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自相矛盾》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自相矛盾》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五下15《自相矛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小古文,用组词、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字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停顿。

2.以小组合学的方式,探究人物的思维过程,了解路人质疑和楚人“弗能应"的原因。

加上神态、动作、心理,把故事讲生动。

3.联系生活,明白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自相矛盾的道理,萌发阅读《韩非子》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探究人物的思维过程,了解路人质疑和楚人“弗能应”的原因。

加上神态、动作、心理,把故事讲生动;联系生活,明白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自相矛盾的道理,萌发阅读《韩非子》的兴趣。

【教学过程】
环节一:整体感知
教师活动1 学生活动1
1.讲解《自相矛盾》的出处,引导学生理解《难一》主要是辩难、辩驳的意思,韩非对前人所说的进行反驳。

(学生接收理解即可)
2.认识作者。

从两重身份入手,主要引出“法家"的理解,让学生理解韩非子宣传政治主张时爱讲寓言故事。

3.引出三年级、四年级学过的韩非子的寓言故事,从而切回到本课寓言故事《自相矛盾》的学习。

4.带着孩子理解古代兵器“矛”与“盾"。

通过学生表演,加深记忆。

进一步理解“矛”与“盾"现在成为一对反义词。

5.切回到本单元的学习目标,了解人物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加深之前,先试着自己初步理解。

1.理解“难一”的意思。

2.聊聊对法家的认识。

3.朗读三年级四年级学过的寓言故事,意识到这样好玩的故事居然是这么严肃的人写的。

为后面埋下伏笔,引出课本非常喜欢韩非子,理解这一次也是一篇寓言故事。

4.齐读本课课题《自相矛盾》
5.学生通过老师讲解,理解“矛"与“盾”分别是古代战场上士兵使用的武器。

上台表演或者看其他同学的表演,来加深自己的理解,学生理解今天二者已经成为一对反义词,说到矛,就会想到盾,说到盾就会想
到矛。

教师活动2 学生活动2
1.文言文文体要求:读得顺顺的,比赛一分钟看谁读得次数多,引导学生读得顺。

教学引导学生读准确,读流利。

2.引导学生理解意思(课后题要求,应结合注释,加上自己的理解去讲故事)
3.引导学生思考寓言故事的寓意。

教师引导并做出确切的回复,让学生体会到这只是粗浅的程度吗,如果有看笔记回答准确的,也要询问是真懂还是偶然懂。

1.学生利用1分钟时间,完成朗读任务。

学生示范朗读→全班集体朗读,扫清易读错的音。

2.学生自由对照注释,完成初步尝试,区别好讲故事和翻译的差别。

3.学生依据自己初步讲故事的情况,举手汇报,或者倾听其他同学的故事复述。

吆喝和路人的疑惑作为故事精彩之处。

4.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完成初步的寓意理解。

环节二:走进思维
教师活动3 学生活动3
1.引导学生明白:这个故事中两个身份:一是卖矛与盾的卖家,二是路过的甲乙丙丁的买家。

原来这是卖家与买家之间的矛盾。

卖家正在夸夸赞、推销自己的商品。

2.带着学生捋一捋,角色演一演:卖家的思路:作为一个卖家,他要尽可能地把商品推销出去,在这种思维之下,他的语言表现为“夸奖自己的商品”,从卖家的思维来看,付出了这样的行动,你觉得他有毛病吗?
3.引导学生思考买家做了什么?买家的思维:看似再找茬,实则只是在询问商品的情况,人之常情,理所当然。

假设你是买家,你会怎么找茬,怎么询问?思考从买家的角度来说也是人之常情。

1.生借助“鬻”“誉"理解这是卖家,二者正好反映了卖家的思维和行动。

2.理解卖家对于自己的言行是没毛病的(做生意就是要把自己的商品推销出去)
3.理解买家的行为也是没毛病的,人之常情。

4.学生需明白:他们都是在思维的主导之下,付出了行动,他们的思维和行动都是统一且合理的。

环节三:探秘思维
教师活动4 学生活动4
1.引导学生从事件的故事的结局:其人弗能应也。

请学生表演这个状态,检测学生是否理解。

2.引导学生找问题出在哪里?为什么结局却是如此离奇,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3.再次基础上,再次引导学生再次探究寓言故事寓意。

