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舍》教案(苏教版高一).doc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雅舍》教案(苏教版高一)
一、学习目标:
1.抓住关键句,理解“雅舍”之“陋”以及雅舍之“雅”。

2.理解文句,体会作者的人生旨趣,培养学生乐观、积极
的心态。

3.欣赏本文生动、诙谐的语言风格。

二、教学重、难点:由“形”入“神”,把握文章的内涵。

三、教学过程
(一)
1.导入新课:(板书:陋室——雅舍)投影1:《陋室铭》齐读。

刘禹锡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陋室因主人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而高雅之气弥漫其中。

一千多年后,梁实秋写了散文《雅舍》,那么,这“雅舍”又如何呢?现在,我们就来共同学习欣赏梁实秋的《雅舍》。

2.自读“阅读提示”,出示学习目标,明确重难点。

(投
影2)
(二)课文导学
1.朗读全文
《雅舍》全文之精髓便着一“雅”字上,如此“雅致”之文又岂可
不读?我们不妨请几位同学来为大家读读。

这么有味道的文章,我
也忍不住读上两段。

(学生个别朗读1、2、3段,老师范读4、5两段,全班一起读6、7段)
2•正音,出示几个难理解的词语解释(投影3),帮助学生读懂课文内容。

3.此文既题为“雅舍”,则作者写作重点自为“雅舍”,
那么大家能否快速浏览第一段,找出一句最能体现“雅舍”特点的语句来?(学生读读,找找,划划)
明确:纵然不能蔽风雨,“雅舍”还是自有它的个性。

有个性就可爱,这“个性”两字足以概括雅舍的特点,因而这两字也就成了全文的文眼所在。

3.既然“雅舍”的可爱之处在于它有个性,那么“雅舍” 到底具有怎样的个性呢?
提示:综观全文,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极其有趣的现象, 文中
所有出现的“雅舍”两字上都标有引号,大家有没有思考述这引
号是否和“雅舍”的个性有关?“雅舍”到底是“雅”还是“陋”呢?
请大家跳读全文,品味雅舍之独特个性。

找找雅舍之“陋”与雅舍之“雅”分别体现在哪里?请同学找找体现“雅舍” 之陋及“雅舍”之“雅”的语句,并作简要的概括。

——学生找划,讨论,交流(投影3)
雅舍”不雅邙函)
1)外形:结构简陋,不蔽风雨(第1段)
2)地点:荒凉,地势偏高(第2段)
3)隔墙传声、鼠子瞰灯、聚蚊成雷(第3段)
4)大雨倾屋、满室狼藉(第4段)
5)陈设简朴(第5段)
小结:这不就是一栋典型的陋室吗?这样一个居所究竟“雅”在何处呢?
——学生找划,讨论,交流(投影4)
雅舍实雅(雅)
(1)若说地点荒凉,则月明之夕,或风雨之夜,亦常有客到,大抵好友不嫌路远,路远乃见情谊。

(第2段)
(到如此荒凉之所访友的必是主人的知己,俗话说“人以
群分”,这梁实秋乃是典型的文人,这客想必定是雅客,如此一群雅人点缀此居所,何陋之有呢?)
(2)“雅舍”最宜月夜——地势较高,得月较先……此
时尤为幽绝。

(3)细雨蒙蒙之际,“雅舍”亦复有趣。

(第4段)
(面对月夜幽绝之景、细雨生趣之情,我们油然想到的是……这样的情景不就只能用一个字来概括吗?雅)
(4)“雅舍”所有,毫无新奇,但一物一事之安排布置
俱不从俗。

(第5段)
(好一句不复他求,好一句俱不从俗,屋内陈设简朴却脫
俗,而这简朴陈设的内涵便是梁实秋思想情趣之雅,如此
雅人才能欣赏雅舍,才能以雅舍命名之。


小结:可见“雅舍”之“雅”体现在自然风光之雅、陈设脱俗之雅,更体现在主人思想情趣之雅上。

(三)深入思考,体会本文中所蕴藏的作者的人生旨趣。

思考:如此“个性”突出的陋室,作者身居于此却处之泰然,更欣欣然命名为“雅舍”,这其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旨趣?我们不妨通过几个难句的理解来体会这种旨趣。

出示(投影5):
(1)到四川来,觉得此地人建造房屋最是经济。

(经济在文中体现在哪里,从中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一种思想情感)
——经济便体现在砖柱、木头架子、竹萬墙、泥灰以及孤零零、瘦骨嶙峋、单薄、可怜等词语中,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的无奈之情。

(2)……现在住了两个多月,我的好感油然而生。

(好感一词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一种思想感情)
——无奈的自嘲式幽默便体现在这里,其实也是一种苦中作乐。

(3)……我则久而安之。

坡度甚大,每日由书房走到饭厅是上坡,饭后鼓腹而出是下坡。

逼真细腻地再现了房子的简陋和不方便,但作者却以近似于赞美的笔调描绘它,幽默自嘲,别有味道。

(4)比鼠子更骚扰的是蚊子。

……在雅舍则格外猖獗……但是我仍安之。

——对现实不满、无奈,但能安然对待,一种豁达心胸也油然突现了。

(5)……试问还有什么法子?洋鬼子住到“雅舍”里,不也是“没有法子”?
——没有直接表示对战争、对生活的不满,转而欣赏清风明月,这便是随遇而安的超脱了。

(6)我此刻卜居雅舍,雅舍即似我家。

其实似家似寄, 我亦分辨不清。

——梁实秋却能从苦难中寻觅诗意,安然视“雅舍”为家,可见雅舍对于梁实秋已经超出了一种物质的寄托,已然成为了他心灵的家园,精神的依附。

这里,梁实秋身上那种豁达平和、苦中作乐、随遇而安的心态体现得非常突出。

(提示:抗战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