要 发生在副热带高压北侧的西风带系统控制下。4月 初降水量开始缓慢增大,5月中旬雨量迅速增大进 入华南前汛期盛期。较大的降水常常发生在冷锋 前部的暖区中。前汛期每年平均有19场暴雨,6月 最多占52.2%,4月最少占12.4%。一场暴雨一般 持续1~3天。在广东沿海地区,平均2~4天的暴 雨量可达到800~1000毫米。前汛期中夜雨现象也 非常明显,一般从23时到清晨5时降水量最大。
㈢中国暴雨的分布特征
我国是多暴雨的地区。图7.16是中国24小时降 水量的极值分布,由图可见:24小时降水量接近 或超过1000毫米的暴雨不仅发生在沿海,而且内 陆地区也可出现。从辽 东半岛南部起,沿着燕 山、阴山经河套、关中 、四川到两广,在这条 界线以南以东的地区都 是容易出现大暴雨的地 区。
⒈ 降水强度大,持续时间短。暴雨日雨量常 在100毫米以上,200毫米以上的也很多见,一 场暴雨过程雨量达500毫米以上的也不少见。河 南林庄1975年8月5~7日三天总雨量达1605毫米 (为该地3年平均雨量之和),24小时雨量达 1060毫米,为国内大陆上的最高纪录。另一方 面,华北、东北降水持续时间比华南、江淮要 短得多,一般都在1~3天,最多也只有10天左 右。降水过程性较清楚,过程结束天气转晴朗, 不像华南和江淮阴雨可连续很长时间。
3)降水有较长的持续时间。降水持续时间的长
短,影响着降水量的大小。这反映出暴雨发生需
要有大尺度较为稳定的系统作为背景,如副热带
高压脊、长波槽、切变线、静止锋和大型冷涡等
系统的稳定是造成连续性暴雨和特大暴雨的必要
条件。所以降水强度大和持续时间长是暴雨天气
一个特点。
§7.2大范围降水的环流特征(342页) 一、中国降水的气候概况
暴雨极值同地形有密切的关系,暴雨极值多出现
在山脉的迎风坡,平原与山脉的过渡地区或河谷
地带。
暴雨多发生在暖季,这与我国位于亚洲季风有 关,夏季风带来充沛的水汽和层结不稳定有利于 暴雨形成。
我国暴雨分布特征表明: ①造成暴雨天气的,具有充沛水汽而又具有对流 性不稳定层结的暖湿空气,在夏季可到达我国的范 围是:从辽东半岛南部起,沿着燕山、阴山经河套. 关中、四川到两广,在这条界线以南以东的地区; ②与我国经常发生夏季伏旱的情况相对比,有 些地区一次的暴雨雨量就接近于平均年雨量或超 过平均年雨量,这就造成这些地区可能出现久旱 灾害天气时,一次暴雨又急转成洪涝的灾害,给政 府的抗旱、抗洪救灾工作造成极其复杂的情况。 对于我们天气预报来说,必须要特别注意做好这 种突然转变的灾害性天气预报工作。
㈡东亚环流的季节变化与雨带活动
据统计,我国多年侯平均大雨带从3月下旬至5 月上旬停滞在江南和华南地区,雨量较小,称为 江 南春雨期。5月中旬到6月上旬停滞在华南的大雨 带,雨量迅速增大,形成华南雨季的第一阶段,称 为华南前汛期。6月中旬至7月上旬大雨带北移停 滞 在长江中下游,称为江淮梅雨。从7月中旬至8月 下 旬再北移停滞在华北和东北地区,造成华北和东 北
第七章大型降水天气过程 问题:何谓大型降水? 它是指范围广大的降水,降水区可达天气尺度 的大小,包括连续性或阵性的大范围雨雪及夏季 大-暴雨带等。至于范围较小的局地性雷雨、冰雹 等属于局地性对流降水天气(放在下一章介绍)。
§7.1降水的形成
问题:一般降水的形成过程是怎样?
问题:如何划分降水强度的等级? 一般降水分为7级(见表7.1)
问题:形成暴雨的条件有那些? 1)充分的水汽供应。暴雨是在大气饱和比湿到达 相当大的数值以上才能形成。表7.2给出了一些地 方,700百帕统计结果数值。可见大雨和暴雨多数 出现在比湿≥8克/千克的日子里。但是只靠本地 区大气柱中所含的水汽凝结而形成的降水量是很 小的,在暴雨区上游还必须有充分的水汽向暴雨 区输送。 2)强烈的上升运动。理论计算和观测都证明:云 中上升速度越强,雨量强度也越强。实际上一般 暴雨都不是在一天内均匀下降的,而是集中在一 小时到几小时内下降的。所以暴雨发生时的上升 速度是很大的,是与中小尺度系统有密切关系的。
㈠中国各地雨量和雨季 问题:简述中国各地雨量和雨季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各地年雨量分布极不均匀, 一般讲,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减少。绝大多数地区雨 量都集中在夏季,有明显的雨季、干季之分。各地雨季 起止时间不一。云贵高原雨季平均是从5月下旬开始, 10月下旬结束,雨季的降水量比干季要大九倍之多。青 藏高原北部雨季平均从6月中旬开始,10月下旬结束。 新疆降水的特点是全年分布比较均匀,雨季、干季并不 明显。我国东部地区雨季一般是南部比北部开始早、结 束晚。华南沿海雨季在4月开始,10月中旬结束。长江 流域在6月上旬开始,9月初结束。华北、东北雨季在7 月中旬开始,8月底结束。
位臵,而认为暴雨
是发生在暖区中。
⒉ 地形对暖区暴雨的作用
在迎风坡暖湿空气被迫抬升,就会形成对流使 降水加大产生暴雨。暴雨不一定产生在迎风坡, 也可以产生在背风坡。
⒊ 海陆分布对暖区暴雨的作用
华南地处低纬濒临太平洋和南海,有利于将海上
的水汽向路地输送,暴雨前边界层内常有偏南的
某一地区降水的形成过程,从机制来分析,大 致有三个过程(图7.1): 首先是水汽由源地水平输送到降水区,这就是 水汽条件。 其次是水汽在降水区 辐合上升,在上升中绝 热膨胀冷却凝结成云, 这就是垂直运动条件。
最后是云滴增大变成雨滴而下降,这就是雨滴增
大的条件。
前两个Leabharlann 件是属于宏观过程条件,主要决定于 ㈡500百帕环流特征
华南前汛期降水是在一定的中高纬度和低纬度 环流背景下生成的,每次降水过程,在500百帕上 中高纬度和低纬度几乎都有低槽活动,二者结合 可产生较强的降水,但具体环流特征又是多样 的,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
⒈ 两脊一槽型
此型的特征是乌拉尔山以东的西伯利亚西部和亚洲东岸
问题:云滴增大的微观过程在不同纬度,不同季 节有着什么不同? 在中高纬度,云内的冰晶效应起着重要作用。 当云层发展很厚,云顶温度低于-10℃,云的上部 具有冰晶结构(如As、Ns、Cb等)时,就会产生 强烈的降水。而云层较薄,完全由水滴组成(如 St、Sc等)时,则只能降毛毛雨或小雨。 在低纬度和中纬度夏季,由于-10℃温度的高度 较高,有些云发展不到这个高度,云中只有水 滴,不含冰晶。当云层发展较厚时,云滴的碰撞 就起重要作用,也能产生较强的降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