4.这就是一个故事,老天也许真的眷顾他,他真的有两件宝贝。

引导学生承认寓言故事中的事实部分,思考问题根源在哪里。

1.学生集体朗读“其人弗能应也”,并进行表演,来验证是否真正理解弗能应也。

2.学生思考问题出在哪里。

并在最后一句中找答案——不可同世而立。

3.学生如果判断“吹牛”,假如判断为“吹牛”,故事就结束了,得到的道理就三个字——不吹牛。

这里学生应该进入深层次的思维),学生认识到问题不在于物件和语言说错了,而是卖家没有搞清楚二者的关系。

环节四:问题解决
教师活动5 学生活动5
1.问题在于——不可同世而立。

既然是对立关系,那就分开立,问题就得到解决了。

教师出示修改版。

学生朗读发现与原文的区别。

2.这个人这回卖的是精品盾,而他用的是普通矛去陷子之盾,结局是何如呢?请小朋友自己编一句结局。

3.原文比对3处:原文卖两个,改文卖一个。

改文卖的是盾,所以盾前面一定有“子之盾”,矛前面没有“子之矛”。

原文:“以子之矛,陷子之盾。

"两个都有“子”,有“子"就说明是他卖的,现在他卖的盾是“子之盾”,但是矛呢却是一个普通矛,这样一来,原文与改文进行比对,学生自然就能说出结局——谁普通谁完蛋。

4.强化“子”,有子就是精品。

5.总结:可见,这个人不是吹牛,也不是夸张,而是出了一个问题——没有搞懂事物之间的关系。

所以这篇寓言故事告诉我们:要弄懂事物之间的关系,不要让它们前后矛盾,要做到自圆其说。

6.文化背景的介入当时的统治者同时推崇尧和舜,尧主张森严的法治治国,来推动国家发展;舜主张以德治国,让大家和睦相处。

尧舜都是名君,都是贤人,都是先帝,都是圣人。

韩非子用《自相矛盾》这个故事告诉大王:你不能既推崇尧,又推崇舜,虽然他们都很优秀,就像矛与盾都很优秀,但是尧是法家,舜是德化,他们不能同时推。

小朋友,你认为韩非子讲这个故事他要推的是谁呢?——尧,因为韩非子本人就是法家。

师:
同学们,当文字背景介入以后,我们又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紧扣目标)7.用文字创设2个情境,设置一个问题,让学生看清楚文字情境,然后使用道理,结合情境来解决。

1.对比后第一次改:楚人有鬻盾者,誉其盾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或曰:“以矛陷子之盾,何如?" 2.师生互动,对比原文原文:楚人有鬻盾与矛者改文:楚人有鬻盾者【精品盾】,以矛陷子之盾,何如?引导学生注意:凡是有出现“子”字,就表示一律是精品盾。

“以矛陷”,那这个“矛”就叫普通矛。

因为3.学生理直气壮的表达改文后的卖家可能怎么说。

4.对比后第一次改:楚人有鬻矛者,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于盾,何如?”5.盾完蛋啦!随便拿来你家的盾,我的矛绝对锋利无比啊。

6.学生通过理解,加深认识到韩非子讲这个故事他要推的是尧,因为韩非子本人就是法家。

他在推崇自己的主张啊。

学生在此基础上再次思考,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大王。

7.学生结合下面两个情境来完成对寓言故事的寓意理解。

【初级版】一位年轻人对爱迪生说:“我想发明万能溶液,可以溶解一切物品。

”爱迪生惊奇地问……请问你怎么用自相矛盾的故事解决此问?【高级版】老妈认为:沉溺网络,学习好不了;老爸主张:上网查资料,才能学得更加好。

你这样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